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was dancing when I was twelve
I danced myself right out the womb
I was dancing when I was eight
I danced myself into the tomb ...
「20世紀少年」的歌聲隨著男孩的跳躍起伏揭開了電影序幕,追求人生夢想的劇情總能撼動人心,為平淡死板的生活帶來新的悸動,而當電影配樂是自身所熱愛的部份時,這股力道便顯得更加澎湃巨大。成功的故事固然使人激昂、充滿希望,那失敗的故事呢?假如夢想本身並不真的如此美好呢?
Billy是生長於英國北方的礦工小鎮,命運一如《Kes》中的同名男孩,父親與兄長皆以礦工為業,生在小鎮、活在小鎮,死恐怕也在這座小鎮。一座牢籠,從你自母親的子宮陰道溜出後即命定性地囚禁著你。1984年的冬天,礦場的罷工運動正如火如荼抗爭著,父親與兄長加入了反抗陣營,日復一日在街頭上對那些背叛工會的「工賊」咆嘯怒吼。Billy,11歲的男孩,還有點時間能夠無憂無慮,揹著祖傳的拳擊手套去學習11歲「英國」男孩該做的事情:「拳擊」 和 「足球」
命運陰錯陽差地讓Billy 愛上跳舞,拳擊手套暫擺一旁,套上芭蕾舞鞋,旋轉!跳躍!
小鎮上的芭蕾舞老師Wilkinson太太意外發現Billy天賦異稟,身型筆直修長極度適合練習芭蕾,幾經觀察與教導後,Wilkinson太太希望Billy 報考倫敦芭蕾學院,接受正統的舞蹈訓練,有朝一日必能成為一位成功的舞者。而故事從善如流地往它理當拓延伸展的方向走去,Billy 的努力與堅持說服了執拗的父親,邁向成功舞者的寬廣大道。
《Billy Elliot》深刻點出英國下層社會的悲哀與無奈,細緻地描繪出工人階級的生活意識,滿佈感人肺腑、至親至情的橋段:父親為了籌集Billy報考費用,忍痛放棄堅守已久的罷工立場,忘卻旁人奚落揶揄的冷言冷語,放下尊嚴與立場只為換取Billy圓夢的「機會」。Billy 成功了,電影尾聲他成為傑出的舞蹈表演家,跳出一道優美的弧度,這也是電影之所以為電影的原因之一。
所有人的努力與付出,為了一則夢想的實現,是否有其必要用家人一輩子的辛勤與付出換取,私以為這理當是自我實踐追求的一部份,是僅關乎個體追尋生存意義的事,自身的夢想不該成為身旁至親的負擔,即使他們甘之如飴,視之為甜蜜的負荷。再者,自身逃不出小鎮牢籠的束縛,便把所有希望寄託在Billy 身上,年僅11歲的男孩卻需承載超齡的期待,彷彿這個家庭的興敗存亡掌握在他那雙飛躍的舞鞋上,一不小心即可能撞得支離破碎,於他而言恐怕沈重了些。
雖然有些不該出現的負面想法,但這並未減低《Billy Elliot》感動的元素,隨著劇情脈絡的起伏:午夜時分出現的母親幻影與其所留下的手信、Billy與鄰居男孩Michael戰勝世俗性別價值的真摯友誼、Billy 回答主考官為何喜愛跳舞的經典台詞,情緒同樣在這些橋段受到波盪,淚水流淌的程度超乎預期。只是碰巧最近思考著個人夢想實現與追求的問題,恰好劇中的情節非我所認同的方式而已。心中還是堅定地以為,夢想的追尋是自身的事情,不該連累他人犧牲奉獻以達成一己之夢。
PS.整部電影以glam rock先驅樂團T. Rex 的歌曲為主軸,中途勞工抗議場景穿插The Clash的經典名曲〈London Calling〉,完美體現劇情設定下的時代脈動,配樂選用之精妙著實為整部電影大大加分!
Billy Elliot - I Love To Boogie (T-Rex)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