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22日

《最遙遠的距離》

該怎麼說這部片呢?星期天的早晨,帶著睡眼惺忪的雙眼瑟縮在座椅上,關於電影開眼一小時後會流下眼淚的事實可說是毫無心理準備。單純為了換取桂綸鎂的大型海報(此乃純正的宅男思維)而購買套票,可沒想過自己會被這部電影觸動淚腺而無法自己。

小湯在道路旁的檳榔攤前買了瓶台灣啤酒,接著坐在一旁的椅子上,景象在眼前失了焦,毫無意識地呆望著遠方,戴上他的HD-25,聽著自己錄製的「福爾摩沙之音」。身後傳來殘缺斷續的聲響,似乎是位中年男子正與檳榔西施引吭高歌著〈熱線你和我〉。不為所動,持續無神地望著遠方。

戴上耳機後,一切變得不同。外界的聲音被封閉式的耳機外殼隔離阻擋而漸趨微弱,耳機的另一邊是只有自己的孤獨疆界,眼前所見的場景和自我本身的連結戛然而止,被切斷了。週遭的環境令人失望透頂,藉著耳機,冀望在另一個世界裡找尋一絲微弱溫熱的火光。身處身心俱疲、孤立無援的時間點,耳機傳出的聲響是這陣子唯一支撐靈魂與軀殼的骨幹。明知卸除屏障後,無盡的孤獨必如洪水海嘯般再次席捲而來,卻一遍又一遍地陷入其中無法自拔,似乎期待著某種救贖,重複執行戴上耳機的儀式。或許並非無法逃出,實際上,自己是有能力憑藉自我的力量而逃出的,然而,依舊頭也不回地踏入那個世界。

「那天晚上,我一如往常地撥電話給她,習慣性地從她那兒獲取自己所需要的溫暖與關懷。我一直以為,無論工作多麼累人,這社會如何無情殘酷,總有個人在身旁等著我,陪伴著我。只要有她的關心,我便能過堅強地繼續生活下去,因為我曉得,這世上有一位瞭解我、愛我的人。」「她突然對我說『你不覺得我們需要一些改變嗎?』,起初,我以為她只是玩笑性地說著。最後,她卻很嚴肅地提出分手的要求。」「我們還有好多事沒有完成,我們還沒有完成約定的〝福爾摩沙之音〞;我們還沒有一起出國旅遊;我還有好多話沒對妳說。」「我會好好地一個人生活著,不會讓妳擔心。」

這段漫長情緒潛伏的告白,彷彿時間停滯不動,凝固了。每一句話以排山倒海之勢重擊著我。半年前妳也是用相同的言語在話筒的彼端如是說著。將視線撤離螢幕,沒有勇氣繼續凝視畫面,害怕在友人面前徹底潰堤。然而,淚水已朝著大腦意識的相反方向流瀉而出,我只能強裝鎮定任由淚液在臉頰上縱橫肆虐,以過敏掩飾鼻腔的壅塞。

而後,小雲在岩質海岸旁的獨白讓我大夢初醒,失去妳並不是因為妳無情地斷然離我而去。浸浴於長時間的愛情裡,逐漸喪失愛妳的本能,遺忘該如何珍惜妳、呵護妳、關心妳,忽略眾多細微的環節一再地讓妳失望落空。汲汲營營於吸收各式訊息,聆聽五花八門種類繁多的音樂,卻獨漏妳內心「銀河的聲音」。

分離是個好的選擇,只是在電影的刺激誘發下,無助地潰堤,莫名地奢望妳回到我身邊。11月,如果沒有分離,就是第一個七年。滿七年的那天晚上,夢境裡,是那令人熟悉的感覺。

2007年11月21日

清華思沙龍 - 透視人權死角

古巴東南端的關達那摩,關押恐怖攻擊嫌犯的溽暑監獄。
未經司法程序的刑求與逼供,曝曬在烈日下的人權,流放在美國憲法之外。
反恐的正義走到了末路?

清華思沙龍邀您一同透視人權死角

19:00 – 20:00 紀錄片放映
【通往關達那摩之路 (Road To Guantanamo)】

20:00 – 20:30 張鐵志 演講


時間:十二月十日(世界人權日),星期一,晚上七點(六點半開放入場)
地點:清華大學合勤演藝廳
電話報名:03-5742407(清華校內分機42407)
傳真報名:03-5742845(請附姓名、服務單位、職稱、電話、E-mail)
網路報名:http://registrano.com/event/show/7ee9b0

--------以上轉錄自清華思沙龍部落格-------
終於有機會再次聽到張鐵志的演講,自從大四在成大聽講後,便與他無緣。許多次的演講題目都很感興趣,無奈時間地點始終無法配合得上。我記得當時題目是他的書名:聲音與憤怒 ─ 搖滾樂可以改變世界嗎?

然則,那個時期的我對於搖滾樂與社會運動結合的歷史脈絡並不熟稔,對社會問題的關注之心也不似當前強烈。此外,當時聽眾所發問討論的議題以台灣的音樂產業為主,這恐怕與主辦單位的工作人員大多數皆為獨立音樂的愛好者有關,並未實質地談到音樂在台灣社會中所產生的影響(仔細想想,台灣的音樂產業似乎跟社會問題是脫鉤的,大多數的人們在音樂中所冀望尋找的是歡欣愉悅的烏托邦,而非殘酷冷峻的現實世界。)如此看來,這次演講的場地氣氛與內容或多或少與前次會有所差別吧,非常期待著,希望演講當天別再有事情讓人煩心了。

2007年11月11日

Joy Division 《Unknown Pleasure(Reissue)》

真正開始熱愛Joy Division的音樂應該是最近一年的事吧,雖然在大一時就聽過那兩張被人們喻為永垂不朽的傳奇巨作:《Unknown Pleasure》和《Closer》,當時並沒有特別感動也不認為專輯裡有多少特殊之處。或許是因為當年的專輯錄音品質令我感到失望,只記得無限輪迴的低頻與Ian Curtis帶來的沉悶氣氛,而後便將專輯束之高閣。

今年5月18日,Ian Curtis傳記電影《Control》在坎城影展首映,當天正是Ian去世滿27週年的日子。6月底的台北影展與9月的光點影展皆有放映此片。8月,一手拉拔Joy Division、創造出Manchester音樂榮景的一代巨擘Tony Wilson撒手人寰,這個消息讓人難過,似乎正式宣判當年的Manchester樂風已經走到盡頭。一切並沒有結束,9月底
《Unknown Pleasure》、《Closer》以及《Still》等三張專輯在今年重新發行並各自附贈一張bonus CD:
《Unknown Pleasure》:Factory,Manchester的現場演唱會實況錄音
《Closer》:倫敦聯合大學的現場實況
《Still》:High Wycombe Town Hall現場演唱會實況

2007年11月9日

SB Live! 後記

想當然,事情總不會如預期般順利。果不其然,這款接近10年前出廠的音效卡在這兩天讓我明白它真的很老唷。首先是原版光碟驅動程式為對應Win 95/98 or NT4.0,XP是可以跟NT4.0相容的,然而所有的應用程式都無法開啟,等同於被方丈廢了武功。遇到此種狀況,肯定會心中奇癢難耐,明知其有10成功力,卻眼睜睜地看著強大功能遭受封印,在螢幕前用滑鼠拖曳音量拉桿,執行單純的放音功能。天啊!這是何等折磨人的事呀!

吹毛求疵如我,一刻也不願耽誤,十萬火急地連上Creative官網下載XP版驅動程式,2003年發布。安裝之後,AudioHQ仍無法執行,但Sound Mixer可以使用,至少擁有調校音場、改變音調等功能。然而,歡樂的時光總是特別短暫,不安裝還好,一安裝便讓人面露囧字。隔天早晨起床打開螢幕,藍白畫面,System Damage!接著當天下午再度出現,我,無言以對,內心冷汗直流。只能揮淚斬馬謖,默默地移除官方驅動程式,讓XP自己擷取系統內建的驅動,而SB Live!成為單純的聲音輸出裝置......

目前使用大受歡迎的非官方驅動軟體KX Driver,功能齊全,祈禱真的能夠穩定使用。


2007年11月7日

Creative SB Live! glorifies my life!

由於最近學校workshop打工機會爆增,11月擔任工讀生的薪水上看四位數,因而多了筆閒錢可以利用。周末心血來潮上雅拍搜尋音效卡,很巧地找到Creative Sound Blaster Live!中的老祖先,CT-4620 。得標價格廉價地令我難以置信,兩百二十元!

今天早上收到宅配之後,整個人莫名地興奮,二話不說衝回宿舍安裝(完全就是個人性格的具體展現)。細心地拆開包裝,內容物豐富得讓人吃驚,原先以為只有主卡一張加上驅動光碟,沒想到裏頭竟然還附了張子卡,包含數位接頭、RCA接孔、MIDI等等(雖然我暫時是用不到這些功能,但好歹這張卡價值就超過我的標價XD)。再者,外觀的維持也讓人無法置信,簡直就像一張全新的音效卡。
心跳因興奮情緒慢慢加速,大腦與手指似乎不太同步,固定的螺絲始終無法順利鎖上。灌完驅動程式之後便滿心期待地執行foobar2000,喇叭裡撥出昨晚播放的最後一首歌〈The Scientist〉,鋼琴聲響清脆鏗鏘地令人心驚,好似從來沒聽過的聲音進入了我的世界,空間上的縱深也較以往來得出色,低頻變得有力且反應快速。而長期讓我厭煩的電流底噪也降低不少,聆聽音樂時不再有那讓人心煩氣燥的噪音。臉上掛著微笑,心滿意足地離開寢室。

不過事情總是沒那麼順利,因為版本老舊(這片CT4620是1999年出廠的),驅動光碟除了驅動程式能正常運作之外,其餘的應用軟體都無法在XP系統下相容。好不容易在官網上下載XP版本的驅動程式,然而控制音效卡專用軟體Audio HQ仍無法順利執行,因此往後的擴充功能恐怕用不太到。但換個方面想,這不失為個人理財規劃的好現象,一旦升級下去就真的要走向耳機板的無間地域,耳擴、DAC這些都是加速自身成為「硬宅」的毒藥,還是敬而遠之較為恰當XD

總結來說,以四張小小朋友不到的價格入手這張原先定價兩千元的音效卡,壓倒性地物超所值,我想今晚肯定是在傻笑中入睡吧!

SB Live! 徹底攻略
SB Live!測試報告

2007年11月1日

《最後家族》


書名:最後家族

作者:村上龍

出版社:大田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1年10月10日在日本出版
前陣子在自由時報的副刊閱讀此書的序章:直徑十公分的希望,描述秀樹繭居後的心情,從禁閉的房間向外觀望的心境。很清楚地,這是我喜歡的文體,因此《最後家族》理所當然地成為購買清單的一員。

只是最近的實驗生活漸趨忙碌,無法享受一口氣把整本長篇小說讀完,那份淋漓盡致的快感。間斷地閱讀造成心境無法徹底融入其中,咀嚼思考的時間也被迫縮短,這感覺頗令人討厭,但似乎也沒有能夠相應對的方法了。(目前來說,似乎找到碩二生活的節奏,在實驗進度與休閒興趣中找到不錯的平衡點,逐漸找回過往喜愛唸書專研的自我,當研讀到新發現的論文結果時會有種解開疑惑的興奮感。只是,總感覺每天都忙碌地過著,一有空閒就抓緊時間閱讀和聽音樂,但「不小心忽略掉某種重要事物」的念頭卻時常出現在腦海中,心中像卡著什麼不舒暢的東西似的。)

將作者過往的作品與新作相對照,是我頗為熱衷的一件事。《最後家族》對我而言,就好比《共生虫》與《希望之國》的綜合體。故事以一家四口為軸線,分別從四個不同的角度去描寫家中一員成為繭居族後對家庭所造成的影響與心路歷程,這方面十分類似卡夫卡的《蛻變》,只是《最後家族》多了份溫暖人心的氛圍。

秀樹是繭居族。某天晚上,秀樹經由房間架設的單眼相機的觀景窗窺探對面鄰居家中發生的家暴事件,為了設法解救女方,開始搜尋各種相關資訊,而這件事也成為他與社會重新連結的橋樑。母親昭子則是家庭主婦,因為秀樹成為繭居族的關係,她向精神科醫師諮詢相關問題,並參與繭居族家長會等非營利機構尋求解決之道。父親秀吉則是傳統夕陽產業中的業務人員,由於大環境的經濟不景氣,公司的營運狀況每況愈下,失業的壓力漸漸向他迫近。妹妹知美則是大學入學的應屆考生,處在對自身未來迷惘未知的十字路口。故事便這樣展開,四個人在過程中皆經由設法幫助他人的過程,重新回頭檢視自我,近而拯救自己。

秀吉有著日本父權社會標準的大男人主義,一切的責任都試著往自己身上扛,卻忽略自己已與社會脈動脫節的事實,父子關係也隨著秀樹的成年逐漸降至冰點,父親的角色只單純代表著家庭經濟的來源,與家人之間的鏈結卻狠狠地被切斷了。而家庭主婦的生涯則讓昭子的生活充滿了重複性和無趣感受,似乎只是緩和父子緊張關係的和事佬,當秀吉因為兒子的暴力事件搬離家裡之後,昭子忽然感到強烈的空虛感,原先扮演的角色突然消失了,這個轉折點也讓她開始思考該如何轉變自己的生活進而找到定位。知美則比較像個旁觀者,被動地接收來自其他三人的訊息,找尋屬於自己的未來。

故事的結尾有著許久未見的溫暖感受,「在破敗腐爛的現況所堆積而成的堅硬磐石中找尋那艱苦萌芽的希望」,可以說是村上龍小說的一個特色,讓人感到有種無法輕易撼動的巨大現實橫亙眼前,強大而難以阻擋的力量正在摧毀既有的一切,但他總試著給予某種想法,試圖去挖掘那一丁點的希望幼苗。

秀吉不好意思但高興地說:「他們是我的家人。」,簡單而質樸的一句話卻使我熱淚盈眶。或許只有當家人的身份關係脫離社會既有存在的制度窠臼時,真正的情感才能毫無阻礙地流瀉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