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27日
砂鍋大的半拍《Velvet Goldmine》
於電影訊息上我總是慢上半拍(音樂上也是這一兩年才勉強跟上腳步XD),例如《Control》去年六月底於台北光點放映,而我過了半年才藉由偉大的駝獸emule得以欣賞這部忠實呈現Ian Curtis生平的電影。然而,像《Velvet Goldmine》這樣砂鍋大的半拍恐怕是前所未見:1998年上映,2008年1月我才第一次看完,just delay a whole decade!
電影中的主角之一:Brain Slade名字的由來即是兩個華麗搖滾的團體:Brian Eno,Slade,而影射的人物便是1973年Bowie所化身的Ziggy Stardust,片名《Velvet Goldmine》則是引用Bowie單曲b-side中的同名歌曲。以虛構的人物來回首觀看那個華麗搖滾的年代,主角是David Bowie和Iggy Pop,中間也會短暫地出現Lou Reed。
而另一位主角Curt Wild恐怕是借用Oscar Wilde之名來比喻他們是一群為完成一切美麗事物可以不惜犧牲任何代價的唯美主義者,並且有某種程度的雙性戀傾向。至於Curt是不是暗指那個Kurt 呢?應該是吧,Kurt Cobain某個時期也常以女性的裝扮出現在演唱會現場。再者,Ewan McGregor在裡頭雖然扮演著Iggy Pop,但無論是外型、眼神亦或談話氣息都巧妙地讓人不得不聯想到Kurt Cobain。
電影主軸是報社記者的Christan Bale經由尋找Brain Slade的身世之謎而踏上發掘自我深處靈魂的過程,絢爛奪目的華麗服飾與視覺效果忠實地呈現出那個年代的青年次文化,這段解謎之旅其實也像是在哀悼那個瞬間迸發倏然幻滅的時代。只是Todd Haynes的電影就是這麼雞歪,一卡車的暗喻讓人看得頭昏腦脹,不過相較於《I'm Not There》(六段故事只看得懂四段讓人很悶XD)這部《Velvet Goldmine》已經好懂許多,基本上只要對Glam-Rock有著粗淺的認識便能在電影中享受將各種隱喻交相對應的樂趣嚕!
整部電影讓我印象最深的是Curt Wild的一場戶外表演以及Stuart 青年時期獨自在房內看著Brian Slade報導手淫的情節,這一幕藉著音樂節奏逐漸急促,將蓄勢待發的衝突完整體現出來,一種新形勢的音樂型態、生活態度直闖闖地挑戰父執輩的價值觀,也顯示出當時Glam Rock對社會整體形象的改變。
Labels:
35厘米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