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前,英格蘭西部的港口城市利物浦,一位影響20世紀下半世紀流行文化的小孩誕生於此。沒錯,你我都知道這位男孩叫做John Lennon,更準確一些地說,你也同樣曉得他的midname "Winston"是來自父母對二戰時期的英國總理Winston Churchill 的崇敬之意。30年前的夜晚,紐約市中央公園旁,一顆子彈穿過他的胸膛,這位曾經疾聲高呼 "Give Peace A Chance"、"Bed-Ins for Peace "、"WAR IS OVER!... if you want it" 的反叛歌手、理想主義者、和平運動人士毫無欲警地離開這個世界。
時間的巨輪從未停歇,彩色螢幕取代了平面媒體與收音機,MTV取代電台廣播成為視聽娛樂的主要媒介。接續的二十年,液晶與發光二極體轉瞬淘汰映像管顯示器,數位音樂將實體唱片遠遠拋在後頭,連拖帶拉地引領我們進入美麗新世界。然而,無論這世界如何使盡全力教我們遺忘過往,即便台上的演講者口沫橫飛地闡述摩登時代裡日新月異的科技將如何大幅改善人類生活,縱使3D影像與雲端網路聯手描繪的未來世界是如此完美無瑕,耳邊總會響起那句曾經無數次於心頭蕩漾的歌句" Nothing's Gonna Change My World ",提醒我們留下瑰麗珍貴的歷史印記和美好過往。
2009年,改編自同母異父的妹妹Julia Baird 的回憶錄《Imagine This: Growing Up With My Brother John Lennon》,《Nowhere Boy》在倫敦電影節閉幕夜中首度公開放映,並在耶誕檔期於英國當地上映,可想而知引起廣大迴響。雖然心裡總覺得不需一部電影來帶領我們回憶John Lennon的人生,但當我坐在戲院的座椅上聽到影片開頭的第一聲吉他刷弦的熟悉聲響時,一切都失控變了樣。( 那一刷弦我想是〈A Hard Day's Night〉起頭鐺的一聲,但無從證實便是)
也許會以為同步於2009年9月9日重新發行的Remastered Boxset,《Nowhere Boy》作為John Lennon的傳記電影,應當是對披頭世代的溯往回望( 如同《Across The Universe》以披頭的音樂作為主軸),加上此片的編劇Matt Greenhalgh 即是Joy Division主唱Ian Curtis傳記電影《Control》的執筆者,劇情重心擺在John Lennon音樂歷程的想法似乎也挺合理。然而,The Beatles並未一如預期地喧賓奪主,《Nowhere Boy》中呈現的是50年代流行音樂經歷搖擺爵士樂(Skiffle)的風起雲湧,再藉由貓王Elvis Presley 將搖滾樂幻化成時下年輕人朗朗上口的迷人旋律。而這些音樂亦可說是The Beatles的原型,一如The Beatles是我們現在耳機裡播放著的歌曲的源頭。
故事主要圍繞John Lennon和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兩位女性 ─ 母親Julia Lennon 和阿姨 Mary "Mimi" Smith 之間的感情互動。(當然還有另一位大多數人都清楚知曉的女性:小野洋子) 隨著焦捲底片規律性的轉動,電影前段的英式幽默漸漸消逝,取而代之的是身分認同與過往傷痛交織而成的巨大衝擊。眼淚在弧形凹槽裡來回打轉,默默地隨著引力向下流淌,直到一發不可收拾、啜泣哽咽,來得如此意外、如此始料未及,這一切。
舞台上,採石者(QuarryMan)唱著青春無敵的歌曲;舞台下,群眾歡欣鼓舞、恣意擺動。毫無疑問,單純熱愛音樂的本質是那歷久猶新的感動泉源。諷刺的是,靜心一想,喜歡上披頭的純粹卻是來自複雜且饒富機心的源由:試圖藉由披頭的音樂豐富填補過去人生交會上的種種空白,企盼從披頭的字句與音符裡挖掘思緒與情感脈絡,想像著歌曲裡頭隱藏著來不及參與的生命歷程。
當我手握尋寶地圖,按圖索驥地踏進披頭的魔幻仙境,點滴聆聽所有錄音室專輯,原先的希圖已顯得微不足道,進而忘卻庸俗情感和汲汲營營。看著John Lennon深受音樂啟發與感動,用音樂溫暖幼年孤寡寂寞的內心,填補佈滿缺憾與懊悔的人生,而徜徉在他和披頭的音樂世界裡的我們不也同樣備受啟迪?
藉以拼湊建構出個人價值觀,他的音樂讓聽者相信愛與和平是人類最核心的存在價值,寬恕與原諒是最真誠的信仰基石,運用自身微小的力量去撼動這座紙醉金迷、荒謬失序的星球。你當然可以選擇靜默無聲,但悲傷的事仍會持續發生,堅持的不是什麼偉大使命與崇高正義感,只是從心出發的同理心。
All You Need is Love.
Nowhere Boy Official Movie Trailer
In Spite of All The Danger - The Quarrymen
後記:
每日每夜追隨最新最即時的音樂資訊,不間斷地聽著新出爐的專輯,甚而離譜到在專輯還沒正式發行前便已搶先一步。聽覺神經系統成天忙碌得不明所以,彷彿是強權國家之間的軍備競賽,不斷擴張,恣意蔓延。以某些部份而言確實是享受這樣的生活過程,但在電影院裡看著影像聽著那些老搖滾的同時,又徹底懷疑自己的所做為何,似乎久未靜下心來自我對話,感官神經跑得太快,靈魂和思緒來不及追上,彷彿被架空在搖搖欲墜的海沙屋結構裡,樓層不斷疊高,重心卻愈顯傾頹。
所以這禮拜不斷地聽 R.E.M. (為什麼不是披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