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1日

Across The Universe:21世紀的披頭音樂錄影帶

假若以一部劇情片的觀點來審視這部電影,那《Across The Universe》恐怕會令人失望,但若將它視為一部歌舞片,一部重現60年代情景的歷史記錄片,那應該能夠愉悅享受以33首Beatles歌曲為骨幹,整整兩小時的披頭音樂饗宴。劇中翻唱的披頭歌曲皆動聽地讓人頭皮發麻,音樂結合影像敘述本身明顯地對準我的胃口,加上戲院壯闊的環繞音效,像是個嘴邊始終掛著微笑(傻笑?)觀看披頭MV的小小迷弟開心地被音樂包圍著。
反戰示威、嬉皮、迷幻藥、搖滾樂是構成60年代 ─ 二十世紀最璀璨精采、最具有生命力的10年 ─的主要元素,而《Across The Universe》便是將這些題材通通丟進鎔爐裡,配以披頭四的動人音樂調配而出的一部電影。導演Julie Taymor試圖將60年代的美國完整呈現,然則要將那時代龐大複雜的歷史脈絡在兩小時的電影中呈現,恐怕有相當的困難度存在,而這也造成為了串起諸多事件而在劇情敘事完整度上的某種犧牲。

電影中六位主要角色的命名皆出自披頭四的歌曲,而角色的造型也似乎影射著那個時代的搖滾巨星:Sadie的沙啞深具爆發力的嗓音、及腰長髮和波希米亞式的服裝穿著神似Janis Joplin;JoJo,彈著一手出色的電吉他,玩弄各式新奇的吉他效果,令人直覺聯想到「電吉他之父」- Jimi Hendrix。

劇中有著眾多的六○年代密碼:感恩節晚餐時,Max與父母爭辯人生的規劃,提及被視為描述當代年輕人群像(垮掉的一代)的不朽名著《On The Road》的作者Jack Kerouac,(難道你要像Jack Kerouac一樣靠著一台休旅車橫越整個美國嗎?);U2主唱Bono飾演的Dr. Robert則是1965年左右在美國西岸,舊金山灣盛行一時的嬉皮文化與反文化主義者的圖像。另外,還有較為明顯者,例如商店櫥窗中電視所播放的新聞報導提到金恩博士遇刺的事件以及片尾的屋頂演唱會。

而當Jude與Lucy在價值認同上產生矛盾,落寞無奈地回到故鄉利物浦重操碼頭工人的舊業,某天報紙上報導〝美國激進反戰份子死於自製炸彈過程的意外引爆〞,配合Lucy意外發現組織裡頭的三個人正在房間裡製造炸彈那一幕,更讓人確認原來Lucy加入的反戰組織便是隱喻「地下氣象人」(Weather Underground)這個團體。(1970年地下氣象人意外爆炸事件造成三人死亡)。

另外,在越戰這議題上的表現要比劇中男女感情的描述來得出色許多。一群美國大兵扛著自由女神像走在熱帶叢林裡,反覆唱著She is too heavy;以甜美柔軟的草莓比喻空襲轟炸的砲彈,如此反差的表現在視覺上的震撼自然不在話下,藉此控訴著帝國主義擴張屠殺無辜人民的殘暴行為。Max反抗從軍意圖在健康檢查時造假以及山姆大叔大聲說出I Want You的片段則讓全場哄然大笑。

花絮:
因為座位在門口旁,進場觀眾幾乎都要通過我這一關XD,放映後的10分鍾真的是不勝其擾......「先生,需要帶位子嗎?」「請問你的座位是幾排幾號?」心中OS:「他奶奶的吵死了!我要專心看片兼聽音樂呀!」
另外,開場前瞥到Shipy夫婦在我前方五公尺,腦子裡正想說等電影散場時上前打個招呼,沒想到冠文竟突然出現在我面前。後來散場時,在外頭還看到Echo的稻田經理以及許多平時看Live演出的熟面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