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張專輯《Attack On Memory》為 Cloud Nothings 迎來前所未有的人氣,也由於
《Attack On Memory》受到諸多好評與廣大迴響,致使樂團主要創作者Dylan Baldi在創作《Here and Nowhere Else》時顯得格外自信。《Attack On Memory》的成功讓他理解到過去一直埋頭苦幹的作品不是垃圾,不是白費心力,加上專輯創作於《Attack On Memory》巡演期間,嶄新的人生經歷讓樂團成員陶醉在吸收新鮮事物的喜悅之中,因而《Here and Nowhere Else》雖然仍舊聚焦於對生命事物的悔恨、憤怒與不滿,但如〈Wasted Day〉所呈現出的昏暗消沉早已煙消雲散,整張專輯聽來格外明亮耀眼,宛如新生。
《Attack On Memory》受到諸多好評與廣大迴響,致使樂團主要創作者Dylan Baldi在創作《Here and Nowhere Else》時顯得格外自信。《Attack On Memory》的成功讓他理解到過去一直埋頭苦幹的作品不是垃圾,不是白費心力,加上專輯創作於《Attack On Memory》巡演期間,嶄新的人生經歷讓樂團成員陶醉在吸收新鮮事物的喜悅之中,因而《Here and Nowhere Else》雖然仍舊聚焦於對生命事物的悔恨、憤怒與不滿,但如〈Wasted Day〉所呈現出的昏暗消沉早已煙消雲散,整張專輯聽來格外明亮耀眼,宛如新生。
然而《Attack On Memory》的成功,自然也使得這張新出爐的專輯受到眾人的放大檢視。或許有人會認為《Here and Nowhere
Else》的歌曲同質性太高[1],沒有預留情緒折衝的空間,一股腦地風馳電掣,聽起來就像高中校園裡的無腦龐克。 但我認為它抓住了搖滾樂最初的元素, 赤裸裸地呈現音樂最原初的情緒[2],毫無裝模作樣的假掰姿態,無數朗朗上口的小節, 不但讓人確信Dylan Baldi是位才華洋溢的創作者,亦讓人想起過去每個被搖滾樂感動的片刻。
有些音樂是因為優美的旋律與演奏而讓人感到愉悅或倍感療癒,但對我而言《 Here
and Nowhere Else》並非如此,它之所以感人是因為其有著很直接的溫度, 聲音的力道自然而然和交感神經發生作用。 這感覺有點像第一次聽到四分衛的《起來》、透明雜誌的《我們的靈魂樂》或者爆轟的《生存的才能》,可能是某個刷弦的方式,或者某個橋段的和弦行進,抑或吉他音色的呈現,讓人很直覺地跟著某個節奏做出反射性動作,揮起雙手順著節拍舞動,一瞬間他們的音樂和你的靈魂、身體產生共鳴,為麻木乾涸的雙耳帶來久違的感動,《 Here
and Nowhere Else》毫無疑問是今年截至目前為止個人最喜愛的唱片。
聽著Dylan Baldi 聲嘶力竭的嘶吼,Jayson Gerycz 的硬蕊鼓擊,TJ Duke 速度感十足的貝斯破音,彷彿五臟六腑都要噴發而出,
最後,很抱歉這次沒有寫出逐曲感想,因為我認為這張專輯的歌曲不適合單獨拆開來談,而且整張專輯也就只有先行單曲〈I'm Not Part Of Me〉稍弱,其餘作品皆頗具後勁,第一次聆聽跟多次聆聽後會有不同感受,或許會發現在這些暴躁歌曲的背後,其實有著類似民謠歌曲的旋律底韻,也希望上述的介紹能讓更多人喜歡這張把我感動得亂七八糟的專輯。
[1] 有網站專訪問過主唱Dylan Baldi為何《Here and Nowhere Else》只收錄 8首歌,Dylan回答因為整張專輯皆是相同調性的歌曲,因此他認為8首歌的長度比較剛好,如果再放入第9首可能會畫蛇添足。
[2] Dylan Baldi曾提及他個人很喜愛爵士樂,認為爵士樂手的演出是非常真誠的,樂器真誠地傳遞了演奏者當下的感受與想法,而我覺得在《Here and Nowhere Else》裡,Cloud Nothings三個人的演奏也做到了類似Dylan Baldi所說的真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