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11日

Arcade Fire - The Suburbs

Suburbs_arcade-fire-covers.jpg

拿到 Arcade Fire新專輯《The Suburbs》的CD已是兩週前的事了。
這張專輯在發行首週便衝上Billboard No.1的位置,於這個唱片業萎靡蕭條的時代創下單週銷量15萬6千張的驚人成績,彷彿向世人證明Arcade Fire被稱為21世紀後最偉大樂團是個無庸置疑的肯定句。

《The Suburbs》以整張專輯16首歌架構描繪出現下這個現代社會的虛無與空乏,城鄉差距與後都市化世界的問題叢生,對科技、交通、建築、文化不斷往前猛衝的反思,它們逼迫你與過去的美好訣別,因為時間不會等你,資本家不願等你,日新月異的科技也無暇等候,你必須自己努力跟上,否則時間的巨輪就會毫不留情地輾過。政府鼓吹我們消費以刺激經濟,企業說服我們汰舊換新,奢侈消費與品牌文化成為一個人量秤心中優越感的指標。

《The Suburbs》開場描繪鄉間郊區景色,〈Ready to Start〉 訴說著這些年來青壯年大量往都市移動,並欲藉此擺脫過往命運束縛的興奮期待感,在30年後而來到摩登都市的我們是否就真的能成為腦海中曾經想像的樣子,成為一位專業稱職的〈Modern Man〉? 正當大腦還來不及思考這番轉變,〈Rococo〉已經率先發難批判這虛華的都市文明有如十八世紀法國宮廷糜爛奢華的洛可可風潮。

然而,無論在外頭的生活多麼五光十色、精采迷人,你終究要面對的是子夜時分回到〈Empty Room〉後於空乏心靈中蕩漾的失落感,質疑這些忙碌慌亂的生活究竟所為為何?〈City With No Children〉似乎說著戰爭後的破敗,一座沒有孩子的城市。如果孩子代表的是未來,那一座沒有孩子的城市是不是也就等於沒有希望,我們是不是也正走向滅亡的路途?〈Month Of May〉裡冷漠的孩子彷彿與〈City With No Children〉相互呼應,是什麼原因讓我們把應當天真可人的孩子教育成用冷漠眼光看待世界的冰冷機器,使得孩子們不再像是個小孩。

〈We Used to Wait〉則質疑網路便利性所迎來的負面影響,懷念過往書信往返途中的等待時光,那是個美好令人期待卻又怕受傷的年代。希望那些純粹的部分能夠被保存留下,答應彼此「我們都不要變」的堅持初衷與對的事。而Arcade Fire慣常使用的二部曲形式在新專輯中也並未缺席,〈Sprawl〉兩曲力道深厚地刻畫出城市邊緣雜亂無序的景況,沒有希望沒有目標的遊蕩,滯悶難解、亟欲飛出牢籠擺脫階級宿命的心情,彷彿嗅到深層的社會問題正在此處蔓生滋長,但政府視而不見只在乎經濟成長與個人政治生命。

聽完一遍又一遍的《The Suburbs》,也許它難以超越《Funeral》所奠定的音樂成就,但翻著歌詞本,好像明確地知道它要表達的。科技日新月異,產業不斷升級、求新求變,商人與政府不斷推出新的產品與刺激消費方案希望活絡整體市場,比如當2D影像發展到了瓶頸,他們日以繼夜地說服我們3D影像是21世紀必備的視覺娛樂,然後世界繼續無端地運轉。可是不知不覺的,我們的歷史正被剝奪,在建築物不斷翻新的同時,過往的歷史也一點一滴地被蠶食鯨吞,是否有那麼一天,我們會真真正正地進化成為沒有尾巴、沒有腳印的靈長類?

Now our lives are changing fast. 
Hope that something pure can last



PS. 近來台灣的環保問題層出不窮,經濟發展與環保永續發展正面衝突,太多的資訊與事件沖蝕著感官神經,政府的粗糙手段讓人做噁,彷彿看見深不見底的巨大黑幕向我們的未來侵襲,看似無力阻擋而沮喪不已,但不願意變成那樣,不能如此短視地只評斷眼前的得失,因此聽到Arcade Fire以《The Suburbs》敲響這一連串的警世鐘聲,內心確實分外激動與動容,慶幸這個世界還有這樣的樂句。即使他們可能永遠不會意識到他們的音樂給予了地球另一端某個小角落的人們,一股即時的正面泉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