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30日

聽火車

那天一大早六點就從家裡出發,因為要趕上早上6點50分前往彰化的莒光號火車。手裡拿著的是從郵局領取的票卷,一張如百元鈔大小的紙卷,實在不是什麼方便的形式,但那總讓人想起些什麼。

高鐵通車之後,南來北往返鄉的交通工具便自此固定,搭著這島嶼上跑得最飛快的機械巨獸,86分鐘便能從風城殺回港都,讓人有種離家鄉其實沒有想像中遙遠、類似時空記憶錯置的幻覺。

雖然總提醒自己別讓生活被強迫地追趕跑跳,然而還是用上了些先進新潮的電子3C產品,罹患資訊爆炸時代的躁鬱症候群,甚而心安理得地用金錢換取時間。當然後者可以用一個名正言順的理由去支持說服:也就是寧願多花些錢,讓自己可以在每次回家時多待一些時間,把時間留給家人,而不是被那臭銅味牽著鼻子走。

那天搭著莒光號走山線往南,當列車穿過苗栗一帶重重串聯的隧道之後, 視野瞬及變得遼闊一望無際,我想這應該是所有習慣搭乘縱貫線的旅客擁有的共同記憶,大安溪廣闊的河床映入眼簾,透過台鐵車廂特有的大片窗戶(這時我才意識到這是高鐵列車所沒有的,高鐵列車是類似飛機式的小型拱門狀窗戶),就像是一幅隨著列車移動而時時更換的風景畫,只是那乾枯龜裂的河床讓人看了頗為心疼,不是怨嘆為何老天不降雨解旱,而是哀傷憤怒那人為的旱象不斷地揉躪這座島嶼。

窗外的景象像是某種激素,不斷地刺激著記憶迴路,過去和火車產生的回憶連結如電影膠捲般緩步倒轉。幼稚園時的我是個十足的鐵道迷,對於火車的聲響有著莫名的貪戀,一個上午都待在車站的柵欄外看著一班一班疾駛而過亦或減速停靠的列車。

我試圖這樣說服自己「那些不可逆的改變奪走了視覺影像,但卻無法移除個人的記憶圖像」。可是,多多少少還是感到擔憂,害怕真的有一天忘記了這一切,就像我再也摸不到車站裡那生鏽的月台鐵閘門(已經拆建改裝為自動磁卡機),再也無法路過的舊陸橋(已經打掉重建、路線也已改變),以及消失在宿舍區市場旁的6號公車站牌。當所有足供回憶的具體事物皆物換星移,再也無法利用視覺的重現刺激活絡記憶神經,是否就只能靠著潛意識構築的夢境去維持那殘破斜傾的回憶?

2011年5月20日

柳葉魚 - hereweare



對於已逐漸習慣短捷樂句的耳朵與聽覺神經而言,柳葉魚這張《hereweare》所含納的大篇章音符編排是難以消化咀嚼的,初期的情緒始終躁動難 平、難以到位。再者,如此細膩綿長的音樂類型對於聆聽環境的要求,也相較其他樂風來得更為挑剔嚴謹,必須暫且遠離日常瑣事的叨擾,挑選一個全然靜謐的環 境,讓整個空間徹底孤絕,使有形的聲音脈動與無形的意識交織匯流,才能讓那股無法預知碰撞後產生何種物質的不確定性成為一種享受。

2011年5月19日

The Vaccines - What Did You Expect From the Vaccines



起初聽到The Vaccines的專輯時,浮現的反應是一陣接著一陣的哈欠聲,同樣的聲音從千禧年後不知以聽過幾百回,同樣在短時間成為媒體寵兒、2nd Album開始衰敗、被喜新厭舊的樂迷們遺忘的樂隊如過江之鯽,數不勝數。主唱Justin Young的歌聲沒有太大的起伏變化與歌唱技巧可言,吉他聲響拉拔向上的角度與刷扣方式也早已常駐記憶迴路,比對種種跡象都無法顯示這是張會讓人常駐聆聽的專輯。

然而就像自然現象並不總是能用已知的邏輯與定律去解釋推論,偶而還是會脫離引力的拘泥束縛而衝出軌道,The Vaccines便這樣豪不按牌理、倒吃甘蔗式地從資源回收筒飛回foobar常駐清單,讓我像是犯了毒癮似地在這一整個月裡反覆聽著《What Did You Expect From the Vaccines》和《Live From London, England》這張現場實錄專輯,舉凡工作辦公、閒適閱讀、瀏覽上網、通車往返等生活片段,The Vaccines 總是陰魂不散地在身旁迴盪。

2011年5月15日

《Biutiful 最後的美麗》


昨天到台北光點看了墨西哥導演Alejandro González Iñárritu(《靈魂的重量(21 Grams)》《火線交錯(Babel)》《愛情像母狗(Amores perros)》)入圍今年奧斯卡外語片的新作品:《Biutiful 最後的美麗》,男主角則是《險路勿近(No Country For Old Man)》裡頭那位留著妹妹頭、殺人不眨眼的職業殺手Javier Bardem,他同樣也藉此片入圍了奧斯卡最佳男主角並拿下2010年的坎城影展最佳男主角,而這兩位的組合便是吸引我的主要原因。

Alejandro González Iñárritu的作品一向不是娛樂性質的電影商品,他總是逼迫觀者去面對那些人們試圖忘卻忽視、政客與資本主義企圖隱瞞掩飾的議題,挖掘出令人難以承受的殘酷現實。在《靈魂的重量(21 Grams)》裡,他探討了家庭與生死的議題,藉由Naomi Watts飾演的Cristina在醫院與父親的對話,來陳訴「傷痛總會遠離,日子還是要繼續過下去」的說法其實是劇痛麻木後的自欺欺人、是懦弱膽怯的逃避行徑。而在《火線交錯(Babel)》中則撕裂這個全球共榮地球村所營造出的假面,藉由語言的隔閡與「種族」的歧視來凸顯現代人的自私、孤單與痛苦無助。

2011年5月3日

430 向日葵廢核大遊行 (台北)

每一次的走上街頭,都像是重新開始。

重新對該議題有所認識,重新看到有那麼多無聲的人們,在過去眾聲喧嘩的日子裡,默默地堅持信念與立場、忍受挫折與負面情緒,也許曾經氣餒、無助,但他們終究硬挺了下來。

其實自己本身對於議題的瞭解有時是極為淺薄的,並不是每一項議題都能言之有物地說出些什麼。假若遇上電視台專訪詢問個人意見,也許會支吾其詞地說不出像樣的話語,然而每一次的參與,彷彿是讓自己成為臨時抱佛腳的考生,在短時間內吸取大量資訊,就像是閱讀懶人包一樣,然後從中慢慢找出自己的立場,逐步建立認同機制。

舞台前的揚聲器以微弱的聲響,播放著929樂團的〈貢寮你好嗎?〉
當下,熱淚盈眶。
「多麼大的力量。」


PeoPo 公民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