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26日

Public Service Broadcasting - The Race For Space


相較於《Inform-Educate-Entertain》以政教片的演說內容為主題,《The Race For Space》選擇以美蘇冷戰時期的太空競賽作為靈感來源。雖說以取樣錄音入曲有點取巧之嫌,然而選擇「美蘇太空競賽」切入卻不失為一步好棋,巧妙地避開了新進樂團容易在第二張專輯失焦的問題。《The Race For Space》延續首張專輯的概念,將舊時影像、錄音資料搭上新穎的音樂符記,除了引領聽者回顧過往歷史之外,也同時賦予舊事物新生,聽來頗有借古諷今之意。

揭開序幕的〈The Race For Space〉節錄了1962年美國總統John F. Kennedy Rice University發表的演說片段,內容闡述人類為何要航向太空,慷慨陳詞一如既往,將帝國野心與強國間的顏面之爭包裝成人類科學發展的偉大計劃。

而後的歌曲命名如同人類太空探索的名人堂展示:〈Sputnik〉是第一顆發射至地球軌道運行的人造衛星 (若沒記錯,村上春樹的作品《人造衛星情人》的英文書名亦是以其為名)。而美蘇之間長達近20年的太空競賽,便是由這顆直徑不到兩英呎的金屬球揭開序幕。〈Sputnik〉聽來雖然也如同序曲般沒有太多亮點,但細聽之下會發現PSB重製了當時人們藉由收音機接收Sputnik訊號產生的聲響,逼逼逼地答答作響,彷彿能藉此與外星人通上訊號。

而由磅礡大氣銅管弦樂鋪陳的〈Gagarin〉充滿歌頌人類英雄的氛圍,"The first to open the door into the unknown" 帶出蘇聯上校飛行員Yuri Gagarin航向太空的劃時代意義。簡約緩飄的〈Valentina〉顯然是向Valentina Tereshkova致敬的歌曲,她是首位登上太空的女性太空人。該曲找來 Dream Pop團體Smoke Fairies獻唱,呈現PSB早前少見的面貌,低迴幽美的曲勢頗有 British Sea Power與Galaxie 500的味道。

E.V.A〉則重現人類首次的艙外活動,由蘇聯太空人Alexy Leonov1965年完成這項太空漫步的壯舉,然而這任務卻差點由壯舉轉成憾事,因而可見此曲情緒在前後半段有著明顯轉折,其中還有一段近乎真空的情境模擬。即便沒有影像輔助,我們仍舊能夠藉由聲音自行想像當時情景,而這也正是PSB所欲傳達的。他們認為早期由於影像尚未普及,因而人們對於聲音的畫面想像更為豐富,而他們試圖重現那個美好年代。

一如所有我們熟知的歷史故事,航向未知的壯遊路上,並非全是歡興鼓舞的激昂時刻。〈The Fire In Cockpit〉便以哀戚的小調琴聲緬懷那些壯烈犧牲的悲壯英雄:1967年美國阿波羅1號在測試中座艙起火,造成Gus Grissom、Edward White與 Roger Chaffee三位太空人不幸喪生。

但人類的故事也總是如此撰寫,歷經「10次革命失敗」仍不氣餒,持續的努力奮鬥終將迎來甜美果實:山姆大叔首先以阿波羅8號計畫離開近地軌道,繞行至「月之暗面」的〈The Other Side〉。 最終,1969年,阿波羅11號成功升空,帶領阿姆斯壯〈Go!〉出人類的一大步,這回美國人終在太空競賽中取得重大勝利。專輯最後一曲〈Tomorrow〉的前半段是太空競賽的終章:1972年,阿波羅17號執行了最後一次的登月任務,接著填上一大塊空白,隨之而來的是一望無際的宇宙之聲,彷彿在說明天永遠是未知的。

PSB用一張專輯的時間,帶領我們回顧那段每日皆有新鮮事的飛奔年代。探索未知領域始終有著致命吸引力,是人類智慧的浪漫實踐,而航太計畫無疑就是其中最無可救藥的終極追求。理工領域的求知訓練,令我本能地嚮往打開通往未知的門。一邊聽著《The Race For Space》,一邊搜尋觀看當時的影像紀錄,輕易地被印入眼簾的影像感動得涕淚直流。然而轉念一想,便覺得《宇宙兄弟》的熱血激情其實與《灌籃高手》並無二致,如今我已成為《星際效應》裡反對耗費多餘資源進行星際探索的保守派人士,認為舉著人類發展大旗的太空計畫或不值得傾盡全力犧牲,進而使身邊的環境與人們被弄得面目全非,即便它曾經是那樣地鼓舞人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