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24日

Delays - Everything's The Rush

Delays

















當音樂紀元來到後英搖時期,前朝元老紛紛退居幕後,漸漸失去年輕時期叱吒風雲的迷人魅力,像我這種重度吉他旋律中毒的聽者,除了不斷回味從前時光的美好,在CD Player裡反覆播送著《The Bends》、《The Stone Roses》,也同時不斷找尋足以登上檯面的後起之秀。每一年,例行性地會聽到踩著復古龐克吉他聲響,踏著Disco節奏腳步的新專輯,通常能帶來幾個小時的歡愉氣氛,然後興奮劑的藥效逐漸減弱,直到某天一聽到那樣的節奏便感到噁心作嘔。

來自Southampton的四個大男孩所組成的Delays,2004年發行的首張專輯《Faded Seaside Glamour》獲得許多獨立樂迷的喜愛,在〈Nearer The Heaven〉裡隱隱約約聽到The Stone Roses的吉他tone調,〈Stay Where You Are〉裡粗糙的電子合成器聲響也讓人聽到Delays除了復刻英搖吉他搖滾的另一種可能性,Greg Gilbert 假扮女聲的功力也堪稱繼Brett Anderson與Paul Draper之後最娘的主音,樂曲風格十足的流行口味搭配Gilbert 兄弟檔俊美亮眼的外型,幾乎具備所有成名的條件,然而Delays不但沒有像其他同儕樂團般順遂地被捧為英搖救星,又無從倖免地遵行第二張必定鳥掉的新手行規,走著synth-pop風格試圖突破原有格局的第二張專輯《You See Colours》,在突破與守成之間失了準,到頭來變得兩面不討好,無法延續首張專輯帶給樂迷的暢快感受。

今年五月初發行的第三張專輯《Everything's The Rush》相較之下保守許多,Delays似乎擺脫外界對他們的期待,專注於自己所擅長的部分:青春無敵的吉他旋律,管你是熱戀、單戀還是失戀的所有愛情語彙以及年輕人該有的瘋狂妄想,絲毫不加以掩飾任何情緒,直率地闖進腦門,無須DJ Remix版本的電氣加持便已讓人忍不住想跟著搖擺身軀跳起舞來。

《Everything's The Rush》的前五首歌,從〈Girls on Fire〉一路爆衝到〈Keep it Simple〉,青春陽光的溫暖光線正面灑下,夏日綠蔭草地上的飛舞奔跑,Brit-pop吉他風暴前仆後繼地湧現,毫無保留地揮霍名喚「青春」的細胞。〈Pieces〉適時緩下節奏,大格局的弦樂編曲搭以老派沉穩的吉他solo,輕易達成一首催人熱淚的抒情流行歌曲該有的必要條件。〈Friends Are False〉擁簇著濃厚的Disco-Punk風味,但接續的流暢吉他旋律讓歌曲顯得不那麼乏味無趣,不過這類型歌曲的好壞認定顯然因人而異,好比我就壓根無法喜歡上The Kooks的新專輯《The Konks》。〈No Contest〉則讓人想起去年此時的The Cinematics,中間的 " Woo!Woo! " 加上拍手聲簡直俗到深處無怨尤,腦袋裡立刻浮現YA片的啦啦隊場景。

Delays的這張新專輯宣示著他們不打算參與太多部分,沒打算走向噪音實驗派,也沒嘗試做出一張擁有史詩格局的偉大專輯。就好比The Lodger一樣,掌握自我拿手的部分,全心全意打造出相同樂種中最精鍊完整的聲響,討好取悅樂迷的耳朵,經營建造屬於自我樂團風格的辨識性。雖然《Everything's The Rush》沒有太多令人興奮的突破性改變,但至少當我某天想要聽些讓精神為之振奮,心情愉悅的歌曲時,我會第一時間想起這張專輯。

Delays - Hooray
題外話:Greg Gilbert用的吉他似乎跟柏蒼是同一款:Gibson SG'61 Reissue

Delays - Love Made Visible

2008年6月17日

轉載 - 世界糧食危機的成因與台灣的農業對策(下)

五、WTO削弱各國因應糧食危機的能力

長期以來,歐美等已開發國家的巨額農業補貼嚴重地扭曲了貿易,也人為地壓低了國際農產品價格。於此同時,歐美等國又通過WTO嚴格限制各國扶助國內的小農。因此,發展中國家的小農不得不放棄糧食作物生產,轉而生產其他經濟作物,或者從農村出走。這個過程導致許多發展中國家的農地面積縮小,糧食自給能力嚴重下降。以台灣為例,休耕的稻田面積竟然達到50%。
轉眼看其他亞洲國家,WTO的危害還更慘烈、深遠。在GATT和WTO介入之前,亞洲國家曾盛產大豆、花生、葵花籽等油料作物。1995年以來,美國大型農場靠政府巨額補貼廉價出口大豆,而使國際市場大豆價格持續走低。但是亞洲國家政府較窮而無法給予農民對等的補助,以致於無法在價格上跟美國大豆競爭。這種不公平競爭的結果是,亞洲大豆生產逐步萎縮,一些大豆出口國變成了進口國。全球大豆的生產中心也由亞洲地區轉移到了以美國、巴西和阿根廷為主的美洲地區。
世界銀行是大型農業財團的另一個重要幫手,它在協助跨國農業財團攫取暴利的過程中,也促成了菲律賓與印尼等國家的糧食危機。

菲律賓的糧食局原本可以依法透過糧食收購、釋出公糧、價格補貼等措施來干預市場。但在1980年代,世界銀行與亞洲開發銀行給菲律賓的貸款條件之一,就是要限縮糧食局的功能,使菲律賓的糧食供需更加倚賴於市場操作,糧食局的功能被重新定位為「促進」市場力量的運作。因此,原本糧食局依法要收購本國生產糧食的至少12%,但1977-1983年間僅收購了7.59%,1984-2000年間減少至3.63%,2001-2006年再減少至0.5%。糧食局目前僅流通全國所需稻米的6%,且許多還是糧食局進口買來的,對於糧食市場的調節能力十分有限,反倒促進了菲律賓對進口糧食的依賴,使菲律賓所需糧食的10%都依賴進口。

假如美國與歐盟的農產品出口是持續而穩定的,那麼它對世界的禍害還比較有限。偏偏,美國大農場的農業生產行為是投機性,而且很容易跟期貨市場以及國際大糧商勾結來炒作糧價,乃至於誤導國際糧食的行銷,使糧食成為生質燃料或牲畜飼料,而擴大國際糧食供應量的變化與糧價的波動幅度。

當各國服膺WTO的要求而放棄對國內糧食生產量與糧價進行調節時,等於是把原本各國政府所擁有的分散的、多元的、在地化的糧食與糧價調節力量給交出來,集中給全球少數大型農場、國際糧食貿易商,以及期貨市場。這使得全球糧食的供需嚴重地被市場化、集中化、壟斷化,而助長炒作的力道與效應。當全球糧荒發生時,大量的糧食作物卻被拿去生產生質燃料,徹底驗證了全球糧食的市場調節機制不但不完美,甚至於是高度不穩定的、具有高度風險的。
因此,我們有必要重新認真地省思:把糧食的生產與糧價的調節功能交給WTO是否合理?有效率?我們甚至於必須要質疑:這是否違背人道的基本精神?

六、得利者與受害者

聯合國糧農組織總幹事迪烏夫指出,糧價飛漲對發展中國家人民造成的影響更加深遠。因為他們50%至60%的收入用於購買糧食,而發達國家人民用於糧食的花費只占收入的10%至20%。譬如,孟加拉的普通家庭每天生活費為5美元,其中3美元用於購買糧食。近年來全球糧食價格上漲了50%,使這些家庭不得不多花1.5美元購買糧食,剩下的0.5美元遠遠不足以應付其他日常生活之所需。

英國《衛報》指出:「在食品價格較低時期,還有8.5億人因買不起食物而挨餓。糧價節節攀升將促使百萬人加入領取救濟糧的行列。」《肯雅時報》4月14日援引迪烏夫的話說,今年糧價飛漲將使貧窮國家的糧食進口開支增加56%。世界銀行行長羅伯特•佐利克今年4月13日警告說,過去3年國際糧價成倍上漲,可能導致全球貧窮國家中1億人口陷入更加貧困的狀態。

然而,儘管有1億人面臨嚴重的饑荒,世界上一些財力雄厚的糧食公司卻正在大發橫財。上個月,美國孟山都公司公佈,從去年12月到今年2月底的3個月內,其凈收入同比增長了一倍多;同一段時間內,美國嘉吉公司的凈收入增長了86%;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玉米和小麥加工企業美國阿徹-丹尼爾斯-米德蘭公司今年前3個月的凈收入增長了42%,該公司的穀物銷售與管理業務的營業利潤增長了15倍,從2100萬美元增加到3.41億美元。

面對同時爆發的世界糧荒與石油危機,最好的解決方案應該是同時擴大糧食生產與生質燃料生產。譬如,很多人會提議台灣要把休耕地全面復耕。但是,當農夫的所得低到被整個社會看不起,農村許多青年必須找外籍新娘結婚時,誰願意再當農夫?

農夫的所得偏低,一部份來自於化肥與農藥成本過高。過去一年中,隨著需求大大超過供應,某些化肥的價格增長了2倍多。這使發展中國家的增產計劃受到了重創。從去年12月到今年2月的3個月,世界上最大的化肥企業之一的美國美盛公司收入增長了11倍多。

事實上,這一波糧食價格上漲的收益都落入了大公司的腰包,而沒有最終落入發展中國家的農民手中。世界發展運動組織的負責人貝內迪克特•索思沃思上周稱,這些公司的收入和利潤激增是「不道德」的。聯合國特別報告員德許特則批評美國孟山都等農業巨頭壟斷全球最廣泛的種子、除草劑專利權。他說:「這些公司攫取暴利,卻讓農民買不起生產資料。我們需要考慮改變知識產權規則了。」

七、不值得信任的市場機制

從前述的線索去看,則這一場全球糧食危機的問題並不盡然在於生產,而更在於市場機制被炒作集團反向操作所致。自由主義一直相信:(1)市場的力量無所不在,誰也逃脫不掉;(2)對市場的任何干預,只會使效率更差,弊端更多。但是,這樣的主張適合應用在目前全球糧食市場的實況嗎?

當各國政府放棄對糧食供需與糧食價格進行干預或調節時,市場的力量並沒有變得更健全,反而是更徹底地被少數大農場、貿易商以及期貨市場大戶所壟斷,因而使得糧食的供需與糧價都變得更難預期、更不穩定。

事實上,許多觀察家都已經注意到:當前,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結構正發生深刻變化。英國《金融時報》專欄作家馬丁•沃爾夫指出:「如今,全球化擊敗了地方主義,投機商戰勝了企業管理者,金融家征服了生產者。我們正目睹20世紀中期的管理資本主義向全球金融資本主義轉變。」日本京都大學教授佐伯啟思也認為,當前世界經濟正在從「實物經濟」向運用投機資本致富的「金融經濟」轉型。他指出,「在發達國家,『實物經濟』層面的經濟活動趨於飽和,同時在急速的全球化進程中,又跟擁有廉價勞動力的發展中國家進行成本競爭,『實物經濟』已經缺乏獲得充分利潤的機會,它們只能依靠投機性金融泡沫維持景氣。」他批判道:「在房地產泡沫之後,過剩的全球化資本把目標轉向資源和糧食為主的商品投機,這對經濟活動而言是本末倒置的行為。」

當有錢人把閒錢拿來進行投機性炒作,且當炒作的標的物並非窮人賴以維生所不可或缺的物資(譬如鑽石、珠寶、名車、豪宅等)的時候,我們或許可以默不作聲;但是,當有錢人把閒錢拿來炒作窮人賴以維生所不可或缺的食物、飲水,乃至於基本人權所繫的通訊(電信)、教育等服務時,我們還能要求政府不負責任地任由「市場的力量」去遂行壟斷與宰制嗎?

偏偏,多年來自由貿易被塑造成一種具有比較優勢的主流地位,也鈍化了許多發展中國家發展自身農業生產的願望,天真地認為世界糧食供應永遠是充足的,可以完全依賴便宜的進口來替代國內生產,這也是許多國家對這次危機的爆發和持續準備不足的潛在原因。面對這一場仍舊在擴大中的全球糧食危機,我們必須要重新審視過去我們所信以為真的許多信條,也重新審視我們的糧食政策。

八、台灣的因應策略

我們從這一波糧食危機中首先必須要學會的事情是:國際糧食市場與國際糧價是不穩定,也不可靠的。其次,我們必須要準備面臨國際糧價長期上漲的可能性。

許多專家預期糧食增產的速度有限,但是需求的上漲速度卻可能會明顯地高於增產的速度,而促成糧價持續上漲。這是因為:
(1)灌溉水源不足以及耕地擴充不易
(2)氣候持續地暖化將不利於稻米的生產,很可能會導致稻米收穫量持續下降
(3)人口增長導致需求增加
(4)中國、印度等開發中國家在經濟持續發展下,每人平均肉食量將持續增加,而導致牲畜與人爭糧
(5)石油價格持續上漲,當汽油每桶高過生質燃料生產成本(每桶45美元)時,會帶動汽車與人爭糧。

如果國際糧商與期貨市場是不可靠的,我們就必須要充分發揮在地的靈活調節能力。因此,面對這局勢,我們除了要保持合理的糧食儲存量,還必須要設法保持適度的糧食自給率。

不過,要想提高我們的糧食自給率,首先必須要設法降低我們的生產成本。陳武雄主委想推動第三次農地改革,最重要的為「小地主大佃農」政策,讓老農退休,年輕人有地可種。他指出,小地主大佃農將結合農委會目前的「農地銀行」,推動「一次付租,分年償還」計畫,由農會一次付清土地租金給地主農民,例如20年租金,建立老農退休機制;承租農民則每年分期付租金給農會,政府補貼利息費用給農會。假如可以通過這個策略來擴大每戶耕地面積,降低農業經營成本,這絕對是值得歡迎的。

此外,除非我們有辦法提高農民所得,十年後一旦老農凋零,根本就很難再找到新農民了。過去幾年,蔬菜、水果等農產價格每每會發生歉收漲價或增產賤價的惡性循環,陳武雄打算建立像美國一樣的契作模式,由超市、大通路商與農民契作,保障最低價格穩定市場,希望能夠逐漸將所有農產品都能納入契作。問題是:這樣的契作制度,在穩定生產與糧價的同時,到底是在圖利超市與大通路商?還是在改善農民的所得?陳主委恐怕必須要想清楚,並且跟農民與全國國民交代清楚。


轉載 - 世界糧食危機的成因與台灣的農業對策(上)

世界糧食危機的成因與台灣的農業對策
清華大學 彭明輝


當台灣的農委會還把休耕當作重要的農業政策,並且積極規劃要把農業用水轉為工業用水的時候,卻爆發了全球性的糧食危機。面對這個局勢,有許多立委與媒體名嘴都要求即刻「停止休耕,擴大生產」,也有人滿心期待著台灣農業再起的榮景。

不過,農委會主委陳武雄在四月底表示:陳武雄表示,國內不會發生糧食危機,只會面臨高糧價的衝擊。目前我國的稻米自給率約九成(進口稻米約14萬公噸),且糧食總自給率超過七成,不足的23%缺口主要是小麥、麵粉與飼料玉米等大宗進口糧食。尤其我國飼料玉米每年需求量四、五百萬噸,國內產量最高僅達四十萬噸,九成都仰賴進口。因此,陳武雄所擬的對策是鼓勵農民善用廿二萬公頃休耕地轉作飼料玉米,而非全面復耕或發展不符經濟效益的生質能源作物。此外,馬鈴薯是全球第三大糧食作物,每單位面積可養活的人口是小麥或稻米的二至四倍,因此也不排除未來作為新的栽種選擇。至於安全存糧方面,則考慮從目前的三十萬噸,提高到明年五月的四十萬噸。

陳主委的策略符合當前台灣的實際需要嗎?要深入評估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必須要對當前的世界糧荒有夠深入的掌握。
一、當前的糧食危機在於儲存量偏低與價格持續升高,而非產量下降

關於這一波的糧食危機,首先是在2008年3月時,世界糧食計劃署執行幹事希蘭說:自2007年6月以來,穀物價格上漲近40%,全球食品儲備僅夠53天應急,遠低於去年的169天,以及世界公認的最低限70天。接著,IMF總裁斯特勞斯卡恩在4月份嚴厲警告:食品價格急劇上漲,將可能引發戰爭。

事實上,從2006年9月到今年4月初,國際市場主要糧食價格全面暴漲:小麥價格上漲了112%,玉米價格上漲了47.3%,大豆價格達到19年來的最高點。作為全球一半人口日常主食的稻米價格飆升,從2007年底的每噸360美元漲至今年3月27日的每噸760美元,上漲一倍以上,達到20年來的最高點。此外,聯合國糧農組織預計,本年度世界糧食期末庫存將降至4.05億噸,為25年以來的最低水平。預估將有1億人會面臨饑餓,37國面臨糧食儲備不足的危機。

不過,必須要釐清的是:這一波的糧食危機並非「全球糧食生產下降」,而是全球糧食儲存量持續下降,以及全球糧價持續攀升,導致窮人難以維生。事實上,國際穀物理事會在3月發佈的報告顯示:預計2007/08年度全球穀物產量為16.62億噸,比前一年增長了5.7%。此外,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提供的最新數據,2006年全球糧食產量為20.129億噸,2007年估計為21.085億噸,增幅為4.7%。

二、氣候異常與恐慌性管制

糧食增產而價格不降反漲,這並非單一原因所造成的。把這波危機逐漸推高的一系列事件中,第一個環節是澳洲等糧食出口國因為氣候異常而收穫下降,並限制出口,接著一些小國為求自保所以也限制糧食出口,以致接連著一系列的恐慌性管制,導致全球穀物貿易市場上的供應短缺。
由於氣候異常的影響,澳洲連續數年遭受乾旱氣候,小麥出口銳減,2007年的出口量減少400萬噸。同年,烏克蘭小麥出口也減少300萬噸。此外,孟加拉遭受颱風襲擊,造成稻米減產300萬噸。

有鑑於全球糧食儲存量偏低,各國開始管制糧食出口。2007年12月2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宣佈取消糧食及其製品的出口退稅,2008年全年對小麥、玉米、稻穀、稻米、大豆等原糧及其製品徵收5%-25%的出口暫定關稅,摩洛哥也把小麥進口關稅由130%降為2.5%,而歐盟則暫停徵收大部分穀物進口關稅。3月27日,柬埔寨和埃及公佈稻米出口禁令。全球第二及第三大稻米出口國越南、印度,也紛紛加價及減產。

三、生質燃料與人爭糧

由於世界石油價格的居高不下,近年來美國、歐盟和巴西等國大量將原本出口的玉米、菜籽、棕櫚油轉用於生產生質燃料,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這些傳統農業出口大國的農業生產結構,並降低了出口。美國20%的玉米已被用於生質燃料生產,歐盟65%的油菜籽和東歐的35%棕櫚油被用於生質燃料生產。這些政策的變化不僅造成了食物供給的減少,更引起了市場對於穩定供給的擔憂和恐慌,而進一步加劇了糧食價格上漲預期。

英國《金融時報》4月16日撰文認為,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統計,全球消除饑餓所需填補的糧食缺口僅0.5億噸。而2007年全球糧食供給並不比前一年少,那麼這0.5億噸的糧食到哪裏去了?由於2007年全球用于生產燃料的糧食超過1億噸,所以文章作者認為恰恰是這1億噸,打破了世界糧食的供需平衡。

四、期貨市場與貿易商又趁機炒作而哄抬價格

由於美國聯邦儲備銀行的不斷降息,以及美國房地產市場低迷,使得美國的大量投資資本進入大宗商品期貨市場,尋求規避風險、提高獲利的標的物。由於市場預期國際農產品可供交易的數量在下降,有機會推高糧食價格,因此自2007年11月以來,已有400多億美元進入國際農產品期貨市場投機炒作。根據亞洲開發銀行資料顯示,在過去一年內,國際小麥的出口價格就增長了130%,稻米價格增長98%,而燕麥價格則上揚38%。

此外,世界糧食價格的上漲也跟糧食貿易的壟斷性有關。目前,世界上四大跨國糧商:ADM、邦吉、嘉吉和路易達孚,壟斷著世界糧食交易量的80%,在某種程度上擁有定價權。這意味著,任何國家,如果糧食不能自給自足都難逃被這些糧商魚肉之苦。

2007年當糧食出口國因為天災而歉收時,尚不足以導致糧食危機。即使有生質燃料的消耗糧食,問題也還不至於太嚴重。但是許多國家在糧價上揚的初期釋放儲備糧以獲取暴利,而導致全球糧食儲備降到曆史最低點。後來當國際糧食交易市場預期價格會持續上漲時,糧食庫存的降低和價格上漲的預期心理相結合,終於滾雪球般地加大了人們對糧食供應緊張的擔憂。於是,在各國與期貨市場爭糧的情況下,糧價被逼得持續上漲,而造成這一波幾乎失控的糧食危機。

今年初,在美國農業部連續數月預測美國小麥庫存將降至60年來新低時,小麥價格飆升,2月份明尼阿波利斯穀物交易所的春小麥期貨合約曾經出現連續11個交易日漲停的「壯觀」行情。在市場傳言中國春節前後雪災造成植物油短缺的背景下,芝加哥大豆期貨屢創新高。當前國際稻米供應吃緊,世界最大稻米進口國菲律賓被迫赴美國市場大宗採購稻米,芝加哥糙米期貨價格在4月份不斷刷新紀錄。

根據美國農業部公佈的資料,2007年美國玉米、大豆和小麥三種農作物的產值達到926億美元。美國也是上述三種糧食作物最大的出口國,而其產值的一半被農產品期貨買家持有。據從事諮詢服務的芝加哥農業資源公司統計,去年11月份以來,對農產品期貨市場的投資已從250億美元猛增至650億美元。可以說,華爾街的投機家正是世界上最大的糧食囤積居奇者。在投機資金將大豆等農產品價格連續炒作至歷史高位之後,發展中國家的進口成本成倍增加,消費者最終埋單,收入微薄的窮人則可能陷入忍饑挨餓的境地。

因此,聯合國新任食物權問題特別報告員德許特就提議:「糧食投機」的行為應該要被譴責,而且,對於國際社會漠視「糧食投機」的行為,也應該要予以譴責。他說,投資者在股市疲軟時可能轉向糧食市場,這是早就可以預見的;但是「國際社會並沒有針對這類投機活動採取任何的防範或防制的措施」。

2008年6月14日

The Indelicates - American Demo

41o5pvpb.jpg

原先只是Julia Clark-Lowes與Simon Clayton組成的雙人團體,而後才加入其他三位團員成為真正的Band Sound,2005年開始展開他們的演出生涯。跟大多數近年來走紅的英國團體相同,他們依靠不斷的巡迴演唱累積樂迷,雄厚自我的演出實力,發行數張出色的單曲接著發行猶如熱門單曲十連發的專輯。2006年7月發行讓Rolling Stone雜誌獻上" the first greatband of 2006"美譽首張單曲《We Hate the Kids》,而後在2007年又緊接著發行《Julia, We Don't Live in the 60s》、《Sixteen》兩張單曲,並於今年四月發行處女專輯《American Demo》,第一次聽完整張專輯,便以閃電般的速度愛上這個樂團。

沒有艱澀難懂的編曲鋪陳,聽到的皆是直來直往不加以掩飾的痛快旋律,可以聽到神似Britpop時期的吉他泛音,芭樂卻催人熱淚的管弦樂也是不可或缺的要角,而唱起深情歌曲卻又優雅內斂像是換了個人似的。Julia的清脆高音更讓人想起去年參加野台開唱的Asobi Seksu主唱Yuki,搭以Simon Clayton低沈沙啞的嗓音,兩個橫跨陰陽極端的Vocal使得The Indelicates的音樂更顯得詭譎多變。

〈Julia, We Don't Live in the 60s〉開場宛轉清脆的笛聲與電吉他的噪音音牆平行而走,像是在濃厚的Britpop氛圍裡頭嗅到一丁點可愛花草的味道,而後中段的吉他延續濃厚的花草與indie pop氣味,一不小心你會以為自己正在聽The Lodger的新專輯。笛聲吵醒因近來英國樂壇的無趣作為而沈沈睡去的我們,撐開耳朵花點時間留意這個新興樂團。

〈American〉則是專輯最喜愛的一首歌,前奏那段迷死人不償命的吉他solo,根本就是〈Take it Easy Chicken〉的巧妙翻版,還有什麼比這更讓人熱血沸騰的,毫無疑問投下神聖一票。不需要鋪陳良久堆積情緒的內斂憂鬱慘綠詩篇,此種直率低廉的感官刺激才能快速刺激我的低級喜好;還有那有點好笑的鋼琴、小提琴、擊掌聲三重奏,低俗得正中我的味蕾,最後再送上20人大合唱,三種願望一次滿足。

〈Heroin〉與〈We Hate the Kids〉中間接軌的部分還玩起無差別接力,這不就是灰燈籠裡頭屢試不爽的手法嗎?對於此種兩首歌串在一起的情緒轉折將人虐待成精神分裂的守法毫無抵抗力。當你準備要高潮時他們突然送你 "Thank you and goodnight ! " 接著來上一首unplugged版本的Secret Track,滿腔的熱情種子無處釋放,奇癢難耐!此等曲目安排方式之機掰程度可說是團如其名。The Indelicates的出現對我而言有點像是前些年聽見The Libertines,在音樂重複性極高的新興團體中聽見不按牌理出牌的怪異組合,卻意外滿足求新求變的聽覺慾念。

The Indelicates - America

INDIEVOX創辦人柏蒼專訪

幾位世新大學資訊傳播學系的同學採訪柏蒼的短片

2008年6月12日

Pacific UV - Longplay 2

2346848359_9cc78ee6f2_o.jpg


古典鋼琴的琴鍵沈重落下,走入文藝復興時即已聳立於此的教堂,一切都顯得莊嚴肅穆,平靜安詳的氛圍讓雜亂思緒快速沈澱。光線穿透窗櫺上的彩繪玻璃,以放射狀的姿態灑入。唱詩班的信徒吟頌著教堂牆上的古老詩篇,祈禱苦痛能夠遠離,傷痛得已痊癒。那一雙雙誠摯的眼神,虔誠地雙手合十,喃喃自語。長時間曝曬烙印出黝黑膚色,每一個表情變化微妙牽動隱藏不住的歲月痕跡,黑白交雜的髮絲隱隱約約透露出衰老與疲乏,人們渴望著神的救贖,渴望尋求天主賜福,給予心靈最真實的慰藉。

2008年6月10日

戰火下的墮天使:童兵戰地烏干達

這是本週一清華思沙龍的主題,探討非洲大陸國家長年內戰衍生出的問題:童兵。藉由Jason Russel, Bobby Bailey, Laren Poole這三位美國年輕人的鏡頭,《Invisible Children》這部紀錄片真實呈現那些不被西方主流媒體重視的問題以及被世人遺忘的非洲人民。

「一切不曾發生,直到它被描述」
2003年春天,《Invisible Children》三位主人翁與所有生活在富足寬裕物質生活下的人們相同,嘻笑歡愉的片頭介紹,旅程的目的性不明朗,他們只是想要擺脫媒體強迫性餵食,用眼睛與雙腳尋找見證自己的觀點。偉大的使命感?炸蟻丘、殺掉一條蛇算嗎?一開始的出發點好像只是為了與眾不同,選擇一個極富冒險性的非洲大陸作為目的地,但最後他們帶回了一段被全世界忽視的沈重問題。

概說烏干達:烏干達概況wikipediaCountry profile: Uganda Timeline of Uganda

烏干達位於非洲東部,東與肯亞接壤,北邊是這幾年廣為國際社會關注的蘇丹 ,西邊則是也同樣戰亂不斷的剛國共和國。從19世紀末開始,烏干達便受到英國的殖民統治,遭受嚴重的經濟剝削使得人民生活苦不堪言。1962年,Milton Obote帶領烏干達人民脫離英國殖民,但1971年一代強人阿敏 (Idi Amin) 發動政變推翻Milton Obote政權,揭開烏干達悲慘命運的另一幕。實行種族清洗,為政其間令至少30萬阿喬利族 (Acholi)、蘭吉族 (Lango) 和國內其他非Kakwa族人被殺;1972年強迫持英國護照的亞裔人士 (主要為印度人,因印度也曾受英國殖民) 在90天內離境。

1979年阿敏政權因鄰國坦尚尼亞入侵而垮台,Milton Obote重新執政,但由於無法拾回民心,不久之後又再度下台,由奧凱洛軍政權掌握烏干達政治,直到1986年穆塞韋尼(Yoweri Kaguta Museveni)就任總統之後才結束一連串混戰局面。但新的問題再度產生,反對穆塞韋尼的組織「聖主抵抗軍」LRA (Lord's Resistance Army)在烏干達北方成立,是一支具有宗教號召力的武裝組織,主要在烏干達北部與蘇丹南部一帶活動,其領導人Joseph Kony希望建立一個以基督教「十誡」為基礎的政權。在活動的地區裡頭,LRA經常性地搶奪村民糧食,綁架男童做為士兵,並將女童作為高級將領的性奴隸。

另一方面,烏干達與其鄰國的關係也是錯綜負雜,LRA活動於烏干達北部與蘇丹南部的叢林,蘇丹政府私下支持著LRA,提供他們庇護與武力,亟欲利用此力量推翻烏干達政府;同樣的,烏干達政府也偷偷地支援著蘇丹叛軍,兩國便在內外交攻的狀態下各自內戰了20多年。長年的內戰使得人民居無定所,害怕遭到叛軍綁架與搶奪。夜晚,成千上萬的人民從郊區蜂擁而至,集結於都市中心的醫院地下室只希望能安穩地睡上一晚,那畫面令人為之鼻酸。

今年二月烏干達政府與LRA達成停火協議,暫時終止了為期長達20年的內戰,和平的曙光終於願意降臨在這悲情的土地上,然而LRA領袖Joseph Kony仍舊不知去向,因此這個國家的未來仍未可知。此外,那些被LRA綁架的童兵與女童該如何回到他們的社會,重新拾回健全心靈與原本應該屬於他們的快樂童年也將是這個國家與國際社會必須持續關注與重視的問題。

Invisible because they roam distant battlefields, away from public scrutiny.
Invisible because no records are kept of their numbers or age
Invisible because their own armies deny they exist

Take the TIME to tell everyone you know about these invisible children
Use the TALENT inside of you to think creative ways you can aid these invisible children

延伸閱讀:
非洲兒童的悲慘世界
烏干達不走西方國家路 成功降低愛滋傳染率
聚焦非洲娃娃兵:難以重返社會女孩充當性奴
"血色"的童年--全球"娃娃兵"透視
美國宣佈脫離聯合國人權理事會
當天講者之一:嚴震生教授於聯合新聞網全球觀察的專欄

Invisible Children Trailer


另外也可以在Youtube上看到《Invisible Children》的完整片段,片尾那個非洲小男孩Tony說著:你回去美國之後還會記得我們嗎?我想說的是,你也許會跟其他人一樣忘記我們吧。不過你有錄影帶,也許一個月後你重新看了影帶,然後就會想起我們。

今年前不久才剛上映的《烏干達的天空下》,而《最後的蘇格蘭王》則是與烏干達有關的另一部電影,描述軍事領袖阿敏 (Idi Amin) 的一生。

文章參考以BBC網站及清華思沙龍當天發放的文本為主。

2008年6月1日

Mansun B-side Singles

1636590794.jpg

自從兩三年前第一次聽到《Six》,〈Six〉〈Negative〉這專輯的頭兩首歌曲快速地將我拉入Mansun的世界裡(如果要選擁有最出色的頭兩首歌的專輯,那《Six》肯定佔有一席之地 ),不爭氣地拜倒在Paul Draper美艷勾魂的高音吟唱以及飄忽柔美的轉音之下,Chad 的吉他轟隆隆地宣誓Mansun並不僅只是完美詮釋慢版歌曲的樂團,狂躁能量和現場魅力一點都不含糊。

但這張專輯還不足以讓Mansun打敗眾多樂團直接登上My All Favorite Band,直到〈The Chad Who Loved me〉揮舞著弦樂大旗一聲令下揭開灰燈籠襲擊 (Attack of The Grey Lantern) 的序幕,一張充滿企圖心與野望,長達一鐘頭無接縫式銜接的「歌曲」。

Wide Open Space成為每個孤寂夜晚傾訴內心寂寞的伙伴,I'm in a wide open space, I'm standing. I'm all alone and staring into space;無論經過多少年月,一響起Egged Shaped Fred的前奏都還是會哼起"nanana~na~na~na~nana";對著傾慕已久的女孩大聲唱出 "I vowed to my god I'd give it all up ,if he would bring her on down from heaven";想跳舞嗎?那一起聽著Stripper Vicar搖擺身軀吧!什麼樣的歌曲可以為這樣偉大經典的專輯做出美麗的結語?Dark Mavis絕對是整張專輯最傑出的歌曲,淒美動人的旋律讓人想緊抓當下片刻,阻止時光沙漏的流洩,相同的弦樂編制在歌曲的尾聲響起,彷彿提醒著我們這一切不是美妙虛幻的夢境,而是永垂不朽的真實聲響。

然而真正讓我對Mansun情有獨鍾的原因並不是Mansun的四張專輯,而是大多數人會成為Mansun fans的主要源由:量多質精的B-Side歌曲,聽完這些歌曲之後很難不佩服Paul Draper的創作能力與才氣,七年之間的時間創作出上百首歌曲,且從不因循過往成功的軌跡,不斷地創作出風格迥異卻同等動聽的歌曲。


〈Moronica〉〈Skin Up Pin Up〉〈Flourella〉
毫無疑問的,只要喜愛〈Egged Shaped Fred〉與〈Stripper Vicar〉,那這三首歌肯定也會成為心中的不敗經典。跳舞節奏的電子重拍搭配著勁道十足的電吉他音牆,Paul Draper陰柔豪放的聲調轉變有著難以忽略的精妙。〈Flourella〉裡頭有著Paul Draper從容自若的真假音轉換,堪稱Mansun征戰江湖的絕技!

〈Ski Jump Nose(Live)〉
相較於錄音室版本多出長達三分鐘的前奏鋪陳,〈Ski Jump Nose(Live)〉開頭搭以〈The Chad Who Loved me〉的悠遠弦樂與甜死人不償命的吉他顫音,緊接上bass與大鼓的低頻轟炸,壓抑現場即將爆破的情緒;噪鬱不安的吉他riff 在後頭不斷驅策,曲勢陡然增速;正當你好不容易跟上節奏時,它卻又任性使壞地慢下腳步;一不留神!它再次拔腿狂奔,將驚愕失神的你棄之原地不顧。

〈Drastic Sturgeon (Live)〉
從頭到尾都不讓人喘一口氣,跟隨歌曲的快速節奏擺動身軀,暢快淋漓的程度完全不亞於樂團的第一單曲Take it Easy Chicken,趕緊跟著哼上幾句"Kiss me, lick me, do what you want to me now ! I'll be leaving soon"

〈No One Knows Us〉
看到這歌名既可猜想得到這首歌曲饒富餘味:No one knows us, but we don't really care.Today, things go our way. 這是向那些批評Mansun 一文不值的媒體反擊嗎?Paul常說他不在意樂評如何看待他的作品對自己充滿自信,但實際上是在意的。尤其批評最力的是他從小愛看的NME雜誌,那感覺恐怕是五味雜陳。

〈My Idea Of Fun〉
這首歌充滿濃濃的Oasis風味,帶點慶典遊行味道的開頭,階段式地唱著一則故事。據說這首歌是描述一個殺人犯的心裡來,歌曲分成兩種格式,一段是Paul的聲音藉由效果器發出帶有距離感的碎念唱腔,另一段則是相當迷人的中頻哼唱,宛若一個精神分裂的個體。

〈Rock 'N' Roll Loser〉
充滿諷刺意味的歌詞,Paul反覆地唱著" He's such a rock 'n' roll loser but he's a wonderful lover ",像是在嘲諷搖滾樂手風光卻糜爛的私生活,這首是Kleptomania CD3的第一首歌,個人認為是相當能代表Mansun樂風的歌曲,好聽到噴淚!

〈Everyone Must Win〉
Kleptomania CD2裡頭的第二首歌,接在Take it Easy Chicken之後恰到好處。前段低迴的吉他彷彿是從海底緩慢上升的氣泡,Paul配以低頻沉穩的氣音哼唱,不消多久便直拔上天,音域之廣令人驚嘆。

〈Oneep Secret Instrumental〉
這首歌大概只能算是一首序曲,但吉他撥弦讓人如癡如醉

〈Decisions, Decisions〉
I Can Only Dissapoint You的B-side單曲,也是Mansun進入情歌時期的代表歌曲之一,聽聽Paul那雌雄同體的嗓音在小提琴的伴奏下性感得無以復加,這簡直是被David Bowie附身嘛!吉他也是好聽得不像話!


看著這張圖,點擊Paul Draper的嘴,便能聽到上述的10首單曲!


延伸閱讀,一些關於Mansun的文章:
1.把我帶入Mansun世界大概是邱叮噹他大學四年同窗時期最重要的貢獻!
跟著我一起漂流。Mansun - Attack Of The Grey Lantern 這篇寫得真是太出色了!
2.Primeblue書寫關於Mansun的四張專輯:灰燈籠的襲擊童貞消失的第四樂章
3.PTT Mansun版版主的Mansun文

這裡可以下載Mansun fanz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