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鏡頭隨著寡居的John May反覆地來回相同的街景時,幾乎就能認定他最後也將寂寞地離開這部影片。而那些重複卻近乎靜止的街景,彷彿象徵著這世界對於每個個體的離去,皆是近乎平等地無情。也許有人為其傷懷流淚,或如片中所述的孤處人們般無人在意,時間與世界依舊持續運轉,不曾停留,不曾動容。
猜想許多人會將此片與《送行者》做類比,然而我覺得《無人出席的告別式》所呈現出的格局是超越了前者的。它不僅僅強調最終的莊嚴肅穆是對往生者的基本尊重 (即便沒有任何人在意),也不止於以死亡作為一個節點去重塑、再思考家族關係之鏈結,而是進一步地提及一類似《布魯克林的納善先生》所拋出的想法:當人們熟記那些偉人傳記時,是否該有些人來為沒沒無聞、無人搭理的人們撰寫傳記?畢竟大夥都是活在同一個時空之下,都是「歷史」的一部分。而影片中的主人翁John May似乎就做著這件事,他為每個客戶籌辦告別式,撰寫簡略生平以表紀念,同時也默默地寫下一個時代。
近乎偏執地將每個經手的「客戶」照片收羅成冊,日復一日走過相同街區,井然有序擺設餐盤用餐,甚而將掉在桌上的麵包屑撿起倒入咖啡中一飲而盡。作為一個觀影者,你很難不被那平淡緩拍的畫面吸引。而這些畫面除了暗示John May入行22年來始終如一,對於生活與工作不曾怠慢輕忽之外,也呈現出另一種有別於今的慢節奏。那似乎提醒我們在這效率優先的社會氛圍下,別忘了某些價值與人情其實和土地一樣,是需要時間來堆疊沉積的。
而最終藉由Billy Stoke的軍中同袍道出一段福克蘭群島戰役的往事,或許可作為編導對於國家將人民作為卒子的批判控訴,但我想整部片要傳遞的訊息其實是相當一致的,也就是除了企盼鰥寡孤獨皆有所終之外,也同時給予這些和我們一起經歷這個時代、這段歷史的無名英雄們,一個滿懷敬意的感謝。
順道一提,個人覺得這部電影的鏡頭構圖與配樂都非常簡約細緻,尤其喜愛幾個主角關燈後的鏡頭,導演Uberto Pasolini對於靜物與光影捕捉之完美,讓我在戲院裡倒抽了幾口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