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30日

少年Pi的奇幻漂流


尚未讀過原著小說,所以無法分辨出究竟哪些是原著設定的劇情,而哪些部分又是李安加以註解的個人詮釋,因此就先假定電影中所有的一切都是李安的個人創作。電影花了非常長的篇幅在描述第一則故事,電影鏡頭呈現出的景象似乎完全符合電影的中文片名:《少年Pi的奇幻漂流》 。然而,直到電影進入尾聲時,我們才和日本船商公司的行員一同從Pi的口中聽到第二則故事,這個略顯現實殘酷的故事,則可說是符合了電影的英文片名:《Life of Pi》。

孰真孰偽並不是這部電影要呈現的部分,我想它真正要說的是,你選擇相信哪一則故事,也就間接地代表著當下的這個你是以哪種中心思維與核心價值活存的,而這自然回歸到電影最初要談論的話題:「信仰」。

當然,李安所要談的信仰並不是狹義的宗教信仰,而是個人終其一生的人生信仰。以我自己而言,理工學院的求學過程讓我相信科學所呈現出的真實性,物理學為我解釋這世界所有運動的基本機制,而生物學則概括出物種的獨特性與單一性。因而我很輕易地可以接受「狐獴是沙漠動物,不應該出現在太平洋海島」的這個推論,第一則故事自然而然對我來說是奇幻的,是杜撰且不真實的。

你當然也可以質疑為何狐獴不能出現在海島,為何香蕉堆不能漂浮於海面上,但就如我前面所述的,這不符合我所學的一切,如果要打破科學結論,必須有一個超越其上的力量,而我們習慣將之歸屬於「神」。這個習慣也同樣出現在電影裡的一個小細節:當小說家選擇相信第一個故事時,Pi回應道「感謝你相信神。」因此有人說,相信第一個故事間接表示你相信這個世界有神的存在。

然而與其相信有一個強大的力量駕馭著我們,我更願意用「體認到人之力量與知識的渺小淺薄」來作為第一則故事的「信仰」。即使自文藝復興以來,經歷過18世紀的工業革命後,人類藉著科學的長足進步快速地逼近真實,然而也因為我們身而為人,也因為個人的能力與眼界是有限的,無法在同一時間看盡這座星球上的每個角落,因而沒有確切的證據去說明這些不合理的現象就是真正不存在的。而這很有趣地又導引到另一個命題,也就是當我們要證明何謂真實時,我們所選用的方法是「如果你無法證明它是存在的,那它就是不存在的」還是「如果你無法證明它不存在,你就不該說它真的不存在」,第二個故事指向前者,而第一個故事選用了後者。

看完電影的當下,我再次真切地感受到李安作品的偉大,他豐厚的內心底蘊提醒著我們去尊重這世界上每一個不同與差異。無論你的人生信仰是什麼,請記得寬宏包容別的可能性,就如同我在《神話》裡所讀到的一個精闢見解,這個世界需要創造出一個新的神話來讓全體的地球人們信仰,而我相信這個神話的終極出發點應當就是尊重差異,這確實也是我相對缺乏的部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