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2月20日

This is England

wallpaper_6.jpg


This is England ,看到那驕傲臭屁的嘴臉了嗎?
這肯定是我生平所觀賞過的電影中,最多髒話、三字經台詞的一部影片(大約聽了500次fuck)。連室友都不經好奇地問我究竟在看什麼電影,怎麼法克來法克去的。表層粗淺的影像恐怕會給人這是部類似《瘋狂店員》般惡搞爆笑的電影,然而隨著攝影機與時間軸移動,心情從初期的歡愉漸轉為哀傷沉重。這部片一點也不嘻笑辱罵,真實地令人膽顫心寒的事件,回首過去並凝視現下仍舊如燎原火般綿延於世界各地的種族主義,電影結尾留下的是眼淚而非笑聲。
時間設定在1983年,英國與阿根廷之間福克蘭群島戰爭剛結束不久,此時也是柴契爾夫人欲以保守主義重新塑造英國人的紳士形象,強力打壓各種另類文化,也因此誕生了而後由Billy Bragg與Paul Weller所發起的「紅楔」(Red Wedge)。電影的主軸為當時盛行的次文化之一:光頭黨(Skinhead),光溜溜的平頭,濃黑如貓王般的鬢角,直筒細管的牛仔褲,Dr. Martens的長統靴子組合成了我們印象中的光頭黨。


電影的主角是一位12歲的小男孩 - Shaun,戰爭意外地使他成為單親孩童,校園中的生活也時常受到同儕欺侮,搭配著寫實質樸的攝影風格,讓人不禁將Shaun與Ken Louch《Kes》裡的Billy做了些許連結。此外,電影中來自底層階級的青少年面臨失業、找尋不著人生目標也與《Kes》裡的時空背景有不小的相似之處。初期的氛圍與節奏都讓人誤以為這是一部能夠輕鬆以待的歡樂電影,直到Combo出現在這群人的面前。


電影中不時播放的SKA音樂明白地告訴我們Skinhead文化本是黑白人種文化交流的一種,對比於片尾種族主義狂熱者回頭反咬有色人種一口的報復心態,徹底將矛盾衝突的意識形態呈現在我們眼前。即便政府大聲疾呼種族平等,對於移民人種與有色人種的輕蔑敵視在西方國家中從未止息,春節假期在高雄舉行的Davis Cup比賽中產生的衝突即為明顯實例之一。藉由這部電影重現當時的政治局勢與社會動盪的氣氛,讓我們重新檢視正為了誰真正愛這個國家、忠於國家而連年爭論不休的台灣。人們彷彿患了強迫症般地自動選邊站,敵視對方所有的一舉一動進而失去理性的判斷能力。明知兩個陣營都是資本家的同路人而非老百姓的好總統,卻依舊成天爭得面紅耳赤。


逆轉勝?要逆轉什麼? 心知肚明又只是另一場為了勝選而設下騙局,為何還要往下跳呢?不斷地拿舊政策冷飯熱炒,稍改名目就想重新奪回選票,這南柯一夢還真美好呀!一邊是老邁不知變通的綿羊,一邊是變不出新把戲的狼群,選票就這樣投下去?心有不甘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