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8日

發現心節奏 (Fish Tank )


中輟單親的《The Education》、命運乖舛的《Billy Elliot》、英倫版的《害蟲》

英國新銳女導演Andrea Arnold 2006年以《Red Road》奪下坎城影展評審團大獎,而去年她再度憑藉個人第二部劇情長片《Fish Tank》掄元該獎項。生涯前兩部片皆獲肯定,使得Andrea Arnold 開始受到世人注目,而無論《Red Road》亦或《Fish Tank》,Andrea Arnold的鏡頭總對準光鮮外表後的英國社會、聚焦殘酷現實下人們的掙扎與吶喊,甚而有人稱她為Ken Loach(英國著名社會寫實派導演)的接班人,《Fish Tank》也確實與 Ken Loach的電影《Kes(鷹與男孩)》有某種程度上的相似度。

《Fish Tank》描述的是一位單親中輟女學生Mia的故事,她的家庭是個荒謬怪異的景象:母親不負責任、成天飲酒開趴作樂;妹妹年紀雖小卻早熟得如同《500 Days of Summer》裡頭的Rachel,嘴裡叼著不合邏輯的人生智慧。母親身邊的男伴不斷更迭替換,對家庭毫無責任感的態度(或者說她根本就懼怕母親這個身份) 使兩個女兒必須武裝自我,孤獨地在人情冷暖的社會裡穿梭游離,相較於同年齡的孩子,她們顯得更為暴躁叛逆、不受管教,但那其實是一種被世界遺棄疏離後的刺蝟姿態。

2010年6月3日

Headphone Youth - May

The National - High Violet

整個五月只要有這張專輯就夠了。

The National 的新專輯堪稱今年最令人引頸期盼的作品,從最早在官網上發布、供樂迷免費下載試聽的單曲〈Bloodbuzz Ohio〉〈Afraid of Everyone〉,到樂團上電視節目現場演出〈Terrible Love〉以及 Pitchfork TV的 Castle Rock Session,他們漸進計畫性地將人推入瘋狂迷戀、無法自拔的迴圈深淵,靈魂鎖在他們蒼白抑鬱的音符裡,久久不願離去,而同樣的狀況不也曾在《Alligathor》《Boxer》裡似曾相識地出現過千百回?

回想喜愛上The National 的歷程:第一次看到網路部落客對《Boxer》多所佳評時,幾乎是難以置信地對這張專輯嗤之以鼻,當下覺得這情緒滯悶難解的聲音怎能入耳,絲毫未體悟他們音樂深層的情緒內裡。直到買回《The Virgin EP》後才被現場版本的〈Fake Empire〉收編吸納,彷彿是毫無預警、突然醍醐灌頂似地切換到正確的頻道,頻率符合了耳朵裡電子的能階差距,激發聽覺神經傳送脈動至大腦中樞的感官皮層,接著造成記憶連鎖反應,按圖索驥地以倒敘法回頭聆聽《Boxer》與《Alligathor》

然後,被深深打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