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21日

你們早已不青春 - 三分之一的旅程

上一次看五月天演唱會的時間已經要倒回至高一升高二前的暑假,十萬青年站出來演唱會當時在尚未拆除的中山體育場舉行,如今物換星移,那裡已成為捷運中央公園站與城市光廊。

昨晚,抱著依舊纏繞周身的感冒病毒,前往高雄巨蛋觀看五月天的演唱會。畢竟是人氣頂高的樂團演唱會,入場流程相較於其他演唱會來得繁雜壅塞。手上握著不勞而獲的三張門票,體育館的流行氣味比兩週前的簡單生活節來得濃厚,整個室內充斥著七彩霓虹的螢光棒,觀眾殷切地鼓動現場氣氛。我雙眼無神冷靜地看著暖場藝人:強辯,丁噹,品冠,他們接二連三地唱著從未聽過的歌曲,台下觀眾賣力配合地舞動。

整場演出非常糟糕、市儈、商業主義,若要批評大概可以噓個三天三夜,但這本來就是預期的結果,走入高雄巨蛋的前一秒鐘就已清楚的知道我不屬於這個熱鬧沸騰的族群,五月天早已成為歷史課本上才會記載的人物。我是為了完成一些過去曾經的承諾、嚮望以及那卑微的共同夢想,旅程完成度33%。

2008年11月18日

11/16 The Music @ Y17 Taipei

MUS-
KK: [mjuz]
DJ: [mju:z]
pref. (字首 prefix)

1. 意指現場演出會使聽眾脖子扭傷、小腿抽筋、大腿酸疼的樂團
2. 指稱現場演出比錄音室專輯爽上10倍的樂團


當我正對著眼前難以置信的一切,大型舞台的揚聲器放送出Knights of Cydonia「萬馬奔騰」的前奏時,心中唯一的念頭是「Muse將以萬夫莫敵之姿登上Live王者的寶座」。當時的我絕對想不到2008年的台灣,國外樂團竟是如雨後春筍般前仆後繼登陸演出,加上TRA Music與小白兔唱片的積極努力,後搖樂團從低咖到A咖,櫻花、楓葉、米字旗、美利堅全都來台灣搖了一趟,每個月都有數之不盡、聽之不完的後搖樂團,唯一數得盡用得完的恐怕只有口袋裡的銀子。而在後搖軍團重兵環伺的狀態下,萬惡的布洛克兄弟送上一場別開生面的英搖重量級演出 — Travis台北演唱會。受此恩惠理當心存感激才是,然則當天的音場與聲音效果直叫人不敢恭維,「萬惡」兩字其來有自。

The Music並非特別喜愛的樂團,演唱會訊息公布之前,他們今年所發行的新專輯《Strength In Number》頂多只在播放系統上停留一星期便束之高閣,主唱Rob過於突出且極具侵略性的聲線好比兩面刃一般,能夠快速將聽眾帶上雲端,但歡愉的時光卻無法持續太久。參加這場演唱會活像是一場賭注,並不熱愛The Music的音樂,卻也滿心期待以Ouch與theleaf為主的演唱會策劃團隊Straight Music House能夠帶出新的氣象,而演唱會結束的當下也證明這樣的想法是正確的。

從演唱會前的座談會與會前趴,主辦單位努力地展現誠意,能夠親臨現場聽到袁智聰(心目中華語世界最大咖、中性的樂評)演講分享與放歌,就已讓人好不開心;發送海報時貼心準備號碼牌,讓樂迷無需在演出時拿著礙手礙腳卻又無法棄之不顧的海報捲,演唱會當天的音場與聲音表現更可說是今年所有演出中最佳的。

主唱Rob走上台的那一刻,Y17的青春舞蹈館(好妙的名字!)便完完全全地成為電音舞廳,Fred Perry Polo衫的領子氣焰囂張地站立,睥睨全場的高傲眼神緊抓著舞池下的每一寸神經,游刃有餘的高亢嗓音無間斷轟炸掃射,肢體語言縱情奔放地挑逗現場氣氛,散發出所向披靡的自信。Rob的雙手彷若操控著隱形的細繩,群眾如同被強制開啟跳舞模式的木偶,無關乎是否喜愛他們的音樂,只要身體的血液裡還留有一息尚存的躍動細胞,便很難抵抗Rob強大的煽動能力。

當天的音量分貝開得很爆,習慣性地戴上耳塞仍舊無法抵擋音壓的大軍壓境,在舞台前三公尺奮鬥亂舞一個set之後,疲累地閃到後頭PA台附近偷喘一口氣。Adam的吉他強勢地四處奔流,算得上與Rob的vocal勢均力敵,也一掃錄音室作品中高亢嗓音過分突出的印象;bass聲則相對弱勢了些,鼓的方面整場都很稱職低調地帶出跳舞節奏,掌握凝結室內空氣的權利,引領著群眾停頓與跳動,〈The People〉最後的鼓擊連發更是暢快淋漓!〈Getaway〉毫無疑問是整場最暴動的時刻,舞台前排的觀眾完全喪失理智的吼叫、歡呼與跳躍,馬的!好久沒有跳得這麼爽!運動完的感覺真是棒透了!〈Bleed From Within〉的四鼓齊飛也是看得熱血沸騰阿!

最後是一些會後心得:

台灣舉辦演唱會本來就是吃力不討好的行業,即便這幾年搖滾樂迷有快速累積成長的現象,但相較於東亞最具樂團吸金能力的香港與日本,台灣買票入場的樂迷數量終究還是無法撐起整個live場景。這次The Music演唱會主辦單位是演唱會場景中的另一集團,從這次一系列的行前活動與演出現場看得出來主辦單位是豁出去地賠錢辦,主辦人之一Ouch在批判TRA與The Wall之餘,試圖提供台灣樂迷另一個選擇的途徑,極力為樂迷設想、姿態與身段放得很低,以舉辦一場音樂Party的心態經營這演唱會,從這幾點來看,我是愛死這次活動了!

另外,Y17 青春舞蹈館這個場地在所有展演空間中,視野是數一數二的好,無論是在前排接收第一線的感官刺激亦或在後頭單純享受聆聽音樂都能獲得適當的歡愉,目測應該可以擠進800-1000人,相較於The Wall同樣是500人左右演出的擁擠窒悶,這次表演可說是替國外樂團來台演出找尋到另一個適合演出的場所,唯一的缺點大概就只是當你在裡頭跟人群拼鬥兩三小時,還得拖著疲累痠麻的雙腿走樓梯下樓吧!(青春舞蹈館位於10F,晚上10點鐘表演結束時電梯已停止運轉)

Getaway

影片後頭畫面左方出現穿著白色橫條polo杉的仁兄就是我呀!
我也是穿Fred Perry!
媽!我上Youtube了!XD

2008年11月10日

我並不想戴上耳機

也許還有些人記得去年初的樂生事件,同樣由學生發起自救會行動,目標是替弱勢發聲,爭取本身應當受保障的權利,反抗政府公權力的蠻橫,以及金字塔頂端之間利益的私相收授。

上星期的事件,有人說重創台灣的國際形象,有人說政府抗拒面對某一部份人民的抗議示威,戒嚴重現。看在眼裡難過地想,這樣的場面有終結的一天嗎?父執輩的想法我們早已無法撼動,也無須強加新的思想或觀念在他們身上,每個世代有著自己的文化與歷史軌跡,互相尊重與體諒是必須的。

只是腦海裡的畫面,總記得那些和自己同樣年紀的人,說著"我們要表現出台灣人的Guts,叫那死共匪滾回去""馬英九聯共賣台!台灣是獨立的國家!"可是當我們喊著自己是台灣人時,卻毫不留情地將干戈倒向嘴裡說的「台灣人」,而口口聲聲說的國際地位與華人世界代表權卻在眾人的忽視下,快速地被吞噬萎縮。
這次的運動將目標縮小為一項,修改集會遊行法,至於要如何修改,要修改多少,眾說紛紜。
學運的訴求是 自由報備制/廢除禁制區/廢除刑罰改行政罰/廢除警察解散權
靜坐抗爭的依據 許可制違憲/警察權力自主權過大

這樣的修改方式肯定還有很多需要討論與協議的部分,加上集會遊行法本身就是執政者的一個自保用的堡壘,想現在高聲疾呼支持這次學運的民進黨過去八年也始終將修正案放在議事殿堂安靜地躺著。這絕對是需要縝密思考來讓現行的集會遊行法修正得更加完善並保障人權。當然我並不完全瞭解這些法源依據,當我在這寫著文字誇誇其詞時,另一個視窗正專注地看著各方的意見與辯駁,希望自己關心這件事情的前提是充分的瞭解以建構出合理的判斷。

這些學生裡頭肯定會有泛綠或支持台獨的人,但也無法保證沒有另一個立場的學生,不應該用這樣的角度去判斷他們是否被政治力介入。也許他們只是為了一件認同的改變而拋開自己原先的政治傾向與喜好,互相擁抱、扶持去堅持一件自己認為是對的事。許多的反對與批評聲浪一再地突顯出這個運動還有許多需要修改的部分,但為何要一抓到把柄就大力抨擊他們的無知與愚蠢,自鳴得意地以鄙視的態度數落對方,進而強調自己的勝利呢?何苦又要再度將這樣的運度拉入藍綠鬥爭的泥沼中?當然,嗜血的媒體從不這麼想,他們希望民眾繼續對立,繼續信仰他們所傳達的資訊。

討論是好的,但不是以擊倒對方獲取勝利為目的,而是研擬化約出公眾意見的聯集做為行動指標,並一同為這個目標努力。希望這次的學運不會在各界的質疑聲浪下分崩離析,能夠溝通討論出具體適宜的修正法案,廣納大眾的意見互相接納,和平地走出一個新時代。

也許這樣的運動不是百分之一百的正義,但至少讓我看見其立意之美。
至於自己的立場呢?還想要再多看些資訊與文章,貿然地加入對他們來說恐怕也不是助益。

野草莓運動官方部落格
野草莓運動的討論區: ptt2 chinafashion版

2008年11月6日

四分衛 《世界World》

108651.300.jpg
1999年由角頭唱片發行成軍以來的首張專輯《起來393B1》(393B1為當時四分衛練團室的門牌號碼),這支長期在台灣搖滾樂界裡奮鬥生存至今已整整經歷十多個年頭,回顧他們成團歷史,幾乎可以視為現下台灣搖滾音樂場景的縮影。《起來393B1》將他們帶上金曲獎的舞台,「五四」運動刷奏出鏗鏘有力的吉他聲,但一切仍舊宛如過眼雲煙般煙消雲散,「樂團的時代」也如同一再跳票的選舉語言,沒有趕在20世紀結束前來臨。

2001年9月加入主流唱片界的動能音樂公司,發行第二張專輯《Deep Blue》。這一張專輯可說是將四分衛推向音樂生涯的階段性顛峰,有別於首張專輯粗獷奔放與不假修飾,《Deep Blue》帶來的是更為成熟扎實的錄音水準,處處滿溢酣暢淋漓的吉他solo,主唱阿山譜寫歌曲的旋律性與詞曲契合度也在這個時期臻於完美,將Led Zepplin、The Doors、Guns N' Roses等重金屬搖滾在青年時期灑下的種子轉化成獨樹一格的搖滾類型。取自The Doors傳記電影之中一句經典台詞而成的〈Lizard King〉也無疑是整張專輯最令人血脈噴張的硬式搖滾歌曲,而〈十月病〉則藉著阿山獨特的意識流詩句描繪人生路口的迷惘與徬徨。

雖然擁有極為成功的前兩張專輯,但一如國內外所有的樂團,他們試圖在第三張專輯嘗試如Rap、Disco、Funk等新的樂風與風格,但卻很不幸地重重跌了一跤,加上團員更迭,此時的四分衛經歷接近兩年的陣痛期,發行RGB三色單曲後明顯感受到他們重回獨立廠牌後,再度躍起的生命力,眾所期盼的新專輯《W》也帶來了如〈達利〉、〈再十年以後〉、〈焦糖瑪奇朵〉等不負樂迷期待的單曲,但卻無法忽視專輯整體性的頭重腳輕,《W》只能說明四分衛站回他們熟悉的位置,但阿山的詞曲創作能力遭遇瓶頸也是很難忽視的事實。

2008年9月發行的新專輯《世界World》,試圖從傳統的三件式樂團作為突破的途徑,加入三位管樂手使得整體的聲音密度與質量更顯提升,專輯的開頭曲〈愛情夾在麵包裡〉便是極好的代表性作品,和〈焦糖瑪奇朵〉同樣俏皮活潑的編曲與逗趣生動的詞句,輕易地拋開一天積累的沈重壓力。〈似曾相識〉與〈我寫不出像樣的情歌〉卻都是「像樣」的四分衛式ballad情歌,虎神的吉他依舊精準地載送著深深濃情,讓人找回一些〈羽毛〉與〈睡美人〉在《起來》裡的曼妙姿態。

〈熊貓俱樂部〉讓人回想起聽著〈吸血鬼〉與〈項鍊〉的時光,那熟悉的Hard Rock吉他刷扣,緊簇密集的鼓點鋪陳出焦躁難耐的躁鬱感,彷彿回到充滿憤怒的年輕歲月,他們大聲唱著種種對人生不滿的嘶吼。此外還有充滿Funk風情,讓人忍不住想輕輕擺動身軀的〈琥珀〉,以及大膽使用管樂與Bass作為基調的〈Ghost〉。

而最後一首歌,同時也是所有人提起四分衛第一時間會脫口而出的歌曲 — 〈起來〉。

也許每個人都想回到過去曾經美好的時光,但歷史的河流不曾駐足停留,曾經燦爛奔放的年代,如今只能藉著某些媒介去懷念綻放光芒的生命火花。《世界World》的四分衛確實讓我嗅到重返榮耀的氣味,整張專輯的流暢程度足以媲美前兩張專輯,而新的呈現方式也帶來更多活力與新鮮感,以及前所未見的飽滿豐沛聆聽感受。

玩團,要玩到什麼時候?
心電圖表的曲線上下起伏隨意心跳無盡延伸,當線條變成一直線時,我就不玩了。

依舊記得被這句話深刻碰撞的那個夏天。

2008年11月1日

20世紀少年映畫版

1222458026_0.jpg

若要說到有關搖滾樂的漫畫,大多數人會直覺想到題材碰觸到Punk搖滾的《NaNa》或者整部作品就是以搖滾樂團的發跡與成長為主軸的《BECK 搖滾新樂團》,但浦澤直樹以一群朋友間童年幻想的故事本為主軸,以「搖滾樂是否能夠改變世界?」貫穿整部作品編繪的科學冒險漫畫 —《 20世紀少年》卻無疑是許多樂迷心目中的最愛,尤其故事情節安排上更是前兩套作品所難以望其項背的。

儘管經歷過太多翻拍作品失敗的例子,但是衝著對於漫畫原著本身的喜愛,仍舊抱著期待的心情到戲院去一探究竟。但可萬萬沒想到,當天入場的觀眾人數竟然比「血腥除夕夜」的賢知一派總人數還要來得少(7:6 賢知一派獲勝,若扣除福平,正巧打成平手!)
砸下重金在電影院周邊大篇幅的預告與宣傳,仍舊挽救不了這部翻拍作品的悽慘命運,可以想見在這一股國片風潮下,同樣是東洋作品的《 20世紀少年》完全沒有受到群眾的關注(搞不好許多沒看過原著漫畫的觀眾,看完電影預告後會誤以為這是類似哥吉拉、雷獸戰隊的電影)

整部片在選角方面,除了飾演主人翁遠藤賢知的唐澤壽明之外,幾乎所有的角色都好似從漫畫中直接跳脫出來,活生生地跑到大螢幕裡去,尤其是阿區、丸夫、噹機、福平這幾個角色,使我在放映廳裡笑得好開心。

可惜,整部電影也僅有這個部分值得稱讚,分鏡剪接方面則完完全全是個災難,由於原著作品的架構過於龐大,需要預先解釋與鋪梗的細節眾多,導致電影在「細節闡述」與「影片長度」的動態平衡上進退失據,許多需要鋪陳情感關係的分鏡結束得過於倉促,交代不清的龐雜資訊反而讓人看得一頭霧水。再者,演員為了詮釋原著中誇大的肢體語言,在演技表現上顯得不太自然,這也是電影版本讓人失望的原因之一,過份「忠於原著」似乎變成這部改編作品失敗的主因。

雖然電影版本無法將心目中對於這部漫畫作品的迷人之處一一展現,但光是開頭在學校午餐時間放起T.Rex的〈20 Century Boys〉的畫面就足以讓人掛上一絲微笑:

第四國中第一次想起搖滾樂的歌聲。可是...什麼事都沒有改變...

2008年10月31日

小地方音樂季:10/31 城市擴大機 @高雄漢神巨蛋廣場

下午到高雄巨蛋廣場看了小白兔唱片主辦的城市擴大機活動,主要原因是到現場幫忙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Amnesty International Taiwan, 簡稱AI Taiwan)收集民眾的email跟義賣。四個多小時的活動過程中,演出樂團非常幫忙宣傳相關資訊,現場群眾因此願意在欣賞演出之餘接受我們的「叨擾」,今天無論是收集email亦或是義賣商品的販賣上,都較上星期的藍色狂想之夜成果豐碩。

原本還擔心義賣的徽章別針會乏人問津,但經由現場演出樂團不斷地宣傳廣告,其所產生的群眾效應可說是有點出乎意料,義賣T恤和徽章幾乎是銷售一空,尤其是印有John Lennon畫像與耳機圖案的款式賣得特別好(想當然,我也買了!),T恤也售出15件左右,這讓人不禁佩服起樂團們在台上宣傳的力量,十分感謝他們的大力支持阿!此外,室外場地的演出也有助於我們伺機滲透,加上攤位就在小白兔唱片的隔壁,正所謂天時地利人和,一應俱全阿!
今天也跟秘書長興中聊到南北音樂場景的差異,他有點訝異高雄的觀眾看表演時很冷靜,也不太喊安可,不過對高雄民眾的熱情倒是挺欣賞的,比台北的群眾好親近。聊音樂時提到Joy Division和《Control》,兩個人都是在心情不好時才愛上JD的音樂,這點還蠻有趣的。另外,現場有許多學生是放學後趕到現場觀賞,與他們談話接觸的過程中,感受到他們急切想要接收新音樂類型的渴望,還恰巧遇上Echo迷,整個人忘情地聊了起來,著實有點太超過了XD

漢神巨蛋目前算是高雄新興的一個人潮聚集地,城市擴大機的活動確實吸引了不少人駐足聆聽,猜想目的性上算是今年大港停辦的替代演出活動,而至少在人數參與和音樂推廣上成果還算豐碩,果然台北市以外的地區還是習慣免費的演出活動,付費觀賞的觀念仍舊僅限於台北城(例如今年暑假te'台中場只有寥寥無幾的幾十人,前幾天的Camera Obscura高雄場也是令人心寒的票房,過去兩年的大港開唱更無須贅述。)

接下來小地方音樂季的南部行程將是11/9在台南誠品音樂B2的 甜梅號十週年演唱會
另外,高雄市人權城市促進會也將在11/8舉辦高雄國際人權教育工作坊研習會,地點在高雄科工館對面的婦女館,有興趣者可以報名參加。

2008年10月28日

攝影展, 929與四分衛, 小地方

入伍受訓倒數一個月的週末,戶外行程是暌違已久的滿堂。週六下午跑了趟台南,為的是台南新天地展出的攝影展以及旅遊攝影的講座。展場布置的是DCView先前舉辦鐵人攝影活動的成果展,照片裡的景色是台北,照片底下的文字也大多專注於城市的內心孤寂,也許起先能夠接收畫面的撞擊力道,但漸漸失去作用,倦膩歸一的模式。但轉念一想,也許是活動主題的緣故,許多創意與巧思難免不約而同使用重複的手法表現,實無須再將其擴大解釋。

當天的講者是Patrick Lin,這是他的關西旅遊照片集,沈醉於欣賞相片集裡的關西風情,彷若前一秒鐘才從視線中閃過的景象,記憶裡最美的城市。

騎著邱叮噹的速可達,緩慢奔馳於台南市街道,試著回憶上次回到台南是多久前的事,依稀記得是四五個月前,但早已忘了當時是為何事而至。成功校區的側門,成排列隊的衛兵們只留下狹窄的通道供人行駛,嘴裡嚐著冬瓜檸檬的酸甜滋味,抬頭望著林蔭高聳遮日的理學大道,突然生起想回來這兒唸書的感覺,還有,一些有點遙不可及的想法。
藍色狂想,雖然早就聽聞其對高雄流行音樂與Jazz樂發展的貢獻與參與,但這天還是第一次踏進這個以音樂為主題經營的餐廳,有別於平常看表演的Live House,光想著邊聽搖滾樂邊用餐這點就覺得酷勁十足,消化不良恐怕在所難免。比較特別的是,除了單純當個聽眾之外,也剛巧這場演出亦是擔任翻譯志工工作的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Amnesty International Taiwan)近期舉辦的小地方音樂巡迴活動之一,便順道擔任當天的志工,幫忙些小事情。

929,大概像是早就從歷史課本裡知道其名號的人物,而這天抱著百聞不如一見的心情,第一次現場聽著他們的音符與旋律,新專輯《也許是星星》兩個禮拜前就已將我感動得亂七八糟,聆聽的過程總會想起吳音寧筆下的文字,對鄉土人文的濃厚感情 — 太多的問題,但我們總是要做點事,縱使是很小很小的事。— 《江湖在哪裡》 。直笛、口風琴、沙鈴、鈴鼓,這整場演出熱鬧得讓人由衷地開心。

翻開我跟邱叮噹私人的搖滾小冊,四分衛無疑佔據極為特殊的一個位置, 雖然自《Deep Blue》之後的專輯都難免令我們有些失望,不再一氣呵成地暢快淋漓。然而,〈達利〉〈風往哪裡吹〉〈再十年以後〉這些歌曲卻反覆蕩漾勾起過往的情緒,加上他們的現場演出總讓人重新找回能量,阿山的Vocal無疑是台灣樂團界中我最喜愛的聲音。相較於研究所之後就到北部唸書,開開心心地過著「Live看免驚」生活的我,這一次四分衛南下演出對邱叮噹而言,卻彷如見到暌違近三年之久的遠距離戀人般興奮。

不過,說到這隻貓畜生,就不得不提他當天不顧朋友道義逕行把妹的惡舉。當我環繞全場跟觀眾們介紹解釋國際特赦組織是怎麼樣的一個團體並索取Email時,這傢伙竟然把我的位子讓給一個正妹坐,很開心地聊起天來。而且,即便知道對方的身份已為人妻,他仍舊不收手,毫無疑問是畜生一枚!完全無法理解一位已成為成大博士候選人的青年俊才,內心竟如此荒亂無道,不免為這個國家感到憂心。

這是第三次觀看加入管樂隊的四分衛,雖然新鮮感已經逐漸褪去,仍舊十分投入於這樣的表演形式之中,新專輯的曲目相較於以往,隨著熟悉度的增加而更能夠投入,但演出時間僅僅一個set且店家提早開燈放音樂讓安可曲胎死腹中,行徑跟布洛克兄弟一般惡劣,加上本來無須收費的「台灣樂團節」硬是要求400元的低消,店家的行為成為整晚演出最令人失望的一點。




2008年10月23日

929 - 《也許像星星》

紛亂吵雜的島嶼,兩種聲音與勢力誰也不讓誰地持續爭吵,面紅耳赤張牙舞爪。每一家電視台都爭相報導探索著「真相」,無關痛癢的可笑「真相」。腦袋裡想著"Bring down the government. They don't, they don't speak for us"這句歌詞,選擇離開電視機聲音的範圍,再一次縮瑟地躲進耳機世界。

播放軟體重複地唱著世界另一頭的聲音,旋律依舊動人,驚喜如同惡作劇的小鬼頭,埋伏躲藏,按著門鈴。然而,缺少的質量再明顯也不過:需要這片土地的聲音。當島嶼正在爭論著往海峽另一邊傾斜的角度時,好多好多的聲音、腳步和汗水都被深深地壓在沈重的「意識型態」磚頭底下。殷切渴望聽聽泥土裡的生命力,就像拿起相機的手並未想著要拍出令人滿意的大景,只是紀錄著無意義的日常點滴。
越來越無法果斷寫下批判的語句,每一個對外宣布的肯定句,像是為了符合動量守恆的物理原理,順而產生反方向的問號回頭撞擊自己,所以不難想像聽到929的至寧唱出這些語句時,心裡頭悸動,猶如滿身汗水地跳入沁涼湖水的感受。

仍舊充滿力道,即便曲子輕鬆簡潔。

清新沁涼的吉他聲循著聽覺神經蔓延到心底,驅走依舊悶熱難耐的10月夜晚,暖洋洋的熱情還沒有被絕望與失落打敗,輕柔地唱著被人們遺忘的理想。捨棄隱誨的字眼,字字句句直率地寫下歌者眼中細膩觀察的社會百態。我總是覺得當下的島嶼太需要這樣的聲音 - 真心執著追求心中所相信的聲音,只要能改變一點點也就足夠了。

929 - 也許像星星



第二屆【台灣樂團節】10/25現場Live演唱會

10/25(六)現場Live演唱會
22:15~23:00 『929樂團』
23:15~00:00 『四分衛樂團』

* 也許我們都是星星 * 新專輯演唱會

台北場 - 10月31日 星期五 20:00 開場 19:00 入場
地點:誠品信義店6樓展演廳(台北市松高路11 號6樓)TEL:02-8789-3388

票價:單人350元,雙人套票 550元︳
購票管道:博客來售票網





2008年10月19日

《九降風》:這是誰的青春?

P1090145.JPG

P1090144.JPG



一群朋友老是聚在一起,從不做師長們眼中的正經事,偷雞摸狗是最愛,違反校規記過處分更是家常便飯,網咖、撞球間、保齡球館是放學後流連忘返的避難所。未成年違規騎乘機車與課餘時光吸煙是多重複雜情緒堆積後的產物,那是一種個人風格的體現,也是對於既定教育制度的反抗姿態,大人們總是說這些行為只是小孩子們想要「裝大人」的幼稚行為,用一套簡單的理論便替複雜心思下的產物論斷生死。
《九降風》喚起過往歲月的回憶,那些曾經稱兄道弟的朋友,也許是他們離開了我的生活領域,也或許是我自己靜靜地退出曾經熟悉的群體,唯一能夠確認的是,彼此之間的友誼沒有追上時間的輪軸。

老榕樹底下的煙霧瀰漫描繪出操場旁枝幹盤根錯節的老樹,攀爬於三公尺高的樹枝上臥躺著,呼吸著其他人排放的二手煙氣體,放縱腦袋裡的天馬行空。看著夜晚游泳池裸泳的畫面,憶起高一時在夜晚的校園操場裸奔還被警衛伯伯追著跑的爆笑情景。我和胖吉在跑道上一邊倒退跑一邊輸送出淡黃色的排泄液體,途中他還放了一聲超響的屁,一群人趴在跑道上歇斯底里地大笑。下一秒鐘,跳高墊上的裸體摔角賽已經迫不及待地展開,一邊看著擂臺上正在廝殺爭鬥的選手,一邊卻有人嘗試著用打火機燒陰毛,然後「幹!怎麼那麼臭阿!哩西嚨沒咧洗懶叫喔!」的聲音此起彼落地響起。當你還在張口大笑的同時,那根被火灼傷的捲曲體毛可能已經進了你的嘴裡,接著便是更無垠無界的嘻笑聲。

彼此之間的猜忌懷疑、謠言八卦和感情糾紛就像演爛演臭卻不願下檔的連續劇,重複地播送著。謠言止於智者,可朋友間總是持續互相猜忌,成群結社各立山頭,為了某個女同學而爭風吃醋。被孤立時,一方面無法融入一般體制下的同學族群,一方面又被原先曾經認定的好友們排擠,尷尬地立於無法逃避的無語監獄。一夥人因為反抗師長體制而沆瀣一氣,卻不自覺地用大人世界的模式折磨傷害己方人馬,義氣?信任?一瞬間友誼如同急劇通貨膨脹下的千元紙鈔,他媽的可笑!

中華職棒,座落於六合路口底的高雄市立德棒球場,封存著過去嘶吼吶喊加油的回憶,它和味全龍一起,在快速成長的歲月裡,失寵。永遠記得靠著姑丈和鄭昆吉教練之間的熟識拿到第一顆(也是唯一一顆)味全龍全隊簽名球時的興奮心情,也曾透過這層關係走進立德棒球場的貴賓室看過一場球。味全龍隊解散,職棒簽賭的黑鷹事件,聯盟與球隊大老的短視近利,職棒榮景隨著青春期的遠逝被拋在後頭。現在,仍舊會到現場看球,只是從眼神中帶著崇拜傾慕的小孩變成說著酸溜溜話語的討厭傢伙。

「回不去的青春」難道是謝幕後唯一的感嘆?為什麼要追回那段青春,因為現在的日子過得並不快樂嗎?偶而,聊天的耳語間聽聞過往朋友們的近況,難免感嘆過去的相處模式再也找不回來,一點點惆悵。回憶,就讓它單純地作個名為「回憶」的物質,和那顆簽名球一起靜靜地躺在抽屜裡吧。




2008年10月14日

《江湖在哪裡?》

large.jpeg
這本書花了好長一段時間才看完,而感觸與閱讀時間成正比,漫無止境。

每個人都能說出自己有多愛台灣,多愛腳下這片土地。
用自己認為對的方式去愛台灣,爭執總是在上演。
自私的人,卻討厭自私而傷害旁人的人。

害怕信仰崩解毀壞的那一天,所以閉上眼睛去相信。
鬧劇還是一天一天的上演,收視率依舊居高不下,
演員和導演樂得如此,毫無殺青的打算。

已經有太多的事情發生,在還未領會知曉的過去。
隱隱約約地在新聞報章雜誌裡見到,但不小得它真實的模樣
從未看到、聽到具體的形貌與聲響。
靜悄悄地,閉著眼前行,「江湖」製造聲響、光線
以及那微弱卻沈痛的暗示。

「原來是這樣」的驚喜中,總伴隨著「原來是這樣」的憤怒與哀傷。
「希望你閱讀過後,能有力氣。太多的問題,但我們總是要做點事,縱使是很小很小的事。」 - 吳音寧



2008年10月6日

Radiohead朝聖之旅

P1080738.JPG

此次日本行的最後行程,但寫在前頭,其餘的就往後再整理細細品味。
網路上買的兩張票皆為搖滾A區,然而由於同行四人隨性而至的個性,加上顧著聊天而搞笑搭車搭錯方向,到達演唱會現場時早已超過預定入場時間,因此以Live House視野觀賞堪稱近代搖滾史上最偉大樂團演出的想法也宣告破滅
長長的人龍排隊購買紀念T恤,款式如預期般令人失望(如專輯封面般,彩虹字體配上黑底),十足理性地省下一筆錢。我跟Elly因為位置在搖滾區,便先行入場,而我們倆的組合大概是最怪異的演唱會伙伴之一吧!對我而言,Radiohead就如同遠房親戚般,喜歡某個時期的他們卻不是真正的fans,始終記得買下《Hail to the Thief》後將其束之高閣的愚蠢行為,只因為首發單曲〈There There〉深得我心,耳機裡播送的Radio也準確地固定在《OK Computer》與《The Bends》的頻率。而Elly 呢?Radiohead之於她,就好比《Sex and the City》之於我一般,從不是各自國度內會出現的名詞。

Thom Yorke走上台前的那一刻,幾乎不敢相信眼睛所見到的,我跟Thom Yorke撞衫!Fred Perry 深底紅邊的Polo衫,驚呼之餘與身旁的Elly相視而笑。一如先前的所有表演,〈15 Step〉擔任開場嘉賓,當聲音從現場音響流洩而出後,八月在新莊體育館欣賞Travis演出時的惡夢音質記憶便離我遠去,不得不佩服日本這個國家在演唱會器材上的用心與專業,除了偶而因為高頻持續性的刺激讓耳朵有點不舒服之外,無論是樂器分離度抑或每個音頻區段的動態平衡都完美得讓人全心將焦點集中在演出樂團身上,悄悄帶我重溫正義無敵演唱會Muse的完美表演。

〈There There〉帶起了全場沸騰的情緒,象徵演唱會的情緒指標正逐漸往高處攀爬,The National Anthem、Where I End and You Begin 、Jigsaw Falling Into Place、Idioteque 、Bodysnatchers 一首接著一首,敲打血液在夢境般的場景裡頭興奮跳躍。正當我以House of Card的第一句歌詞開玩笑說著〝I don't want to be your friend, I just want to be your lover〞之時,Paranoid Android幽緩的吉他音色從微弱燈光中偷偷露面,心完全糾結在一塊,懷念、逃避、興奮、不知所措,種種情緒一股腦地湧現心頭,一面望著眼前難以置信的景象,一面揣想Paranoid Android是不是這輩子重複播放過最多次的歌曲,身體仿若木偶般被三條分頭並行的吉他聲線牽引,音符旋律都牢牢鑲嵌於身體之中,從不曾忘記。

希望不要忘記,永遠抓住那一瞬間,但不可能。
離別,就在眼前。

SET LIST

01.15 Step
02.There There
03.The National Anthem
04.Lucky
05.All I Need
06.Nude
07.Where I End and You Begin
08.The Gloaming
09.Arpeggi / Weird Fishes
10.Videotape
11.Talk Show Host
12.Faust Arp
13.Jigsaw Falling Into Place
14.Idioteque
15.Climing Up The Walls
16.Exit Music (For A Film)
17.Bodysnatchers
18.House of Cards
19.Bangers'n'mash
20.Paranoid Android
21.Dollars and Cents
22.Street Spirit
23.Cymbal Rush
24.Reckener
25.Everything In Its Right Place

2008年9月3日

Still Waiting After 60 years

《Still Waiting After 60 years: Justice for Survivors of Japan's Military Sexual Slavery System 》是國際特赦組織為二次大戰期間被強迫成為慰安婦的女性爭取應有正義與人權的一份報告,完整的全文內容在此

僅貼上翻譯的一小部分,若有錯誤請不吝指正。
假如有興趣深入瞭解,可以再慢慢把全文看完。

The struggle for justice by surviving "comfort women" and their supporters demonstrates that calls for justice do not fade; rather they can grow stronger as survivors develop strength and courage. As they age, they have an increasing sense of urgency fuelled by not wanting to die without seeing justice rendered to them. To date, Japan’s actions have ignored the needs of former "comfort women" and actually compounded the human rights violations committed against them through the denial of justice. There urgency to resolve this issue – to deliver justice – grows more pressing as survivors are now in their twilight years.

那些為倖存下來的慰安婦伸張正義的支持者們不屈不撓的艱苦努力,更加彰顯此一行動不可無疾而終的重要性。當倖存者漸漸擁有力量與勇氣的同時,這些奮鬥也將變得更加茁壯。當她們(指慰安婦們)逐漸年老,對於為自己人權取得應有回應的需求顯得更為急切,這是由於她們並不希望抱屈而死。依據記載,當時日本政府惡意忽視這些慰安婦應有人權之需求,更令人髮指的是日本政府協同反人權濫用委員會來駁回此伸張人權之案子。在這些倖存者的薄暮晚年,為了履行正義與公理,此議題的迫切性漸漸受到重視。

Japan is currently heavily involved as a leading donor in the post conflict reconstruction of countries that have been ravaged by conflicts. Amnesty International asserts that such commitments ring hollow if Japan refuses to deal with its own past and the injustices it has perpetrated. Japan has the opportunity to show global leadership on human rights concerns. Settling the issue of compensation and apology for military sexual enslavement - despite the time lapse - would send a clear message to the international that Japan is committed to human rights and would aid Japan’s reconciliation with its neighbours. A refusal to address past and present human rights violations will ensure Japan’s isolation from states increasingly committed to advancing and promoting universal human rights.

當前的日本成為對於戰爭衝突下遭到破壞國家戰後重建的主要捐款人之一,國際人權特赦組織認為假若日本拒絕正視他們的過往歷史與不公義,這些補償的承諾就成了訛言謊語。如今,日本正掌握著一個成為世界人權關注方面領導人的機會:即便時間已然流逝,妥善處理有關軍隊性奴役這段歷史的相關賠償與道歉,這將使得國際社會清楚地瞭解到「日本願意負起人權責任」並協助日本與鄰國重修舊好。當國際間越來越多國家承諾增進改善世界人權的同時,拒絕處理過去與現存違反人權的議題將使日本遭到國際孤立。

A Rights-centred Approach

The issue of military sexual slavery by the Japanese Imperial Army is a very emotionally charged one; it symbolises suffering during Japanese expansionism and occupation. Affected governments have called on Japan accurately to record its wartime and colonial past while failing to record their own recent histories in an objective manner. Home governments of surviving "comfort women" have ignored their plight for decades and, in terms of their relations with Japan, have prioritised economic and political considerations above the interests of the survivors. By highlighting the plight of the "comfort women" and calling on Japan to offer full and adequate reparations Amnesty International is not supporting any particular political viewpoint. Rather, the organisation wants the focus to be shifted to the plight of the survivors who have largely been ignored by Japan, the post-war Allies and victims’ home governments. By focusing on the survivors, Amnesty International intends to send a clear message to all governments that this is a current human rights issue not one relegated to the past - it is about lives that have been destroyed as a result of sexual slavery and the continued denial of justice.

權力集中的進程

有關日本皇軍所造成的軍事性奴役制度是被強烈指控的一個議題,它標記著過去日本軍事擴張與佔領主義所帶來的苦難印記。近年來,由於日本無法以客觀角度記載過去的史實,這些過往受到傷害的國家沈痛地表達,他們希望日本能夠正確無誤地記載戰爭與殖民時代下歷史的訴求。日本政府已經忽略這群倖存者(指慰安婦們)的困境好幾個世代之久,根據他們與日本政府的聯繫,政府在經濟與政治考量上的政策實行遠優於處理慰安婦所關心的補償問題進度。國際特赦組織希望慰安婦們的困境受到世人矚目,並要求日本政府提出完整且適當的補償辦法,但同時卻也不支持任何特殊的政治觀點介入。更確切地說,國際特赦組織希望人們將焦點專移到這些被日本、戰後盟友與受害者的國家政府長期遺忘的倖存者身上。國際特赦組織希冀藉由聚焦於倖存者的方法來傳遞給所有上述政府一個明確的訊息:這是一個當下的人權議題,而非對過往歷史的貶謫,這是一段關於被性奴役制度毀壞且正義無從伸張的生活。

Research for this Report

The true number of women and girls kept as sex slaves by the Japanese military will never be known. Information detailing the location and number of "comfort stations" was destroyed. Many women died in combat, were executed after the war or never made it home. Some women were kept in organised "comfort stations" and were subject to inhuman and degrading forms of sexual violence, others were raped as soldiers stormed their village or were taken at the whim of soldiers and kept as sex slaves. A number of women also stayed on and assimilated with the people of the country to which they were taken. As time has passed, more and more survivors have died of old age never having spoken of what they went through and never seeing any form of justice.

研究報導

由於相關詳細記載「慰安基地」所在地與數量的資料已遭到毀損,遭日本軍方強迫成為性奴隸的女人與女孩的實際確切的人數永遠無法被證實。許多慰安婦在戰爭中受戰火牽連而死去,可能是在戰後被處死或是一去不返。一些女性被強迫拘留於慰安基地中,並受到不人道且卑劣的性暴力,而另一些則是當軍隊橫掃肆虐他們的村莊時遭到強暴、任士兵輕浮污衊或者被帶回軍中成為性奴隸。一部份的女人則被迫留在當地與當地的民眾一起接受帝國改造。隨著時光的消逝,越來越多的倖存者逐漸凋零死去,始終無法獲得闡述他們所經歷的過往與親眼見到正義實行的機會。

This report is part of the global Amnesty International campaign to Stop Violence Against Women. The campaign highlights the need for states to meet their international and national commitments to stopping violence against women. Amnesty International undertook research for this report by sending a delegation, during March 2005, to the Philippines and South Korea to meet and interview survivors. A representative of the organisation also met with a Dutch survivor currently residing in Australia. Amnesty International met with over 55 survivors of the sexual slavery system.

這份報告是國際特赦組織在「停止對女性的暴力行為」活動中的一部份,此一活動主要關注於各個國家是否履行他們在國際與國內對停止施加女於性的暴力行為的承諾。國際特赦組織在2005年三月著手從事這份報告的相關研究調查,在菲律賓與南韓等地採訪會見這些受害者。同時,一位組織的代表也與一位現今生活在澳大利亞的荷蘭籍倖存者進行會面,在這段期間中國際特赦組織與超過55名的性奴隸制度倖存者進行面談。

Acknowledgements
Amnesty International would like to thank all the individuals and organisations who provided their valuable time and insights, the organisation would particularly like to thank, Violence Against Women in War - Network Japan (VAWW-NET), The Korean Council for the Women Drafted for Military Sexual Slavery by Japan, Lola Kampanyeras, Kaisa Ka! and Lila Filipina. Above all Amnesty International would like to thank the women, many of whom are now very elderly, who courageously spoke about their suffering. In their old age they continue to demand justice and are an inspiration to women around the world.

致謝

國際特赦組織感謝所有提供寶貴時間與觀點的個人與團體,也特別感謝日本的「戰爭中受暴力侵犯婦女保護組織」、「韓國慰安婦對日索償協調會」、「Lola Kampanyeras, Kaisa Ka! and Lila Filipina.」組織的幫助。除此之外,國際特赦組織亦感謝許多以垂垂老矣卻仍舊鼓起勇氣說出他們過往遭遇的女性,在他們的晚年仍持續要求應得的正義公理並鼓舞了全世界的女性。

1 Military Sexual Slavery: Widespread and Systematic

The Japanese "comfort women" system "consisted of the legalised military rape of subject women on a scale – and over a period of time – previously unknown in history".(5)

The first military "comfort station" providing on-site sex for the Japanese army was established in Shanghai around 1932.(6) Full-scale institutionalisation of such facilities for sexual slavery appears to have begun after 1937. That year the Japanese Imperial Army captured Nanjing, China. During their assault, troops committed torture including rape and killing of civilians on such a massive scale that it is referred to as the "Rape of Nanjing".(7) Mass rapes attracted international attention and outrage(8) and were also considered "a serious obstacle to maintaining order in occupied China".(9) Thereafter the army called for the widespread establishment of military "comfort stations". Then and subsequently the Japanese authorities attempted to justify the controlled system as a means to: reduce the number of rapes in areas where the army was based; prevent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 counter the threat of espionage(10) and provide a recreation facility for soldiers – sex would improve soldier’s morale and relieve them of "combat stress".(11)

1. 軍事性的性奴隸制度:普遍性與系統化
日本「慰安婦」系統包括了對於受支配婦女在等級上合法化的軍事強姦,與過往歷史上不為人所知的部分。

第一個提供日本軍隊在地「性服務」的慰安婦基地在1932年建立於上海,而完整制度化的性奴隸場所則在1937後被建立。這一年,日本皇軍入侵佔領了中國的南京,在他們的攻擊侵略的期間裡頭,軍隊犯下了包括強姦與殺害無辜平民等等慘無人道的嚴重行為,世人將其稱做「南京大屠殺」。彼時,大量的姦淫擄掠受到了國際注目與公憤,並被認為是對於維護受到佔領的中國之社會秩序造成極大的障礙。而後,「慰安基地」被軍方要求在戰區普遍地建立,日本當局企圖將這麼一個有系統的控制制度賦予合法解釋:此舉是為了減少軍方駐紮地強姦案件的發生,避免性疾病的傳染,減低諜報的威脅並提供士兵一個休閒娛樂的場所 – 性行為能夠增進士兵的士氣與解放戰爭的壓力。

The military sexual slavery system developed with Japanese colonization and military expansion across the region. So called "comfort stations" were set up across China,(12) including Taiwan, as well as Borneo, the Philippines, many of the Pacific Islands, Singapore, Malaya, Burma and Indonesia.(13) The victims were Chinese, Taiwanese, Korean, Filipina, Malaysian, Indonesian, Dutch, East Timorese and Japanese.(14) Ex-soldiers have also disclosed in memoirs and interviews that women from Viet Nam, Thailand, Burma and the USA were also forced into "prostitution".(15) By the end of World War II "comfort stations" were a widespread and regular phenomenon.(16)

軍事性的性奴役系統隨著日本軍事殖民的擴張而逐漸在各地建立,這個被稱為「慰安基地」的系統橫跨了中國、台灣、婆羅洲、菲律賓、太平洋群島、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緬甸與印尼等地。受害者的身份包括中國人、台灣人、韓國人、菲律賓人、馬來西亞人、印尼人、荷蘭人、東帝汶人以及日本人。退伍軍人在採訪中透露,過去,來自越南、泰國、緬甸及美國的女性被強迫進入賣淫組織。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慰安基地」已成為普遍存在的現象。

Much evidence exists detailing the official sanctioning of the "comfort women" system by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Reports and regulations include rules on: inspection of facilities, venereal examinations, schedules for use of the "brothels" by officers or lower ranking soldiers and rates they had to pay.(17)As the UN Special Rapporteur on Violence Against Women stated in her 1996 report:

"These regulations are some of the most incriminating of the documents to have survived the war. Not only do they reveal beyond doubt the extent to which the Japanese forces took direct responsibility for the comfort stations and were intimately connected with all aspects of their organization, but they also clearly indicate how legitimized and established an institution the stations had become." (18)

Documents recovered disclose that military control of the "comfort women" system was organised at the highest level. Official directives expose the role of the War Ministry and military in the ‘recruitment’ process and detailed reports reveal that civilian recruiters were also subject to military control.(19)

許多證據顯示出日本政府批准了慰安婦系統的建立。這報告章程民文記載了當時建立此系統的規則:設施的檢查、性愛測驗考試、高等將領與基層士兵使用此風化場所的日程表以及所必需支付的金額。聯合國特別起草報告者在「停止對女性的暴力行為」中陳述1996年的報告:

“這些規章是當時倖存於戰爭中最有控告證明的文件,它們不僅揭示了當時日本政府對於慰安婦事件該負之絕對責任以及透露出日本政府和所有慰安婦事件有關機構之密切合作的關係,並且更加清楚的指示出當時這些慰安婦機構是如何日益轉變成合法機構並且更加健全,對當時整個慰安婦情形更加不利。”

被重新找回的文件透露對於慰安婦系統的軍事控制是以相當高層級的方式組織。官方的方針暴露出戰爭部門與軍方在募集慰安婦過程中的角色,詳細的報導更顯示出平民的徵兵人員也受到軍事力量的強烈控管。

2008年9月2日

《Reds》

200px-Redsposter.jpg

《Reds》,中文片名為烽火赤燄萬里情,是Warren Beatty 1981年自導自演並榮獲該年度奧斯卡最佳導演獎的影片。內容敘述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共產黨員John Reed的故事。John Reed是一個充滿理想主義思想的文字工作者,最著名的著作《Ten Days that Shook the World》描寫其親眼目睹俄國於一次世界大戰後期發生的布爾什維克革命的日記,而他也是唯一一位死後安葬於克里姆林宮的美國公民
眼見資本家密集的社會結構不斷地壓榨基層勞工,John Reed亟欲組織工會力量,使勞工的基本權益受到保障,共產主義於當時宛若抵達理想的便捷近路,左派思想、共產主義與理想主義之間被劃上等號。Louise Bryant與John Reed之間的愛情在混亂的時代中風雨飄搖,大時代的動盪,理想主義的實踐與崩塌,處於政治與愛情間遊移擺盪。

為理想奔走竭盡全力,慷慨激昂的演說,希冀能為世界帶來更多公義與平等。強烈的理想抱負引領著夢想家來到俄國,身處異鄉首次感受大環境下政治巨大得難以撼動,聲嘶力竭面容憔悴,而大西洋彼岸的愛人卻音訊全無。

紀錄片式的電影脈絡,愛情讓大時代的革命更顯華麗美艷,知識份子對理想社會的嚮望,相愛的心夾雜於分向行駛的車河間顯得尷尬無助。究竟該安逸地處於童話式的愛戀中或是捨棄既有的一切開創劃時代的革命,捨不得放棄心靈相印的伴侶卻又不願當個安於現狀的遁世者。

電影落幕前,愛侶久別重逢的深情擁抱幾已成為膾炙人口的經典畫面,思念、過往回憶、風雨飄搖下的人性脆弱,深深的擁抱,靜默卻充滿力道,情感已無須言語作為傳遞的介質。庸碌一生還是燃燒生命點燃一瞬的火光,或許能選擇的並非僅止於此,做就對了。

2008年8月27日

《往下跳》 A Long Way Jump

Nick Hornby早已成為心目中最喜愛的當代作家,原因無他:每一本著作都是搖滾樂與運動的結合,精確地描繪英國中產階級的樣貌,尤猶甚者,對搖滾狂熱或運動狂熱份子的描寫更是精準無誤、毫不留情。從《失戀排行榜》那位

2008年8月26日

《終結貧窮:如何在我們有生之年做到?》

「終結貧窮:如何在我們有生之年做到?」這句話某天出現在我跟邱叮噹的MSN對話裡,他不假思索地在毫秒之間便回送我「不可能」三個大字。在我打開這本書以前,同樣也是抱持懷疑的態度。我們都試著用不同方式去幫助這個社會與世界,希望它能夠更公平正義,體恤弱勢人民,讓階級之間的鴻溝能不那麼明顯。我們有一堆夢想與理想,期許在自我被冷漠沖淡熱情前多做些,也許微不足道、力量微薄的事。

如果曾經參加一些NGO並從事相關工作,除了那份認同自己正在做一件有意義之事的滿足感外,我想多多少少會因為組織裡頭的一些狗屁倒灶之事而感到沮喪與挫折。再著實際參與後,真切體會到要改變這個巨大的社會有多麼困難,即便這些情緒都是朋友長輩早就告誡過我們必然會經歷的。

假若有以上幾種徵狀,極力推薦這帖藥: 《終結貧窮:如何在我們有生之年做到?》
作者Jeffrey Sachs是美國當代最重要的經濟學家之一,28歲時便獲得哈佛大學的終身教授職,實際參與過如玻利維亞、波蘭等國的經濟改革,亦曾擔任聯合國秘書長安南的特別顧問。而他與搖滾樂界也有些關連:搖滾樂界積極推動免除外債與救助非洲行動的大將 - U2 主唱Bono便可說是Jeffrey Sachs教授的門生,Bono也為這本書寫了篇序文。

書本一開始先總括討論全球的經濟面向,探討為何有些國家無法踏上繁榮進步的階梯。接著Sachs教授解釋臨床經濟學的概念,並舉出一些實際例子做為借鏡與參考,其中包含:玻利維亞、波蘭、俄羅斯、中國、印度等等,這些篇章比較像是在回顧過往的歷史,重新審視過去的史實故事給我們的教訓與啟示。接著將焦點轉向當今世界的貧窮中心:撒哈拉沙漠南部的非洲。眾所皆知,瘧疾與愛滋病是與非洲貧窮息息相關的問題,而富國(尤其是美國)背棄承諾的作為使得援助行動無法完整妥善地施行。

書中也對一般大眾對非洲國家政風不良與行政效率低落的既定印象作一翻案,實際上以世界銀行政風指標來說,非洲大多數國家的政風評比是良好與一般占大多數,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33個國家中,政風不良的國家僅僅只有五個。因此美國以「救援經費交給這些政府如同把錢灑入河裡」的說法來說服美國民眾他們拒絕援助的說法便顯得荒謬可笑。美國曾承諾要提供國民生產毛額0.7%左右的金額於這些赤貧國家,但實際上的金額卻只有0.15%左右,同一時間他們在伊拉克戰爭上的花費卻已經逐步增加到1.5%國民生產毛額。當然這並不是只有布希政府才這麼做,過去的35年裡,美國不斷地說謊來圓上一個謊。

此外,對於另一重要輿論觀點「跨國企業是造成世界的貧富不均與階級差距的幫兇」的翻案,跨國企業一直是在遊行抗議八大工業國高峰會時被主要攻擊的目標之一,但Sachs教授亦提出實際上這些跨國企業(尤其是微軟)卻是幫助非洲克服貧窮不宜餘力的組織。我們時常為了某些正義的理由而全然否定並設定醒目的攻擊目標集中火力,而「跨國企業是造成世界的貧富不均與階級差距的幫兇」這樣的觀念也許就是此一思想行為下的產物。

極力推薦這本書,簡潔流暢的文字描繪出當今世界經濟圖像的輪廓,即便不是經濟社會相關學系的人也能輕鬆閱讀,從中感受他們對世界的熱情與努力,充滿慈悲與人道主義的光輝。當這些領袖人物都不輕言放棄理想時,我們有什麼資格提前放棄與怨懟?如同文末引用Robert Kennedy的著名談話

「很少人有獨自扭轉歷史的力量,但如果我們每個人都可以貢獻一點力量造成改變,所有行動的總和,就會在我們這一代的歷史上記下一筆。人類歷史是由無數的勇氣與信念寫下的,每一次,當一個人為理想而站出來時、或以行動改善許多人的生活時、或致力於與不公搏鬥時,他同時也送出一小波的希望。累積無數的波浪就會形成幾百個不同力量與勇氣的中心。最後,這些小小的破浪會組成一股強而有力的波濤,衝垮壓迫與頑抗的巨牆。」

2008年8月13日

Sennen - Where the Light Gets In

2004年Ambulance LTD發行的首張專輯《LP》對我來說,是一張巧妙結合Shoegaze與Britpop樂風,令人愛不釋手的專輯,然而Ambulance LTD由於與先前唱片公司TVT之間經紀約糾紛而暫緩發片動作,直到今年七月左右才重新展開演出活動。就像成天盼望著Paul Draper推出solo album,在苦苦等候Ambulance LTD放出新單曲的同時也不間斷地搜尋類似風格的樂隊,而Sennen便是那帖解藥。

相較於2005年迷你專輯《Windows》低迴的喃喃細語,Sennen於今年所發行的第二張專輯《 Where The Light Gets In》所做的顯著改變是縮短歌曲長度,專輯整體顯得簡鍊流暢,使他們從原先被認為是類似Mogwai與Explosion In the Sky:歷經緩拍低調的鋪陳於歌曲尾段才扔出爆炸性的吉他噪音聲響,轉變成旋律性較強,在shoegaze音符上頭推疊Britpop的流暢曲勢。

這張《 Where The Light Gets In》專輯中的曲目安排與Ambulance LTD極為相似,Lo-Fi 噪音吉他發出的嗡嗡聲響層層排列出連綿不絕的音牆,在噪音與旋律間取得極佳的平衡。如同大多shoegaze樂隊,vocal的聲音絕緣於情緒的導帶,然而Laurence Holmes多了些內斂溫柔的語調,與LTD的主唱同樣具有令人著迷的中頻嗓音。〈Your Hand In Mine 〉裡反覆哼唱著"Got your hand in mine, and I won't let it go"伴隨著划過耳畔的優柔提琴細語,清新簡約、真摯深刻的情感,一趟宛若〈I Will Follow You into the Dark〉的深情告白。

〈Just Wanted to Know〉則把聽覺記憶拉回那由My Bloody Valentine建立起的輝煌噪音年代,厚實的吉他噪音音牆,朦朧性感的主唱唱腔,後段磅礡龐大的演奏更是暢快淋漓!專輯同名單曲〈Where the Light Gets In〉巧妙扮演聯繫專輯前後半段曲目的橋樑,電子合成器清脆悅耳的聲響踏著小提琴悠遠動容的弦音,隱約聽見Pacific UV的影子,冰冷寥寂的北國深秋氛圍。專輯的尾段,〈A Lifetime Passed〉、〈Fear Home〉與〈Even Now〉,Sennen悄悄回到首張專輯的模樣,無數的堆疊與爆炸崩毀夾雜著虔誠信仰的禮拜聖歌。雖然樂團的音樂樣貌已有所改變,但他們仍舊不忘提醒著聽眾,向那些影響他們至深的樂隊致敬以及他們對shoegaze的熱愛。

這張專輯顯示Sennen在噪音吉他搖滾與細柔ballad曲調,兩個截然不同的面向裡都能有著出色的演繹技巧,架構出一張情緒飽滿、耐聽完整的專輯。

Sennen offical website
Sennen Myspace
《 Where The Light Gets In》試聽

2008年8月7日

te'台灣巡迴公演之台中紀行

myspace_top.jpg
7/30的凌晨三點,在研究室裡看著10個鐘頭後要上台口試報告的投影片,模擬講稿與可能被問及的細節,兩年來的總評就要在此時決定。

7/30的下午三點,喘了一大口氣,走出畢業口試的會場,巨大且無可忽視的疲憊感在這一刻傾巢而出,或許真的可以放下心中積壓已久的大石,但我確實是累斃了!

左右眼的眼皮各自掛上20兩重的鉛錘,佈滿血絲的雙眼散發一股軟弱無力的殺氣,沉甸甸的雙腿勉為其難地支撐著軀體。可是我不能面對著溫暖的被窩倒頭大睡,因為te' 他們在一百公里外等著,我要履行去年秋天的約定。於是,背起行囊,搭上南下的自強號列車,前往那未知的赴約地點
文英館,聽起來像是中山堂般莊嚴肅穆的會議場所,跟搖滾樂的離經叛道似乎牽不上任何一絲關連。抵達會場,裡頭三三倆倆的稀疏人群使氣氛顯得閒適幽趣,沒有絲毫的壓迫感,我二話不說地在木質地版上席地而睡,這場地簡直就是為了疲倦的人們而貼心準備的。

闔上雙眼,能阻絕一切藉由視覺與光線傳遞的物質。然而無論如何努力,始終無法關閉聽覺的那扇門。室內涼爽的空調系統將炎熱炙人的夏天驅之別院,戴著耳塞讓音量適中而沒有殺傷力,躺臥在演出場地,仰望著這重新翻修過的新場館,巨大的紅色鋼樑與木直地板讓這兒看起來好似電影裡Fac 51 Haçienda 的場景。

閉目養神,疲憊的身體在Post Rock的樂音中沉睡,陣陣傳來孤獨寂寥的吉他單音,回憶研究所兩年的生活,一段與爺爺生病後並列行駛的日子。一大堆想法接續浮現,好的壞的都同樣無法避免。依舊仰望著靜悄悄的天花板,眼淚淌過臉頰落在耳朵的入口,身體因啜泣失控而不規律性抽慉顫抖。天生愛耍堅強的人,藉由搖滾樂音築成的天然屏障而得以毫無顧忌大哭一場,即便是能量強度集中投射的雷射光束,在淚水的折射率下也同樣顯得矇矓模糊。

我在橙草與甜梅號的舒緩樂音中得到短暫的重生能量,te' 隨即登場。自從去年大港無意間被te' 的殘響震憾,首次體驗他們現場演出的巨大能量,te' 無疑成為這些日子以來最常在耳機裡播放的東洋樂隊,兩張專輯的歌曲幾乎都以聽得滾瓜爛熟,每一記重拍鼓點與吉他刷扣自然而然地牢記在心。〈.我々は希望に従って約束をし、恐怖にかられて約束を『果』たす〉(我們隨著希望而約定,因受恐懼驅使而『履行』約定)毫無疑問是我的至愛歌曲,現場聽到開頭的行軍鼓擊瞬時雞皮疙瘩掉滿地,吉他聲響的鋪陳彈奏像是一個孩子走在霓虹燈璀璨閃耀的不夜城裡,看似繁華熱鬧卻異常地孤寂空虛,而究竟要走去哪?這問題似乎暫時離開了思考範疇,如同傾盆大雨般落下的噪音音牆根絕所有思考能力,安心地把身體交給聲音。

這天的現場沒有演奏〈何らの苦しみにもあわずして、何人をも幸福とは戲稱『呼』ぶなかれ〉(所謂人類,由於理性而擁『有』破壞自己本身的能力),這無疑是最大的遺憾。我與貢丸總是戲稱te' 為「第九首樂團」,源由於兩張專輯的第九首都徹底地打入我們內心形成殘響的共鳴,此外這首歌也是去年讓我於現場淪陷心志的狠角色,希望往後te' 來台演出時能再次聽到此曲的現場。

te' 的第三張專輯《まして、心と五感が一致するなら全て最上の『音楽』に変ずる。》將於10/8發行,收錄12首新歌。看來十月初的日本行該為此更改行程,已達到「Radiohead」「The Back Horn」「te'」三個願望一次滿足的目標!

2008年8月5日

All I Want to Listen is Travis

65539f8160af2b93988c246eb705ea5e.jpg

兩個多月漫長的等待足以使人失去原有的興奮感,8/4 Travis的台北演唱會意料之外地平靜到來,不似上一回Muse來台時瘋狂的接機合照與簽名舉動。Travis於我心中的地位並不遜於Muse(即便兩者的風格天差地遠),《The Man Who》與《The Invisible Band》都是陪伴我走過高中歲月的專輯,三倆好友彷若私密聚會般地在房間裡聽著這些來自異鄉國度的搖滾樂,年少的記憶場景與其中蘊含的私人情感隨著CD Player的播放在時光洪流裡流逝。
昨晚踏入新莊體育館前,還不敢相信自己竟然要親眼看到這位老朋友的演出,雖然某些幻想的場景如今已看似無法實現。體育館如同原先預想的大小,購買的位置:南區一樓,擁有絕佳的視野相對位置及緊鄰PA台的「地主優勢」。在缺少大螢幕的加持下,無法鉅細靡遺地特寫台上表演者有哪些微妙的互動,這大概是唯一的小小遺憾。


昨晚是我第一次看布洛克兄弟舉辦的演出,之前的Linkin Park、My Chemical Romance於我而言都無足輕重,沒有非看不可的必要性。早已聽聞該組織所舉辦的演唱會總是風評不佳、抱怨連連,而昨晚Travis的演唱會也確實讓我見識到了。即便我以坐在PA台附近的位置,理應擁有最完整的音場表現,然而昨晚從開場之前的音樂播放就已預告著:Muse正義無敵當天的絕妙音場效果是不會在這個小型的室內體育館中重現。


高頻的表現強烈地壓制低頻的輸出,無論是vocal、吉他泛音抑或鼓點都呈現尖銳刺耳的聽覺感受,令人不適的高頻樂音遍蓋整場,Fran原先擅長營造出空曠遼闊感受的嗓音隱遁於無形,溫柔包覆的吉他音場也變成攻擊力道十足的千軍萬馬,這真的令人失望透頂。好在戴上耳塞自行調整之後,有效地隔除刺耳音頻的入侵,bass柔軟的低頻聲響得以重生,鼓點亦變得厚實穩重。此外甚至能清楚地聽到Andy的主吉他聲線與Fran的節奏吉他之間的微妙互動,後方渾厚的bass聲響牢固地撐住音場,這些改進至少已達到一般演出該有的水準,3M的廉價耳塞這一次可真是幫上了大忙。


音場表現雖有失水準,可Travis團員們所帶來的演出效果卻異常的溫馨感人,五六千人的場地有別於The Wall那類型的小型live house,然而這幾位親切的團員卻營造出如同年初Broken Social Scene般的溫馨演唱會,親切的雙向互動與對話,充滿活力的熱情演出,再次見識國外頂級搖滾樂隊的迷人魅力。CD Player中溫文儒雅的Travis與站在舞台上的Travis肯定是毫無血緣關係的陌生人,主吉他手Andy從頭到尾都像個喝醉酒興奮異常的龐克樂隊吉他手,活力十足的瑪利兄弟式跳躍,跳下舞台與樂迷同歡的瘋狂舉動,這些徹頭徹尾都不是印象中那個溫柔細膩的蘇格蘭樂團。


〈Selfish Jeans〉熱力十足的開場,讓身旁的友人後悔為何沒有多花個一千元買搖滾A區的位置,腦袋裡更不斷出現Youtube上點播率極高的可愛MV,微笑開心地享受這夢寐以求的片刻;〈Writing to Reach You〉則首先將時光倒回一開始認識Travis的日子,中段吉他刷奏的音牆完全讓人無法招架,身上的雞皮疙瘩毫無保留地真情流露;〈Sing〉與〈Side〉這兩首S開頭的歌曲在我心中更是名符其實的S級單曲,畢竟他們是我認識Travis的開始,前奏一下便立刻頭皮發麻、分不清今夕是何年;與你身旁的陌生人說聲嗨,拒絕這個人際關係日漸疏離的都市叢林,齊聲高唱〈Closer〉的場景分外感人倍致;意猶未盡的夜晚在〈Why Does it Always Rain on Me 〉依舊繚繞的大合唱歌聲中結束,同行友人都驚訝著這麼一首悲傷的歌曲竟然能夠在現場演出中變得如此具有能量,它已不是顧影自憐的怨嘆而是重新獲得再生契機的正面力量。

感謝Travis帶來的溫馨演唱會,這夜是充滿濃濃回憶的英倫搖滾夜。

2008年6月24日

Delays - Everything's The Rush

Delays

















當音樂紀元來到後英搖時期,前朝元老紛紛退居幕後,漸漸失去年輕時期叱吒風雲的迷人魅力,像我這種重度吉他旋律中毒的聽者,除了不斷回味從前時光的美好,在CD Player裡反覆播送著《The Bends》、《The Stone Roses》,也同時不斷找尋足以登上檯面的後起之秀。每一年,例行性地會聽到踩著復古龐克吉他聲響,踏著Disco節奏腳步的新專輯,通常能帶來幾個小時的歡愉氣氛,然後興奮劑的藥效逐漸減弱,直到某天一聽到那樣的節奏便感到噁心作嘔。

來自Southampton的四個大男孩所組成的Delays,2004年發行的首張專輯《Faded Seaside Glamour》獲得許多獨立樂迷的喜愛,在〈Nearer The Heaven〉裡隱隱約約聽到The Stone Roses的吉他tone調,〈Stay Where You Are〉裡粗糙的電子合成器聲響也讓人聽到Delays除了復刻英搖吉他搖滾的另一種可能性,Greg Gilbert 假扮女聲的功力也堪稱繼Brett Anderson與Paul Draper之後最娘的主音,樂曲風格十足的流行口味搭配Gilbert 兄弟檔俊美亮眼的外型,幾乎具備所有成名的條件,然而Delays不但沒有像其他同儕樂團般順遂地被捧為英搖救星,又無從倖免地遵行第二張必定鳥掉的新手行規,走著synth-pop風格試圖突破原有格局的第二張專輯《You See Colours》,在突破與守成之間失了準,到頭來變得兩面不討好,無法延續首張專輯帶給樂迷的暢快感受。

今年五月初發行的第三張專輯《Everything's The Rush》相較之下保守許多,Delays似乎擺脫外界對他們的期待,專注於自己所擅長的部分:青春無敵的吉他旋律,管你是熱戀、單戀還是失戀的所有愛情語彙以及年輕人該有的瘋狂妄想,絲毫不加以掩飾任何情緒,直率地闖進腦門,無須DJ Remix版本的電氣加持便已讓人忍不住想跟著搖擺身軀跳起舞來。

《Everything's The Rush》的前五首歌,從〈Girls on Fire〉一路爆衝到〈Keep it Simple〉,青春陽光的溫暖光線正面灑下,夏日綠蔭草地上的飛舞奔跑,Brit-pop吉他風暴前仆後繼地湧現,毫無保留地揮霍名喚「青春」的細胞。〈Pieces〉適時緩下節奏,大格局的弦樂編曲搭以老派沉穩的吉他solo,輕易達成一首催人熱淚的抒情流行歌曲該有的必要條件。〈Friends Are False〉擁簇著濃厚的Disco-Punk風味,但接續的流暢吉他旋律讓歌曲顯得不那麼乏味無趣,不過這類型歌曲的好壞認定顯然因人而異,好比我就壓根無法喜歡上The Kooks的新專輯《The Konks》。〈No Contest〉則讓人想起去年此時的The Cinematics,中間的 " Woo!Woo! " 加上拍手聲簡直俗到深處無怨尤,腦袋裡立刻浮現YA片的啦啦隊場景。

Delays的這張新專輯宣示著他們不打算參與太多部分,沒打算走向噪音實驗派,也沒嘗試做出一張擁有史詩格局的偉大專輯。就好比The Lodger一樣,掌握自我拿手的部分,全心全意打造出相同樂種中最精鍊完整的聲響,討好取悅樂迷的耳朵,經營建造屬於自我樂團風格的辨識性。雖然《Everything's The Rush》沒有太多令人興奮的突破性改變,但至少當我某天想要聽些讓精神為之振奮,心情愉悅的歌曲時,我會第一時間想起這張專輯。

Delays - Hooray
題外話:Greg Gilbert用的吉他似乎跟柏蒼是同一款:Gibson SG'61 Reissue

Delays - Love Made Visible

2008年6月17日

轉載 - 世界糧食危機的成因與台灣的農業對策(下)

五、WTO削弱各國因應糧食危機的能力

長期以來,歐美等已開發國家的巨額農業補貼嚴重地扭曲了貿易,也人為地壓低了國際農產品價格。於此同時,歐美等國又通過WTO嚴格限制各國扶助國內的小農。因此,發展中國家的小農不得不放棄糧食作物生產,轉而生產其他經濟作物,或者從農村出走。這個過程導致許多發展中國家的農地面積縮小,糧食自給能力嚴重下降。以台灣為例,休耕的稻田面積竟然達到50%。
轉眼看其他亞洲國家,WTO的危害還更慘烈、深遠。在GATT和WTO介入之前,亞洲國家曾盛產大豆、花生、葵花籽等油料作物。1995年以來,美國大型農場靠政府巨額補貼廉價出口大豆,而使國際市場大豆價格持續走低。但是亞洲國家政府較窮而無法給予農民對等的補助,以致於無法在價格上跟美國大豆競爭。這種不公平競爭的結果是,亞洲大豆生產逐步萎縮,一些大豆出口國變成了進口國。全球大豆的生產中心也由亞洲地區轉移到了以美國、巴西和阿根廷為主的美洲地區。
世界銀行是大型農業財團的另一個重要幫手,它在協助跨國農業財團攫取暴利的過程中,也促成了菲律賓與印尼等國家的糧食危機。

菲律賓的糧食局原本可以依法透過糧食收購、釋出公糧、價格補貼等措施來干預市場。但在1980年代,世界銀行與亞洲開發銀行給菲律賓的貸款條件之一,就是要限縮糧食局的功能,使菲律賓的糧食供需更加倚賴於市場操作,糧食局的功能被重新定位為「促進」市場力量的運作。因此,原本糧食局依法要收購本國生產糧食的至少12%,但1977-1983年間僅收購了7.59%,1984-2000年間減少至3.63%,2001-2006年再減少至0.5%。糧食局目前僅流通全國所需稻米的6%,且許多還是糧食局進口買來的,對於糧食市場的調節能力十分有限,反倒促進了菲律賓對進口糧食的依賴,使菲律賓所需糧食的10%都依賴進口。

假如美國與歐盟的農產品出口是持續而穩定的,那麼它對世界的禍害還比較有限。偏偏,美國大農場的農業生產行為是投機性,而且很容易跟期貨市場以及國際大糧商勾結來炒作糧價,乃至於誤導國際糧食的行銷,使糧食成為生質燃料或牲畜飼料,而擴大國際糧食供應量的變化與糧價的波動幅度。

當各國服膺WTO的要求而放棄對國內糧食生產量與糧價進行調節時,等於是把原本各國政府所擁有的分散的、多元的、在地化的糧食與糧價調節力量給交出來,集中給全球少數大型農場、國際糧食貿易商,以及期貨市場。這使得全球糧食的供需嚴重地被市場化、集中化、壟斷化,而助長炒作的力道與效應。當全球糧荒發生時,大量的糧食作物卻被拿去生產生質燃料,徹底驗證了全球糧食的市場調節機制不但不完美,甚至於是高度不穩定的、具有高度風險的。
因此,我們有必要重新認真地省思:把糧食的生產與糧價的調節功能交給WTO是否合理?有效率?我們甚至於必須要質疑:這是否違背人道的基本精神?

六、得利者與受害者

聯合國糧農組織總幹事迪烏夫指出,糧價飛漲對發展中國家人民造成的影響更加深遠。因為他們50%至60%的收入用於購買糧食,而發達國家人民用於糧食的花費只占收入的10%至20%。譬如,孟加拉的普通家庭每天生活費為5美元,其中3美元用於購買糧食。近年來全球糧食價格上漲了50%,使這些家庭不得不多花1.5美元購買糧食,剩下的0.5美元遠遠不足以應付其他日常生活之所需。

英國《衛報》指出:「在食品價格較低時期,還有8.5億人因買不起食物而挨餓。糧價節節攀升將促使百萬人加入領取救濟糧的行列。」《肯雅時報》4月14日援引迪烏夫的話說,今年糧價飛漲將使貧窮國家的糧食進口開支增加56%。世界銀行行長羅伯特•佐利克今年4月13日警告說,過去3年國際糧價成倍上漲,可能導致全球貧窮國家中1億人口陷入更加貧困的狀態。

然而,儘管有1億人面臨嚴重的饑荒,世界上一些財力雄厚的糧食公司卻正在大發橫財。上個月,美國孟山都公司公佈,從去年12月到今年2月底的3個月內,其凈收入同比增長了一倍多;同一段時間內,美國嘉吉公司的凈收入增長了86%;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玉米和小麥加工企業美國阿徹-丹尼爾斯-米德蘭公司今年前3個月的凈收入增長了42%,該公司的穀物銷售與管理業務的營業利潤增長了15倍,從2100萬美元增加到3.41億美元。

面對同時爆發的世界糧荒與石油危機,最好的解決方案應該是同時擴大糧食生產與生質燃料生產。譬如,很多人會提議台灣要把休耕地全面復耕。但是,當農夫的所得低到被整個社會看不起,農村許多青年必須找外籍新娘結婚時,誰願意再當農夫?

農夫的所得偏低,一部份來自於化肥與農藥成本過高。過去一年中,隨著需求大大超過供應,某些化肥的價格增長了2倍多。這使發展中國家的增產計劃受到了重創。從去年12月到今年2月的3個月,世界上最大的化肥企業之一的美國美盛公司收入增長了11倍多。

事實上,這一波糧食價格上漲的收益都落入了大公司的腰包,而沒有最終落入發展中國家的農民手中。世界發展運動組織的負責人貝內迪克特•索思沃思上周稱,這些公司的收入和利潤激增是「不道德」的。聯合國特別報告員德許特則批評美國孟山都等農業巨頭壟斷全球最廣泛的種子、除草劑專利權。他說:「這些公司攫取暴利,卻讓農民買不起生產資料。我們需要考慮改變知識產權規則了。」

七、不值得信任的市場機制

從前述的線索去看,則這一場全球糧食危機的問題並不盡然在於生產,而更在於市場機制被炒作集團反向操作所致。自由主義一直相信:(1)市場的力量無所不在,誰也逃脫不掉;(2)對市場的任何干預,只會使效率更差,弊端更多。但是,這樣的主張適合應用在目前全球糧食市場的實況嗎?

當各國政府放棄對糧食供需與糧食價格進行干預或調節時,市場的力量並沒有變得更健全,反而是更徹底地被少數大農場、貿易商以及期貨市場大戶所壟斷,因而使得糧食的供需與糧價都變得更難預期、更不穩定。

事實上,許多觀察家都已經注意到:當前,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結構正發生深刻變化。英國《金融時報》專欄作家馬丁•沃爾夫指出:「如今,全球化擊敗了地方主義,投機商戰勝了企業管理者,金融家征服了生產者。我們正目睹20世紀中期的管理資本主義向全球金融資本主義轉變。」日本京都大學教授佐伯啟思也認為,當前世界經濟正在從「實物經濟」向運用投機資本致富的「金融經濟」轉型。他指出,「在發達國家,『實物經濟』層面的經濟活動趨於飽和,同時在急速的全球化進程中,又跟擁有廉價勞動力的發展中國家進行成本競爭,『實物經濟』已經缺乏獲得充分利潤的機會,它們只能依靠投機性金融泡沫維持景氣。」他批判道:「在房地產泡沫之後,過剩的全球化資本把目標轉向資源和糧食為主的商品投機,這對經濟活動而言是本末倒置的行為。」

當有錢人把閒錢拿來進行投機性炒作,且當炒作的標的物並非窮人賴以維生所不可或缺的物資(譬如鑽石、珠寶、名車、豪宅等)的時候,我們或許可以默不作聲;但是,當有錢人把閒錢拿來炒作窮人賴以維生所不可或缺的食物、飲水,乃至於基本人權所繫的通訊(電信)、教育等服務時,我們還能要求政府不負責任地任由「市場的力量」去遂行壟斷與宰制嗎?

偏偏,多年來自由貿易被塑造成一種具有比較優勢的主流地位,也鈍化了許多發展中國家發展自身農業生產的願望,天真地認為世界糧食供應永遠是充足的,可以完全依賴便宜的進口來替代國內生產,這也是許多國家對這次危機的爆發和持續準備不足的潛在原因。面對這一場仍舊在擴大中的全球糧食危機,我們必須要重新審視過去我們所信以為真的許多信條,也重新審視我們的糧食政策。

八、台灣的因應策略

我們從這一波糧食危機中首先必須要學會的事情是:國際糧食市場與國際糧價是不穩定,也不可靠的。其次,我們必須要準備面臨國際糧價長期上漲的可能性。

許多專家預期糧食增產的速度有限,但是需求的上漲速度卻可能會明顯地高於增產的速度,而促成糧價持續上漲。這是因為:
(1)灌溉水源不足以及耕地擴充不易
(2)氣候持續地暖化將不利於稻米的生產,很可能會導致稻米收穫量持續下降
(3)人口增長導致需求增加
(4)中國、印度等開發中國家在經濟持續發展下,每人平均肉食量將持續增加,而導致牲畜與人爭糧
(5)石油價格持續上漲,當汽油每桶高過生質燃料生產成本(每桶45美元)時,會帶動汽車與人爭糧。

如果國際糧商與期貨市場是不可靠的,我們就必須要充分發揮在地的靈活調節能力。因此,面對這局勢,我們除了要保持合理的糧食儲存量,還必須要設法保持適度的糧食自給率。

不過,要想提高我們的糧食自給率,首先必須要設法降低我們的生產成本。陳武雄主委想推動第三次農地改革,最重要的為「小地主大佃農」政策,讓老農退休,年輕人有地可種。他指出,小地主大佃農將結合農委會目前的「農地銀行」,推動「一次付租,分年償還」計畫,由農會一次付清土地租金給地主農民,例如20年租金,建立老農退休機制;承租農民則每年分期付租金給農會,政府補貼利息費用給農會。假如可以通過這個策略來擴大每戶耕地面積,降低農業經營成本,這絕對是值得歡迎的。

此外,除非我們有辦法提高農民所得,十年後一旦老農凋零,根本就很難再找到新農民了。過去幾年,蔬菜、水果等農產價格每每會發生歉收漲價或增產賤價的惡性循環,陳武雄打算建立像美國一樣的契作模式,由超市、大通路商與農民契作,保障最低價格穩定市場,希望能夠逐漸將所有農產品都能納入契作。問題是:這樣的契作制度,在穩定生產與糧價的同時,到底是在圖利超市與大通路商?還是在改善農民的所得?陳主委恐怕必須要想清楚,並且跟農民與全國國民交代清楚。


轉載 - 世界糧食危機的成因與台灣的農業對策(上)

世界糧食危機的成因與台灣的農業對策
清華大學 彭明輝


當台灣的農委會還把休耕當作重要的農業政策,並且積極規劃要把農業用水轉為工業用水的時候,卻爆發了全球性的糧食危機。面對這個局勢,有許多立委與媒體名嘴都要求即刻「停止休耕,擴大生產」,也有人滿心期待著台灣農業再起的榮景。

不過,農委會主委陳武雄在四月底表示:陳武雄表示,國內不會發生糧食危機,只會面臨高糧價的衝擊。目前我國的稻米自給率約九成(進口稻米約14萬公噸),且糧食總自給率超過七成,不足的23%缺口主要是小麥、麵粉與飼料玉米等大宗進口糧食。尤其我國飼料玉米每年需求量四、五百萬噸,國內產量最高僅達四十萬噸,九成都仰賴進口。因此,陳武雄所擬的對策是鼓勵農民善用廿二萬公頃休耕地轉作飼料玉米,而非全面復耕或發展不符經濟效益的生質能源作物。此外,馬鈴薯是全球第三大糧食作物,每單位面積可養活的人口是小麥或稻米的二至四倍,因此也不排除未來作為新的栽種選擇。至於安全存糧方面,則考慮從目前的三十萬噸,提高到明年五月的四十萬噸。

陳主委的策略符合當前台灣的實際需要嗎?要深入評估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必須要對當前的世界糧荒有夠深入的掌握。
一、當前的糧食危機在於儲存量偏低與價格持續升高,而非產量下降

關於這一波的糧食危機,首先是在2008年3月時,世界糧食計劃署執行幹事希蘭說:自2007年6月以來,穀物價格上漲近40%,全球食品儲備僅夠53天應急,遠低於去年的169天,以及世界公認的最低限70天。接著,IMF總裁斯特勞斯卡恩在4月份嚴厲警告:食品價格急劇上漲,將可能引發戰爭。

事實上,從2006年9月到今年4月初,國際市場主要糧食價格全面暴漲:小麥價格上漲了112%,玉米價格上漲了47.3%,大豆價格達到19年來的最高點。作為全球一半人口日常主食的稻米價格飆升,從2007年底的每噸360美元漲至今年3月27日的每噸760美元,上漲一倍以上,達到20年來的最高點。此外,聯合國糧農組織預計,本年度世界糧食期末庫存將降至4.05億噸,為25年以來的最低水平。預估將有1億人會面臨饑餓,37國面臨糧食儲備不足的危機。

不過,必須要釐清的是:這一波的糧食危機並非「全球糧食生產下降」,而是全球糧食儲存量持續下降,以及全球糧價持續攀升,導致窮人難以維生。事實上,國際穀物理事會在3月發佈的報告顯示:預計2007/08年度全球穀物產量為16.62億噸,比前一年增長了5.7%。此外,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提供的最新數據,2006年全球糧食產量為20.129億噸,2007年估計為21.085億噸,增幅為4.7%。

二、氣候異常與恐慌性管制

糧食增產而價格不降反漲,這並非單一原因所造成的。把這波危機逐漸推高的一系列事件中,第一個環節是澳洲等糧食出口國因為氣候異常而收穫下降,並限制出口,接著一些小國為求自保所以也限制糧食出口,以致接連著一系列的恐慌性管制,導致全球穀物貿易市場上的供應短缺。
由於氣候異常的影響,澳洲連續數年遭受乾旱氣候,小麥出口銳減,2007年的出口量減少400萬噸。同年,烏克蘭小麥出口也減少300萬噸。此外,孟加拉遭受颱風襲擊,造成稻米減產300萬噸。

有鑑於全球糧食儲存量偏低,各國開始管制糧食出口。2007年12月2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宣佈取消糧食及其製品的出口退稅,2008年全年對小麥、玉米、稻穀、稻米、大豆等原糧及其製品徵收5%-25%的出口暫定關稅,摩洛哥也把小麥進口關稅由130%降為2.5%,而歐盟則暫停徵收大部分穀物進口關稅。3月27日,柬埔寨和埃及公佈稻米出口禁令。全球第二及第三大稻米出口國越南、印度,也紛紛加價及減產。

三、生質燃料與人爭糧

由於世界石油價格的居高不下,近年來美國、歐盟和巴西等國大量將原本出口的玉米、菜籽、棕櫚油轉用於生產生質燃料,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這些傳統農業出口大國的農業生產結構,並降低了出口。美國20%的玉米已被用於生質燃料生產,歐盟65%的油菜籽和東歐的35%棕櫚油被用於生質燃料生產。這些政策的變化不僅造成了食物供給的減少,更引起了市場對於穩定供給的擔憂和恐慌,而進一步加劇了糧食價格上漲預期。

英國《金融時報》4月16日撰文認為,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統計,全球消除饑餓所需填補的糧食缺口僅0.5億噸。而2007年全球糧食供給並不比前一年少,那麼這0.5億噸的糧食到哪裏去了?由於2007年全球用于生產燃料的糧食超過1億噸,所以文章作者認為恰恰是這1億噸,打破了世界糧食的供需平衡。

四、期貨市場與貿易商又趁機炒作而哄抬價格

由於美國聯邦儲備銀行的不斷降息,以及美國房地產市場低迷,使得美國的大量投資資本進入大宗商品期貨市場,尋求規避風險、提高獲利的標的物。由於市場預期國際農產品可供交易的數量在下降,有機會推高糧食價格,因此自2007年11月以來,已有400多億美元進入國際農產品期貨市場投機炒作。根據亞洲開發銀行資料顯示,在過去一年內,國際小麥的出口價格就增長了130%,稻米價格增長98%,而燕麥價格則上揚38%。

此外,世界糧食價格的上漲也跟糧食貿易的壟斷性有關。目前,世界上四大跨國糧商:ADM、邦吉、嘉吉和路易達孚,壟斷著世界糧食交易量的80%,在某種程度上擁有定價權。這意味著,任何國家,如果糧食不能自給自足都難逃被這些糧商魚肉之苦。

2007年當糧食出口國因為天災而歉收時,尚不足以導致糧食危機。即使有生質燃料的消耗糧食,問題也還不至於太嚴重。但是許多國家在糧價上揚的初期釋放儲備糧以獲取暴利,而導致全球糧食儲備降到曆史最低點。後來當國際糧食交易市場預期價格會持續上漲時,糧食庫存的降低和價格上漲的預期心理相結合,終於滾雪球般地加大了人們對糧食供應緊張的擔憂。於是,在各國與期貨市場爭糧的情況下,糧價被逼得持續上漲,而造成這一波幾乎失控的糧食危機。

今年初,在美國農業部連續數月預測美國小麥庫存將降至60年來新低時,小麥價格飆升,2月份明尼阿波利斯穀物交易所的春小麥期貨合約曾經出現連續11個交易日漲停的「壯觀」行情。在市場傳言中國春節前後雪災造成植物油短缺的背景下,芝加哥大豆期貨屢創新高。當前國際稻米供應吃緊,世界最大稻米進口國菲律賓被迫赴美國市場大宗採購稻米,芝加哥糙米期貨價格在4月份不斷刷新紀錄。

根據美國農業部公佈的資料,2007年美國玉米、大豆和小麥三種農作物的產值達到926億美元。美國也是上述三種糧食作物最大的出口國,而其產值的一半被農產品期貨買家持有。據從事諮詢服務的芝加哥農業資源公司統計,去年11月份以來,對農產品期貨市場的投資已從250億美元猛增至650億美元。可以說,華爾街的投機家正是世界上最大的糧食囤積居奇者。在投機資金將大豆等農產品價格連續炒作至歷史高位之後,發展中國家的進口成本成倍增加,消費者最終埋單,收入微薄的窮人則可能陷入忍饑挨餓的境地。

因此,聯合國新任食物權問題特別報告員德許特就提議:「糧食投機」的行為應該要被譴責,而且,對於國際社會漠視「糧食投機」的行為,也應該要予以譴責。他說,投資者在股市疲軟時可能轉向糧食市場,這是早就可以預見的;但是「國際社會並沒有針對這類投機活動採取任何的防範或防制的措施」。

2008年6月14日

The Indelicates - American Demo

41o5pvpb.jpg

原先只是Julia Clark-Lowes與Simon Clayton組成的雙人團體,而後才加入其他三位團員成為真正的Band Sound,2005年開始展開他們的演出生涯。跟大多數近年來走紅的英國團體相同,他們依靠不斷的巡迴演唱累積樂迷,雄厚自我的演出實力,發行數張出色的單曲接著發行猶如熱門單曲十連發的專輯。2006年7月發行讓Rolling Stone雜誌獻上" the first greatband of 2006"美譽首張單曲《We Hate the Kids》,而後在2007年又緊接著發行《Julia, We Don't Live in the 60s》、《Sixteen》兩張單曲,並於今年四月發行處女專輯《American Demo》,第一次聽完整張專輯,便以閃電般的速度愛上這個樂團。

沒有艱澀難懂的編曲鋪陳,聽到的皆是直來直往不加以掩飾的痛快旋律,可以聽到神似Britpop時期的吉他泛音,芭樂卻催人熱淚的管弦樂也是不可或缺的要角,而唱起深情歌曲卻又優雅內斂像是換了個人似的。Julia的清脆高音更讓人想起去年參加野台開唱的Asobi Seksu主唱Yuki,搭以Simon Clayton低沈沙啞的嗓音,兩個橫跨陰陽極端的Vocal使得The Indelicates的音樂更顯得詭譎多變。

〈Julia, We Don't Live in the 60s〉開場宛轉清脆的笛聲與電吉他的噪音音牆平行而走,像是在濃厚的Britpop氛圍裡頭嗅到一丁點可愛花草的味道,而後中段的吉他延續濃厚的花草與indie pop氣味,一不小心你會以為自己正在聽The Lodger的新專輯。笛聲吵醒因近來英國樂壇的無趣作為而沈沈睡去的我們,撐開耳朵花點時間留意這個新興樂團。

〈American〉則是專輯最喜愛的一首歌,前奏那段迷死人不償命的吉他solo,根本就是〈Take it Easy Chicken〉的巧妙翻版,還有什麼比這更讓人熱血沸騰的,毫無疑問投下神聖一票。不需要鋪陳良久堆積情緒的內斂憂鬱慘綠詩篇,此種直率低廉的感官刺激才能快速刺激我的低級喜好;還有那有點好笑的鋼琴、小提琴、擊掌聲三重奏,低俗得正中我的味蕾,最後再送上20人大合唱,三種願望一次滿足。

〈Heroin〉與〈We Hate the Kids〉中間接軌的部分還玩起無差別接力,這不就是灰燈籠裡頭屢試不爽的手法嗎?對於此種兩首歌串在一起的情緒轉折將人虐待成精神分裂的守法毫無抵抗力。當你準備要高潮時他們突然送你 "Thank you and goodnight ! " 接著來上一首unplugged版本的Secret Track,滿腔的熱情種子無處釋放,奇癢難耐!此等曲目安排方式之機掰程度可說是團如其名。The Indelicates的出現對我而言有點像是前些年聽見The Libertines,在音樂重複性極高的新興團體中聽見不按牌理出牌的怪異組合,卻意外滿足求新求變的聽覺慾念。

The Indelicates - America

INDIEVOX創辦人柏蒼專訪

幾位世新大學資訊傳播學系的同學採訪柏蒼的短片

2008年6月12日

Pacific UV - Longplay 2

2346848359_9cc78ee6f2_o.jpg


古典鋼琴的琴鍵沈重落下,走入文藝復興時即已聳立於此的教堂,一切都顯得莊嚴肅穆,平靜安詳的氛圍讓雜亂思緒快速沈澱。光線穿透窗櫺上的彩繪玻璃,以放射狀的姿態灑入。唱詩班的信徒吟頌著教堂牆上的古老詩篇,祈禱苦痛能夠遠離,傷痛得已痊癒。那一雙雙誠摯的眼神,虔誠地雙手合十,喃喃自語。長時間曝曬烙印出黝黑膚色,每一個表情變化微妙牽動隱藏不住的歲月痕跡,黑白交雜的髮絲隱隱約約透露出衰老與疲乏,人們渴望著神的救贖,渴望尋求天主賜福,給予心靈最真實的慰藉。

2008年6月10日

戰火下的墮天使:童兵戰地烏干達

這是本週一清華思沙龍的主題,探討非洲大陸國家長年內戰衍生出的問題:童兵。藉由Jason Russel, Bobby Bailey, Laren Poole這三位美國年輕人的鏡頭,《Invisible Children》這部紀錄片真實呈現那些不被西方主流媒體重視的問題以及被世人遺忘的非洲人民。

「一切不曾發生,直到它被描述」
2003年春天,《Invisible Children》三位主人翁與所有生活在富足寬裕物質生活下的人們相同,嘻笑歡愉的片頭介紹,旅程的目的性不明朗,他們只是想要擺脫媒體強迫性餵食,用眼睛與雙腳尋找見證自己的觀點。偉大的使命感?炸蟻丘、殺掉一條蛇算嗎?一開始的出發點好像只是為了與眾不同,選擇一個極富冒險性的非洲大陸作為目的地,但最後他們帶回了一段被全世界忽視的沈重問題。

概說烏干達:烏干達概況wikipediaCountry profile: Uganda Timeline of Uganda

烏干達位於非洲東部,東與肯亞接壤,北邊是這幾年廣為國際社會關注的蘇丹 ,西邊則是也同樣戰亂不斷的剛國共和國。從19世紀末開始,烏干達便受到英國的殖民統治,遭受嚴重的經濟剝削使得人民生活苦不堪言。1962年,Milton Obote帶領烏干達人民脫離英國殖民,但1971年一代強人阿敏 (Idi Amin) 發動政變推翻Milton Obote政權,揭開烏干達悲慘命運的另一幕。實行種族清洗,為政其間令至少30萬阿喬利族 (Acholi)、蘭吉族 (Lango) 和國內其他非Kakwa族人被殺;1972年強迫持英國護照的亞裔人士 (主要為印度人,因印度也曾受英國殖民) 在90天內離境。

1979年阿敏政權因鄰國坦尚尼亞入侵而垮台,Milton Obote重新執政,但由於無法拾回民心,不久之後又再度下台,由奧凱洛軍政權掌握烏干達政治,直到1986年穆塞韋尼(Yoweri Kaguta Museveni)就任總統之後才結束一連串混戰局面。但新的問題再度產生,反對穆塞韋尼的組織「聖主抵抗軍」LRA (Lord's Resistance Army)在烏干達北方成立,是一支具有宗教號召力的武裝組織,主要在烏干達北部與蘇丹南部一帶活動,其領導人Joseph Kony希望建立一個以基督教「十誡」為基礎的政權。在活動的地區裡頭,LRA經常性地搶奪村民糧食,綁架男童做為士兵,並將女童作為高級將領的性奴隸。

另一方面,烏干達與其鄰國的關係也是錯綜負雜,LRA活動於烏干達北部與蘇丹南部的叢林,蘇丹政府私下支持著LRA,提供他們庇護與武力,亟欲利用此力量推翻烏干達政府;同樣的,烏干達政府也偷偷地支援著蘇丹叛軍,兩國便在內外交攻的狀態下各自內戰了20多年。長年的內戰使得人民居無定所,害怕遭到叛軍綁架與搶奪。夜晚,成千上萬的人民從郊區蜂擁而至,集結於都市中心的醫院地下室只希望能安穩地睡上一晚,那畫面令人為之鼻酸。

今年二月烏干達政府與LRA達成停火協議,暫時終止了為期長達20年的內戰,和平的曙光終於願意降臨在這悲情的土地上,然而LRA領袖Joseph Kony仍舊不知去向,因此這個國家的未來仍未可知。此外,那些被LRA綁架的童兵與女童該如何回到他們的社會,重新拾回健全心靈與原本應該屬於他們的快樂童年也將是這個國家與國際社會必須持續關注與重視的問題。

Invisible because they roam distant battlefields, away from public scrutiny.
Invisible because no records are kept of their numbers or age
Invisible because their own armies deny they exist

Take the TIME to tell everyone you know about these invisible children
Use the TALENT inside of you to think creative ways you can aid these invisible children

延伸閱讀:
非洲兒童的悲慘世界
烏干達不走西方國家路 成功降低愛滋傳染率
聚焦非洲娃娃兵:難以重返社會女孩充當性奴
"血色"的童年--全球"娃娃兵"透視
美國宣佈脫離聯合國人權理事會
當天講者之一:嚴震生教授於聯合新聞網全球觀察的專欄

Invisible Children Trailer


另外也可以在Youtube上看到《Invisible Children》的完整片段,片尾那個非洲小男孩Tony說著:你回去美國之後還會記得我們嗎?我想說的是,你也許會跟其他人一樣忘記我們吧。不過你有錄影帶,也許一個月後你重新看了影帶,然後就會想起我們。

今年前不久才剛上映的《烏干達的天空下》,而《最後的蘇格蘭王》則是與烏干達有關的另一部電影,描述軍事領袖阿敏 (Idi Amin) 的一生。

文章參考以BBC網站及清華思沙龍當天發放的文本為主。

2008年6月1日

Mansun B-side Singles

1636590794.jpg

自從兩三年前第一次聽到《Six》,〈Six〉〈Negative〉這專輯的頭兩首歌曲快速地將我拉入Mansun的世界裡(如果要選擁有最出色的頭兩首歌的專輯,那《Six》肯定佔有一席之地 ),不爭氣地拜倒在Paul Draper美艷勾魂的高音吟唱以及飄忽柔美的轉音之下,Chad 的吉他轟隆隆地宣誓Mansun並不僅只是完美詮釋慢版歌曲的樂團,狂躁能量和現場魅力一點都不含糊。

但這張專輯還不足以讓Mansun打敗眾多樂團直接登上My All Favorite Band,直到〈The Chad Who Loved me〉揮舞著弦樂大旗一聲令下揭開灰燈籠襲擊 (Attack of The Grey Lantern) 的序幕,一張充滿企圖心與野望,長達一鐘頭無接縫式銜接的「歌曲」。

Wide Open Space成為每個孤寂夜晚傾訴內心寂寞的伙伴,I'm in a wide open space, I'm standing. I'm all alone and staring into space;無論經過多少年月,一響起Egged Shaped Fred的前奏都還是會哼起"nanana~na~na~na~nana";對著傾慕已久的女孩大聲唱出 "I vowed to my god I'd give it all up ,if he would bring her on down from heaven";想跳舞嗎?那一起聽著Stripper Vicar搖擺身軀吧!什麼樣的歌曲可以為這樣偉大經典的專輯做出美麗的結語?Dark Mavis絕對是整張專輯最傑出的歌曲,淒美動人的旋律讓人想緊抓當下片刻,阻止時光沙漏的流洩,相同的弦樂編制在歌曲的尾聲響起,彷彿提醒著我們這一切不是美妙虛幻的夢境,而是永垂不朽的真實聲響。

然而真正讓我對Mansun情有獨鍾的原因並不是Mansun的四張專輯,而是大多數人會成為Mansun fans的主要源由:量多質精的B-Side歌曲,聽完這些歌曲之後很難不佩服Paul Draper的創作能力與才氣,七年之間的時間創作出上百首歌曲,且從不因循過往成功的軌跡,不斷地創作出風格迥異卻同等動聽的歌曲。


〈Moronica〉〈Skin Up Pin Up〉〈Flourella〉
毫無疑問的,只要喜愛〈Egged Shaped Fred〉與〈Stripper Vicar〉,那這三首歌肯定也會成為心中的不敗經典。跳舞節奏的電子重拍搭配著勁道十足的電吉他音牆,Paul Draper陰柔豪放的聲調轉變有著難以忽略的精妙。〈Flourella〉裡頭有著Paul Draper從容自若的真假音轉換,堪稱Mansun征戰江湖的絕技!

〈Ski Jump Nose(Live)〉
相較於錄音室版本多出長達三分鐘的前奏鋪陳,〈Ski Jump Nose(Live)〉開頭搭以〈The Chad Who Loved me〉的悠遠弦樂與甜死人不償命的吉他顫音,緊接上bass與大鼓的低頻轟炸,壓抑現場即將爆破的情緒;噪鬱不安的吉他riff 在後頭不斷驅策,曲勢陡然增速;正當你好不容易跟上節奏時,它卻又任性使壞地慢下腳步;一不留神!它再次拔腿狂奔,將驚愕失神的你棄之原地不顧。

〈Drastic Sturgeon (Live)〉
從頭到尾都不讓人喘一口氣,跟隨歌曲的快速節奏擺動身軀,暢快淋漓的程度完全不亞於樂團的第一單曲Take it Easy Chicken,趕緊跟著哼上幾句"Kiss me, lick me, do what you want to me now ! I'll be leaving soon"

〈No One Knows Us〉
看到這歌名既可猜想得到這首歌曲饒富餘味:No one knows us, but we don't really care.Today, things go our way. 這是向那些批評Mansun 一文不值的媒體反擊嗎?Paul常說他不在意樂評如何看待他的作品對自己充滿自信,但實際上是在意的。尤其批評最力的是他從小愛看的NME雜誌,那感覺恐怕是五味雜陳。

〈My Idea Of Fun〉
這首歌充滿濃濃的Oasis風味,帶點慶典遊行味道的開頭,階段式地唱著一則故事。據說這首歌是描述一個殺人犯的心裡來,歌曲分成兩種格式,一段是Paul的聲音藉由效果器發出帶有距離感的碎念唱腔,另一段則是相當迷人的中頻哼唱,宛若一個精神分裂的個體。

〈Rock 'N' Roll Loser〉
充滿諷刺意味的歌詞,Paul反覆地唱著" He's such a rock 'n' roll loser but he's a wonderful lover ",像是在嘲諷搖滾樂手風光卻糜爛的私生活,這首是Kleptomania CD3的第一首歌,個人認為是相當能代表Mansun樂風的歌曲,好聽到噴淚!

〈Everyone Must Win〉
Kleptomania CD2裡頭的第二首歌,接在Take it Easy Chicken之後恰到好處。前段低迴的吉他彷彿是從海底緩慢上升的氣泡,Paul配以低頻沉穩的氣音哼唱,不消多久便直拔上天,音域之廣令人驚嘆。

〈Oneep Secret Instrumental〉
這首歌大概只能算是一首序曲,但吉他撥弦讓人如癡如醉

〈Decisions, Decisions〉
I Can Only Dissapoint You的B-side單曲,也是Mansun進入情歌時期的代表歌曲之一,聽聽Paul那雌雄同體的嗓音在小提琴的伴奏下性感得無以復加,這簡直是被David Bowie附身嘛!吉他也是好聽得不像話!


看著這張圖,點擊Paul Draper的嘴,便能聽到上述的10首單曲!


延伸閱讀,一些關於Mansun的文章:
1.把我帶入Mansun世界大概是邱叮噹他大學四年同窗時期最重要的貢獻!
跟著我一起漂流。Mansun - Attack Of The Grey Lantern 這篇寫得真是太出色了!
2.Primeblue書寫關於Mansun的四張專輯:灰燈籠的襲擊童貞消失的第四樂章
3.PTT Mansun版版主的Mansun文

這裡可以下載Mansun fanzine

2008年5月27日

We Are One

"We Are One" 演唱會
OrangeGrass橙草樂團 / Bearbabes熊寶貝樂團 / Echo回聲樂團 / 1976一九七六樂團
FOUR BANDS in ONE CITY with ONE HEART

電視新聞插播著大雨特報,但外頭明明還掛著囂張跋扈的豔陽。斗大的雨點從天空落下,穿越被大雨包圍的十字路口,狼狽地在濕熱與乾冷的空間裡奔逃,腦袋裡一直想著是不是落掉了什麼重要的事物,開封街、捷運地下街、捷運車廂、市政府站、誠品信義展演聽,直到1976揭開撒野俱樂部的序幕,身旁友人拿起相機時才恍然大悟!God!相機呢? 品嘉、億而頌、佳佳唱片行、捷運車廂如幻燈片般從腦海裡閃過,努力地回想什麼時間地點下與相機道別,最後在佳佳老闆的確認下得知相機所在,終於可以全心全意融入演出。

但這一場突如其來的驚嚇,弄丟相機的餘悸在後來的20分鐘裡頭持續發酵,使得我對1976這天的表演毫無印象,聽不進任何聲響,我的愚蠢與大意奪走有關這場精彩演出第一幕的所有記憶。
熊寶貝
身旁初次見面的友人試圖探露我的意見,欲在熊寶貝的演出時出去晃晃,雖然會場中沒有隱形式鏡子讓我一窺從五官延展出的表情,但大概可以猜想她們說出這句話時,在我臉上呈現的是難以置信的扭曲神情:「什麼?你們不打算欣賞熊寶貝的演出?我是不是搞錯什麼重要的語彙了?」

餅乾溫暖極具療癒功能的Vocal依舊令人無法招架,唱著簡單無奇卻深深打入人心的字句,柔軟的氣泡牢固地包圍著我們,那些狗屁倒灶、瑣碎雜亂的生活都被隔絕在外。魏駿和Foo兩把吉他交相切換默契十足,時而主奏時而陪襯不斷追逐,solo的每個單音不斷爬升到新的領域,新加入的鼓手孟諺帶來截然不同的鼓點,他如癡如醉地踩著節拍敲打著鼓鈸,全神貫注投入的表情似乎注入了新的活力,熊寶貝的鼓突然變得活靈活現,成為現場演出的另翼注目焦點。

橙草
屋頂音樂會第一次聽到他們的音樂,隔不到一個月之後又在大港開唱再次會面,對於一個瞪鞋團從陌生到熟悉的進程相較其他樂團來得緩慢,這類偏向後搖滾與情緒鋪陳的音樂需要更多時間將聽覺神經所接收的訊息轉碼演算成大腦上皺折的記憶紋路。整段演出因雙腳疲憊而躲在場地的後頭休息,卻意外接收到相當不錯的音場,沒有專心地聆聽就像第一次在大港聽到te' 時一樣,一種「無狀態」的聆聽型態。橙草肯定是這一天最被我忽略的樂團,然而當我聽著四個樂團16個人合唱〈One〉完美地劃下這場演出的句點,走往捷運站的路上,嘴裡哼著的不是"One love ,One life, When it's one need..."這樣的歌詞,而是我不清楚歌名,一首來自橙草的歌曲旋律(我現在曉得歌名了,〈透明記錄〉),也許他們的音樂已經悄悄注入我的潛意識。

記憶開始 從頭開始...

Echo回聲樂團
自從全美戲院之後,已經兩個多月沒看Echo的表演,有點陌生卻又熟悉的記憶圖線正好是最完美的時間點。但外場的音響器材就在Echo上台後開始罷工,吉他、Keyboard、Vocal的聲音都過於尖銳,已經超越耳朵所能容忍的極限,逐漸從悅耳的樂音成為間歇性噪音。Vocal不時出現破音,這些並非微不足道的缺陷而是大大影響了當天觀賞演出的興致。Echo這天曲目安排的非常棒,但音響系統的不及格幾乎活生生地毀掉一場出色的表演。

〈自由之處〉以嶄新的樣貌呈現,讓樂迷開始引頸期盼新專輯的發行,更無須質疑Echo的創作力是否會因為上一張雙CD大碟釋出大量歌曲而腸枯思竭,Echo肯定會佔據台灣最佳樂團前三名好一段時日了。不過柏蒼在演繹情歌時的Vocal這天聽來有點顫抖失穩,不曉得是不是我的錯覺。


經過數年的努力,台灣的樂團展演空間雖然仍不算完美,不同的音樂組織之間仍舊存在互相攻訐的生態,但無可否認這幾年生命力十足的樂團榮景。而台灣樂團生態圈在過去大半的日子裡,大多是與政治、社會階層脫鉤的,持續在這領域努力的團體始終是那些低調且較為缺乏群眾號召力的歌手。

如今Echo,1976這些在台灣獨立音樂圈頗具份量的樂團已開始發聲,在西方音樂圈搖滾樂與政治抗爭活動的結合早已行之有年,雖然要徹底撼動權力階級是一廂情願的痴心妄想,然而以置入性推銷的方式將議題與想法鑲嵌入台下樂迷的腦袋裡也不失為一種好的傳播方式,需要更多的人對這社會發出疑問與多管閒事,讓社會朝向正常化的國家前進。

跨越一切種族性別宗教的愛與和平,也許是理想國度裡才會出現的場景,而當我們反覆聽見約翰藍儂唱到「I hope someday you'll join us, and the world will be as one」的時候,身為一個搖滾樂的追隨者,我們更應當思索,自己是否真的能夠放下心中的芥蒂,加入那個夢想家的行列。 - 柏蒼

我樂觀地看待這一切 We Are One But We Are Not The Same

四個主唱談We Are One
官方新聞稿

We Are One - One


2008年5月26日

閃閃閃

週日終於與老弟在台北會合,拿到之前參加城市音樂徵文的獎品:te ' 的第一張專輯 - 「ならば、意味から解放された響きは『音』の世界の深淵を語る」簽名CD!

當我從老弟手上接過CD,透明包裝下映著綠色條紋狀的唱片封面!我幾乎在誠品信義店的二樓大廳失控尖叫,天阿!這真是夢寐以求的獎品,我愛死它了!感謝城市音樂!Oh!!YAEH!

P1010163.JPG

P1010160.JPG



讓我獲得這項獎品的文字:te’- 激發滿腔熱血小宇宙的真實聲響

2008年5月12日

骨肉皮 -《快樂玩》

不斷地快速更迭腦中資訊,翻找來自全世界的新訊息,害怕稍不留神就被時代的洪流淹沒,成為跟不上時代、只懂得不斷回味過往美好的頑固老頭。從未停歇自我對新事物的渴望。當興趣變成一種形式,成為同好之間相互吹噓的手段,心會累的,想停下腳步回頭看看滋養自我成長的根源。

看著那些唱片架上積滿塵埃的唱片,小心翼翼地拿起並揮落記憶的塵土,雷射讀寫頭照射在唱片的音軌上,音響流洩出塵封已久的音符,回到往日時光。

四分衛的首張專輯《起來》是我的第一張搖滾樂專輯,歌詞內頁文字是一小段台灣獨立音樂的斷代史,Scum、Vibe、聖界這些在時代巨變轉移下成功過渡台灣搖滾樂的場地名稱成為腦中某種具有神秘色彩與華麗遐想的圖騰,好奇心驅使著我想一探Scum創辦者 - 骨肉皮樂團的音樂,這個被稱為台灣獨立搖滾先驅的樂團。
購買順序是顛倒的,《快樂玩》成為我對骨肉皮的第一印象:清新流暢的電吉他與民謠吉他聲響,輕聲細語的情歌詠誦,騷不到癢處的情愛詞彙。失望透了頂,對於一個因厭惡濫觴情歌而逃脫遁入搖滾樂世界的16歲少年而言,這樣的歌詞與旋律簡直是一大諷刺,毫無反叛的跡象與嘶吼的憤怒。但有些迥異樣貌存在這張專輯裡,〈甭提〉、〈矛盾〉、〈金+〉隱隱約約地傳遞著什麼,黑暗陰鬱帶著些許未知的詭異氛圍,然而缺乏詞句的幫助實在無法從音符裡領略出任何具體的情緒與想法。

直到買入《台灣地下樂檔案(壹玖玖伍) 》才重新認知骨肉皮這個樂團,原來他們的歌曲是如此強烈破壞並挑戰體制,骯髒的吉他噪音與主唱阿峰扯破嗓子的竭力嘶吼,霧濛濛的聽覺感受,草根、直率、毫無掩飾地流露憤怒情緒,這樣的音樂跟「悅耳」絲毫扯不上一丁點關係。

混亂的戰場
世界上充滿了虛假與病態 矛盾與謊言裝在人們的腦袋
我們活在混亂的戰場 無聲無息將要被埋葬
現實壓力令人透不過氣來 好像一副巨大的斷頭台

暴風雨
沿著交錯的神經他拚命往前爬 他試圖去除卡在其中回憶的碎片
帶著破裂的傷口 走在交錯的藤蔓間 披著溼黏的空氣
我要砍~砍~砍砍砍砍~
你無法解釋其中莫名與矛盾 只有滴著鮮血不斷的掙扎
帶著破裂的傷口 走在交錯的藤蔓間 披著溼黏的空氣 
我要砍~砍~砍砍砍砍~ 快刀斬亂麻  快刀斬亂麻
逃不掉荊蕀做的皇冠 躲不開尖頂的高帽 甩不開厚重的包袱
難以拭去的血痕 暴風雨的海中央 一個陌生的人 是一個被鯊魚吻過的漁人
更多的歌詞...

對於一個養尊處優、擁有一切美好事物卻「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少年來說,這張專輯的歌詞是驚世駭俗,是從未深入思考的現實素描,那是一種在心田悄悄扎根式的啟發。終究崇洋媚外地朝向西方國家的搖滾音樂走去,這些曾經給予內心震撼的台灣搖滾專輯便收進記憶深處,直到最近才再度翻找出這些舊專輯,試著喚尋一些回憶,即便回憶裡頭有著青澀無知不堪回首的可笑樣貌。

《快樂玩》或許會是台灣目前為止最棒的吉他搖滾專輯,1999年的秀秀竟已譜出如此完好的吉他旋律:時而迷幻神秘,時而優雅清新,無論是大片吉他音牆的層層刷落抑或連串solo快速起落的單音撥彈,秀秀總能夠從容自若地精確轉換,無怪乎許多人認為他是台灣最好的吉他樂手。相較於凸顯特立的吉他聲響,貝斯與鼓在專輯裡頭則稱職地扮演輔佐角色,營造出溫暖厚實的柔軟音床,使得整張專輯呈現不慍不火,情緒釋放恰到好處的一種平衡,也讓《快樂玩》在時間脈絡裡擁有更多未知的可能性。

以下是當年專輯側標上的文字:
從《骨肉皮》到《快樂玩》,骨肉皮的轉變十分明顯。整張專輯以內斂陰鬱的中慢板為主,稱得上輕鬆快板的曲子,大概只有〈快樂玩〉一首。音樂上面貌多變而層次豐富,像是結合多部和聲和藍調南方搖滾的〈紅色達摩〉, 甚至是acoustic blues的〈無盡無期〉。音色和編曲,透露骨肉皮對post punk新音樂風采的迷戀,像帶有New Order音色和Radiohead曲風的〈我讓妳〉,有The Smiths感覺的〈陪我〉,中慢板Soul Asylum曲風的〈重回往日時光〉,融入The Cure、Spiritualized、The Jesus and Mary Chain的三首迷幻演奏曲...歌詞從發洩對外在世界的批判與不滿,轉化成抒發面對自我內心情感世界的渴求與省思。

骨肉皮樂團的基本介紹,這些檔案恐怕也是佈滿灰塵與歷史痕跡。另外,今年春吶時FLAT CLUB也曾翻唱骨肉皮的經典歌曲〈大台北〉,可以在這裡聽到

骨肉皮 - 我讓你

骨肉皮《 快樂玩》的兩首單曲

骨肉皮 - 重回往日時光
思念 穿越時空 幻化成我對你的祝福
落葉 又想起了秋天
層層的楓葉 吋吋地將我 帶回往日時光
讓我為你祝福 不論你身在何方
讓我為你祈禱 在這個深秋思念的季節

時間 它從不停歇 無情的春夏秋冬
回憶 總有一個缺口 時時刻刻 歲歲月月
提醒妳的傷痛 讓我為你祝福 不論你身在何方
讓我為你祝福 不論你身在何方

在分手的那一天 我們彼此都明瞭
可能從此 不再相見
每一年的秋天 每一片落葉
總會讓我想起 妳離去時的容顏

我以為我們可以重新開始 怎知揮揮衣袖就是永恆
真心的祈求 重回舊日時光



骨肉皮 - 陪我
我們看的天空 有沒有妳喜歡的顏色
電話簿裡的朋友 哪一個記在妳的心頭
沒有方向的下午 一格一格的紅磚道
顏色和心情不相連 電話和臉孔不相對

一杯挪威的咖啡 有沒有刺激妳的神經
一個陌生的聲音 在電話那一頭的訊息
沒有交集的話題 簡簡單單的問候語
發生和結果不相聯 該死的下午又纏著我

現在就希望有人陪著我 陪我 陪我
陪在我的身邊 還能夠真正的瞭解我

沒有方向的下午 一格一格的紅磚道
顏色和心情不相連 電話和臉孔不相對
沒有方向的下午 一格一格的紅磚道
顏色和心情不相連 該死的下午又纏著我

現在就希望有人陪著我 陪我 陪我
陪在我的身邊 還能夠真正的瞭解我


2008年5月6日

中價位耳機整理(二)

整理之前寫的各家耳機廠牌心得,內容「 ㄍㄟ熬」、「不懂裝懂」,若路過的人有什麼更好的意見或者認為內容中忽略掉哪款重要耳罩式耳機,請盡量提供意見。

暫不介紹全台灣最多人使用的Grado,因為全開放式的耳罩設計並不符合「隔音」這項要求。以下是我試聽過價位在4K以下的大耳罩:

Sennheiser:
HD-215
上一次聽這隻耳機已經是整整兩年前,腦袋裡的聽覺記憶恐怕已經不太管用,但還是腸枯思竭從中硬挖出點回憶。印象中這支也是偏監聽走向,聲音偏冷與解析,Vocal聲線細而冷硬,對於樂器演奏詮釋方面在此價位是還算理想的選擇,但聲音帶來的衝擊力道遠勝其所傳遞出的感情韻味,我認為這支耳機與Denon的走向恰好完全相反。
HD-555:
非常抱歉,只聽過他老哥HD-595的我對於HD-555毫無任何心得,只因它的價位在合理範圍因而提出來做為參考。哥哥是聽搖滾樂必選的耳機之一,低頻快速有力,高頻延伸感極佳,但畢竟是不同等級下的產物,拿來與前面所列的耳機相比著實不太妥當。以下是室友貢丸爺的供詞:

聲音走向溫暖厚實,並且具有深海家的聲音特色,不上耳擴也能發揮水準。空間感不錯,低音也有力且渾厚,在同價位的耳機裡比較起來,相同的音樂(非搖滾)會感覺聽起來較為柔美,但也可能會感受到解析度不足,細節不夠明顯較糊。整體來說,算是不錯的雜食性耳機。

Sennheiser HD 280pro
監聽設計的耳機,除了是密閉式外,線身為捲捲的電話線,直上CDPlayer的感覺是並不像一般深海耳機給人的溫吞感,反而聽起來頗平衡,聲音也不太有濃厚的深海中頻音染。低音力道有,但也不會太過於強勁扣除外觀,是隻值得一聽的耳機。

Goldring
DR50
DR100
因為價位都在3K以下,所以將這兩隻耳機一起討論。Goldring是來自大不列顛的音響品牌,擁有獨特的英國聲響,對於熱愛英國大小事物的人來說,這肯定是款令人傾心的耳機。DR50的聲音溫暖卻有距離感,大片大片地傳遞,細節上不夠完美,音色相較於Denon-D501顯得格外冷靜。DR100則呈現完全不同的音場,聲音的空間更加開闊,解析能力大幅提昇,音色卻也相對冷硬,對耳朵的刺激性增強,也許不適合久戴。

Audio Technica
感謝室友貢丸爺撰文相助,批判ATH的部分與我無關,ATH的樂迷請見諒。
ATH SJ5
密閉式的ATH入門耳機,相較於一般人詬病的ATH低音不足問題,我想這支耳機有做適當調整,低音不匱乏,甚至沒run開前有點轟耳(悶)。略略run開後,聲音也比較沒這麼悶,算是物有所值的耳機。

AD400 & AD900
沒錯,批鬥大會正式開始!誰叫鐵三角不適合聽搖滾呢 XD
用EM7聽搖滾樂 就像聽沒有鼓 & BASS的LIVE ==> 想退票 囧rz
EM7在沒有低音的加持下,很多音樂猶如失了魂 或許只適合聽小提琴吧!?
若是用AD400 & AD900聽搖滾樂呢?
電吉他的聲音大概就像是Matt拿著3500新台幣的電吉他插在大聲公上的感覺
一定不會讓我想喊105遍的帥,即便Matt在我面前表演滑壘也一樣 囧
音場倒是不差,不會因為密閉式就很悶,佩帶也很舒服(適合冷氣房)

傳說中的鐵三角女毒音呢?經過現場 AD900 + HA-20耳擴 + CD座機 搭配 misia 的歌曲
恩 我想我應該可以找到表現不輸但是又能聽搖滾的耳機 XDDDDD

ES7
稍微推翻了我於先前對於ATH耳機的偏見,網路上大家對於外型讚譽有加,惟獨我覺得線似乎太細了一點,有點怕扯到。這是一隻封閉式的耳機,所以聲音悶的頗明顯的低音的量頗為豐沛,大部分的樂器也滿好聽的,很適合聽流行樂,但是低音過轟,質感並不是頂好,例如 BASS以及鼓會有點黏在一起分不是太開,至於電吉他的聲音我倒是覺得較A900好上一些,當然很可能是因為這支耳機不需耳擴,而A900需要適宜耳擴的關係。

然而電吉他聽起來乾乾的,沒什麼生命力的感覺,總覺得可以再加強,所以拿ES7來聽搖滾,在ATH耳機裡算是不錯,但我並不是很推薦。另外多聽了misia的專輯以及Damien Rice的the blower's daughter,該死米飯的歌聲聽起來多了股詭異的磁性,或許是因為ATH獨特音染的影響吧,有人覺得男生聲音這樣會娘掉 (那拿ES7聽吳青峰的聲音還得了...XD)至於misia的歌聲表現上,由於不是屬於一般日本女生尖尖細細的聲音所以相較於ATH獨特女毒音染,我還是比較喜歡 Grado & 深海 的中頻音染,扣除掉略悶的聲音,ES7的低頻OK,中頻歌聲也不錯 (有保有女毒的音染)。在外表的加持下,對很多人來說,聲音的缺點減低不少對ATH耳機有興趣的人,值得花時間好好聽聽這隻。
Sony
Sony MDR-7506
聲音不差,聽三種類型的音樂也都還算表現良好,但我實在不喜歡SONY這牌子~加上他不是耳機或音響大廠導致我偏見很深

HD-595 :內外兼具的公子哥

此文乃貢丸爺進入耳機坑半年後的心得,想當初與我一同走入品嘉時意氣風發的模樣,如今窮愁潦倒只剩下上萬元的耳機系統足堪慰藉,迷戀耳機果然是條不歸路。

Sennheiser HD 595

大部分人認為略雜食的耳機,和HD 555差了滿大的檔次建議搭配耳擴聆聽,未搭配耳擴會使低音太糊,鼓聲 & BASS的低音沒辦法發出漂亮的聲響,會讓整個音樂聽起很厚重,不管是什麼類型的音樂,抒情人聲 or 搖滾都會參雜很詭異的低音。


上耳擴後,低音強勁,但是控制力非常的不錯 不該有低音的時候不會亂跑出來,該有低音的時候又控制的很得當 不會有拖泥帶水的感覺,音場變得更為寬敞,樂器分離度、深度都有相當水準,不會有各種聲音混雜並糊在一起的感覺,尤其是大鼓的殘響,聲音會非常有畫面 (例 : 發燒友的發燒曲 發燒加州旅店);吉他聲音的表現也非常迷人 (例 : 專輯 The Bends )。

雖然HD 595詮釋很多音樂都很不錯,但有一個比較不足的地方,那就是比較吵的搖滾樂會不夠爽,速度稍微慢了點,電吉他也不夠刺激 (電吉他的破音不夠猙獰),像是聽MUSE這種略吵的搖滾樂,爽感稍為打了點折扣 (例 : Muse - Plug in Baby),這是有點可惜的地方。

不過回歸一般音樂,不論是臺灣一般地下樂團,比較沒有這麼刺激的搖滾類型,HD 595聽起來很不錯之外,還會讓主唱的聲音聽起來特別有味道 ,例如女王陳惠婷的歌聲聽起來變得更為感人;以 Broken Social Scene這類型多件式的樂團,許多特別的聲音用耳機聽能夠明顯地被彰顯出來,很適合聽很多樂器同時PK,空間感以及深度都很不錯。

無意間發現,非常搭小野麗莎醇精選這張專輯 (因為我最愛這張 囧)
評語 : 好聽到靠杯!!!!!!!!!!!!!!!!!!!!!!!!!!!
樂器以及人聲很自然的交融不混雜,每個音符都舒服到不行,小野麗莎的聲音又特別有味道,無論樂器聲、空間感、唱歌聲音的質感,讓人感受到一分錢一分貨。簡單的說,深海的中頻果然很罩,有辦法讓人聲聽起來富有磁性又飽滿,是個非常適合欣賞實力歌手聲音的耳機。

最後,雖然外型以及配戴感沒有什麼太大的缺點,但音壓設計是屬於直接灌入腦門型,初使用不易習慣。(點頭同意!以我來說,我大概聽半小時耳朵便感到不適)

2008年5月4日

中價位耳機整理(一)

整理之前寫的各家耳機廠牌心得,內容「 ㄍㄟ熬」、「不懂裝懂」,若路過的人有什麼更好的意見或者認為內容中忽略掉哪款重要耳罩式耳機,請盡量提供意見。

暫不介紹全台灣最多人使用的Grado,因為全開放式的耳罩設計並不符合「隔音」這項要求。以下是我試聽過價位在4K以下的大耳罩:
Denon:
Denon D1001
聽人聲為主的音樂類型是這支耳機的強項,聲音緊緊地圍繞在耳朵四周,扎實而不鬆散但細節有點不夠細膩。聽搖滾樂則還勉強過得去,但一換上爵士樂就只能用「糟」來形容了。

Denon D501
價位是所有機種中最低($1700),在該價位應算是不錯的影音娛樂耳機。

AKG:
AKG K240s
十分心儀的一隻耳機,聲音走向完全對味,能夠接收到想要的低音轟炸,聽Muse的Knights of Cydonia時則發現高頻延伸感也有相當水準,加上半開放式的設計讓音場有一定程度的開放性和解析,在這個價位裡頭我認為它是很好的選擇,但外型被朋友嫌棄太醜XD,果然男女的審美觀還是有點差距。AKG大耳罩的舒適度在各家廠牌中總是獨占鰲頭,這讓我有了想要把它帶回家的念頭Orz。只是試聽的時間不夠長也不夠專注,無法判斷240s是否與Sennheiser的HD595有相同的問題,也就是聲音過於刺激容易導致耳朵疲勞與不適。
印象中有看過雜誌介紹1976的阿凱也是用這支耳機。

Ultrasone
Ultrasone HFI-450
低頻比我自用的550還要來得少一點,對於當天試聽的音樂都能夠有不錯的詮釋,擁有Ultrasone家一貫的優點也是缺點:沒有濃厚的感情,單純把該有的聲音傳遞出來而已。當然Ultrasone S-Logic的環繞感也肯定存在,端看個人喜不喜愛。

Ultrasone DJ1
王子妃:這隻的低音未免太混了!聲音散得嚴重~
這支是外貌協會指定機種,就別要求他有什麼平衡的音質了。

Ultrasone icans
馬的!這支究竟要怎麼戴才能服貼!無法戴得舒適的耳機加上價位高得驚人,直接淘汰。

附帶一提:Ultrasone新款耳機HFI-580已經上市,是HFI-550的新款,專殺外型主義者
未完待續...

2008年5月2日

《Control》

這部近年來最出色的搖滾樂手傳記電影,三個月前就大略看過。去除字幕的置入性思考以及個人勉勉強強的英聽,反而更深刻地進入畫面與Joy Division音樂所編織出的故事情境,經典名曲們恰如其份地串起情緒,幾乎以為自己走入了他的世界。

2008年5月1日

《青春電幻物語》



她出生在1980年12月8日,晚上10點50分。
那一天正好是約翰藍儂遭查普曼槍殺的日子。
他的手上拿著「Catcher In The Rye」
大人們,以為青少年不懂世事沒有威脅性嗎?
以為可以輕易地控制得住他們?
也許,一不小心...隔天清晨一早世界已被他們掌管!
唉呀!那可就後悔莫及嚕

世界 以太 網路 留言版 流行歌手 CD唱片
少不更事的小伙子 以獨特不群的價值觀
穩固地打造出「五分鐘後的世界」

嘻笑辱罵 赤身裸體在暗夜的操場上狂奔鬼吼
一列整齊的隊伍 噴灑從身上湧出的淡黃色液體
卑賤骯髒的液體污染了學校新購入的亞運等級撐竿跳軟墊
象徵意義?為了搗毀權力階級與保守世界的窠臼?!
饒了我吧!我們這群混蛋哪想那麼多!
只是單純地尋樂子,想要為青春留下特殊印記

我們恣意地揮灑青春 那一夜
我曾以為大夥是全世界最了不起的年輕人!

建立專屬的評查制度:對不起!你被蓋上戳印 無法擁有這個國度的護照
「我做錯什麼了嗎?」「沒有!」單純被我們的頭目看不順眼而已
「救救我!不要以我為目標,好嗎?」
「很抱歉,我辦不到」沒用的孬種面有難色地說

原來,在稚嫩的外表下 隱隱約約
藏匿著大人世界的冷血無情與心狠手辣
為何如此年輕就懂得趨炎附勢 判斷利益得失
大聲地起鬨狂笑 內心卻為自身的膽怯感到羞愧不已

美好的青春夢想 一瞬之間 崩毀 蕩然無存
失去「好學生」的屏障 能明確地說出自己還剩下些什麼嗎?
失控咆哮 神經質的訕笑 想喚回最初良善的自己
如果可以,我希望我是那位勇士。

2008年4月30日

無所不在的回聲樂團

此篇整理「無所不在的回聲樂團」到目前為止的所在地點
透過宇宙世界最Man最帥manshow秀導的鏡頭一窺回聲樂團究竟多麼「無所不在」!

警告:以下有多個Youtube影像檔案,會造成網頁開啟速度減緩。如果電腦的速度跟敝人我實驗室所用的IBM筆電一樣慢,可能會引發30秒至10分鐘不等的當機情況。
(IBM R51 256MB...龜速電腦,訓練耐心的好幫手。)

無所不在的回聲 - "巴士" 底之日


無所不在的回聲 - 水塔上耍堅強



無所不在的回聲 - Please Stay @ 牢房



無所不在的回聲 - 被 "貓空纜車" 溺愛的渴望


2008年4月28日

British Sea Power -《Do You Like Rock Music? 》



Do You Like Rock Music ?
是什麼樣的音樂讓一個樂團以如此眾人避之唯恐不及的名稱對全世界宣示他們的新作?認為這個專輯名稱過份囂張外顯?按下播放鍵後,或許就不會這麼想了。

開頭序曲《All in it》如同國慶慶典經過主席台整齊畫一行軍步伐般的反覆吟唱,似乎宣告著一張大作的來臨,British Sea Power將帶來一張大器且能夠流名青史的樂隊專輯。短暫地情緒鋪陳後,馬上送上暢快淋漓的吉他Solo,隨後補上層層堆疊的吉他刷扣,把七魂六魄都推上了雲端。

就像Mansun在處女專輯《Attack Of The Grey Lantern》裡的首尾呼應,強調整張專輯是一則完整的故事,擁有強烈專輯概念性,中段會有些歌曲是鋪陳的橋段,讓情緒在激盪擺動中稍加喘息,而British Sea Power在這張專輯裡也用了相同手法。專輯的製作人分別是: Howard Bilerman (Arcade Fire), Graham Sutton (Jarvis Cocker), and Efrim Menuck (GYBE!) 且選擇在Arcade Fire位於加拿大的錄音室製作,隱隱約約顯示出British Sea Power這次的企圖心有多麼強烈,企圖製作出一張脫離大不列顛帝國箝制,昂首闊步邁向全世界的史詩巨作。

說到史詩般的壯闊氛圍,不得不提專輯中首支發行的單曲〈Waving Flags〉。開頭眾人齊聲的吟唱方式令人不經想到Arcade Fire最著名的單曲〈Wake up〉,建立出空洞深邃的聽覺空間感,鼓聲與大片刷落的吉他自遠方循著固定的速度前來,彷若有越來越多人關心注視到問題,一同走上街頭搖旗吶喊,宣示真實正義的可貴。

〈Canvey Island〉則是來自1953年發生在英國東南方Canvey Island一件因海嘯而導致58人喪生的意外,Yan不斷反覆地唱著" I can't believe it's happening and that it's happening now .I can't believe it's happening .It's coming true somehow ." 哀悼過往發生的天災以及不幸罹難的生命。「不要問為什麼會發生,因一切都已命定。上帝已有安排,她只是早先一步踏上伊甸園的青翠草埔」想起在教堂裡聽到的這句話。

經過專輯前半段的激昂樂章,〈The Great Skua〉安插在非常適當的位置讓聽者稍事休息,琴鍵與弦樂恬靜悠遠的聲響輕飄飄地將人捧浮於溫暖細柔的音牆之上,這樣的聽感舒服極了!

〈Open the Door〉輕易地成為整張專輯最喜愛的歌曲,原因無他:前半段是甜死人不償命的美妙旋律,整個人都為之酥軟。風平浪靜的海面上,一人愜意地悠遊其中,以為世界就這樣安靜無聲地結束。哪知下一瞬間風起雲湧,令人愛不釋手的吉他solo如颶風強勢侵略而來,立即熱淚盈框流下感動的眼淚XD

Do You Like Rock Music ?
隱約聽到一絲絲微弱的聲響,反覆地說著:
enthusiasm, paranoid ,enthusiasm, paranoid ...

2008年4月27日

《愛有多少》試讀心得

《一瞬之光》舒暢愉快的閱讀感曾讓我短暫愛上白石一文的文字,主人翁在故事裡反覆思考自省自問,提醒活在當下卻未曾思索過的問題,配以如戲劇般峰迴路轉情節環環相扣的情節,是能夠一口氣就看完、進入劇情後會不願放手暫停的小說作品,讓這本書成為相當喜愛的東洋著作之一。相較於《一瞬之光》較為明亮簡潔的文字,《我心中尚未崩壞的部分》以極大篇幅探討「自我到底是什麼」以及生死議題,,更為深層並層層剝解自我的內心世界,一不小心就會陷入無限輪迴自我反芻的思緒漩渦裡。

「我想像香折的十年、二十年後,還有更久以後的模樣。就算香折與某人結婚生子,年華逐漸老去;就算今後的每一天、每一年她不再想起我,我還是會每一天、每一年牽掛著遠方的她。我想我能以這樣的心情度過我的後半輩子。」

書裡的不斷強調的這句話曾經有一段時間反覆地在我的腦中盤旋,清楚地明白20多年的生活裡也有一個與「香折」相對應的角色,而這樣的想法究竟是無私的抑或自私的自我中心想法,也在我的心中交相攻訐了好一陣子。

暌違了三年之久,才好不容易等到白石一文的新書《愛有多少》的發行,有別於前兩本長篇小說的形式,這次的新書是以四篇中長篇不等的故事組成:致二十年後的我、即使他知道真相、達爾文進化論、愛有多少。

白石一文的文字依舊充滿吸引力,只是篇幅的長短限制了劇情急劇變化的可看性,原先能更為順暢的劇情轉折,此番看來顯得牽強彆扭,前兩篇的題材在許多小說中都曾窺見一二也因此減少了些新鮮感。要說這兩篇中篇不好嗎?我好像也沒有任何資格批評,但它確實不如前兩部的長篇作品吸引我。

《達爾文進化論》是這次四部作品中最喜愛的篇章,以女性情婦為出發點,檢視20年前的自己與現下的自己處於完全對立的兩種面向;曾經痛斥父親情婦是拆散家庭幸福的元兇,如今卻無法回頭地成為過往批判的角色。不斷思索「情婦」角色的對與錯,從中駁斥理所當然的倫理道德,早婚所釀成的錯誤讓我不經想起《Control》裡的Ian Curtis在道德與情愛之間內心的激烈拉扯,其中的內心世界令人回味再三。

即使是永遠無法實現的夢想,人為了尋找自己的唯一,走過不可重來的短暫人生。唯一重要的,應是如何豐富的、充滿愛情的走過自己不可重來、無法取代的這段人生。
— 為此,任何困難都可以克服。絕對不能像父親一樣放棄


Ps. 試讀本中有一些部分還有漏字或者文句不通順,希望正式出版時能修正。謝謝

2008年4月26日

James - 《Hey Ma》



2001年James解散之時,Tim Booth於解散聲明中寫到:So why am I leaving? Well because I want to stop while we are on top. To leave great memories knowing that I feel proud of just about everything we have done. 之後,不斷找尋替代品。也許在Travis、The Frames身上找到了足堪治癒療傷的聲響,也或許藉由強烈節奏掃除生活的不快與陰霾,但...仍不免回望過去,偶爾想起曾經擁有的美好回憶。

2007年James藉由發行《Fresh as a Daisy: The Singles》宣布他們即將重組,新專輯《Hey Ma》順理成章地成為08年備受期待的大碟,而這個縱貫經歷Manchester樂風興起與衰弱的招牌老團也真沒讓人失望,專輯裡頭的吉他tone調緊緊抓住吸吮英搖奶水成長的耳朵。
這對耳朵很不重用,只要聽到吉他與管弦樂結合便一瞬間被打趴在地上,像個小孩似地躺在床上打滾,嘴裡碎碎念著「靠邀!怎麼可以這麼好聽!」。偏偏James這張《Hey Ma》瘋狂地使用小號與吉他互相PK,節奏明確不加以掩飾偽裝,要是這麼做仍無法將你Knock Out,還會適時地利用迷人的提琴聲響來確認聽者已經確切地被洗腦而失去自制能力,這個樂團實在太邪惡了!!!耳機後頭的藏鏡人不費吹灰之力便左右我的思緒,牽引至唱片行買下這張專輯。

經過七年之久,捨棄上一張專輯《Pleased To Meet You》內斂低迴的冷靜節奏與旋律性,這一回James決定重新找回原有的直率不羈。Tim Booth滄桑且擅長營造出空曠遼闊感受的嗓音依舊讓我深愛不已,詮釋慢版歌曲中總是能夠輕易地闖進心靈深處:

《Upside》緩緩道出對過往塵事的依戀,當小號與大片吉他聲響的此起彼落地拍打,幾乎要被它所激起的激情大浪淹沒滅頂,全身一陣酥麻!不知不覺想唱起「我最強 我最強 世界上只我最強 我可以為你抵擋黑暗的力量」然後邁開腳步去迎頭面對接踵而來的層層難關。

小號奏起《Waterfall》前奏,吹起一絲彷彿從六O年代飄來的民謠氣味,忍不住想跟著節奏一起大合唱(按:這麼愛大合唱,幹嘛不去加入合唱團XD)也不知道打哪來的,突然覺得這首歌有狄倫伯的味道。《Oh My Heart》副歌的Vocal與吉他聲響絕對是2008年最芭樂動聽的旋律之一,每一根琴弦的撥挑都恰如其份地牽動內耳神經隨之雀躍。《Of Monsters & Heroee & Men》的小號與民謠吉他帶著濃濃的鄉愁,宣告著樂團的回歸以及一頁精彩篇章的落幕,讓我們從早些時候的激情中冷卻,靜靜地咀嚼回味專輯全貌。

逝者已遠,那段曾經讓年少時期的我流連忘返的世代已然離去,或許只能不斷地從影片與唱片音軌裡汲取回憶和感動,想像著若能活在那時的當下該有多好。如果有一天,他們回來了,記得,趕緊抓住,別再讓它從時光的洪流中悄然離去。然後,把那份感動深深地收藏在心中。

2008年4月22日

《非理性時代:牛頓加農砲》試讀心得

一直以來,我的閱讀嗜好皆以東洋作家為主,西方作家的作品總是無法在閱讀的當下得到感動。歸咎源由,風俗民情、歷史背景、思想格局是其中的關鍵因素,東方文學的色彩與自我本身的同調性較高。但明顯地,《非理性時代》巧妙地避開這些因素,因為它掌握了另外一個重要因素:科學與物理。


艾薩克‧牛頓、太陽王路易十四、班傑明‧富蘭克林,歷史上看似毫無牽扯的三位重要人物,在這本想像力肆無忌憚馳騁的小說裡巧妙地牽上了線。身為理工學院的學生,對於這類將教科書中出現的人物撰寫成奇聞軼事的小說總是難捨特殊的喜愛,更迷人的是《非理性時代:牛頓加農砲》裡除了人物對話幽默風趣之外,在作者所架構出的巨大歷史框架下卻又擁有鉅細靡遺的人物刻畫,每位登場人物彷彿躍然紙上,真實地呈現眼前。

在被實驗折磨得死去活來近乎厭惡科學的現下,《非理性時代》又重新喚醒我從前那份對物理的特殊熱愛,這或許是份意想不到的禮物吧!

2008年4月20日

長跑男孩

休息了年餘的時間之後,我又重新替自己設定一個曾經有的職稱:家教輔導老師。先前之所以停止是由於每每教到一些明明不愛唸書閱讀卻又被父母寄予厚望的孩子,而這很讓我傷腦筋。假如家教這份工作對我來說只是賺取額外生活費的一項任務,那如此的觀念差異實則無須在意。然而,伴隨年紀增長,漸漸體現出腦袋裡知識的化學變化,讓人無法將這樣的事情視而不見。對於「努力唸書成為社會菁英」的道路愈顯厭惡,20多年的歲月裡不斷面對老舊陳腐的選秀制度,厭倦,想當然爾不想成為升學主義下的一員推手。
結束了懷舊的三月,重新面對現實處境的差異,繼離別前一晚的訓話之後,某天夜晚的MSN線上,又再一次站上審判席接受對方的連番批判:除了唸書之外的所有事,你都是「坐而說」多過「起而行」,一個愛講大話和理想的男人。砲火猛烈的程度幾乎將一小時前重新溫習《Half Nelson》而陷入自我辯詰與反證思考情境下的我轟炸得面目全非,壓抑心中不耐的怒氣,和順地聽著妳一刀一剮地解剖我的人格特質。

將心中的想法逐步實踐的想法不曾間斷卻也諷刺性地擁有極低的完成度。

24歲,人生最精彩、最無憂無慮的日子眼看即將步入歷史。當個成天聽音樂的耳機少年,看看小說、寫些心得與生活筆記、與同好談論社會局勢,對時事發出不平的聲響與批判,持續幻想著理想主義的實現。理想是什麼?腦袋裡很多,可是好像真的沒做過什麼,也沒真的將它化做擁有實體面貌的物質。看完一整晚的批鬥報告,不作二想。五天後,開始新的家教生涯。


這次教的學生和往常不同,這群人的起跑點落後於大多數小孩,升學考試只是為了讓他們擁有基本的謀生能力而非變得飛黃騰達,即便他們已彷彿命定般必須相對辛苦地活在這世界上。假若帶著憐憫的眼神面對他們,與那些講台上彷若能夠呼風喚雨的補教名師又有何差別?只是想親身參與確認一些想法,替未來往這條路的步伐跨出第一步,幫助他們然後一起成長,走出籠罩在學術保護傘下的象牙塔,睜開眼看看這個社會,拒絕冷眼旁觀。

ps.無論在任何場所裡,都還是會有一堆狗屁倒灶的事讓人看了直搖頭,但這次就暫且不提吧。

2008年4月19日

4/19 音樂543

今晚10點!史上最強單曲20首!這些曲目太威猛了!
線上收聽


Marvin Gaye / What's Going On (1971)
Joy Division / Love Will Tear Us Apart (1980)
The Beatles / A Day in the Life (1967)
The Kinks / You Really Got Me (1964)
The Beatles / Strawberry Fields Forever (1967)

Elvis Presley / Heartbreak Hotel (1956)
Grandmaster Flash and The Furious Five / The Message (1982)
The Who / My Generation (1965)
The Ronettes / Be My Baby (1963)
The Kingsmen / Louie Louie (1963)
Sex Pistols / Anarchy in the U.K. (1976)
Led Zeppelin / Stairway to Heaven (1971)
Marvin Gaye / I Heard It Through the Grapevine (1968)
Otis Redding / Sittin' on the Dock of the Bay (1968)
Chuck Berry / Johnny B. Goode (1958)
Aretha Franklin / Respect (1967)
Nirvana / Smells Like Teen Spirit (1991)
The Beach Boys / Good Vibrations (1966)
The Rolling Stones / (I Can't Get No) Satisfaction (1965)
Bob Dylan / Like a Rolling Stone (1965)

2008年4月16日

te’- 激發滿腔熱血小宇宙的真實聲響

夜幕壟罩整個港區,太陽吊掛在海平面的接縫處,火紅得如同鍛煉金屬的熔爐,但這不過是虛張聲勢罷了,南台灣的炙熱稍稍收斂起原先張牙舞爪的鋒利劍鋒。岸邊的探照燈逐漸成為抵抗黑暗的光源,在太陽底下曝曬一天的人們盡情地享受著這難能可貴的沁涼。

站立跳躍一下午的疲憊雙腳驅使著我在一旁的草坪上或坐或躺,抱著來發掘新聲音的心到這個階段而言是徹底失敗的,所有已經過去的表演中,仍舊只有Echo、熊寶貝和甜梅號激起了一些漣漪,其餘的樂團如快速道路上的路燈般在記憶板塊裡呼嘯而過,一點感覺也沒有。當我正為了毫無收穫與新體驗的下午感到沮喪不已時,台上的那個編織著無法言喻的豐沛音場的樂團正伺機待發地向我侵襲而來!


黑幕降臨的舞台上,一個陌生的聲音成為最大驚喜,每一首歌都是新的體驗,每一個鼓點和吉他音符皆是未曾有過的刺激。力道充沛的激昂鼓擊宛如颱風夜前夕的洶湧浪潮般不間斷地撲襲而來,有時主節奏吉他聲同調地演奏著激烈脈動的音符,偶而卻又朝反方向帶來柔順悅耳的點點旋律,無論是哪種方式,每個樂器之間都配合得恰到好處,帶出層層糾纏綿密的厚實音牆,時而憤怒狂潮,時而平緩悠遠,壓抑堆積,情緒滿溢到達臨界點,一瞬傾瀉而出。


《我々は希望に従って約束をし、恐怖にかられて約束を『果』たす》那靜謐恬適的吉他旋律為後方的巨大浪潮作了完美鋪陳,好像被一種溫柔和順的物質包圍著,讓人不由自主地陶醉沈浸在光亮酥軟的雪白世界裡。《何らの苦しみにもあわずして、何人をも幸福とは『呼』ぶなかれ。》前奏由重覆交疊的吉他riff 伴隨著穩定的鼓點組成,隨後快節奏的鼓擊預告著緊接而上暢快淋漓的吉他solo,螺旋似地向上竄升突破層層雲霧到達情緒的高點,為這首歌帶來強大的生命延展性。


原本疲憊地癱坐在遠處的草地上漫不經心地聆聽,一聲聲狂暴的刷扣如某種神秘的咒語召換著我的軀殼與靈魂,像是被不知名的物體敲擊到感官深處,身體無自主地站起喲暍吶喊!曲閉,安可聲不絕於耳,令人興奮動容的一刻!
他們的樂團名稱是te’,永遠地記住了!



2008年4月11日

《Half Nelson》

午夜23點40分開映,這大概是我近期看過最不人道的播映時間,原先22:00放映的時間已經到達我所能忍耐的極限,而這星期一開始改成23點40分放映更是讓人嗅到整人的氣味。午夜時分騎車在台北街頭,颼颼而過的勁風毫不留情敲打著失去支撐力的眼皮。好不容易到達光點,心裡直想著:「我他媽的一定是瘋子一個,選這種鬼時間看電影!」

這還不打緊,最機車的是星期一看完之後,禮拜三光點竟然在網頁上寫出因票房成績不錯而連續三天加映下午3點的場次!看到這消息差點沒被氣死,這光點存心要婊人的!我禮拜二一早搭車回新竹後,整整在實驗室睡了兩小時的午覺才恢復一天所需的精力,去他的機車光點!

OK!抱怨到此結束!回歸到這部電影!
你覺得自己的生活爛得一塌糊塗,在現實與理想之間掙扎不已,成天面對社會裡大小不等的瑣事,每天都有一堆狗屁倒灶的事情激發心中滿腔的怒氣!平日生活周遭的人無聊得令人恐懼、慌亂得無所適從,遵守著不知所謂的社會成規,朝向那眾人認可的傑出目標前進並不斷地激勵自己爬上資本主義的金字塔頂端。這一切都讓你覺得噁心不已,幾乎快被這種虛假不真實的理想弄得反胃。


因為一本《CHE in Africa》而被友人問起自己是不是共產主義者,Dunne反問:「難道我的書櫃上有《我的奮鬥》就代表著我是納粹份子?」不要只因為一件事情就妄下定論地評判一個人,然而偏偏就是有一大堆人喜歡第一時間貼上標籤,從你的名字、短短幾句話、穿著而輕易的定義你,絲毫不管你究竟是不是那樣的一個人,當身邊有這類型的人時是很令人難過的。


試著用理想主義去對抗這個社會,卻赫然發現那些陳規陋習以無比巨大的形貌佇立在你眼前,奮力抵抗卻換來一身無力感。想著要去做一件讓自己真正喜歡的事,卻躊躇不前。因為你害怕面對「實行後發現自己並不真的喜愛這檔事」的事實,站立在鏡子前看著成為那個失去既有目標理想,無法專心致志於任何事的人。重複著抱怨、批判、憤怒,認為自我本身已經爛掉了,生活糟糕得不值一提,然後藉由某種方式取悅自己,或者可以說是逃避:性愛、藥物、酒精、煙草、破壞。

每個人都有光明的一面,也都有見不得人的一面。

丹唐(萊恩葛斯林飾)是個貧民區的白人中學教師,班上的學生大部份是來自問題家庭的十三、四歲學生,他的教學作風大膽而犀利,總是學生討論黑人民權運動與辨証理論,引導這些懵懂的學生思考與改變。

另一方面,丹唐的私生活也不好過,他的前女友即將與他人步上紅毯,曾有的理想與熱忱,被日復一日的現實與壓力漸漸磨光,讓他陷於藥癮而難以自拔。



《About a Boy》裡頭的艾莉埋怨著自己的生活爛透了。
「為什麼?」「因為這個世界還有種族歧視、性別歧視,到處都不公平」
聽Nirvana和Kurt Cobain的憤怒歌聲,以為Kurt 的憤怒與感受和她相同,以為這種感受是她專屬的、旁人無法瞭解的。但我知道那並不是事實,或許這一年真的過得不愉快、不順遂,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心情起伏。也許是親情,也或許是愛情,一些原本安定的因素受到輕微的擾動。但過往的20年青春一直行走於平坦順遂的道路上,始終將這樣的人生安排視為理所當然,突然不希望成為自己原先設想的樣子而陷於思緒的泥沼之中。

「五十歲時,自傲地說出:我為了家庭和日本這個國家奮鬥了一輩子呀!」
「我成為了一個比想像中成功的社會人士,也變成了一個無聊的人」
「人都要自己活下去」然後!如果有人要跟你「在一起」的話,要打從心底感謝 對方,然後一起生活。注意!下定好的決心絕不能捨棄,要把那份決心一直放在心裡。
-- 《機車人生》

刮去臉上的鬍漬。必須先成為心中所愛的人們希望的樣子,讓他們為你感到開心。然後,在其他閒娛的時光裡成為自己想要的樣子,達成這樣的事情很困難嗎?




2008年3月31日

IndieVox - 開啟數位音樂的新紀元

約莫十年前,曾經台灣擁有一個能夠讓音樂人自由發表創作品的網站—滾石可樂Rockacola,當時還是高中生的我正巧踏入了台灣獨立音樂界的領域,一面聽著當時赫赫有名的台灣獨立樂團的唱片,一面猜想描繪著自己未來的樣貌。這個網站提供了有便捷快速接收新形式音樂的可能性,當我在網站上聽到四分衛收錄於《赤聲搖滾SCUM》裡的〈飛上天〉與〈圓舞曲〉時,那股澎湃的內心悸動更是久久無法平復。
也忘記是什麼時候開始,滾石可樂失去了活繃亂跳的生命力,隨著新興的網路風潮與獨立音樂圈板塊的劇烈震盪而漸漸地離我們遠去,那裡已不再是百家爭鳴的音樂園地。P2P點對點分享軟體、MySpace、Youtube分分取而代之成為新世紀的網路傳播媒介,處於這樣一個資訊快速更迭的網路世代裡,滾石可樂也悄然成為了青春期階段斑斕的記憶圖像。


2008年3月,IndieVox ,一個由台灣獨立音樂界人士架設的數位音樂格式線上分享、付費下載的網站正式誕生,成為台灣第一個實行「隨你付」(Pay What You Want)的音樂入口網站。這網站的創辦人正是我們熟知的回聲樂團主唱柏蒼(滾石可樂的站長則是另一個知名樂團1976的主唱阿凱),在D小調裡提到架設此一網站的構想與願景:「我相信它能夠成為獨立音樂產業的先驅模型,和所有音樂人和愛好者一起展開一場網路音樂革命。Voice out loud!讓我們自由地用音樂展現自己獨特的生命!」


The Clash主唱Joe Strummer的名言:「The future is unwritten. Are you taking over/or are you taking orders?」明顯地,柏蒼選擇掌握未來並奮力地去實踐夢想,讓我們跟隨著他的腳步一起攻破主流媒體壟斷的「巴士底監獄」,參與見證這場即將發生的音樂革命吧!

對了!別忘了要去投票唷!Indie Poll 獨立公投

2008年3月30日

《雙面莉瑪》《追風箏的孩子》

雙面莉瑪 Reema, There and Back
導演 Paul Émile d'Entremont

影片介紹:
莉瑪是一名正值花樣年華、纖細活潑的十六歲少女,從小在加拿大長大,她在成長過程中,唯一的親人是加拿大裔的白人母親。莉瑪的父親是伊拉克人,十六年來不曾見過女兒,如今亟欲和女兒見上一面,同享天倫。於是莉瑪踏上旅途,前往約旦,和父親生活了兩個月。本片導演 Paul Émile d'Entremont 以莉瑪的角度,看視青少年經常遭遇的矛盾與衝突。莉瑪結束探父之旅,回到加拿大新斯科細亞省之後,體悟到她這一輩子都將擁有雙重的身分認同。這既是包袱,也是寶藏。本片細膩呈現了一般青少年與一般成人所時常面對的身分認同問題。


父親是伊拉克人,母親則是加拿大人,由不同國度、相異的宗教信仰、生活方式所組成的血緣關係在出生的那一刻彷彿命定般地要比一般孩童擁有相對獨特的生命體驗,也勢必要面臨無可逃避的身份認同問題。莉瑪是在伊拉克出生、加拿大成長的少女,西方教育體制下所培養的獨立自主精神與回教國家中對婦女行為的種種限制所交織而成的巨大差距,在十六歲這年活生生地呈現在莉瑪面前,她與母親應父親之邀回到伊拉克團聚。但在她的心中,兩種文化間反差所造成的負面情緒卻以超越親人團聚的喜悅與感動。

影片描述相隔多年再度重聚的親人情感以及兩種截然不同文化對這位二八年華少女帶來的衝擊。藉由四位家庭成員的自白讓觀影者自行判斷事情的對與錯。而依我的角度來看,我所看到的便是西方先進國家自信與傲慢的態度藉由莉瑪這個女孩而忠實呈現,他們有自己的行事標準與態度這點固然沒錯,然而堅定不移地相信自己所認可的觀念是普世價值,是這個世界上最完美的機制,希望全世界的人民、族群、國家都向他們看齊與學習以改善落後國家中不合時宜的老舊規矩。相同的價值認定問題也出現在電影《追風箏的孩子》裡頭。

這部依照2003年甫一出版便在全世界暢銷原著所改編的電影,藉著好萊塢的鏡頭不斷地對我們反覆洗腦灌輸「西方民主自由繁榮的社會是人人嚮往的美好世界」這樣一個觀念。電影忽略了小說中前半段哈山與阿米爾之間深刻情誼的感人描述,卻加重比例在述說遭塔利班統治後阿富汗街頭的破敗景象,好似阿富汗這二三十年來的動亂窘迫都只是塔利班政權的惡形惡狀所造成而與西方大國毫無瓜葛。阿米爾冒著生命危險深入阿富汗,為的是帶哈山遺留下的骨肉逃離被悲劇長期籠罩的祖國回到西方文明世界,而童年欺壓他們的惡人亦順理成章地變成塔利班政權下的一員。

離開了戰火連天顛沛流離的祖國,踏上繁榮民主的自由國度,這是一種救贖?我不認同,但電影卻硬生生地將這樣的概念強加於每個觀影者的心中。為何阿富汗人必須背棄從小生長的文化與環境,前往西方國家成為二等公民?阿富汗現今淪落至此一地步,難道列強的殖民角力沒有任何過錯?雖然已知道這是當今所謂世界正義仲裁者的偽善面具,但走出戲院門口的當下仍不免為此一深植大多數人心中的錯誤觀念感到難過,再看看這兩三星期以來的西藏事件,所謂族群融合或許只是央央大國吞併摧毀少數民族既有文化的瑰麗說詞罷了。

2008年3月21日

上週的兩場表演

Broken Social Scene @ The WALL , Taipei

Echo @ 台南 全美戲院

一場是堪稱在我心目中今年目前為止來台的最佳團體;另一場則是台灣「頂尖」的樂團與「頂尖」的幕後團隊精心策劃一個多月的重頭戲。
這次來的團員是以Fire Eye'd Boy這首歌裡頭的"男孩"為主, 缺少Feist這位歌聲高亢讓人全身雞皮疙瘩掉滿地的女聲大概是這次表演的較令人缺憾的部分。原以為聽不到Almost Crimes,7/4這兩首經典曲目,沒想到他們找來ENNO演唱女聲,雖然ENNO的歌聲爆發力不如Feist(這句是廢言XD),但能現場聽到Charles Spearin吹奏7/4中一段不斷將氣氛往高點推送的小喇叭演奏,便讓我覺得這天值得了!Fire Eye'd Boy更是讓The Wall變成銳舞派對,台上台下都開心地瘋狂跳躍著。


這次的演出樂器有吉他*4,bass,鼓,小喇叭,keyboard。四把吉他似乎已經超越The Wall所能解析的聲音複雜度.....即便我已選擇PA台附近的位置觀看,一整晚仍舊無法清楚地聽到四把吉他各自行進大亂鬥的刺激感,BSS的在唱片中飽滿豐富的聲響配置在這天可說是體會不到的,這一點稍微可惜了~但六位團員卯足全力在台上演出,毫無保留地把他們的音樂呈現於我們,站在台下聽著,腦袋裡已沒有適當詞彙足以形容當下的感受。隔天一早起床,耳畔隱約地傳來Almost Crimes的激昂樂音,意識模糊地情況下就哼起節奏來了,這真是場難忘且無法置信的演出。


話說回頭,兩千八的票價真的讓我的三月很難過下去,這次學乖了!這種價位搭配Live House表演場所在本島是不會有立即完售的危險,下次若有類似演出無須太早購票,除了有機會撿到便宜的二手票卷之外也能減少保管票卷發生遺失的機率,兩全其美!


隔沒幾天,便藉著順道回家的藉口跑去台南全美戲院觀賞另一場令人期待的演出。或許是對Echo太熟悉,也或許是Broken Social Scene的記憶還深刻地殘留在腦海中,加上當天感冒影響,整場表演中始終無法很全心全意地投入。斜靠著戲院的沙發椅,舒舒服服地坐著,這一點也不像搖滾演唱會該有的場景呀。只能藉著身體某部分的細微晃動好讓自己的腦袋能與眼前的景物聲音同步遨遊。

當然,還有件事也肯定要提出來秋後算帳的!
我親愛的大學同學兼音樂同好:邱叮噹,在排隊入場前擺了個大烏龍!

這天原本是一小時前就到現場排隊,排隊的位置對應演場會場的座位分佈肯定有前三排,但偏偏邱叮噹這天兵趁著我到對街拍攝這次演出的大型手繪看板時,拿出我當天所買的EchoT恤仔細端詳一番,而天兵的事情就這樣發生。他糊里糊塗地將預售票卷也丟在衣服的袋子裡,且深埋於衣服折疊的夾層中,而我壓根不曉得他有翻開T恤衣袋觀看。

排隊的過程中我們持續開心地聊著天,直到入場前我們要打開博客來的信封時才發現!怎麼另外兩張票不見了!摸遍了全身上下的口袋就是找不著!馬的!該不會要花兩倍的票價看演出吧......因為不願耽誤的隊伍前進的速度,我們主動地讓開位子到一旁找尋票卷。正所謂:眾裡尋他千百度,默然回首,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待我不抱希望地打開T恤袋子喜出望外地尋到那可人的票卷時,四周空空如也,人群都進場了。入內一看,可想而知的,我們的位子是屬於發配邊疆等級的上好座位......


好在他寫了些不錯的文字足堪慰藉,雖然我覺得有些許矯情噁心的成分。

這次的表演是在全美戲院,椅子坐起來很舒服,又有微涼的冷氣,老實說很享受;但也是因為太舒服了,腦袋沒完全跟著音樂馳騁,反倒多了一些空間胡思亂想。「眼前在台上表的樂團就是Echo嗎?」當下心底突然升起一絲陌生的感覺。我竟然有些認不出來,因為就在我不甚注意的時候,他們已經成長到我未曾預料到的地步了。

在我心目中,Echo毫無疑問是當今台灣樂壇的第一樂團。
去年《巴士底之日》發行,野台當天一小時內兩百套專輯被歌迷狂掃一空,當時Echo的風光景象至今猶在眼前。《巴士底之日》的格局超乎我的想像,除了詩文般的詞句依舊,不論編曲的能力,各式樂器的編制和運用,創作題材的廣度和深度,當然還有最重要的旋律編寫等等,都已經不是《感官駕馭》時的Echo所能比擬。五年醞釀和沉澱,24首心血熬出一張傳世經典。

Echo給我的感覺可說是倒吃甘蔗,因為我並不是一開始就非常喜歡Echo。回想當初聽到《感官駕馭》時並沒有太多的感覺,當時唯一有印象的就只是〈感官駕馭〉,僅此而已。直到〈煙硝〉和〈巴士底之日〉從網路上流出,我才驚覺Echo的轉變如此之大。〈煙硝〉、〈巴士底之日〉、〈感官駕馭〉、〈木雕輪盤〉等等,成為我百聽不厭的珍愛曲目,每當心情煩悶、提不起精神的時候,不必囉唆,隨著這些歌曲搖頭晃腦,好比神奇的興奮劑,效果從沒讓我失望!

而且,隨著所聆聽的音樂愈來愈多,我的品味也開始新的化學變化。Echo有很多的歌曲都偏向較為灰暗陰沉的氣氛,例如〈我將死去〉、〈紅與藍〉、〈OK?〉等等,節奏也較慢,一開始這些部分都教我意興闌珊;現在反而就像多年後再次重讀一首詩,以前無法體會的意象如今卻在心底盪開醉人的共鳴,帶領我的情緒航向白霧氤氳的夜海,音符裊裊,琴聲悠揚,久久不能回返。這是Echo的另一個面向,吸引力依然致命。

2005年,四分衛回歸草莽發行第四張專輯《W》。雖然先前的《R》、《G》、《B》三連發單曲是極為出色的作品;但是隨後的專輯《W》卻教我難掩失望,四分衛的創作才華漸趨黯淡,當年的《起來》眼看就要成為絕響,諸此種種都讓我神傷不已。當時我不禁鬱悶,台灣樂團圈找不到一個我心目中的指標,何時
會再有令人靈魂沸騰的經典專輯?我開始等待和找尋。

其實故事還未結束,如今我看見新的篇章。苦候多年,終於出現一張足堪匹敵《起來》的作品 — 巴士底之日》。雖然這些年有許多很出色的樂團出現,例如Tizzy Bac、拾参以及蘇打綠﹙如果不算第三張專輯的話﹚等等,他們的作品也都有相當的水準;但是仍無法彌補四分衛在我心裡所留下的空洞。一切就是少了那麼一點勁道,就是少了那麼一點火候,少了那麼一點溫度將我的聽覺神經全然喚醒。直到聽見《巴士底之日》。

對我而言,Echo代表一個新的方向和可能性。《巴士底之日》驅散了台灣樂團圈瀰漫多時的寂寥與蕭瑟。至少現在,我的耳朵不會再孤獨地流浪,不會再因為漂流於音樂汪洋中而茫然無緒,不會再苦於尋覓指引歸途的燈光;因為,如今有了座標的原點。

因為,我們有Echo。

2008年3月12日

Mansun EPs

上週在PTT上看到有人在兜售Mansun單曲:
Mansun/Stripper Vicar CD2 (EP3)(8成新 紙殼有打洞)
Mansun/Wide Open Space CD2 (EP4)(7成新)
Mansun/She Make My Nose Bleed CD1 (EP5)(8成新)
Mansun/She Make My Nose Bleed CD2 (EP5)(7成新 附CD1共2張CD)
Mansun/Closed For Business CD1 (EP7)(8成新 紙盒有刮傷)
Mansun/Japan Only EP(收錄單曲Stripper Vicar完整內容,共8首,有側標)
Mansun/Electric Man EP(收錄單曲Stripper Vicar內容,共4首,有側標)
一刻也沒耽誤,馬上跟賣家說我要全包!
Japan Only EP,這是我夢寐以求的一張Mansun專輯呀!Stripper Vicar,An Open Letter To The Lyrical Transpotter,No One Knows Us, The Edge,The Duchess,Take It Easy Chicken,Drastic Sturgeon, Moronica,裡頭收錄的歌全都是經典到無以復加的單曲,前陣子還在eBay上考慮要不要下標一張要價$600的專輯,竟然就這樣出現在我眼前,且是令人難以置信的佛心價。另外,這次買到的《Closed For Business》版本雖然是曲目較少的版本,但也多少可以安撫去年眼睜睜看著一張收錄七首歌的《Closed For Business》(日版單曲)被別人搶得先機的遺憾,非常喜歡Everyone Must Win 這首歌!

晚上很興奮地幫他們拍了照!照片在此

2008年3月1日

2月28之小朋友沒出走

早晨時神態悠閒地整理一天的行李,心裡想著只放假一天,巴士站應該不會人滿為患吧。而當我到達巴士站立即發現一切都是我的天真幻想,看樣子清交兩校許多學生是打算將星期五也自動排休,自主性放起四天的連續假期。馬的!這人龍大概只有中秋連續假期有機會與之相提並論。看著手錶的指針慢慢地滑過11點鐘,心情開始浮躁不安「該不會趕不上電影開演的時刻吧!這樣一整天原本既訂好的行程都要被迫打亂了。」

觀賞完Panaroid Park,沿著中山地下街一路走到台北車站周邊,下午約好要跟朋友去試聽耳機。趁著等待的空檔便在車站四處亂晃,228當天第一次走進台北市的228公園,在裡頭看到一群人正圍著一隻「可愛」的松鼠拿起手機、數位相機猛拍,直覺想起約莫兩個月前在實驗室裡抓松鼠的蠢事


這次試聽耳機的款式比先前每一次都多,哪裡知道這竟然變成一趟追尋耳機真善美的艱苦之旅.....我也沒想到一位走進店裡時嘴上還掛著一句「這裡頭充斥著濃濃的宅味」的女生(以下簡稱小優)會比誰都更快進入宅的境界。一開始還說著「你聽就好啦!我又聽不出來好壞」,結果到頭來卻比我還吹毛求疵。時光飛逝,兩個人耗了兩小時試聽各式各樣的耳機並加以品頭論足,這也導致晚間的行程「正義無敵音樂會+誠品信義店iron x 吳米森講座」變得異常匆忙。

稍微紀錄一下這天聽過的耳機以及不負責任心得(預算約在2K-4K之間):

Ultrasone HFI-450
低頻比我自用的550還要來得少一點,對於當天試聽的音樂都能夠有不錯的詮釋,擁有Ultrasone家一貫的優點也是缺點:沒有濃厚的感情,單純把該有的聲音傳遞出來而已。當然Ultrasone S-Logic的環繞感也肯定存在,端看個人喜不喜愛。

Ultrasone DJ1
小優:這隻的低音未免太混了!聲音散得嚴重~
這支是外貌協會指定機種,就別要求他有什麼平衡的音質了。

Ultrasone icans
馬的!這支究竟要怎麼戴才能服貼!無法戴得舒適的耳機直接淘汰。

Denon D1000
聽人聲為主的音樂類型是這支耳機的強項,聲音緊緊地圍繞在耳朵四周,扎實而不鬆散但細節有點不夠細膩。聽搖滾樂則還勉強過得去,但一換上爵士樂就只能用「糟」來形容了。

Denon D501
價位是所有機種中最低($1700),在該價位應算是不錯的影音娛樂耳機。

AKG K240s
這一天讓我最心儀的一隻耳機,聲音走向完全對味,能夠接收到想要的低音轟炸,聽Muse的Knights of Cydonia時則發現高頻延伸感也有相當水準,加上半開放式的設計讓音場有一定程度的開放性和解析,在這個價位裡頭我認為它是很好的選擇,但外型被小優嫌棄太醜XD,果然男女的審美觀還是有點差距。AKG大耳罩的舒適度在各家廠牌中總是獨占鰲頭,這讓我有了想要把它帶回家的念頭Orz。只是試聽的時間不夠長也不夠專注,無法判斷240s是否與Sennheiser的HD595有相同的問題,也就是聲音過於刺激容易導致耳朵疲勞與不適。
印象中有看過雜誌介紹1976的阿凱也是用這支耳機。

AKG K271s
聲音較為清亮,但CD櫃和電腦硬碟裡沒半張古典樂與純演奏專輯的我恐怕無法與它和睦相處

Sony MDR-7506
聲音不差,聽三種類型的音樂也都還算表現良好,但我實在不喜歡SONY這牌子~
加上他不是耳機或音響大廠導致我偏見很深。

Equation Audio (忘記型號)
外型被嫌醜,直接淘汰XD
 

2008年2月29日

正面的力量 from D小調

轉載自柏蒼的blog "D小調"

近來美國總統黨內初選戰況激烈,特別是民主黨的選情更是全球矚目的焦點。年後我在紐約待了兩個禮拜,在這個多數人支持民主黨的大城市裡,很自然也被選戰的氣氛感染。回到住處的第一件事通常就是打開CNN觀看投票情況或是政治評論,和親戚朋友聊天的話題也多少會和這次希拉蕊和歐巴馬的激烈競爭有關。也因此,我也更直接地見識了歐巴馬在最近連續拿下十一州初選勝利的驚人魅力,和這個極可能成為美國第一位非裔黑人總統的年輕參議員,所帶給人民的「感動力量」。然而,不只是歐巴馬,這次美國總統初選,就我所見,不論是候選人或政黨,皆採取一種正面積極的態度,以及充滿希望和願景的訴求來尋求選民的認同。新聞評論員在媒體上大方對自己的立場表態,但甚少聽見利用負面攻擊的方式來為自己支持的候選人拉抬聲勢,取而代之的是專業公正下的肯定與認同。這些現象,讓習慣了台灣政治亂象的我來說,無一不是嘖嘖稱奇。美國和台灣,兩個一樣經歷了八年讓人民怨聲載道的政府執政之後,一個已經對於迎接新的未來做好了準備,一個卻還在仇恨與茫然中找不到方向。


在我出國前後,國民兩黨的負面競選策略幾乎沒有任何改變,「綠卡」和「抓耙子」等扒糞老菜也依然是媒體討論的焦點。當然,這長久以來的積習要在短時間內改變是癡人說夢,更何況,對於政治的負面情緒早已深植在台灣社會的每一個環節。政論節目的言論不外乎是砲聲隆隆的批判,更劣質的則是盡扭曲挑撥、分化抹黑之能事;知識份子在兩個右派政黨之間無從選擇,或是羞於表態;年輕人對於政治厭惡,多數人冷漠以對;極端者以情感凌駕理性的攻訐謾罵,和另人匪夷所思的思考邏輯就更不用說了。多年來,台灣政治人物的形象早已因為相互的負面指控而變得面目可憎。不論是228的歷史傷痕或是民進黨八年的執政失敗,難道我們的國家永遠都必須靠著仇恨、憤怒或是失望來迫使人民做出選擇嗎?為什麼我們不能因為希望、夢想、願景和感動來選出一位帶領台灣迎向未來的領袖?如果沒有這些正面力量的驅使,我們又怎麼能期盼國家能有光明和幸福的前景?

我支持馬英九,因為我認為台灣需要改變。過去許多知識份子聲援民進黨的左派思想,然而當民進黨已經成為右派政黨的現在,「支持國民黨」=「不酷」的印象依然或多或少深植在許多人心中。除了國民黨本身不能解決過去所遺留的包袱外,這或許也和支持者缺乏民族意識有關。事實上大多數台灣人都沒有清楚的民族意識,而處於光譜兩端的群眾:深藍的建立在大中國的思想,所以那頂多只能稱為「中國」的民族意識;深綠者有著台灣民族意識(這也成了他們在民進黨陷入危機時,願意挺身而出的熱情與動力),但構成上有部分是建立在恐懼或仇恨的傷痕之上,有著不完美的先天缺陷。沒有正面的民族意識自然對國家就缺乏信心,缺乏信心就容易造成負面情緒。我想這可以部分解釋為何台灣選舉充斥著負面文宣、政論節目滿是批判爆料的題材,以及民眾對於政治失望多於期望等種種現象。但我選擇相信。我相信自己和身邊才華洋溢的朋友;我相信台灣必然能成為亞洲科技、創意與金融的中心;我相信獨立之路也許漫長,但絕對是可預期的未來式。而我也相信馬英九能成為改變現狀、創造未來的領袖。

上禮拜我在Loew’s Theatre看了U23D,演唱會上,Bono有一句話讓我十分感動。他對台下數萬計的觀眾說:「悲傷的歷史,不能阻止我們迎向美好的未來」,我想這句話不只適用於Bono訴諸的阿根廷人民,也適用於現在的台灣。未來不該陪葬在歷史的塵埃裡,我們不需要政治人物告訴我們過去的仇恨與悲情,我們要聽見你們對人民殷切的盼望做出應許。停止仇恨、停止攻擊,相信國家、相信自己。正面的力量勝過一切,這是我在這趟旅行中學到最美好的事。



這篇文章提到對我們國家本身很重要的部分,拒絕負面的情緒與思考。我們的人民每天24小時被媒體與政論節目煽動鼓舞,原先樂天善良的本性被深深地埋在仇恨泥沼裡。我們要找尋的是希望與理想,但在仇恨的氛圍中我們好像都忘記去檢視兩位候選人的政策究竟熟優熟劣,我們可以很清楚地點出敵對一方的政策疏失,卻又能夠輕易地選擇性遺忘本身支持一方的錯誤政策,或將曖昧不明的政策方向美化為具有宏觀視野的舉措。


2008年2月24日

破音時間 Distorted Time 一回

te'!!!!!!
官方部落格

演出樂團:te'(from Tokyo)/Hyakkei百景(from Osaka)/甜梅號(from Taipei)
演出時間:2008年3月29日(六)
表演時間:19:00進場,20:00開演
演出地點:The Wall Live House 這牆音樂藝文展演空間
門票票價:預售1000,現場1200 (2/28開始銷售)
預售票點:博克來網站/小白兔TheWall店/TheBall音樂教室
活動網站:http://blog.roodo.com/distortedtime
主辦單位:TRA Music
協辦單位:The Wall Live House/小白兔橘子唱片

MySpace:
Hyakkei
te'
甜梅號

The Back Horn 10週年精選

gut2199_4.jpg

官方部落格在這裡

回首爆轟在剛出道時渾身散發出的焦躁感,時至今日依然令人印象鮮明。對於世間的人事物,總是刻意拉開距離並冷眼相待,那如刺蝟般的尖銳特質與落寞疏離的口吻,不由得讓人心頭陣陣刺痛。初期的THE BACK HORN就是這樣一個身上烙印著哀愁與孤獨印記的樂團。和他們的人一樣,不懂得虛假討好或裝模作樣,更不善於跟隨潮流,爆轟的音樂始終都保有質樸的味道,以融入歌謠風情的旋律、一直線的爆裂力道和震攝人心的深刻詞意,在日本搖滾圈裡樹立起獨一無二的強烈風格。>「只有體驗過痛苦的滋味,才能懂得真正的溫柔」。




精選輯25首歌只賣$370,這大概只有Echo的《巴士底之日》可以跟他們比佛嚕~
下面是2005年他們來台灣的影片,很幸運的,那時候我正好人在雪梨.....導致現在每每對著太平洋,盼望他們的第二次來台。




2008年2月23日

《Once》

photo_02.jpg


How often do you find a right person?
Once

平淡無奇 發生在你我週遭的故事
沒有濃情蜜意的愛情語彙
樂音如平穩悠緩的河水承載情感的扁舟
指引一條無波無浪的返家河道
讓每個孤單、渴望被瞭解的心都能找到適切的歸屬。
一位在都柏林街頭靠著自彈自唱賺取微薄收入的愛爾蘭男人,來自捷克打著零工以賣花、雜誌維生的女人,一個平淡無奇的夜晚她駐足聆聽。
按下開關,兩個人的生命巧妙地接上線。
"Who'd you write that song for, please?"
"she's gone"
"You play this song to her, you get her back."
"I don't want her back."

激昂起伏的嗓音和樂曲把情緒滿滿地挹注在歌曲裡,充滿生命力地呈現於畫面中,不需要言語,不需要肢體上的情慾,藉由音符的流動已足夠把那份深藏心中的渴望徹底道盡,樸質卻意外地感動人心,唱出城市的孤寂心靈並撫慰治癒這些傷口。


男主角是The Frames的前主唱Glen Hansard,除了U2之外,The Frames是愛爾蘭人最常提起的樂團之一,《Fitzcarraldo》則是一張非聽不可的專輯。影片中的音樂部份來自《The Cost》這張專輯,《Once》與《The Cost》的對應關係有點類似《Closer》之於Damien Rice的《O》;〈Falling Slowly〉之於《Once》也就如同〈The Blower's Daughter〉之於《Closer》,情緒和眼前的景物彷彿被這動人和諧的聲音凝結在一瞬間,看得我如痴如醉。


看完這部電影,不免懷疑為何男女主角在戲中的對唱完美地讓人發傻?( 上一次看到如此出色的表現是在《Walk the Line》裡 ) 原來女主角Markéta Irglová在這之前與Glen Hansard合作發行了Glen Hansard的單飛專輯《The Swell Season》。而Glen Hansard來自都柏林,Markéta Irglová來自布拉格也巧妙地說明這部電影的人物背景,他們確實因為音樂而相互認識並合作了一張專輯。此外,導演John Carney亦曾經擔任The Frames的bass手而後轉為幫樂團拍攝音樂錄影帶,無怪乎此三人的默契如此之好,以微薄的成本拍出這部簡單自然卻格外動人的真摯電影。應該蠻多人看完這部電影後第一個想法是:快去買原聲帶!


2008年2月21日

台灣青年逆轉勝

逆轉總部的網址。

藍綠不公開的真相
立委選舉時我們把希望寄託在這些小黨身上,無奈地,理想並未實現,只是重新確認台灣並非一個廣納多元性的國家。當兩個大黨相繼擺爛時,或許我們真得靜下心來聽聽這些第三勢力們在闡述著哪些大小事。
針對樂生、大麻、公共廣播 新世代政治問題 謝長廷虛答
不斷地強調自己在行政院長時做過哪些決定,這讓我好失望,謝長廷先生根本沒有做好要與學生大眾面談討論的功課,別輕易地認為學生是沒有社會歷練並且好收買的。
謝長廷先生在影片中所提的政策有哪幾項是在他任內真正落實了呢?你從前的主張不代表你上任後就會允諾遵守,阿扁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當然院長任期之短致使政策無法付諸實行是可以諒解的因素之一,但會談中反覆地提及過往的事蹟,強調自己的態度是一貫的,實在無法說服我認同他是未來台灣理想的總統候選人。再者,不斷地強調立委選輸之後許多政策不是他可以決定的。 那反問一句,我們選你幹嘛?一個沒有實權和執行魄力的總統有何用處呢? 難道只為了主權問題就貿然地將那一票交給你嗎?還有那令人不快的稅改政策
「台灣的各行各業中,政治人物這個行業算是表現最不好的,請你們要加油」(生祥)


看完負面的報導,再回頭看看正面的新聞稿吧!
1.謝長廷規劃未來四年 文化預算占總預算5%
2.台灣青年逆轉本部成立 謝長廷:推動有包容性、國際觀的台灣意識


先冷眼看總統大選
謝長廷當選的投名狀:請用感動政策來買票
看見新加坡分紅 別急著羨慕


為何通篇不提馬英九先生?因為早在半年前他褪下彬彬有禮、中庸之道的蜜糖外衣,以及在其背後掌握生殺大權的老邁政黨之食古不化,我便將他移出個人的候選名單了。這次的總統大選,我的選票上只印著:
1號 謝長廷先生
2號 理想人選從缺




2008年2月20日

This is England

wallpaper_6.jpg


This is England ,看到那驕傲臭屁的嘴臉了嗎?
這肯定是我生平所觀賞過的電影中,最多髒話、三字經台詞的一部影片(大約聽了500次fuck)。連室友都不經好奇地問我究竟在看什麼電影,怎麼法克來法克去的。表層粗淺的影像恐怕會給人這是部類似《瘋狂店員》般惡搞爆笑的電影,然而隨著攝影機與時間軸移動,心情從初期的歡愉漸轉為哀傷沉重。這部片一點也不嘻笑辱罵,真實地令人膽顫心寒的事件,回首過去並凝視現下仍舊如燎原火般綿延於世界各地的種族主義,電影結尾留下的是眼淚而非笑聲。
時間設定在1983年,英國與阿根廷之間福克蘭群島戰爭剛結束不久,此時也是柴契爾夫人欲以保守主義重新塑造英國人的紳士形象,強力打壓各種另類文化,也因此誕生了而後由Billy Bragg與Paul Weller所發起的「紅楔」(Red Wedge)。電影的主軸為當時盛行的次文化之一:光頭黨(Skinhead),光溜溜的平頭,濃黑如貓王般的鬢角,直筒細管的牛仔褲,Dr. Martens的長統靴子組合成了我們印象中的光頭黨。


電影的主角是一位12歲的小男孩 - Shaun,戰爭意外地使他成為單親孩童,校園中的生活也時常受到同儕欺侮,搭配著寫實質樸的攝影風格,讓人不禁將Shaun與Ken Louch《Kes》裡的Billy做了些許連結。此外,電影中來自底層階級的青少年面臨失業、找尋不著人生目標也與《Kes》裡的時空背景有不小的相似之處。初期的氛圍與節奏都讓人誤以為這是一部能夠輕鬆以待的歡樂電影,直到Combo出現在這群人的面前。


電影中不時播放的SKA音樂明白地告訴我們Skinhead文化本是黑白人種文化交流的一種,對比於片尾種族主義狂熱者回頭反咬有色人種一口的報復心態,徹底將矛盾衝突的意識形態呈現在我們眼前。即便政府大聲疾呼種族平等,對於移民人種與有色人種的輕蔑敵視在西方國家中從未止息,春節假期在高雄舉行的Davis Cup比賽中產生的衝突即為明顯實例之一。藉由這部電影重現當時的政治局勢與社會動盪的氣氛,讓我們重新檢視正為了誰真正愛這個國家、忠於國家而連年爭論不休的台灣。人們彷彿患了強迫症般地自動選邊站,敵視對方所有的一舉一動進而失去理性的判斷能力。明知兩個陣營都是資本家的同路人而非老百姓的好總統,卻依舊成天爭得面紅耳赤。


逆轉勝?要逆轉什麼? 心知肚明又只是另一場為了勝選而設下騙局,為何還要往下跳呢?不斷地拿舊政策冷飯熱炒,稍改名目就想重新奪回選票,這南柯一夢還真美好呀!一邊是老邁不知變通的綿羊,一邊是變不出新把戲的狼群,選票就這樣投下去?心有不甘呀!

2008年2月9日

回聲樂團 《無所不在的回聲》系列巡演(二)

2008/3/15 台南全美戲院

繼牢房之後,《無所不在的回聲》系列巡演這次來到台南全美戲院。回聲樂團特別選在具有五十年以上歷史的復古電影院,進行這場超現實的搖滾影音演唱會。在預計兩個半小時的演出中,結合樂團現場的聽覺震撼,與VJ利用大螢幕營造的視覺效果,創造前所未有的迷幻盛宴!
開創台灣樂團在戲院開唱的首例!

預售票於2/22(五)在博客來售票網開賣,僅350個座位,請把握預售機會,並隨時留意最新消息。


2008年1月27日

砂鍋大的半拍《Velvet Goldmine》

Curt01_800x600.jpg







於電影訊息上我總是慢上半拍(音樂上也是這一兩年才勉強跟上腳步XD),例如《Control》去年六月底於台北光點放映,而我過了半年才藉由偉大的駝獸emule得以欣賞這部忠實呈現Ian Curtis生平的電影。然而,像《Velvet Goldmine》這樣砂鍋大的半拍恐怕是前所未見:1998年上映,2008年1月我才第一次看完,just delay a whole decade!

電影中的主角之一:Brain Slade名字的由來即是兩個華麗搖滾的團體:Brian Eno,Slade,而影射的人物便是1973年Bowie所化身的Ziggy Stardust,片名《Velvet Goldmine》則是引用Bowie單曲b-side中的同名歌曲。以虛構的人物來回首觀看那個華麗搖滾的年代,主角是David Bowie和Iggy Pop,中間也會短暫地出現Lou Reed。


而另一位主角Curt Wild恐怕是借用Oscar Wilde之名來比喻他們是一群為完成一切美麗事物可以不惜犧牲任何代價的唯美主義者,並且有某種程度的雙性戀傾向。至於Curt是不是暗指那個Kurt 呢?應該是吧,Kurt Cobain某個時期也常以女性的裝扮出現在演唱會現場。再者,Ewan McGregor在裡頭雖然扮演著Iggy Pop,但無論是外型、眼神亦或談話氣息都巧妙地讓人不得不聯想到Kurt Cobain。


電影主軸是報社記者的Christan Bale經由尋找Brain Slade的身世之謎而踏上發掘自我深處靈魂的過程,絢爛奪目的華麗服飾與視覺效果忠實地呈現出那個年代的青年次文化,這段解謎之旅其實也像是在哀悼那個瞬間迸發倏然幻滅的時代。只是Todd Haynes的電影就是這麼雞歪,一卡車的暗喻讓人看得頭昏腦脹,不過相較於《I'm Not There》(六段故事只看得懂四段讓人很悶XD)這部《Velvet Goldmine》已經好懂許多,基本上只要對Glam-Rock有著粗淺的認識便能在電影中享受將各種隱喻交相對應的樂趣嚕!


整部電影讓我印象最深的是Curt Wild的一場戶外表演以及Stuart 青年時期獨自在房內看著Brian Slade報導手淫的情節,這一幕藉著音樂節奏逐漸急促,將蓄勢待發的衝突完整體現出來,一種新形勢的音樂型態、生活態度直闖闖地挑戰父執輩的價值觀,也顯示出當時Glam Rock對社會整體形象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