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25日

Dear John

喜歡上搖滾樂之後,對於60年代總有著無限的浪漫憧憬,想像著一群人舉起反叛大旗在風中揮舞吶喊,歌手們在舞台上唱著愛與和平、呼欲宣揚反戰理念,塑造出一座以理想主義為名的烏托邦。1969年8月的烏茲塔克音樂節把這份情緒帶到最高峰,卻彷彿也為這個時代劃下句點。

隨著沈溺在音樂和閱讀的歲月與日遽增,雖然一直對於歷史考據學不那麼有興趣,但也漸漸發現那些曾經高度崇拜景仰的人們都有著負面、令人幻想破滅的一面。比如說Che雖是人道理想主義的圖像印記,卻也是個對敵人毫不留情的劊子手;John Lennon年輕時是位缺乏母愛、成天欺侮同儕的不良少年,後來又變成拋家棄子的負心漢;John F. Kennedy雖被視為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總統之一,但在任期間對於中南美洲的資本入侵和政局介入卻也從未停手過,也就是說他和雷根、布希等惡名昭彰的歷屆總統幹著一樣的齷齪行徑。

1970年,John Lennon發行了離開The Beatles後最重要的一張專輯《Plastic Ono Band》,他坦白赤裸地唱著 ” The dream is over. Yesterday. I was the Dreamweaver. But now I'm reborn.” 試圖毀棄所有的崇拜信仰,他說他不相信上帝、聖經、披頭和甘乃迪,他只相信自己。

2010年4月23日

縱然,我看不見真實的期盼

中科三期的環評案在今年一月由於一階環評缺乏環境健康風險評估,而被最高法院判決無效。這消息無不讓環保團體和首當其衝受到中科三期影響的后里鄉民感到振奮,這是台灣環境運動史上首次戰勝行政體系的蠻橫無理。可是就在所有后里居民、環保人士與律師歡欣鼓舞的同時,環保署署長沈世宏已至整個行政體系竟做出一個令人始料未及的決策:「一階環評無效,不代表開發許可無效。」

因此中科廠商可以繼續開發,無須等候二階環評的審查過程結束再行復工。也許可以說這是行政體系公然藐視司法體系的決定,也可以說我們的「行政院環境保護署」作了一項和專業良心背道而馳的決定,雖然台灣一直都是行政權獨大的國家,監察司法兩權在行政巨獸的威誘脅迫之下屢次做出讓步,環保署更早已成為私人企業的背書機關,充其量只是園區開發許可證上的橡皮圖章。

2010年4月14日

《Nowhere Boy》


70年前,英格蘭西部的港口城市利物浦,一位影響20世紀下半世紀流行文化的小孩誕生於此。沒錯,你我都知道這位男孩叫做John Lennon,更準確一些地說,你也同樣曉得他的midname "Winston"是來自父母對二戰時期的英國總理Winston Churchill 的崇敬之意。30年前的夜晚,紐約市中央公園旁,一顆子彈穿過他的胸膛,這位曾經疾聲高呼 "Give Peace A Chance"、"Bed-Ins for Peace "、"WAR IS OVER!... if you want it" 的反叛歌手、理想主義者、和平運動人士毫無欲警地離開這個世界。

時間的巨輪從未停歇,彩色螢幕取代了平面媒體與收音機,MTV取代電台廣播成為視聽娛樂的主要媒介。接續的二十年,液晶與發光二極體轉瞬淘汰映像管顯示器,數位音樂將實體唱片遠遠拋在後頭,連拖帶拉地引領我們進入美麗新世界。然而,無論這世界如何使盡全力教我們遺忘過往,即便台上的演講者口沫橫飛地闡述摩登時代裡日新月異的科技將如何大幅改善人類生活,縱使3D影像與雲端網路聯手描繪的未來世界是如此完美無瑕,耳邊總會響起那句曾經無數次於心頭蕩漾的歌句" Nothing's Gonna Change My World ",提醒我們留下瑰麗珍貴的歷史印記和美好過往。

2010年4月9日

Echo + Secret Machine @ 2010 大港開唱

睽違兩年的大港開唱今年重起爐灶,延續前兩屆更換地點的「優良傳統」,第三屆大港開唱移址到鹽埕區的駁二藝文特區開唱。相較於前兩屆主辦單位試水溫為主的意圖,這次的大港開唱完整性已可媲美「野台」。而這兩年間高雄市最明顯的轉變便是捷運紅橘線相繼通車,駁二特區恰好在橘線路線上,對於外縣市的樂迷而言,這無疑增加其參與的意願與便利性。你只要搭高鐵至高鐵左營站,或者藉由台鐵與客運巴士到達高雄車站,轉搭捷運便可輕鬆到達目的地,加入這場長達兩週的南台灣搖滾音樂祭。

2010年4月7日

Headphone Youth - March 2010

Two Door Cinema Club -《Tourist History》

2010年的開端,除了踩踏電子數位舞步的Delphic令人興奮尖叫之外,另一組同樣在BBC Sound of 2010中被提名、於3月1日發行的新專輯《Tourist History》的Two Door Cinema Club,主唱Alex Trimble 的中性嗓音讓人直覺想起The Delays 的Greg Gilbert,專輯風格也有些相似成分,一樣是從專輯序曲便大腳踩足油門,頭也不回地一路狂奔。

整張專輯可說是集結上一個10年中所有曾經締造商業成就的流行元素:管樂編制隨性所致的〈Cigarettes In The Theatre〉;〈Do You Want It All〉彷彿The Lodger附身,帶來Indie Pop調性的純粹歡愉;〈Something Good Can Work〉和〈Come Back Home〉兩曲則輪到Bass的低沈迴響大出風頭,不假修飾、充滿俗味的模樣讓人想起21世紀開端的那股Disco-Punk風潮,最後再藉著〈What You Know〉、〈Eat That Up, It's Good For You〉連貫不歇的流暢芭樂Britpop旋律,開關一打開便掀起的滔天巨浪,當然最後也免不了數位時代裡不可或缺的電子聲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