2008年8月26日

《終結貧窮:如何在我們有生之年做到?》

「終結貧窮:如何在我們有生之年做到?」這句話某天出現在我跟邱叮噹的MSN對話裡,他不假思索地在毫秒之間便回送我「不可能」三個大字。在我打開這本書以前,同樣也是抱持懷疑的態度。我們都試著用不同方式去幫助這個社會與世界,希望它能夠更公平正義,體恤弱勢人民,讓階級之間的鴻溝能不那麼明顯。我們有一堆夢想與理想,期許在自我被冷漠沖淡熱情前多做些,也許微不足道、力量微薄的事。

如果曾經參加一些NGO並從事相關工作,除了那份認同自己正在做一件有意義之事的滿足感外,我想多多少少會因為組織裡頭的一些狗屁倒灶之事而感到沮喪與挫折。再著實際參與後,真切體會到要改變這個巨大的社會有多麼困難,即便這些情緒都是朋友長輩早就告誡過我們必然會經歷的。

假若有以上幾種徵狀,極力推薦這帖藥: 《終結貧窮:如何在我們有生之年做到?》
作者Jeffrey Sachs是美國當代最重要的經濟學家之一,28歲時便獲得哈佛大學的終身教授職,實際參與過如玻利維亞、波蘭等國的經濟改革,亦曾擔任聯合國秘書長安南的特別顧問。而他與搖滾樂界也有些關連:搖滾樂界積極推動免除外債與救助非洲行動的大將 - U2 主唱Bono便可說是Jeffrey Sachs教授的門生,Bono也為這本書寫了篇序文。

書本一開始先總括討論全球的經濟面向,探討為何有些國家無法踏上繁榮進步的階梯。接著Sachs教授解釋臨床經濟學的概念,並舉出一些實際例子做為借鏡與參考,其中包含:玻利維亞、波蘭、俄羅斯、中國、印度等等,這些篇章比較像是在回顧過往的歷史,重新審視過去的史實故事給我們的教訓與啟示。接著將焦點轉向當今世界的貧窮中心:撒哈拉沙漠南部的非洲。眾所皆知,瘧疾與愛滋病是與非洲貧窮息息相關的問題,而富國(尤其是美國)背棄承諾的作為使得援助行動無法完整妥善地施行。

書中也對一般大眾對非洲國家政風不良與行政效率低落的既定印象作一翻案,實際上以世界銀行政風指標來說,非洲大多數國家的政風評比是良好與一般占大多數,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33個國家中,政風不良的國家僅僅只有五個。因此美國以「救援經費交給這些政府如同把錢灑入河裡」的說法來說服美國民眾他們拒絕援助的說法便顯得荒謬可笑。美國曾承諾要提供國民生產毛額0.7%左右的金額於這些赤貧國家,但實際上的金額卻只有0.15%左右,同一時間他們在伊拉克戰爭上的花費卻已經逐步增加到1.5%國民生產毛額。當然這並不是只有布希政府才這麼做,過去的35年裡,美國不斷地說謊來圓上一個謊。

此外,對於另一重要輿論觀點「跨國企業是造成世界的貧富不均與階級差距的幫兇」的翻案,跨國企業一直是在遊行抗議八大工業國高峰會時被主要攻擊的目標之一,但Sachs教授亦提出實際上這些跨國企業(尤其是微軟)卻是幫助非洲克服貧窮不宜餘力的組織。我們時常為了某些正義的理由而全然否定並設定醒目的攻擊目標集中火力,而「跨國企業是造成世界的貧富不均與階級差距的幫兇」這樣的觀念也許就是此一思想行為下的產物。

極力推薦這本書,簡潔流暢的文字描繪出當今世界經濟圖像的輪廓,即便不是經濟社會相關學系的人也能輕鬆閱讀,從中感受他們對世界的熱情與努力,充滿慈悲與人道主義的光輝。當這些領袖人物都不輕言放棄理想時,我們有什麼資格提前放棄與怨懟?如同文末引用Robert Kennedy的著名談話

「很少人有獨自扭轉歷史的力量,但如果我們每個人都可以貢獻一點力量造成改變,所有行動的總和,就會在我們這一代的歷史上記下一筆。人類歷史是由無數的勇氣與信念寫下的,每一次,當一個人為理想而站出來時、或以行動改善許多人的生活時、或致力於與不公搏鬥時,他同時也送出一小波的希望。累積無數的波浪就會形成幾百個不同力量與勇氣的中心。最後,這些小小的破浪會組成一股強而有力的波濤,衝垮壓迫與頑抗的巨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