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輟單親的《The Education》、命運乖舛的《Billy Elliot》、英倫版的《害蟲》
英國新銳女導演Andrea Arnold 2006年以《Red Road》奪下坎城影展評審團大獎,而去年她再度憑藉個人第二部劇情長片《Fish Tank》掄元該獎項。生涯前兩部片皆獲肯定,使得Andrea Arnold 開始受到世人注目,而無論《Red Road》亦或《Fish Tank》,Andrea Arnold的鏡頭總對準光鮮外表後的英國社會、聚焦殘酷現實下人們的掙扎與吶喊,甚而有人稱她為Ken Loach(英國著名社會寫實派導演)的接班人,《Fish Tank》也確實與 Ken Loach的電影《Kes(鷹與男孩)》有某種程度上的相似度。
《Fish Tank》描述的是一位單親中輟女學生Mia的故事,她的家庭是個荒謬怪異的景象:母親不負責任、成天飲酒開趴作樂;妹妹年紀雖小卻早熟得如同《500 Days of Summer》裡頭的Rachel,嘴裡叼著不合邏輯的人生智慧。母親身邊的男伴不斷更迭替換,對家庭毫無責任感的態度(或者說她根本就懼怕母親這個身份) 使兩個女兒必須武裝自我,孤獨地在人情冷暖的社會裡穿梭游離,相較於同年齡的孩子,她們顯得更為暴躁叛逆、不受管教,但那其實是一種被世界遺棄疏離後的刺蝟姿態。
如同《Red Road》一般,《Fish Tank》的前半段劇情脈絡可能會讓人看得一頭霧水、不知所云,但後半段劇情急轉直下,逐漸開始體認到導演的前景鋪陳在這時發揮了效用,許多隱喻藉由電影 鏡頭無聲地進入觀影者的思緒:前段全家出遊在湖泊邊捕魚的橋段呼應後頭女孩落水時,Mia的徬徨無助與驚慌;年邁的老馬影射Mia困鎖的身心,老馬的死去 也象徵Mia決定放下一切,和男孩到威爾斯去開啟新的人生。這些細微的巧妙安排,於我而言,比藉用言語對白闡述來得更為震撼有力。
相較於Billy Elliot 散發出的美好光芒和砥礪人心的結局,雖然主角同樣將跳舞視為其生命意義,然而幸運女神始終不站在Mia那頭,看似破繭而出的欣喜期待卻只是另一場捉弄人的 寫實劇場,Travis的歌曲〈Why Does It Always Rain On Me? 〉彷彿是為Mia量身訂做的主題曲。
表面上她拒絕來自所有外來世界的援助與探問,試圖以孤傲的靈魂闖蕩突圍,可是Mia其實比誰都渴望獲得旁人的讚賞與關懷,以致於當母親那位風趣詼諧、成熟練達的新男友Cornor出現在他們家之後,她開始失去了戒心,雖仍試圖以言語攻擊作為適當的自我防衛,但清楚地能夠看見Mia漸漸將對父親的想像與渴望投射在Cornor身上。然而,最後換來的依舊是無語問天的卸責背叛。
出發前往威爾斯的早晨,Mia與母親共舞一段話別的圓舞曲,把離別的傷感藏匿在美妙的音符裡,此處的情感張力令人動容,再多的衝突與無法諒解在這一刻都顯得雲淡風輕。而平常惡言相向的妹妹也以獨特的英式幽默,希望Mia到威爾斯(Wales)時要代她向鯨魚們(whales)問好,她回頭望著車外奔跑揮別的妹妹,臉上掛著一抹對這慘綠青春坦然諒解的蒼白微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