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18日

《艋舺》

4b388a69169ac.jpg

《艋舺》是宣傳做得很徹底的一部電影,以現下這個時間點來看,是台灣電影發展的重要指標,彷彿《艋舺》如果無法獲得商業上的巨大成就,那麼台灣電影因《海角七號》而掀起的國片風潮便會化為泡影,在一夕之間灰飛煙滅。試圖以「蚊子」的角度來述說艋舺角頭盤據的歷史回憶,然而這卻是我認為這部影片的一大敗點。故事情節廣納諸多議題:結拜兄弟的革命情誼、幫派間的角力對峙、八0年代社會快速變遷動盪下舊有傳統的搖搖欲墜、校園暴力的枝微末節以及本省人與外省人之間剪不斷理還亂的省籍情結。

首先的問題便是,蚊子亟欲為Geta老大復仇(甚至Geta老大出殯時也由他來捧其牌位),這一再彰顯蚊子從小缺乏父愛的成長歷程,將Geta老大視為父親般的尊崇與情感投射。然而,所謂的交情致深卻只是兩三個眼神交流,台詞言語空洞無力,彷彿只因安排「和尚」成為殺人兇手,而不得不然地安插蚊子替其復仇(志龍失去依靠後變得懦弱怕事,而其他兩者只是配角)

再者,循著整部電影的脈絡觀之,「和尚」無疑才是這部片最主要的軸承關節,而情感張力的泉源主要來自父子親情以及對「廟口太子」志龍那隱晦不明的同志情誼,這使蚊子的角色更顯無足輕重,不過就是一名轉學生,意外逃脫「狗兒仔」一夥人的追捕後,即被志龍、和尚收入門下,集結而成出生入死、患難與共的「太子幫」?假如演得好也就算了,偏偏又只有「大吼」、「瞠目結舌」這兩招,簡直是把「蚊子」跟「英雄」當同一個角色演。

而最荒謬可笑的劇情安排則莫過於「外省幫老大灰狼其實是蚊子的親身老爸」這回事,這類老哏究竟要持續上演到何時才肯罷休?這類缺乏創意與想像力的劇情發展,讓人看了發噘傻眼、無言以對,何況兩人之間的感情刻畫又顯得膚淺。一會兒說著「年輕時我曾以為自己是風,如今我才知道我們每個人都只是草」、「這條命是你母親的,不是你的!」這類英雄主義掛帥的台詞,下一幕又說「死了就算了,又不是我兒子」,讓人不禁懷疑是不是編劇們腦中盡是跳躍性想法而缺乏理性思考的基本邏輯概念。

整體來說,《艋舺》是導演鈕承澤對過往回憶與年少經歷的一段追思與懷念,看得出他想說的故事繁多複雜,急於把當年的時代氛圍、共同記憶全都放進這部電影裡,然而江湖兄弟情義與偶像劇瑰麗夢幻台詞之間的突兀對立致使整部片固然有著讓人拍手叫好的部分,但多數時刻讓人深感「隔靴搔癢」的淺嚐即止。這部片也再次讓人瞥見台灣新生代演員與前輩之間的鴻溝深塹,當空乏徒留形式的意象符號無法轉化成為直入人心的情感交會,《艋舺》無法成為一種時代下的共同記憶與驕傲似乎也早是命定的事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