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6日

後山


上次連假返回高雄,一回到家便聽老爸說,他過一會兒要和教會朋友去登山健走,問我是否同行。原先有點意興闌珊,畢竟才剛搭車回到家,身心多少有些疲倦。不過轉念一想,也好久沒去走走住家一旁的這座小山丘,心裡也想陪老爸會會他的教會友人,便允諾同行。

印象中,國小的地理課本裡頭還曾介紹過,這座座落於中油高雄總廠後的半屏山。那時看著多拉A夢的卡通,只要提到野比大雄學校的後山,直覺的對應聯想便是半屏山。此外,坐在一條馬路之隔外的教室內,聽著授課老師講著從窗戶就能望見的山丘,偶爾還有山頂炸山的聲響,對於年紀尚小的我而言,那等同的意義就好像我也認識個明星親戚似的。

小時候登山的路徑是從廠區內的山下兒童樂園上山,與現今的翠華路登山口截然不同,途中還有座軍事碉堡,那是這座山丘上唯一的神秘象徵。相較於現今步道化的登山棧道,那時登上山頂前,還需經過一小段得拉繩索才能通過的巨石區。千萬別小看這一小段的巨石區,對於一個國小男生而言,那可是唯一能展現個人矯健身手的所在。

那時上山的路標指引亦不如現今明確,光是上山途徑就有五六條之多。印象中,全家人還曾經在山裡迷路過一次,直到夕陽西下還下不了山。在這種海拔不到200公尺的丘嶺裡迷路,說出來不免有點丟人。登山路徑的差異,相對地也影響自山頂眺望景色的差異。過往都是看著宏毅社區一帶,眺望著學校的操場與宿舍區裡的圓環。如今休憩涼亭所在的地點,只能看到左營軍港與世運主場館。即便在某些特地氣候或人為條件下,它仍有著成就某種攝影大景的潛力。但對於個人而言,這景色就顯得陌生而缺乏情感連結了。

2015年底,山下的石化廠便要搬遷,這塊區域會如何變動實難預料。我既期待著廠區的搬遷能讓空污狀況稍加改善,但也同時擔憂著中油這個最後屏障的撤除,會讓外來勢力肆無忌憚地任意更改變動這塊充滿記憶的土地。 (這麼說來,空氣污染似乎也是一個抑止房價炒作的利器。)

2013年11月16日

The Stone Roses:Made of Stone

昨晚看完石玫瑰的紀錄片,心情大好,一路亢奮地驅車回新竹,絲毫不感到累。關於影片,這自然是部好看的紀錄片,尤其紀錄的樂團是自己心目中首屈一指的樂團。即便片中刻意安排的種種美好顯得過分脫離了現實,即便影廳的音響設備差得有點對不起這部片。然而,熟悉的貝斯旋律響起時,還是不免激動地隨著節奏搖擺身體。

如同影片裡許多歌迷所說的,這張同名專輯是一張你可能放在車子裡隨時會拿出來複習聆聽(雖然我車上沒放),或者所有人生重大時刻你都會拿出來聽,而且無論聽了多少次,每一回的播放還是會在腦子裡冒出「幹,怎麼這專輯可以這麼屌」的念頭。

此外,看著紀錄片片段一路從起初的磁帶錄像、V8攝影機再到最後Heaton Park的HD超高清畫質,那股「這20年改變真是陡峭得驚人」的感受是如此表象而強烈。吃驚之餘,我依舊對這些改變隱然感到擔憂與畏懼。

而電影中最棒的片段,莫過於他們重組後,於Warrington Parr Hall舉辦的免費演唱會。中小型的演唱空間,台下滿是硬桿鐵粉,合唱聲浪遠遠壓過台上演出,如同一場秘密聚會,藉由著影片的採訪,聽著看著許多人分享他們的青春歲月是如何與石玫瑰產生連結。同時,我們似乎也藉著這樣的形式,回顧了我們自己。


2013年8月17日

吉法師


七月底去了趟京都,距離上一次前往僅相隔108日,踏上関西機場的空橋時,看著前些日子才見過的景象,直覺一切荒唐得緊。而令人莞爾的是,過去也曾經有過一回兩個月內進出成田機場兩次的經驗,彷彿自己是個負責日本方面業務的產品專員,甚或定期前往批貨回台販售的二手服飾賣家。

每次的旅遊大抵不出與家人出遊以及偕同朋友出國兩種形式,而這次出遊前老媽還特地叮嚀我在旅行過程中脾氣要好一點。聽到的當下,不禁思考究竟在我媽心中,我的理智控管能力是糟到何等地步,以致需要她特地來電叮嚀,不過我想老媽這麼作的原因,主要還是出於其不希望我的惡劣個性傷害到其他家的小孩,就像幼稚園時,父母總會因其兒女欺負其他同學而感到十分抱歉一樣。

最後的事實也證明,母親的確是個最了解兒子癖性的物種。這次旅行還是惡狠狠地臭臉了兩三回。其一是受到京都悶熱的天氣所致,雖說天氣炙熱的程度台灣絕對略勝京都一籌,但在台灣我不需長時間在豔陽下奔走,然而出遊在外沒下雨已是恩賜,氣溫再怎麼酷熱仍舊要在九點準時出門,即便踏出飯店當頭便已後悔,仍要硬著頭皮與濕黏內衣褲奮戰下去,苦戰良久後的情緒自然難以愉悅。其二則是過往就曾經理解過的問題,當旅行地點不符合自己喜好時,勉強同意討好地前往通常會引起更多的不快。

然而,那其實也不是什麼情緒控管的問題,因為我自己很清楚我在生氣,它並未逾越理智的界線,而那些外顯的樣貌其實是我想要放任自己回到年輕時期壞脾氣的一種鬆綁。其實沒有那麼生氣,其實很了解如何去排解情緒,如何彷若無事地自然交談,但偶爾就是想要惡狠狠地臭臉下去,想要肆無忌憚地揮霍旁人對我的耐性。我猜想這也可稱為一種對於已逝青春的懷念行為,亦顯示出我天生就不適合當個爛好人,難搞易憤才是個人最佳的完全體狀態。

(照片是京都每月一次的東寺弘法市集,規模之大頗為驚人,販賣物品的價格波動之大亦驚人,從500日圓到5萬日圓都有)



2013年7月3日

Legacy



間隔五年,在敬愛的爺爺離世後,兩週前又突然得經歷奶奶的告別。聽到消息的當下,直覺反應是懷疑訊息的正確性,但心中自然也明白,那訊息是不可能被作為玩笑傳達而出的。是的,奶奶走了,無病無痛地倒下,然後離去。一切旋急到訪,以致於人們的眼淚還來不及凝結落下。

當天晚上便收拾簡易行李搭上高鐵回家,86分鐘的車程顯得異常冗長,未知與疑問填滿當下的腦空間。面對這類突如其來的猝逝,人們總會回想過去這段時間有無任何線索,任何上天傳達的蛛絲馬跡。但往往這些被認為有所關連的事物,僅是各自存在的單獨事件,其所擁有的關連與意義,多是人們按照自身情感喜好所賦予的。

2013年6月14日

The Place beyond the Pines




《末路車神(The Place beyond the Pines)》的片名翻譯是個片商缺乏創意與誠意的產物,如同「王牌冤家」毀了The Eternal Sunshine of Spotless Mine般地糟糕,因此這篇心得文我會以英文片名稱呼此片。

The Place beyond the Pines》聚焦於兩個家族、三個世代的父子關係,劇情的演變雖有著略顯牽強的巧合相遇,但並不影響電影主軸的呈現,因其所描述的父子互動是如此寫實地直闖人心。電影拍攝場景選在美國紐約州的小鎮,該地為導演Derek Cianfrance太太的故鄉,而電影片名The Place beyond the Pines,正是來自Schenectady此地名於原住民族群 Mohawk文字中的原意。選用一個具有歷史傳承的地名由來作為片名,正也呼應電影中所提及的,關於家族的傳承與宿命。 

2013年6月7日

Poliça - Give You The Ghost


假若今年Coachella有觀看Poliça的現場演出,大概會被女主唱Channy Leanagh十足投入的神情所吸引,誇張的肢體動作有如靜謐暗夜般的特殊魅力,幾分神似Blonde Redhead的女主唱Kazu極易成為雙眼注目的焦點。

Poliça是一組來自美國 Minneapolis的樂團,2011年才正式成軍,卻立即獲得 Justin Vernon (Bon Iver) 與 Jay-Z (十分兩極的音樂領域)大力讚揚, Justin Vernon甚至誇張地表示Poliça是他聽過最棒的樂團。而著名的美國德州音樂祭SXSW,也推崇Poliça的現場是當年度最棒的現場演出。對於一個樂團的出道歷程而言,Polica可謂一炮而紅,然而它的起點其實來自於主唱Channy一段以失敗告終的婚姻。

2013年5月31日

The National - Trouble Will Find Me



也許是草創時期受盡娛樂圈的冷淡與忽視,The National 一直企圖向人們證明他們的能力足以擁佔一席之地,創作的能量從《Sad Songs for Dirty Lovers》開始迸發,在《Alligator》帶上油門、加足馬力,於《Boxer》達到巔峰,而上一張專輯《High Violet》則延續成功氣勢,一舉將他們拱上一流樂團行列。《Trouble Will Find Me》幾乎在發片訊息公布的同時,就被全世界音樂媒體視為年度專輯的候選作品,對於一支連續繳出三張漂亮成績單的樂團來說,發片前人人倍感期待,發片後人人備受感動,似乎也是件理所應當的事。

2013年4月20日

地圖回溯機制



每一次的自助旅行皆需要完善的規劃與事前作業,然而一次又一次地行前準備卻時常耗費大量的閒暇時間,致使整整一兩個月皆被其似有落無地綑綁住。 除了看制式化的旅遊書籍外,有關該地地景名勝的旅遊散記也經常成為挑選閱讀的文本,如同上課前的預習。

回國之後,會再次拿起出國前曾經看過的書本,如同課後複習,目的大概是確認自身的感知是否與書中雷同,重新比對書中場景與沿途所見所聞的共通性。可是,不論你看了多少,實際見到書中描繪的場域時,仍舊無法激起書中之感動與華美,那份情感終究不屬於你。

後來我發現自己其實不需要去閱讀旅遊性質的文字,需要的其實是重新拿起旅行時攤開於雙手之中的地圖。彷彿我的大腦會很自然而然地從地圖中找到方位,就如同google map的實景拍攝一般,只要看著旅行時常出入經過的地鐵站名、公車號碼以及道路名稱,便能藉此回溯個人旅遊記憶,將該地場景的樣貌與定格時空重新在腦海中搬演。

因此,當我上週想重溫柏林之行的回憶而拿起《再見柏林》試圖尋找足以刺激大腦神經元的文字,瀏覽翻過後還是決定放下書本,拿起柏林的地圖,看著Alexanderplatz就想到每天都得在這換車,看到Mauer Park就想起在大雪紛飛的周日逛著該地的跳蚤市集,而Rosa-Luxemburg-Platz與Senefelderplatz會讓我想起深夜獨自走在舊東德街道上的刺激感,Bismarckstraße則是那次旅行對於西柏林建物與道路的唯一記憶。

當然,當下時空的地景容貌也直接影響我的記憶迴路與價值判斷,例如京都嵐山始終被我認為徒有虛名,其原因可能是因為我造訪該地的時間點並非楓葉盛開之際,也許這樣的判定過分草率片面,然而那才是真正屬於自己的地景樣貌,對於個人而言是唯一經驗過的真
實。

2013年4月6日

大阪二手盤屋巡禮

這次與家人出國旅遊期間,藉由下榻飯店位於大阪心齋橋的地利之便,走訪了不少間二手CD與黑膠唱片行,在此便簡單記錄走訪探尋的感想,並且稍加簡介各家唱片行的收藏類型概要。

相較於關東東京地區二手唱片行的遍地開花,大阪確實沒那麼好逛、好採買,經營形式多半是單間規模的獨立唱片行,與東京以Disk Union和Recofan兩家大型連鎖店家撐起的二手市場截然不同。然而,大阪的二手唱片行卻也大量集中於心齋橋與日本橋一帶,兩地距離約兩、三公里左右,是步行便能一次走遍、找遍的範圍,無需如在東京時搭車跳點於新宿、池袋、涉谷、中野與下北澤等地。黑膠藏量也大多集中在60s Pop/Rock、Soul、Jazz等

以下簡介這回走訪的唱片行,主要以大阪盤屋巡禮所羅列的店家為主:

2013年3月22日

晨曦光廊 - 60km/h


5首歌,48分鐘。很難定義這樣的作品該稱為專輯或EP因此樂團索性稱之為作品。5首歌,風格各異卻各自精彩,每首曲子皆有其脈絡可循,其中包含許多國外Post RockAmbient RockInstrumental Rock樂團的熟悉調性。這並非指涉專輯滿佈外國團的影子,而是成熟樂種演進至後期自有其歸一性。

2013年3月17日

刺猬背靠背



來自中國北京的三人樂團刺猬來台,肯定是個人今年最重要的音樂現場。刺猬一直是我最喜愛的中國樂團,即便是萬能青年旅店與新褲子也無法與其並駕。因此,當大港開唱與噪反台北演唱會相繼釋出演出訊息後,毫不遲疑地決定南北趕場,畢竟相隔一個台灣海峽,而我又身背不能前往中國旅遊之原罪,下回見到刺猬已不知何時,此回更該把握當下

刺猬在大港開唱的演出被排在第二天的晚上八點,舞台則是室內倉庫場地的「女神龍」,從「卡魔麥」聽完生祥令人動容的演出後,便早早到「女神龍」舞台前卡位,畢竟刺猬可是這回去大港唯一的目的。

2013年2月11日

Manic Sheep - Manic Sheep


首次聽Manic Sheep現場演出,便對亮眼的吉他旋律留下深刻印象,他們彈奏出的是,頭次聽聞便會默記於心的耳蟲級旋律,彷彿宣告著,悅耳清新的旋律不再是Indie Pop歌手們的專利。

去年年底發行的這張同名專輯《Manic Sheep》,可說是去年獨立樂團中錄音品質最棒的出版品。吉他時而明亮透明、時而失控狂躁,聲音有著明顯的音場縱深,三組樂器各司其職、流暢切換主從身分等等表現,皆讓人驚艷這竟是樂團的初試啼聲。此外Manic Sheep另一個令我驚豔的點是該團歌詞與樂曲的契合度非常優秀,因而在主唱音域並未特別寬廣、中英文歌詞夾雜更換的前提下,樂曲仍像是一艘平穩行駛的船順流而下,整張專輯聽來十分順暢。

2013年2月8日

一代宗師


「活一世,有人成了面子,有人成了裡子,都是時勢使然」
藉著葉問的一生經歷去講述一個時代,一個影響近代中國至深至遠的時代。在那個時代裡,生命的抉擇權力通常不在自己手上,如同電影中葉問的旁白:「40歲之前的人生是春天,而40歲之後就跳過秋天來到了冬天」。它就這麼降臨,問再多個為什麼也無法解答疑惑,是人生無常,而無常正是人生至理,在手足無措之際暗自堅強,暗自灑脫。

2013年1月28日

The Joy Formidable - 《Wolf's Law》


2011年是The Joy Formidable展開《The Big Roar》巡迴的一年,足跡踏遍了整個歐洲大陸與北美洲。而當他們來到美國緬因州的 Portland 巡演時,恰好遇上演出被取消的突發事件樂團索性決定在 Sebago Lake 附近度過他們的感恩假期是一個距離最近的商店尚需30英里車程且無法接受任何手機訊號的深山野嶺,大自然環抱的原始森林成為堵絕所有外界紛擾的屏障 而當樂團終於能夠暫別疲憊的巡迴人生,重返期盼已久的錄音室時,這個與大自然美麗邂逅的回憶,促使他們毫不猶豫地做出Wolf's Law前期的錄音工程從London移至此地錄製的決定寄望靜謐環境中讓噪音藝術再次進化。

或許是巡演後半段擔任 Muse演唱會暖場樂團的緣故,The Joy FormidableWolf’s Law 中加入了許多交響樂器的編曲,例如先行單曲〈The Ladder Is Ours〉前奏部分便運用交響宏大格局、氣勢磅礡的特性,為接續而來的音量風暴疊築情緒能量。

2013年1月9日

The Irrepressibles - Nude



每個時期聽音樂的習慣都在改變,因此每個時期都會有專屬於自己的樂風有些樂團也許在過去自己的耳朵裡是悅耳動聽的,但以現下的狀態去聽變顯得索然無味。同樣的,既然有些樂風在歲月的道路上遭到摒棄,自然也有些樂風在這當下備受愛戴。以我自己而言,這一兩年逐漸對傳統三件式的龐克搖滾編制感到厭膩,而對於以搖滾樂模式為基底,配以管樂、弦樂或爵士老調的風格則愈漸喜愛,The Irrepressibles 也就是在這樣的天時地利人和下,成為個人 2012 年底音樂聆聽部分的亮點。
 
The Irrepressibles 來自倫敦,詞曲創作人Jamie McDermott為首的一組 10人編制交響樂隊, 2010 發行首張專輯《Mirror Mirror》,第二張專輯《 Nude 》則在2012 年底發行。假如在第一張專輯《 Mirror Mirror 》就認識他們,我恐怕不會喜歡上他們的音樂,然而《 Nude 》裡呈現的音樂場景卻來得恰是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