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27日

《往下跳》 A Long Way Jump

Nick Hornby早已成為心目中最喜愛的當代作家,原因無他:每一本著作都是搖滾樂與運動的結合,精確地描繪英國中產階級的樣貌,尤猶甚者,對搖滾狂熱或運動狂熱份子的描寫更是精準無誤、毫不留情。從《失戀排行榜》那位

2008年8月26日

《終結貧窮:如何在我們有生之年做到?》

「終結貧窮:如何在我們有生之年做到?」這句話某天出現在我跟邱叮噹的MSN對話裡,他不假思索地在毫秒之間便回送我「不可能」三個大字。在我打開這本書以前,同樣也是抱持懷疑的態度。我們都試著用不同方式去幫助這個社會與世界,希望它能夠更公平正義,體恤弱勢人民,讓階級之間的鴻溝能不那麼明顯。我們有一堆夢想與理想,期許在自我被冷漠沖淡熱情前多做些,也許微不足道、力量微薄的事。

如果曾經參加一些NGO並從事相關工作,除了那份認同自己正在做一件有意義之事的滿足感外,我想多多少少會因為組織裡頭的一些狗屁倒灶之事而感到沮喪與挫折。再著實際參與後,真切體會到要改變這個巨大的社會有多麼困難,即便這些情緒都是朋友長輩早就告誡過我們必然會經歷的。

假若有以上幾種徵狀,極力推薦這帖藥: 《終結貧窮:如何在我們有生之年做到?》
作者Jeffrey Sachs是美國當代最重要的經濟學家之一,28歲時便獲得哈佛大學的終身教授職,實際參與過如玻利維亞、波蘭等國的經濟改革,亦曾擔任聯合國秘書長安南的特別顧問。而他與搖滾樂界也有些關連:搖滾樂界積極推動免除外債與救助非洲行動的大將 - U2 主唱Bono便可說是Jeffrey Sachs教授的門生,Bono也為這本書寫了篇序文。

書本一開始先總括討論全球的經濟面向,探討為何有些國家無法踏上繁榮進步的階梯。接著Sachs教授解釋臨床經濟學的概念,並舉出一些實際例子做為借鏡與參考,其中包含:玻利維亞、波蘭、俄羅斯、中國、印度等等,這些篇章比較像是在回顧過往的歷史,重新審視過去的史實故事給我們的教訓與啟示。接著將焦點轉向當今世界的貧窮中心:撒哈拉沙漠南部的非洲。眾所皆知,瘧疾與愛滋病是與非洲貧窮息息相關的問題,而富國(尤其是美國)背棄承諾的作為使得援助行動無法完整妥善地施行。

書中也對一般大眾對非洲國家政風不良與行政效率低落的既定印象作一翻案,實際上以世界銀行政風指標來說,非洲大多數國家的政風評比是良好與一般占大多數,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33個國家中,政風不良的國家僅僅只有五個。因此美國以「救援經費交給這些政府如同把錢灑入河裡」的說法來說服美國民眾他們拒絕援助的說法便顯得荒謬可笑。美國曾承諾要提供國民生產毛額0.7%左右的金額於這些赤貧國家,但實際上的金額卻只有0.15%左右,同一時間他們在伊拉克戰爭上的花費卻已經逐步增加到1.5%國民生產毛額。當然這並不是只有布希政府才這麼做,過去的35年裡,美國不斷地說謊來圓上一個謊。

此外,對於另一重要輿論觀點「跨國企業是造成世界的貧富不均與階級差距的幫兇」的翻案,跨國企業一直是在遊行抗議八大工業國高峰會時被主要攻擊的目標之一,但Sachs教授亦提出實際上這些跨國企業(尤其是微軟)卻是幫助非洲克服貧窮不宜餘力的組織。我們時常為了某些正義的理由而全然否定並設定醒目的攻擊目標集中火力,而「跨國企業是造成世界的貧富不均與階級差距的幫兇」這樣的觀念也許就是此一思想行為下的產物。

極力推薦這本書,簡潔流暢的文字描繪出當今世界經濟圖像的輪廓,即便不是經濟社會相關學系的人也能輕鬆閱讀,從中感受他們對世界的熱情與努力,充滿慈悲與人道主義的光輝。當這些領袖人物都不輕言放棄理想時,我們有什麼資格提前放棄與怨懟?如同文末引用Robert Kennedy的著名談話

「很少人有獨自扭轉歷史的力量,但如果我們每個人都可以貢獻一點力量造成改變,所有行動的總和,就會在我們這一代的歷史上記下一筆。人類歷史是由無數的勇氣與信念寫下的,每一次,當一個人為理想而站出來時、或以行動改善許多人的生活時、或致力於與不公搏鬥時,他同時也送出一小波的希望。累積無數的波浪就會形成幾百個不同力量與勇氣的中心。最後,這些小小的破浪會組成一股強而有力的波濤,衝垮壓迫與頑抗的巨牆。」

2008年8月13日

Sennen - Where the Light Gets In

2004年Ambulance LTD發行的首張專輯《LP》對我來說,是一張巧妙結合Shoegaze與Britpop樂風,令人愛不釋手的專輯,然而Ambulance LTD由於與先前唱片公司TVT之間經紀約糾紛而暫緩發片動作,直到今年七月左右才重新展開演出活動。就像成天盼望著Paul Draper推出solo album,在苦苦等候Ambulance LTD放出新單曲的同時也不間斷地搜尋類似風格的樂隊,而Sennen便是那帖解藥。

相較於2005年迷你專輯《Windows》低迴的喃喃細語,Sennen於今年所發行的第二張專輯《 Where The Light Gets In》所做的顯著改變是縮短歌曲長度,專輯整體顯得簡鍊流暢,使他們從原先被認為是類似Mogwai與Explosion In the Sky:歷經緩拍低調的鋪陳於歌曲尾段才扔出爆炸性的吉他噪音聲響,轉變成旋律性較強,在shoegaze音符上頭推疊Britpop的流暢曲勢。

這張《 Where The Light Gets In》專輯中的曲目安排與Ambulance LTD極為相似,Lo-Fi 噪音吉他發出的嗡嗡聲響層層排列出連綿不絕的音牆,在噪音與旋律間取得極佳的平衡。如同大多shoegaze樂隊,vocal的聲音絕緣於情緒的導帶,然而Laurence Holmes多了些內斂溫柔的語調,與LTD的主唱同樣具有令人著迷的中頻嗓音。〈Your Hand In Mine 〉裡反覆哼唱著"Got your hand in mine, and I won't let it go"伴隨著划過耳畔的優柔提琴細語,清新簡約、真摯深刻的情感,一趟宛若〈I Will Follow You into the Dark〉的深情告白。

〈Just Wanted to Know〉則把聽覺記憶拉回那由My Bloody Valentine建立起的輝煌噪音年代,厚實的吉他噪音音牆,朦朧性感的主唱唱腔,後段磅礡龐大的演奏更是暢快淋漓!專輯同名單曲〈Where the Light Gets In〉巧妙扮演聯繫專輯前後半段曲目的橋樑,電子合成器清脆悅耳的聲響踏著小提琴悠遠動容的弦音,隱約聽見Pacific UV的影子,冰冷寥寂的北國深秋氛圍。專輯的尾段,〈A Lifetime Passed〉、〈Fear Home〉與〈Even Now〉,Sennen悄悄回到首張專輯的模樣,無數的堆疊與爆炸崩毀夾雜著虔誠信仰的禮拜聖歌。雖然樂團的音樂樣貌已有所改變,但他們仍舊不忘提醒著聽眾,向那些影響他們至深的樂隊致敬以及他們對shoegaze的熱愛。

這張專輯顯示Sennen在噪音吉他搖滾與細柔ballad曲調,兩個截然不同的面向裡都能有著出色的演繹技巧,架構出一張情緒飽滿、耐聽完整的專輯。

Sennen offical website
Sennen Myspace
《 Where The Light Gets In》試聽

2008年8月7日

te'台灣巡迴公演之台中紀行

myspace_top.jpg
7/30的凌晨三點,在研究室裡看著10個鐘頭後要上台口試報告的投影片,模擬講稿與可能被問及的細節,兩年來的總評就要在此時決定。

7/30的下午三點,喘了一大口氣,走出畢業口試的會場,巨大且無可忽視的疲憊感在這一刻傾巢而出,或許真的可以放下心中積壓已久的大石,但我確實是累斃了!

左右眼的眼皮各自掛上20兩重的鉛錘,佈滿血絲的雙眼散發一股軟弱無力的殺氣,沉甸甸的雙腿勉為其難地支撐著軀體。可是我不能面對著溫暖的被窩倒頭大睡,因為te' 他們在一百公里外等著,我要履行去年秋天的約定。於是,背起行囊,搭上南下的自強號列車,前往那未知的赴約地點
文英館,聽起來像是中山堂般莊嚴肅穆的會議場所,跟搖滾樂的離經叛道似乎牽不上任何一絲關連。抵達會場,裡頭三三倆倆的稀疏人群使氣氛顯得閒適幽趣,沒有絲毫的壓迫感,我二話不說地在木質地版上席地而睡,這場地簡直就是為了疲倦的人們而貼心準備的。

闔上雙眼,能阻絕一切藉由視覺與光線傳遞的物質。然而無論如何努力,始終無法關閉聽覺的那扇門。室內涼爽的空調系統將炎熱炙人的夏天驅之別院,戴著耳塞讓音量適中而沒有殺傷力,躺臥在演出場地,仰望著這重新翻修過的新場館,巨大的紅色鋼樑與木直地板讓這兒看起來好似電影裡Fac 51 Haçienda 的場景。

閉目養神,疲憊的身體在Post Rock的樂音中沉睡,陣陣傳來孤獨寂寥的吉他單音,回憶研究所兩年的生活,一段與爺爺生病後並列行駛的日子。一大堆想法接續浮現,好的壞的都同樣無法避免。依舊仰望著靜悄悄的天花板,眼淚淌過臉頰落在耳朵的入口,身體因啜泣失控而不規律性抽慉顫抖。天生愛耍堅強的人,藉由搖滾樂音築成的天然屏障而得以毫無顧忌大哭一場,即便是能量強度集中投射的雷射光束,在淚水的折射率下也同樣顯得矇矓模糊。

我在橙草與甜梅號的舒緩樂音中得到短暫的重生能量,te' 隨即登場。自從去年大港無意間被te' 的殘響震憾,首次體驗他們現場演出的巨大能量,te' 無疑成為這些日子以來最常在耳機裡播放的東洋樂隊,兩張專輯的歌曲幾乎都以聽得滾瓜爛熟,每一記重拍鼓點與吉他刷扣自然而然地牢記在心。〈.我々は希望に従って約束をし、恐怖にかられて約束を『果』たす〉(我們隨著希望而約定,因受恐懼驅使而『履行』約定)毫無疑問是我的至愛歌曲,現場聽到開頭的行軍鼓擊瞬時雞皮疙瘩掉滿地,吉他聲響的鋪陳彈奏像是一個孩子走在霓虹燈璀璨閃耀的不夜城裡,看似繁華熱鬧卻異常地孤寂空虛,而究竟要走去哪?這問題似乎暫時離開了思考範疇,如同傾盆大雨般落下的噪音音牆根絕所有思考能力,安心地把身體交給聲音。

這天的現場沒有演奏〈何らの苦しみにもあわずして、何人をも幸福とは戲稱『呼』ぶなかれ〉(所謂人類,由於理性而擁『有』破壞自己本身的能力),這無疑是最大的遺憾。我與貢丸總是戲稱te' 為「第九首樂團」,源由於兩張專輯的第九首都徹底地打入我們內心形成殘響的共鳴,此外這首歌也是去年讓我於現場淪陷心志的狠角色,希望往後te' 來台演出時能再次聽到此曲的現場。

te' 的第三張專輯《まして、心と五感が一致するなら全て最上の『音楽』に変ずる。》將於10/8發行,收錄12首新歌。看來十月初的日本行該為此更改行程,已達到「Radiohead」「The Back Horn」「te'」三個願望一次滿足的目標!

2008年8月5日

All I Want to Listen is Travis

65539f8160af2b93988c246eb705ea5e.jpg

兩個多月漫長的等待足以使人失去原有的興奮感,8/4 Travis的台北演唱會意料之外地平靜到來,不似上一回Muse來台時瘋狂的接機合照與簽名舉動。Travis於我心中的地位並不遜於Muse(即便兩者的風格天差地遠),《The Man Who》與《The Invisible Band》都是陪伴我走過高中歲月的專輯,三倆好友彷若私密聚會般地在房間裡聽著這些來自異鄉國度的搖滾樂,年少的記憶場景與其中蘊含的私人情感隨著CD Player的播放在時光洪流裡流逝。
昨晚踏入新莊體育館前,還不敢相信自己竟然要親眼看到這位老朋友的演出,雖然某些幻想的場景如今已看似無法實現。體育館如同原先預想的大小,購買的位置:南區一樓,擁有絕佳的視野相對位置及緊鄰PA台的「地主優勢」。在缺少大螢幕的加持下,無法鉅細靡遺地特寫台上表演者有哪些微妙的互動,這大概是唯一的小小遺憾。


昨晚是我第一次看布洛克兄弟舉辦的演出,之前的Linkin Park、My Chemical Romance於我而言都無足輕重,沒有非看不可的必要性。早已聽聞該組織所舉辦的演唱會總是風評不佳、抱怨連連,而昨晚Travis的演唱會也確實讓我見識到了。即便我以坐在PA台附近的位置,理應擁有最完整的音場表現,然而昨晚從開場之前的音樂播放就已預告著:Muse正義無敵當天的絕妙音場效果是不會在這個小型的室內體育館中重現。


高頻的表現強烈地壓制低頻的輸出,無論是vocal、吉他泛音抑或鼓點都呈現尖銳刺耳的聽覺感受,令人不適的高頻樂音遍蓋整場,Fran原先擅長營造出空曠遼闊感受的嗓音隱遁於無形,溫柔包覆的吉他音場也變成攻擊力道十足的千軍萬馬,這真的令人失望透頂。好在戴上耳塞自行調整之後,有效地隔除刺耳音頻的入侵,bass柔軟的低頻聲響得以重生,鼓點亦變得厚實穩重。此外甚至能清楚地聽到Andy的主吉他聲線與Fran的節奏吉他之間的微妙互動,後方渾厚的bass聲響牢固地撐住音場,這些改進至少已達到一般演出該有的水準,3M的廉價耳塞這一次可真是幫上了大忙。


音場表現雖有失水準,可Travis團員們所帶來的演出效果卻異常的溫馨感人,五六千人的場地有別於The Wall那類型的小型live house,然而這幾位親切的團員卻營造出如同年初Broken Social Scene般的溫馨演唱會,親切的雙向互動與對話,充滿活力的熱情演出,再次見識國外頂級搖滾樂隊的迷人魅力。CD Player中溫文儒雅的Travis與站在舞台上的Travis肯定是毫無血緣關係的陌生人,主吉他手Andy從頭到尾都像個喝醉酒興奮異常的龐克樂隊吉他手,活力十足的瑪利兄弟式跳躍,跳下舞台與樂迷同歡的瘋狂舉動,這些徹頭徹尾都不是印象中那個溫柔細膩的蘇格蘭樂團。


〈Selfish Jeans〉熱力十足的開場,讓身旁的友人後悔為何沒有多花個一千元買搖滾A區的位置,腦袋裡更不斷出現Youtube上點播率極高的可愛MV,微笑開心地享受這夢寐以求的片刻;〈Writing to Reach You〉則首先將時光倒回一開始認識Travis的日子,中段吉他刷奏的音牆完全讓人無法招架,身上的雞皮疙瘩毫無保留地真情流露;〈Sing〉與〈Side〉這兩首S開頭的歌曲在我心中更是名符其實的S級單曲,畢竟他們是我認識Travis的開始,前奏一下便立刻頭皮發麻、分不清今夕是何年;與你身旁的陌生人說聲嗨,拒絕這個人際關係日漸疏離的都市叢林,齊聲高唱〈Closer〉的場景分外感人倍致;意猶未盡的夜晚在〈Why Does it Always Rain on Me 〉依舊繚繞的大合唱歌聲中結束,同行友人都驚訝著這麼一首悲傷的歌曲竟然能夠在現場演出中變得如此具有能量,它已不是顧影自憐的怨嘆而是重新獲得再生契機的正面力量。

感謝Travis帶來的溫馨演唱會,這夜是充滿濃濃回憶的英倫搖滾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