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8月29日

《換取的孩子》《少爺》(《哥兒》)

近日閱讀了兩本小說:大江健三郎《換取的孩子》,夏目漱石《少爺》。
《換取的孩子》是在張鐵志的Blog上看到推薦而一時興起去學校圖書館尋來看的;《少爺》則是大一通識課的指定讀本,但當時的我並沒有細心詳讀,隨意敷衍了事地交出心得報告。

《換取的孩子》是大江健三郎在其內兄兼終生摯友伊丹十三跳樓自盡身亡後的自傳體小說,書的一開始談及作者在獲知此噩耗後的心境轉折,書中主角古義人利用〝田龜〞與吾良所遺留下的數十捲錄音帶進行對話,假想內兄在另外一個世界與其分享生活心得。藉由幾段對話引出作者對於日本某些普世價值的批判,例如暗批北野武對於伊丹之死所說出的嘲諷話語:〝吾良兄從高樓屋頂朝下看時,我的得獎說不定從後面推了他一把呢。〞

故事的中段對我而言稍嫌沉悶、難以下嚥,有點類似看《希望之國》時的感受,閱讀的速度在此時放慢不少。然而後段始講述兩人青少年時期共同經驗的「那件事」後,書本的內容就牢牢地揪住我心,欲一口氣將其看完的慾望油然而生。末段點出書名由來的描述更是絲絲入扣精采絕倫,且其所給予的觀點著實令我思忖良久,個人的情緒在當下深深地陷入書本之中,久久無法釋懷那悵然若失之感。
相較於《換取的孩子》,《少爺》不負其久據日本銷售冠軍之盛名,內容淺顯易懂,善惡分明如同好萊塢式電影,沒有太多的拐彎抹角,直陳日本社會的乖誕現象。大一時曾選修通識「近代日本文學中的日本」,當時老師指定《少爺》以及《舞孃》為學期的參考暨報告書籍。此番如同暢飲啤酒一路到底的閱讀感受,對照大一僅只為繳交報告囫圇吞棗式的閱讀,直覺得這前後時期的我以具有某種現下年輕人的兩種代表性模組兀自地對立著。

我閱讀的這個譯本將其取名為〝哥兒〞,我感覺這詞取得好。少爺給人的形象比較類似嬌生慣養的公子哥,然而書中的主角並非如此。書中四國鄉下學校的情景即是現實社會的縮影,一群虛偽狡詐的小人為奪取自身利益不擇手段,身旁不時有人勸說自己需學著幹些低下勾當才能見容於這個社會,說些〝這般地妥協才是成長呀〞〝你不做壞事就等著吃虧吧〞之類的閒言閒語,生性善良敦厚的人卻只能無奈地默默接受各種處置。雖從表層來看,《少爺》是善惡到頭終有報的典型劇情,然則細細咀嚼夏目漱石的文字,亦能挖掘蘊藏其中的警示之語,100年前的作品如今依舊逼真寫實地揶揄著當今社會中種種怪誕詭譎的現象,不得不佩服夏目漱石是一個優秀的預言家,一世紀前所提及電視、電話、汽車等現代化工具會使人類越發失去耐性,習慣接受速食化的生活作息,這一切現正應驗在我們這個世代身上。

2007年8月6日

《丈量世界》

這週末回家,花費不少時間在這本書上,我記得是上半年修邑推薦的書單之一,直到最近才從圖書館拿到這本書。身為物理系畢業的學生,這本書的主角之一,高斯(Carl Friedrich Gauss),對我而言是再熟悉不過;另一位主人翁,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相對陌生,這本書是與他的初次見面。
一位是出身貧苦卻天賦異稟、才高氣傲,人們稱之為牛頓之後最天才的數學家,幾近足不出戶卻卓越地開拓人類在天文、數學以及物理方面的視野;另一位是含著金湯匙出生但不願被困在莊園裡的冒險家,以自己的腳步探索全新的世界,對測量精準度的高度要求留給世人更精確縝密的世界地圖。個性截然不同的兩人各自用自己的方法丈量世界,兩種不同的思考模式也給予我們更多的想像空間,試著在高斯的故事裡頭以洪堡的處世態度思考,從對比中獲得許許多多令人莞爾一笑的點滴事蹟。

故事以洪堡男爵邀請高斯赴與盛會開場,兩位科學家的不同人生為支線,各自進行屬於他們的人生故事。洪堡男爵在中南美洲的冒險故事描繪得生動絕倫,細部地書寫十九世紀初遭海上強權殖民的人文歷史背景。亞馬遜河叢林探險量測的旅程緊張懸疑,書本前的我像戴上3D動畫眼鏡,真實地參與了這場驚心動魄的運河之旅,耳畔傳來成群結隊蚊蟲的拍翅聲,溼熱黏膩的空氣圍繞四周;登上高山時因高山症所產生的幻覺則傳達當時兩人內心的自我懷疑,刻畫堅毅個性下的人性弱點。晚年的俄國之旅不免讓人驚嘆當時科學的日新月異,洪堡依舊拿著六分儀量測高山湖泊而遭後生晚輩冷言冷語,偉大的探險家仍躲不過時間的巨輪,不勝唏噓!

至於高斯的故事旅程則充滿歡笑聲,晚年願意與韋伯共同研究磁學竟然是導因於韋伯有個美麗的太太,當在作者戲謔似的筆觸之下,數學王子好比尋常老百姓,頓時讓"尊敬"兩字拋諸腦後。怪異歸怪異,但作者筆下的高斯卻是我們時常見到的教授雛形,專業知識一流卻有異於常人的生活舉止,著實令人捧腹大笑。

《丈量世界》,讓我擁有一個愉快且充滿想像力和趣味的週末假期!

2007年8月1日

《愛重奏Reprise》

5945.jpg


《愛重奏》(Reprise)
劇情大綱
演員簡介
若是抱著觀賞一部音樂電影的心態踏進大廳,那終究是要失望的。電影裡頭提到了Joy Division、New Order、The Clash、Ramones等等樂團,劇情中也囊括了樂團這個角色,但它畢竟不是所謂的音樂電影。
電影本身的劇情平實無奇,看似毫無起伏的故事情節卻在許多角落輕輕地敲打著依舊脆弱的心。在海灣一夥人曬著日光浴,打屁聊天、搞怪惡整彼此;友人的家庭派對狂歡放縱的場景;男孩們總是低俗輕蔑地挑弄女性,藉由嘲笑來鞏固那可笑的男性自尊,這種種皆讓我想起高中那群死黨。夜晚的操場上,我們放肆地裸奔撒尿,在跳高墊上玩起裸體摔角;生吞化學實驗室裡水族箱的金魚,在游泳池畔露鳥燒陰毛的胖吉;烤肉亂放鞭炮驚嚇路人而招來警察關切。然而,這些幼稚行為都隨著歲月而離我遠去,高中死黨亦各奔東西許久未聚。剩下的,就僅僅是每每追憶仍會禁不住在嘴角抹上一絲微笑的回憶了。

伊利總背著交往多年的女友,宣稱忙碌無暇陪伴,而事實上是跟死黨廝混。跟死黨聊天時卻又偷偷躲到遠處打通電話給女友,當作維繫感情的手法。然而,當你無心在一段感情上,卻依舊對感情有所依賴不願放手,別妄想對方不曾察覺,伊利女友震怒的表情在心頭迴盪纏繞久久不去。

電影最叫人感傷之處莫過於在影像中依稀捕捉到自己的身影,菲利普和凱莉第二次巴黎之旅即是如此。菲利普手持相機取景構圖對應著凱莉漠然無奈的眼神,或許相紙上呈現出一張完美的圖畫,但缺少情感的照片終究只是張平凡無奇的點陣圖。舊地重遊,此情卻已消逝,挽回亦是枉然,而後的性愛場景更將疏離感徹底宣洩,那情緒鋪天蓋地般籠罩著我。當晚,我夢見了,卻又是令人傷心的一幕,我再次猜錯妳的心思。

對於正處在轉換身分認同的叉路的我們而言,這部片確實深深地刺中要害,它提醒著我們所煩惱的人事物,想挑戰社會價值卻又寄望社會肯定的心態,迷失自我,努力地找尋出口。《愛重奏》是部會在你內心埋下種子,慢慢茁壯發芽,展現出強大能量的電影。

10,9,8,7,6,5,4,3,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