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30日

無所不在的回聲樂團

此篇整理「無所不在的回聲樂團」到目前為止的所在地點
透過宇宙世界最Man最帥manshow秀導的鏡頭一窺回聲樂團究竟多麼「無所不在」!

警告:以下有多個Youtube影像檔案,會造成網頁開啟速度減緩。如果電腦的速度跟敝人我實驗室所用的IBM筆電一樣慢,可能會引發30秒至10分鐘不等的當機情況。
(IBM R51 256MB...龜速電腦,訓練耐心的好幫手。)

無所不在的回聲 - "巴士" 底之日


無所不在的回聲 - 水塔上耍堅強



無所不在的回聲 - Please Stay @ 牢房



無所不在的回聲 - 被 "貓空纜車" 溺愛的渴望


2008年4月28日

British Sea Power -《Do You Like Rock Music? 》



Do You Like Rock Music ?
是什麼樣的音樂讓一個樂團以如此眾人避之唯恐不及的名稱對全世界宣示他們的新作?認為這個專輯名稱過份囂張外顯?按下播放鍵後,或許就不會這麼想了。

開頭序曲《All in it》如同國慶慶典經過主席台整齊畫一行軍步伐般的反覆吟唱,似乎宣告著一張大作的來臨,British Sea Power將帶來一張大器且能夠流名青史的樂隊專輯。短暫地情緒鋪陳後,馬上送上暢快淋漓的吉他Solo,隨後補上層層堆疊的吉他刷扣,把七魂六魄都推上了雲端。

就像Mansun在處女專輯《Attack Of The Grey Lantern》裡的首尾呼應,強調整張專輯是一則完整的故事,擁有強烈專輯概念性,中段會有些歌曲是鋪陳的橋段,讓情緒在激盪擺動中稍加喘息,而British Sea Power在這張專輯裡也用了相同手法。專輯的製作人分別是: Howard Bilerman (Arcade Fire), Graham Sutton (Jarvis Cocker), and Efrim Menuck (GYBE!) 且選擇在Arcade Fire位於加拿大的錄音室製作,隱隱約約顯示出British Sea Power這次的企圖心有多麼強烈,企圖製作出一張脫離大不列顛帝國箝制,昂首闊步邁向全世界的史詩巨作。

說到史詩般的壯闊氛圍,不得不提專輯中首支發行的單曲〈Waving Flags〉。開頭眾人齊聲的吟唱方式令人不經想到Arcade Fire最著名的單曲〈Wake up〉,建立出空洞深邃的聽覺空間感,鼓聲與大片刷落的吉他自遠方循著固定的速度前來,彷若有越來越多人關心注視到問題,一同走上街頭搖旗吶喊,宣示真實正義的可貴。

〈Canvey Island〉則是來自1953年發生在英國東南方Canvey Island一件因海嘯而導致58人喪生的意外,Yan不斷反覆地唱著" I can't believe it's happening and that it's happening now .I can't believe it's happening .It's coming true somehow ." 哀悼過往發生的天災以及不幸罹難的生命。「不要問為什麼會發生,因一切都已命定。上帝已有安排,她只是早先一步踏上伊甸園的青翠草埔」想起在教堂裡聽到的這句話。

經過專輯前半段的激昂樂章,〈The Great Skua〉安插在非常適當的位置讓聽者稍事休息,琴鍵與弦樂恬靜悠遠的聲響輕飄飄地將人捧浮於溫暖細柔的音牆之上,這樣的聽感舒服極了!

〈Open the Door〉輕易地成為整張專輯最喜愛的歌曲,原因無他:前半段是甜死人不償命的美妙旋律,整個人都為之酥軟。風平浪靜的海面上,一人愜意地悠遊其中,以為世界就這樣安靜無聲地結束。哪知下一瞬間風起雲湧,令人愛不釋手的吉他solo如颶風強勢侵略而來,立即熱淚盈框流下感動的眼淚XD

Do You Like Rock Music ?
隱約聽到一絲絲微弱的聲響,反覆地說著:
enthusiasm, paranoid ,enthusiasm, paranoid ...

2008年4月27日

《愛有多少》試讀心得

《一瞬之光》舒暢愉快的閱讀感曾讓我短暫愛上白石一文的文字,主人翁在故事裡反覆思考自省自問,提醒活在當下卻未曾思索過的問題,配以如戲劇般峰迴路轉情節環環相扣的情節,是能夠一口氣就看完、進入劇情後會不願放手暫停的小說作品,讓這本書成為相當喜愛的東洋著作之一。相較於《一瞬之光》較為明亮簡潔的文字,《我心中尚未崩壞的部分》以極大篇幅探討「自我到底是什麼」以及生死議題,,更為深層並層層剝解自我的內心世界,一不小心就會陷入無限輪迴自我反芻的思緒漩渦裡。

「我想像香折的十年、二十年後,還有更久以後的模樣。就算香折與某人結婚生子,年華逐漸老去;就算今後的每一天、每一年她不再想起我,我還是會每一天、每一年牽掛著遠方的她。我想我能以這樣的心情度過我的後半輩子。」

書裡的不斷強調的這句話曾經有一段時間反覆地在我的腦中盤旋,清楚地明白20多年的生活裡也有一個與「香折」相對應的角色,而這樣的想法究竟是無私的抑或自私的自我中心想法,也在我的心中交相攻訐了好一陣子。

暌違了三年之久,才好不容易等到白石一文的新書《愛有多少》的發行,有別於前兩本長篇小說的形式,這次的新書是以四篇中長篇不等的故事組成:致二十年後的我、即使他知道真相、達爾文進化論、愛有多少。

白石一文的文字依舊充滿吸引力,只是篇幅的長短限制了劇情急劇變化的可看性,原先能更為順暢的劇情轉折,此番看來顯得牽強彆扭,前兩篇的題材在許多小說中都曾窺見一二也因此減少了些新鮮感。要說這兩篇中篇不好嗎?我好像也沒有任何資格批評,但它確實不如前兩部的長篇作品吸引我。

《達爾文進化論》是這次四部作品中最喜愛的篇章,以女性情婦為出發點,檢視20年前的自己與現下的自己處於完全對立的兩種面向;曾經痛斥父親情婦是拆散家庭幸福的元兇,如今卻無法回頭地成為過往批判的角色。不斷思索「情婦」角色的對與錯,從中駁斥理所當然的倫理道德,早婚所釀成的錯誤讓我不經想起《Control》裡的Ian Curtis在道德與情愛之間內心的激烈拉扯,其中的內心世界令人回味再三。

即使是永遠無法實現的夢想,人為了尋找自己的唯一,走過不可重來的短暫人生。唯一重要的,應是如何豐富的、充滿愛情的走過自己不可重來、無法取代的這段人生。
— 為此,任何困難都可以克服。絕對不能像父親一樣放棄


Ps. 試讀本中有一些部分還有漏字或者文句不通順,希望正式出版時能修正。謝謝

2008年4月26日

James - 《Hey Ma》



2001年James解散之時,Tim Booth於解散聲明中寫到:So why am I leaving? Well because I want to stop while we are on top. To leave great memories knowing that I feel proud of just about everything we have done. 之後,不斷找尋替代品。也許在Travis、The Frames身上找到了足堪治癒療傷的聲響,也或許藉由強烈節奏掃除生活的不快與陰霾,但...仍不免回望過去,偶爾想起曾經擁有的美好回憶。

2007年James藉由發行《Fresh as a Daisy: The Singles》宣布他們即將重組,新專輯《Hey Ma》順理成章地成為08年備受期待的大碟,而這個縱貫經歷Manchester樂風興起與衰弱的招牌老團也真沒讓人失望,專輯裡頭的吉他tone調緊緊抓住吸吮英搖奶水成長的耳朵。
這對耳朵很不重用,只要聽到吉他與管弦樂結合便一瞬間被打趴在地上,像個小孩似地躺在床上打滾,嘴裡碎碎念著「靠邀!怎麼可以這麼好聽!」。偏偏James這張《Hey Ma》瘋狂地使用小號與吉他互相PK,節奏明確不加以掩飾偽裝,要是這麼做仍無法將你Knock Out,還會適時地利用迷人的提琴聲響來確認聽者已經確切地被洗腦而失去自制能力,這個樂團實在太邪惡了!!!耳機後頭的藏鏡人不費吹灰之力便左右我的思緒,牽引至唱片行買下這張專輯。

經過七年之久,捨棄上一張專輯《Pleased To Meet You》內斂低迴的冷靜節奏與旋律性,這一回James決定重新找回原有的直率不羈。Tim Booth滄桑且擅長營造出空曠遼闊感受的嗓音依舊讓我深愛不已,詮釋慢版歌曲中總是能夠輕易地闖進心靈深處:

《Upside》緩緩道出對過往塵事的依戀,當小號與大片吉他聲響的此起彼落地拍打,幾乎要被它所激起的激情大浪淹沒滅頂,全身一陣酥麻!不知不覺想唱起「我最強 我最強 世界上只我最強 我可以為你抵擋黑暗的力量」然後邁開腳步去迎頭面對接踵而來的層層難關。

小號奏起《Waterfall》前奏,吹起一絲彷彿從六O年代飄來的民謠氣味,忍不住想跟著節奏一起大合唱(按:這麼愛大合唱,幹嘛不去加入合唱團XD)也不知道打哪來的,突然覺得這首歌有狄倫伯的味道。《Oh My Heart》副歌的Vocal與吉他聲響絕對是2008年最芭樂動聽的旋律之一,每一根琴弦的撥挑都恰如其份地牽動內耳神經隨之雀躍。《Of Monsters & Heroee & Men》的小號與民謠吉他帶著濃濃的鄉愁,宣告著樂團的回歸以及一頁精彩篇章的落幕,讓我們從早些時候的激情中冷卻,靜靜地咀嚼回味專輯全貌。

逝者已遠,那段曾經讓年少時期的我流連忘返的世代已然離去,或許只能不斷地從影片與唱片音軌裡汲取回憶和感動,想像著若能活在那時的當下該有多好。如果有一天,他們回來了,記得,趕緊抓住,別再讓它從時光的洪流中悄然離去。然後,把那份感動深深地收藏在心中。

2008年4月22日

《非理性時代:牛頓加農砲》試讀心得

一直以來,我的閱讀嗜好皆以東洋作家為主,西方作家的作品總是無法在閱讀的當下得到感動。歸咎源由,風俗民情、歷史背景、思想格局是其中的關鍵因素,東方文學的色彩與自我本身的同調性較高。但明顯地,《非理性時代》巧妙地避開這些因素,因為它掌握了另外一個重要因素:科學與物理。


艾薩克‧牛頓、太陽王路易十四、班傑明‧富蘭克林,歷史上看似毫無牽扯的三位重要人物,在這本想像力肆無忌憚馳騁的小說裡巧妙地牽上了線。身為理工學院的學生,對於這類將教科書中出現的人物撰寫成奇聞軼事的小說總是難捨特殊的喜愛,更迷人的是《非理性時代:牛頓加農砲》裡除了人物對話幽默風趣之外,在作者所架構出的巨大歷史框架下卻又擁有鉅細靡遺的人物刻畫,每位登場人物彷彿躍然紙上,真實地呈現眼前。

在被實驗折磨得死去活來近乎厭惡科學的現下,《非理性時代》又重新喚醒我從前那份對物理的特殊熱愛,這或許是份意想不到的禮物吧!

2008年4月20日

長跑男孩

休息了年餘的時間之後,我又重新替自己設定一個曾經有的職稱:家教輔導老師。先前之所以停止是由於每每教到一些明明不愛唸書閱讀卻又被父母寄予厚望的孩子,而這很讓我傷腦筋。假如家教這份工作對我來說只是賺取額外生活費的一項任務,那如此的觀念差異實則無須在意。然而,伴隨年紀增長,漸漸體現出腦袋裡知識的化學變化,讓人無法將這樣的事情視而不見。對於「努力唸書成為社會菁英」的道路愈顯厭惡,20多年的歲月裡不斷面對老舊陳腐的選秀制度,厭倦,想當然爾不想成為升學主義下的一員推手。
結束了懷舊的三月,重新面對現實處境的差異,繼離別前一晚的訓話之後,某天夜晚的MSN線上,又再一次站上審判席接受對方的連番批判:除了唸書之外的所有事,你都是「坐而說」多過「起而行」,一個愛講大話和理想的男人。砲火猛烈的程度幾乎將一小時前重新溫習《Half Nelson》而陷入自我辯詰與反證思考情境下的我轟炸得面目全非,壓抑心中不耐的怒氣,和順地聽著妳一刀一剮地解剖我的人格特質。

將心中的想法逐步實踐的想法不曾間斷卻也諷刺性地擁有極低的完成度。

24歲,人生最精彩、最無憂無慮的日子眼看即將步入歷史。當個成天聽音樂的耳機少年,看看小說、寫些心得與生活筆記、與同好談論社會局勢,對時事發出不平的聲響與批判,持續幻想著理想主義的實現。理想是什麼?腦袋裡很多,可是好像真的沒做過什麼,也沒真的將它化做擁有實體面貌的物質。看完一整晚的批鬥報告,不作二想。五天後,開始新的家教生涯。


這次教的學生和往常不同,這群人的起跑點落後於大多數小孩,升學考試只是為了讓他們擁有基本的謀生能力而非變得飛黃騰達,即便他們已彷彿命定般必須相對辛苦地活在這世界上。假若帶著憐憫的眼神面對他們,與那些講台上彷若能夠呼風喚雨的補教名師又有何差別?只是想親身參與確認一些想法,替未來往這條路的步伐跨出第一步,幫助他們然後一起成長,走出籠罩在學術保護傘下的象牙塔,睜開眼看看這個社會,拒絕冷眼旁觀。

ps.無論在任何場所裡,都還是會有一堆狗屁倒灶的事讓人看了直搖頭,但這次就暫且不提吧。

2008年4月19日

4/19 音樂543

今晚10點!史上最強單曲20首!這些曲目太威猛了!
線上收聽


Marvin Gaye / What's Going On (1971)
Joy Division / Love Will Tear Us Apart (1980)
The Beatles / A Day in the Life (1967)
The Kinks / You Really Got Me (1964)
The Beatles / Strawberry Fields Forever (1967)

Elvis Presley / Heartbreak Hotel (1956)
Grandmaster Flash and The Furious Five / The Message (1982)
The Who / My Generation (1965)
The Ronettes / Be My Baby (1963)
The Kingsmen / Louie Louie (1963)
Sex Pistols / Anarchy in the U.K. (1976)
Led Zeppelin / Stairway to Heaven (1971)
Marvin Gaye / I Heard It Through the Grapevine (1968)
Otis Redding / Sittin' on the Dock of the Bay (1968)
Chuck Berry / Johnny B. Goode (1958)
Aretha Franklin / Respect (1967)
Nirvana / Smells Like Teen Spirit (1991)
The Beach Boys / Good Vibrations (1966)
The Rolling Stones / (I Can't Get No) Satisfaction (1965)
Bob Dylan / Like a Rolling Stone (1965)

2008年4月16日

te’- 激發滿腔熱血小宇宙的真實聲響

夜幕壟罩整個港區,太陽吊掛在海平面的接縫處,火紅得如同鍛煉金屬的熔爐,但這不過是虛張聲勢罷了,南台灣的炙熱稍稍收斂起原先張牙舞爪的鋒利劍鋒。岸邊的探照燈逐漸成為抵抗黑暗的光源,在太陽底下曝曬一天的人們盡情地享受著這難能可貴的沁涼。

站立跳躍一下午的疲憊雙腳驅使著我在一旁的草坪上或坐或躺,抱著來發掘新聲音的心到這個階段而言是徹底失敗的,所有已經過去的表演中,仍舊只有Echo、熊寶貝和甜梅號激起了一些漣漪,其餘的樂團如快速道路上的路燈般在記憶板塊裡呼嘯而過,一點感覺也沒有。當我正為了毫無收穫與新體驗的下午感到沮喪不已時,台上的那個編織著無法言喻的豐沛音場的樂團正伺機待發地向我侵襲而來!


黑幕降臨的舞台上,一個陌生的聲音成為最大驚喜,每一首歌都是新的體驗,每一個鼓點和吉他音符皆是未曾有過的刺激。力道充沛的激昂鼓擊宛如颱風夜前夕的洶湧浪潮般不間斷地撲襲而來,有時主節奏吉他聲同調地演奏著激烈脈動的音符,偶而卻又朝反方向帶來柔順悅耳的點點旋律,無論是哪種方式,每個樂器之間都配合得恰到好處,帶出層層糾纏綿密的厚實音牆,時而憤怒狂潮,時而平緩悠遠,壓抑堆積,情緒滿溢到達臨界點,一瞬傾瀉而出。


《我々は希望に従って約束をし、恐怖にかられて約束を『果』たす》那靜謐恬適的吉他旋律為後方的巨大浪潮作了完美鋪陳,好像被一種溫柔和順的物質包圍著,讓人不由自主地陶醉沈浸在光亮酥軟的雪白世界裡。《何らの苦しみにもあわずして、何人をも幸福とは『呼』ぶなかれ。》前奏由重覆交疊的吉他riff 伴隨著穩定的鼓點組成,隨後快節奏的鼓擊預告著緊接而上暢快淋漓的吉他solo,螺旋似地向上竄升突破層層雲霧到達情緒的高點,為這首歌帶來強大的生命延展性。


原本疲憊地癱坐在遠處的草地上漫不經心地聆聽,一聲聲狂暴的刷扣如某種神秘的咒語召換著我的軀殼與靈魂,像是被不知名的物體敲擊到感官深處,身體無自主地站起喲暍吶喊!曲閉,安可聲不絕於耳,令人興奮動容的一刻!
他們的樂團名稱是te’,永遠地記住了!



2008年4月11日

《Half Nelson》

午夜23點40分開映,這大概是我近期看過最不人道的播映時間,原先22:00放映的時間已經到達我所能忍耐的極限,而這星期一開始改成23點40分放映更是讓人嗅到整人的氣味。午夜時分騎車在台北街頭,颼颼而過的勁風毫不留情敲打著失去支撐力的眼皮。好不容易到達光點,心裡直想著:「我他媽的一定是瘋子一個,選這種鬼時間看電影!」

這還不打緊,最機車的是星期一看完之後,禮拜三光點竟然在網頁上寫出因票房成績不錯而連續三天加映下午3點的場次!看到這消息差點沒被氣死,這光點存心要婊人的!我禮拜二一早搭車回新竹後,整整在實驗室睡了兩小時的午覺才恢復一天所需的精力,去他的機車光點!

OK!抱怨到此結束!回歸到這部電影!
你覺得自己的生活爛得一塌糊塗,在現實與理想之間掙扎不已,成天面對社會裡大小不等的瑣事,每天都有一堆狗屁倒灶的事情激發心中滿腔的怒氣!平日生活周遭的人無聊得令人恐懼、慌亂得無所適從,遵守著不知所謂的社會成規,朝向那眾人認可的傑出目標前進並不斷地激勵自己爬上資本主義的金字塔頂端。這一切都讓你覺得噁心不已,幾乎快被這種虛假不真實的理想弄得反胃。


因為一本《CHE in Africa》而被友人問起自己是不是共產主義者,Dunne反問:「難道我的書櫃上有《我的奮鬥》就代表著我是納粹份子?」不要只因為一件事情就妄下定論地評判一個人,然而偏偏就是有一大堆人喜歡第一時間貼上標籤,從你的名字、短短幾句話、穿著而輕易的定義你,絲毫不管你究竟是不是那樣的一個人,當身邊有這類型的人時是很令人難過的。


試著用理想主義去對抗這個社會,卻赫然發現那些陳規陋習以無比巨大的形貌佇立在你眼前,奮力抵抗卻換來一身無力感。想著要去做一件讓自己真正喜歡的事,卻躊躇不前。因為你害怕面對「實行後發現自己並不真的喜愛這檔事」的事實,站立在鏡子前看著成為那個失去既有目標理想,無法專心致志於任何事的人。重複著抱怨、批判、憤怒,認為自我本身已經爛掉了,生活糟糕得不值一提,然後藉由某種方式取悅自己,或者可以說是逃避:性愛、藥物、酒精、煙草、破壞。

每個人都有光明的一面,也都有見不得人的一面。

丹唐(萊恩葛斯林飾)是個貧民區的白人中學教師,班上的學生大部份是來自問題家庭的十三、四歲學生,他的教學作風大膽而犀利,總是學生討論黑人民權運動與辨証理論,引導這些懵懂的學生思考與改變。

另一方面,丹唐的私生活也不好過,他的前女友即將與他人步上紅毯,曾有的理想與熱忱,被日復一日的現實與壓力漸漸磨光,讓他陷於藥癮而難以自拔。



《About a Boy》裡頭的艾莉埋怨著自己的生活爛透了。
「為什麼?」「因為這個世界還有種族歧視、性別歧視,到處都不公平」
聽Nirvana和Kurt Cobain的憤怒歌聲,以為Kurt 的憤怒與感受和她相同,以為這種感受是她專屬的、旁人無法瞭解的。但我知道那並不是事實,或許這一年真的過得不愉快、不順遂,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心情起伏。也許是親情,也或許是愛情,一些原本安定的因素受到輕微的擾動。但過往的20年青春一直行走於平坦順遂的道路上,始終將這樣的人生安排視為理所當然,突然不希望成為自己原先設想的樣子而陷於思緒的泥沼之中。

「五十歲時,自傲地說出:我為了家庭和日本這個國家奮鬥了一輩子呀!」
「我成為了一個比想像中成功的社會人士,也變成了一個無聊的人」
「人都要自己活下去」然後!如果有人要跟你「在一起」的話,要打從心底感謝 對方,然後一起生活。注意!下定好的決心絕不能捨棄,要把那份決心一直放在心裡。
-- 《機車人生》

刮去臉上的鬍漬。必須先成為心中所愛的人們希望的樣子,讓他們為你感到開心。然後,在其他閒娛的時光裡成為自己想要的樣子,達成這樣的事情很困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