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23日

縱然,我看不見真實的期盼

中科三期的環評案在今年一月由於一階環評缺乏環境健康風險評估,而被最高法院判決無效。這消息無不讓環保團體和首當其衝受到中科三期影響的后里鄉民感到振奮,這是台灣環境運動史上首次戰勝行政體系的蠻橫無理。可是就在所有后里居民、環保人士與律師歡欣鼓舞的同時,環保署署長沈世宏已至整個行政體系竟做出一個令人始料未及的決策:「一階環評無效,不代表開發許可無效。」

因此中科廠商可以繼續開發,無須等候二階環評的審查過程結束再行復工。也許可以說這是行政體系公然藐視司法體系的決定,也可以說我們的「行政院環境保護署」作了一項和專業良心背道而馳的決定,雖然台灣一直都是行政權獨大的國家,監察司法兩權在行政巨獸的威誘脅迫之下屢次做出讓步,環保署更早已成為私人企業的背書機關,充其量只是園區開發許可證上的橡皮圖章。

這是歷史的一刻,歷經過往無數次的暗盤私交,它首次被攤在陽光底下。然而,環保團體與反抗群眾的第一次勝利卻換來行政權藐視司法權的憲政危機,政府機器蠻橫無理的姿態表露無遺。我們已經厭倦那位伶牙俐嘴的行政院長,他臉上戴著看似處事圓滑、體恤民意的假面,每項決策錯誤都以既往回溯的方式推諉卸責予前朝政府,不思解決之道,只任憑時間沖淡一切,等待媒體轉移注意、人民忘卻失憶,而歷史不斷重複延續。


30年前的竹科開啟台灣科學園區世代的先河濫觴,誕生一個年產值破兆、佔國民生產毛額1/10的經濟產業,而後「科學園區」成為高度經濟發產利益的代名詞,有別於舊市區的骯髒凌亂,30米寬的聯絡道路、整齊並落的綠蔭景觀、光鮮華麗的辦公大樓和FAB廠。園區整潔明亮的外貌賦予人們對美好憧憬的無限想像,彷彿讓人錯以為這就是孩提時代「漢聲小百科」裡提及的「未來世界」。

毫無疑問過去30年它養活了無數個家庭,滋養這片土地上人民的自信與驕傲,使台灣擺脫密集勞動、國民所得飛速陡升。作為一位理工科系畢業的學生,從小獲知的訊息皆告訴我們這產業是個綠色工業,與石化重工業的高污染取向截然不同。當你的成績在班上名列前矛時,「高科技工程師」便成為父母除了醫師與教授之外, 對於你未來冀盼的第三種可能性。那代表你的年收入能在初踏入職場生涯時便突破百萬門檻,成為布爾喬亞的主要結構份子,一切的想像是那般地誘人、這般地無可抗拒,無數的青年學子前仆後繼、爭先恐後地試圖進入這座科技堡壘。

然而這些被美化包裝的想望隨著對科技產業的瞭解愈加深入而逐步露出狐狸尾巴,雖然早已聽聞半導體製成過程需要使用大量的純水,同時產生數以噸計的工業廢水,而酸鹼溶液等有機溶劑的善後處理工作也同樣繁瑣複雜,我們逐漸曉得「綠色產業」其實是科技園區的偽裝手段,對於環境的損害和水電資源的強取豪奪,科技產業絲毫不遜於那個被封閉時代歌頌吹捧的「良心」企業代表 - 台塑集團。 


中科三期、四期的環評審查事件讓這隱匿多年的問題浮上台面,它呈現公權力在追求經濟利益時,是如何地霸道蠻橫、無所不用其極,也再次提醒我們台灣農業百般受到打壓排擠、不獲重視的問題。環保團體對於中科三期最主要的疑慮是:(一)該環評並沒有對當地居民作健康環境評估 (二)選址作業極為粗糙。后里地區緊鄰三處斷層,而該處上一次的斷層活動需追溯到1935年的「墩仔腳大地震」,也就是說將這些在製程作業裡產生大量化學有毒物質的工廠蓋在蠢蠢欲動的斷層地帶,荒謬得難以置信,但它正緊鑼密鼓地被打造成下一個大台中的就業王國。

此外,園區設置選址基本上是以台糖用地為主,身為台灣最大地主加上國有企業的保護傘,行政機關可以毫無顧忌地變更農地成為工業用地,但同時園區周遭的居民卻也面臨配合整體發展而被迫強制搬遷的問題。法令上寫著:「當徵收土地符合全民利益時,得徵收之。」到底什麼是全民的利益?這些居民根留祖厝的居住權又被擺到哪兒呢?

土地,是農民最珍貴的財產,即便政府給予搬遷後的居家住所,然而沒了土地,這些一輩子務農的農夫們又該何去何從?面對逐年遞減的農產品生產量,在工業經濟強勢揮舞的大旗下,「糧食過度依賴進口」的危機正一步一步逼近這座曾憑藉著宜人氣候而享有「農業王國」美名的寶島。

另外,於當前氣候變遷,降雨量驟急驟停的影響之下,缺水危機也已然浮現。這些年來,政府捧著大把鈔票挨家挨戶地拜託農夫們休耕,所為的便是將農業用水轉調為工業用水,而諷刺卻又真實的是,這些拿盡好處、吃乾抹盡的企業所繳的稅收微乎其微,甚至完全不用繳稅。再者,將農業用地更改為科技園區或石化工業用地的過程並不是能夠輕易回復的物理變化,這是一個徹底改變土地本質、無法逆轉的不可逆化學變化,最明顯的例子就是上個月發生在台塑高雄仁武廠爆發的地下水及土壤污染事件。

「兩兆雙星」(DRAM與光電產業)早已不是高度獲利的同義詞,甚至逐步成為毛利率低於10%的勞動密集產業,去年的金融風暴已讓人看見DRAM產業過往短視近利的沉痛後果。而如今光電面板產業似乎亦步亦趨地走向此番境地,不斷擴增產能、薄利多銷。想像往後幾年再次遭遇全球性的景氣低迷,我們真的還有能力再度面對抵抗此番衝擊?

「我們什麼都可以進口,就只有土地不能進口」
紀錄片裡的老人如是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