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18日

11/16 The Music @ Y17 Taipei

MUS-
KK: [mjuz]
DJ: [mju:z]
pref. (字首 prefix)

1. 意指現場演出會使聽眾脖子扭傷、小腿抽筋、大腿酸疼的樂團
2. 指稱現場演出比錄音室專輯爽上10倍的樂團


當我正對著眼前難以置信的一切,大型舞台的揚聲器放送出Knights of Cydonia「萬馬奔騰」的前奏時,心中唯一的念頭是「Muse將以萬夫莫敵之姿登上Live王者的寶座」。當時的我絕對想不到2008年的台灣,國外樂團竟是如雨後春筍般前仆後繼登陸演出,加上TRA Music與小白兔唱片的積極努力,後搖樂團從低咖到A咖,櫻花、楓葉、米字旗、美利堅全都來台灣搖了一趟,每個月都有數之不盡、聽之不完的後搖樂團,唯一數得盡用得完的恐怕只有口袋裡的銀子。而在後搖軍團重兵環伺的狀態下,萬惡的布洛克兄弟送上一場別開生面的英搖重量級演出 — Travis台北演唱會。受此恩惠理當心存感激才是,然則當天的音場與聲音效果直叫人不敢恭維,「萬惡」兩字其來有自。

The Music並非特別喜愛的樂團,演唱會訊息公布之前,他們今年所發行的新專輯《Strength In Number》頂多只在播放系統上停留一星期便束之高閣,主唱Rob過於突出且極具侵略性的聲線好比兩面刃一般,能夠快速將聽眾帶上雲端,但歡愉的時光卻無法持續太久。參加這場演唱會活像是一場賭注,並不熱愛The Music的音樂,卻也滿心期待以Ouch與theleaf為主的演唱會策劃團隊Straight Music House能夠帶出新的氣象,而演唱會結束的當下也證明這樣的想法是正確的。

從演唱會前的座談會與會前趴,主辦單位努力地展現誠意,能夠親臨現場聽到袁智聰(心目中華語世界最大咖、中性的樂評)演講分享與放歌,就已讓人好不開心;發送海報時貼心準備號碼牌,讓樂迷無需在演出時拿著礙手礙腳卻又無法棄之不顧的海報捲,演唱會當天的音場與聲音表現更可說是今年所有演出中最佳的。

主唱Rob走上台的那一刻,Y17的青春舞蹈館(好妙的名字!)便完完全全地成為電音舞廳,Fred Perry Polo衫的領子氣焰囂張地站立,睥睨全場的高傲眼神緊抓著舞池下的每一寸神經,游刃有餘的高亢嗓音無間斷轟炸掃射,肢體語言縱情奔放地挑逗現場氣氛,散發出所向披靡的自信。Rob的雙手彷若操控著隱形的細繩,群眾如同被強制開啟跳舞模式的木偶,無關乎是否喜愛他們的音樂,只要身體的血液裡還留有一息尚存的躍動細胞,便很難抵抗Rob強大的煽動能力。

當天的音量分貝開得很爆,習慣性地戴上耳塞仍舊無法抵擋音壓的大軍壓境,在舞台前三公尺奮鬥亂舞一個set之後,疲累地閃到後頭PA台附近偷喘一口氣。Adam的吉他強勢地四處奔流,算得上與Rob的vocal勢均力敵,也一掃錄音室作品中高亢嗓音過分突出的印象;bass聲則相對弱勢了些,鼓的方面整場都很稱職低調地帶出跳舞節奏,掌握凝結室內空氣的權利,引領著群眾停頓與跳動,〈The People〉最後的鼓擊連發更是暢快淋漓!〈Getaway〉毫無疑問是整場最暴動的時刻,舞台前排的觀眾完全喪失理智的吼叫、歡呼與跳躍,馬的!好久沒有跳得這麼爽!運動完的感覺真是棒透了!〈Bleed From Within〉的四鼓齊飛也是看得熱血沸騰阿!

最後是一些會後心得:

台灣舉辦演唱會本來就是吃力不討好的行業,即便這幾年搖滾樂迷有快速累積成長的現象,但相較於東亞最具樂團吸金能力的香港與日本,台灣買票入場的樂迷數量終究還是無法撐起整個live場景。這次The Music演唱會主辦單位是演唱會場景中的另一集團,從這次一系列的行前活動與演出現場看得出來主辦單位是豁出去地賠錢辦,主辦人之一Ouch在批判TRA與The Wall之餘,試圖提供台灣樂迷另一個選擇的途徑,極力為樂迷設想、姿態與身段放得很低,以舉辦一場音樂Party的心態經營這演唱會,從這幾點來看,我是愛死這次活動了!

另外,Y17 青春舞蹈館這個場地在所有展演空間中,視野是數一數二的好,無論是在前排接收第一線的感官刺激亦或在後頭單純享受聆聽音樂都能獲得適當的歡愉,目測應該可以擠進800-1000人,相較於The Wall同樣是500人左右演出的擁擠窒悶,這次表演可說是替國外樂團來台演出找尋到另一個適合演出的場所,唯一的缺點大概就只是當你在裡頭跟人群拼鬥兩三小時,還得拖著疲累痠麻的雙腿走樓梯下樓吧!(青春舞蹈館位於10F,晚上10點鐘表演結束時電梯已停止運轉)

Getaway

影片後頭畫面左方出現穿著白色橫條polo杉的仁兄就是我呀!
我也是穿Fred Perry!
媽!我上Youtube了!XD

2008年11月10日

我並不想戴上耳機

也許還有些人記得去年初的樂生事件,同樣由學生發起自救會行動,目標是替弱勢發聲,爭取本身應當受保障的權利,反抗政府公權力的蠻橫,以及金字塔頂端之間利益的私相收授。

上星期的事件,有人說重創台灣的國際形象,有人說政府抗拒面對某一部份人民的抗議示威,戒嚴重現。看在眼裡難過地想,這樣的場面有終結的一天嗎?父執輩的想法我們早已無法撼動,也無須強加新的思想或觀念在他們身上,每個世代有著自己的文化與歷史軌跡,互相尊重與體諒是必須的。

只是腦海裡的畫面,總記得那些和自己同樣年紀的人,說著"我們要表現出台灣人的Guts,叫那死共匪滾回去""馬英九聯共賣台!台灣是獨立的國家!"可是當我們喊著自己是台灣人時,卻毫不留情地將干戈倒向嘴裡說的「台灣人」,而口口聲聲說的國際地位與華人世界代表權卻在眾人的忽視下,快速地被吞噬萎縮。
這次的運動將目標縮小為一項,修改集會遊行法,至於要如何修改,要修改多少,眾說紛紜。
學運的訴求是 自由報備制/廢除禁制區/廢除刑罰改行政罰/廢除警察解散權
靜坐抗爭的依據 許可制違憲/警察權力自主權過大

這樣的修改方式肯定還有很多需要討論與協議的部分,加上集會遊行法本身就是執政者的一個自保用的堡壘,想現在高聲疾呼支持這次學運的民進黨過去八年也始終將修正案放在議事殿堂安靜地躺著。這絕對是需要縝密思考來讓現行的集會遊行法修正得更加完善並保障人權。當然我並不完全瞭解這些法源依據,當我在這寫著文字誇誇其詞時,另一個視窗正專注地看著各方的意見與辯駁,希望自己關心這件事情的前提是充分的瞭解以建構出合理的判斷。

這些學生裡頭肯定會有泛綠或支持台獨的人,但也無法保證沒有另一個立場的學生,不應該用這樣的角度去判斷他們是否被政治力介入。也許他們只是為了一件認同的改變而拋開自己原先的政治傾向與喜好,互相擁抱、扶持去堅持一件自己認為是對的事。許多的反對與批評聲浪一再地突顯出這個運動還有許多需要修改的部分,但為何要一抓到把柄就大力抨擊他們的無知與愚蠢,自鳴得意地以鄙視的態度數落對方,進而強調自己的勝利呢?何苦又要再度將這樣的運度拉入藍綠鬥爭的泥沼中?當然,嗜血的媒體從不這麼想,他們希望民眾繼續對立,繼續信仰他們所傳達的資訊。

討論是好的,但不是以擊倒對方獲取勝利為目的,而是研擬化約出公眾意見的聯集做為行動指標,並一同為這個目標努力。希望這次的學運不會在各界的質疑聲浪下分崩離析,能夠溝通討論出具體適宜的修正法案,廣納大眾的意見互相接納,和平地走出一個新時代。

也許這樣的運動不是百分之一百的正義,但至少讓我看見其立意之美。
至於自己的立場呢?還想要再多看些資訊與文章,貿然地加入對他們來說恐怕也不是助益。

野草莓運動官方部落格
野草莓運動的討論區: ptt2 chinafashion版

2008年11月6日

四分衛 《世界World》

108651.300.jpg
1999年由角頭唱片發行成軍以來的首張專輯《起來393B1》(393B1為當時四分衛練團室的門牌號碼),這支長期在台灣搖滾樂界裡奮鬥生存至今已整整經歷十多個年頭,回顧他們成團歷史,幾乎可以視為現下台灣搖滾音樂場景的縮影。《起來393B1》將他們帶上金曲獎的舞台,「五四」運動刷奏出鏗鏘有力的吉他聲,但一切仍舊宛如過眼雲煙般煙消雲散,「樂團的時代」也如同一再跳票的選舉語言,沒有趕在20世紀結束前來臨。

2001年9月加入主流唱片界的動能音樂公司,發行第二張專輯《Deep Blue》。這一張專輯可說是將四分衛推向音樂生涯的階段性顛峰,有別於首張專輯粗獷奔放與不假修飾,《Deep Blue》帶來的是更為成熟扎實的錄音水準,處處滿溢酣暢淋漓的吉他solo,主唱阿山譜寫歌曲的旋律性與詞曲契合度也在這個時期臻於完美,將Led Zepplin、The Doors、Guns N' Roses等重金屬搖滾在青年時期灑下的種子轉化成獨樹一格的搖滾類型。取自The Doors傳記電影之中一句經典台詞而成的〈Lizard King〉也無疑是整張專輯最令人血脈噴張的硬式搖滾歌曲,而〈十月病〉則藉著阿山獨特的意識流詩句描繪人生路口的迷惘與徬徨。

雖然擁有極為成功的前兩張專輯,但一如國內外所有的樂團,他們試圖在第三張專輯嘗試如Rap、Disco、Funk等新的樂風與風格,但卻很不幸地重重跌了一跤,加上團員更迭,此時的四分衛經歷接近兩年的陣痛期,發行RGB三色單曲後明顯感受到他們重回獨立廠牌後,再度躍起的生命力,眾所期盼的新專輯《W》也帶來了如〈達利〉、〈再十年以後〉、〈焦糖瑪奇朵〉等不負樂迷期待的單曲,但卻無法忽視專輯整體性的頭重腳輕,《W》只能說明四分衛站回他們熟悉的位置,但阿山的詞曲創作能力遭遇瓶頸也是很難忽視的事實。

2008年9月發行的新專輯《世界World》,試圖從傳統的三件式樂團作為突破的途徑,加入三位管樂手使得整體的聲音密度與質量更顯提升,專輯的開頭曲〈愛情夾在麵包裡〉便是極好的代表性作品,和〈焦糖瑪奇朵〉同樣俏皮活潑的編曲與逗趣生動的詞句,輕易地拋開一天積累的沈重壓力。〈似曾相識〉與〈我寫不出像樣的情歌〉卻都是「像樣」的四分衛式ballad情歌,虎神的吉他依舊精準地載送著深深濃情,讓人找回一些〈羽毛〉與〈睡美人〉在《起來》裡的曼妙姿態。

〈熊貓俱樂部〉讓人回想起聽著〈吸血鬼〉與〈項鍊〉的時光,那熟悉的Hard Rock吉他刷扣,緊簇密集的鼓點鋪陳出焦躁難耐的躁鬱感,彷彿回到充滿憤怒的年輕歲月,他們大聲唱著種種對人生不滿的嘶吼。此外還有充滿Funk風情,讓人忍不住想輕輕擺動身軀的〈琥珀〉,以及大膽使用管樂與Bass作為基調的〈Ghost〉。

而最後一首歌,同時也是所有人提起四分衛第一時間會脫口而出的歌曲 — 〈起來〉。

也許每個人都想回到過去曾經美好的時光,但歷史的河流不曾駐足停留,曾經燦爛奔放的年代,如今只能藉著某些媒介去懷念綻放光芒的生命火花。《世界World》的四分衛確實讓我嗅到重返榮耀的氣味,整張專輯的流暢程度足以媲美前兩張專輯,而新的呈現方式也帶來更多活力與新鮮感,以及前所未見的飽滿豐沛聆聽感受。

玩團,要玩到什麼時候?
心電圖表的曲線上下起伏隨意心跳無盡延伸,當線條變成一直線時,我就不玩了。

依舊記得被這句話深刻碰撞的那個夏天。

2008年11月1日

20世紀少年映畫版

1222458026_0.jpg

若要說到有關搖滾樂的漫畫,大多數人會直覺想到題材碰觸到Punk搖滾的《NaNa》或者整部作品就是以搖滾樂團的發跡與成長為主軸的《BECK 搖滾新樂團》,但浦澤直樹以一群朋友間童年幻想的故事本為主軸,以「搖滾樂是否能夠改變世界?」貫穿整部作品編繪的科學冒險漫畫 —《 20世紀少年》卻無疑是許多樂迷心目中的最愛,尤其故事情節安排上更是前兩套作品所難以望其項背的。

儘管經歷過太多翻拍作品失敗的例子,但是衝著對於漫畫原著本身的喜愛,仍舊抱著期待的心情到戲院去一探究竟。但可萬萬沒想到,當天入場的觀眾人數竟然比「血腥除夕夜」的賢知一派總人數還要來得少(7:6 賢知一派獲勝,若扣除福平,正巧打成平手!)
砸下重金在電影院周邊大篇幅的預告與宣傳,仍舊挽救不了這部翻拍作品的悽慘命運,可以想見在這一股國片風潮下,同樣是東洋作品的《 20世紀少年》完全沒有受到群眾的關注(搞不好許多沒看過原著漫畫的觀眾,看完電影預告後會誤以為這是類似哥吉拉、雷獸戰隊的電影)

整部片在選角方面,除了飾演主人翁遠藤賢知的唐澤壽明之外,幾乎所有的角色都好似從漫畫中直接跳脫出來,活生生地跑到大螢幕裡去,尤其是阿區、丸夫、噹機、福平這幾個角色,使我在放映廳裡笑得好開心。

可惜,整部電影也僅有這個部分值得稱讚,分鏡剪接方面則完完全全是個災難,由於原著作品的架構過於龐大,需要預先解釋與鋪梗的細節眾多,導致電影在「細節闡述」與「影片長度」的動態平衡上進退失據,許多需要鋪陳情感關係的分鏡結束得過於倉促,交代不清的龐雜資訊反而讓人看得一頭霧水。再者,演員為了詮釋原著中誇大的肢體語言,在演技表現上顯得不太自然,這也是電影版本讓人失望的原因之一,過份「忠於原著」似乎變成這部改編作品失敗的主因。

雖然電影版本無法將心目中對於這部漫畫作品的迷人之處一一展現,但光是開頭在學校午餐時間放起T.Rex的〈20 Century Boys〉的畫面就足以讓人掛上一絲微笑:

第四國中第一次想起搖滾樂的歌聲。可是...什麼事都沒有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