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25日

The Big Pink & The XX

好久沒寫有關唱片跟音樂的事,這段日子裡聆聽的專輯數量也沒減少,仍舊是瘋狂地把新聲響傾倒進聽覺記憶裡,一大堆記不住的聲音留在尚堪使用的硬碟空間裡,上班時候的耳機和賦閒在家時也幾乎是不間斷地播送著音樂,早上起床到上班前的短暫時間也硬要開啟揚聲器讓音樂流洩,強迫症似地填補每分每秒的聲音空白。

大概是階段性的循環又已經到了一種厭倦、缺乏耐性的階段,每個人都會面臨的處境。

The Big Pink - A Brief History Of Love
3881922834_65b65140c8_o.jpg

挾著由英國搖滾大廠4AD簽下唱片約並且被英國媒體冠上The Next Big Thing 封號等傲人氣勢 的 The Big Pink,此番debut專輯果真不負期待,專輯首曲〈Crystal Visions〉便引援流暢的英搖旋律與密不透風的瞪鞋氣息,完全承接這幾年Shoegaze大舉復興的時代角色。接續的〈Too Young To Love〉作為樂團首發單曲自然不能遜色,踩著骯髒噪音外加些許Space Rock的迷幻氣味。〈At War With The Sun〉大開大放的節奏就像是搖搖擺擺逛大街的英國痞子,有股無法言喻的帥氣姿態,一路接到〈Velvet〉就彷彿Muse 的〈Hysteria 〉接上 〈Time is Running Out〉,除了血壓升高情緒到達沸點外也想不出其他反應了!專輯發片前的暖身單曲〈Dominos〉讓人靈光一閃,那宛若Richard Ashcroft附身般的夢幻嗓音,煽動蠱惑聽者內在情緒不斷迴響,讓人很難不將大粉紅與神韻做一比較,即便前輩是那樣偉大、遙不可及,但這年頭還能重現當年[「神韻」風采,即便只有七八成v相像也彌足珍貴了。

The XX - XX
files_product_HN654CD_1.jpg

The XX 是一組讓驢子搜尋引擎拿他沒輒的強悍樂隊,難以搜找的程度連The Music都自嘆不如。一群由倫敦在地20歲出頭小伙子所組成的The XX,唱出的歌曲卻充滿歷經世故的穩重內斂,情緒優雅潛藏在低迴盤繞厚實基底下,他們以英國佬獨有的諷刺揶揄描繪出眼中的倫敦,宛如後龐克疏離的空間感搭配上極具黑人藍調靈魂色彩的節奏,融合出這組新興的Trip-pop 樂隊,每一首歌背景的吉他撥弦都那樣地直擊內心,牽動內在身軀隱匿的特定頻率,簡短有力的編曲結構讓人在情緒起伏尚未停歇的瞬間便完整聽完一趟,猶未過癮便不斷讓The XX在空氣中重複迴盪,就好比你會不小心讓The National的《Boxer》重複播放一整天,沒有令人日久生厭的強烈節拍,沉穩行進、隱藏自身耀眼奪目的巨大光芒,專心演繹詮釋著每一個音符所能乘載的最大情緒單位,歷久彌新的歌曲當如是。

2009年9月15日

CHE - 28歲的革命歲月與39歲的告別信

che
今年正值古巴革命成功50週年,革命英雄Che Guevara的傳記電影在此一時間點上映無疑更加深他神格化的傳奇色彩。而亦是此片觀看重點之一,雖然腦海裡的Che早已被Gael Garcia Bernal於《The Motorcycle Diaries》中的陽光模樣定義,然而此片飾演Che Guevara的波多黎各性格男星Benicio Del Toro卻直接打破這無謂的偏執,螢幕上的他如假包換揣摩出Che的神韻,臉上的鬍漬、深鎖的眉宇、堅定執著的眼神,宛若這是一部真實的紀錄片。

《28歲的革命歲月》自Che於墨西哥與Castrol相識的機緣談起,跳躍式的時空擺置交叉聊述革命時期游擊隊在馬埃斯特山區隱匿訓練。教育與醫療的普及率是古巴革命後為人稱道的核心改革,在電影中即能見到他們自游擊隊時期便逐步規劃將理想化為現實,創建一套極具規模與體制的游擊隊訓練歷程。Che 於古巴革命之後擔任國家銀行總裁與工業部長,而他最知名的外交參訪莫過於代表古巴出席聯合國大會,影片亦在此段多加著墨,熱情歡呼夾道歡迎的哈瓦那人民與手持抗議標語、稱呼Che為殺人魔的紐約民眾形成強烈對比,但不論人們對他的評價為何,是深具同理心的社會主義者也好,是嗜殺反對人士的劊子手也罷,Che於聯合國大會上發表的言論與宣言仍舊使人為之動容。

相較於《28歲的革命歲月》在史實紀錄中添加些許幽默對白與人性的巧妙互動,《39歲的告別信》卻只像是將《玻利維亞日記》忠實地將文字轉為影像畫面紀錄,逐日式的順敘手法呈現,劇情步調略嫌緩慢沉悶,人物繁多複雜又缺乏分野辨析的獨特性,腦中充滿疑惑與焦躁難耐。以外地人的身分作為游擊隊領袖,缺乏當地人民的信任與支持,無法喚醒屢遭軍政府迫害荼毒的底層憤怒,加上敵眾我寡的明顯劣勢與美國中情局暗中馳援玻國政府軍,這場異鄉的革命運動彷彿從一開始就象徵著失敗,死亡的陰影逐步滲透逼近,飢寒交迫一步一步蠶食鯨吞原有的壯志豪情與同志情誼,武裝行動的後半日子是緩慢等待落敗的到來。

《革命前夕的摩托車之旅》提供我們藉由這位悲壯人物的一段過往去遙想理想世界的可能性,放棄古巴革命後優渥的生活條件,重新投入革命事業、拯救他眼中弱勢族群的生命,史詩般的壯烈成仁,離世前宛若耶穌再世的神韻使Che成為所有心中懷著憤怒、憎恨資本與帝國主義青年們的偶像,無數青年高舉著印染上由Alberto Korda拍攝的Che Guevara著名照片的旗幟,皮包、飾品、T-shirt、打火機充斥氾濫地流竄,Che與貓王、藍儂、寇本一同成為主流市場銷售販賣的次文化象徵,一切充滿著諷刺與荒謬。

曾經急迫地閱讀所有有關Che的文字與歷史考究,企盼從這一點一滴的累積中得到持續對抗的力量,將理想主義的成功投影於彼之身,可是那些讚頌的文字卻反而不斷戳刺激起懷疑的念頭,已然過份美好地失去了真實樣貌。然後,停下腳步,雖然我還是反覆咀嚼他所說過的,充滿人本色彩、極富同理心的反思語句,只是有些東西已經悄悄改變。

房間依舊掛著Che與Kurt 的海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