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23日
《500 Days of Summer》
《500 Days of Summer》來得正是時候!
「愛情」題材早已被好萊塢片商們演繹過不知幾千幾百回,「戀夏五百日」也絕對不是劇情多麼傑出特立的戀愛電影,然而Fox Searchlight 就像是電影界的Rough Trade 或者 4AD Record,總是發掘產出小成本卻令人驚艷的電影,繼2006年的《Little Miss Sunshine》與2007年的《Juno》之後,《500 Days of Summer》又再度讓人重溫這類小成本製作,表面上講述著無關痛癢的小情小事,背後卻蘊含了無數簡單卻時常被忘卻遺漏的人生道理與情感作業。
"Boy meets Girl. He falls in love, but she doesn't "
故事的起緣是編劇之一Scott Neustadter 的真實故事,所以我們在電影序幕便看到一段文字宣告"Any resemblance to people living or dead is purely accidental ... Especially you, Jenny Beckman ... Bitch." 另外,Marc Webb則是位拍攝音樂錄影帶出身的導演,《500 Days of Summer》是他首次執掌劇情長片導筒,然而電影巧妙運用跳敘手法,結合其本身長年拍攝MV的另類幽默感、豐富想像力還有獨特的音樂品味,讓這則心碎男孩的故事值得再三咀嚼回味。劇情本身顛覆 "Boys hate commitment, Girls love romance" 的傳統刻板印象,整段感情的主動權壓倒性地偏向Summer,從戀情開端於IKEA 假扮彼此是對方未來另一半的浪漫對手戲便言明她不想認真地為雙方訂立愛情契約,而後來感情已然消逝的冷淡彷彿Tom只是一位他呼之即來揮之即去的男孩。
《500 Days of Summer》大量利用錯置的時間點所營造出的反襯效果,對照Tom熱戀時期的容光煥發、整座城市都在為他歌唱起舞的得意模樣,失戀時的落魄衰樣與懷憂喪志又怎能讓人不捧腹大笑呢?(果然是一位「聽了許多英倫哀歌」的青少年) 而最令人會心一笑的反襯當然非結局Summer 竟相信「命中注定」而閃電結婚的劇情安排莫屬,Tom也從這段感情中學會不再消極等待真命天女的降臨與寵愛,而主動出擊地追求與製造機會,雖然結局充滿酸甜苦澀且不盡如人意,但其實這就是現實人生會發生的事,不是嗎?再完美的美好幻想,也承受不住一切轉為現實的尖銳碰撞呀!
另一方面,Tom的妹妹Rachel許多成熟過人的精闢語句則讓人不免注意到《500 Days of Summer》與《Little Miss Sunshine》《Juno》之間的巧妙連結 ─ 都藉由片中年紀最小的女孩來講述人生哲理,"你不能因為她跟你一樣喜歡那些鬼爛玩意兒,就把她誤認為是你的真命天女" 以及 "Summer的美好是因為你的記憶裡只偏心地留存甜蜜回憶" 這兩句話雖然都非常容易明白,但要作到坦然釋懷,還真需要一定程度的人生體會與領悟。
此外,整部電影佈滿密密麻麻的80年代音樂密碼:首先是電影配樂本身,〈She's Like a Wind〉貫穿這段感情,反襯出Tom熱戀與失意間的巨大差異 ─ 熱戀被甩、無法忘懷只好說服自己去恨一切有關她的事物;The Smiths則毫無疑問是這部片的支架砥柱,電梯裡的偶遇、對The Smiths的同樣喜好,Summer 隨意哼出〈There Is A Light That Never Goes Out〉中的瑰麗詞句 "To die by your side is such a heavenly way to die";Tom在下班時刻刻意放大音響的音量,播著〈Please, Please, Please Let Me Get What I Want 〉冀望再次贏得美人的回眸一笑,這首歌也同時呼應前一段Summer問Tom需要什麼文具用品,Tom回答她:『 我想你知道我要什麼?』,卻得到意料之外的冷淡回應,極為睿智幽默!
再者,Tom身上的T恤也不斷呼應電影開頭說的:「Tom是一位聽著英國搖滾哀歌長大的青少年」,Joy Division(Unknown Pleasure)、The Clash(London Calling)、The Jesus & Mary Chain (Psychocandy)這些80年代的英倫傳奇樂隊意外成為《500 Days of Summer》的強力配角,當然還有利用Summer高中畢業紀念冊的感言來帶出 Belle & Sebastian 98年意外熱賣的專輯《The Boy With The Arab Strap》,並藉由Summer 最愛的披頭歌曲是Ringo Starr 的〈Octopus's Garden〉加以突顯這女孩的別樹一幟和古靈精怪。
除此之外,《500 Days of Summer》雖然表面著重於探討愛情觀的差異與適切,但亦可從Tom在公園椅子上畫出理想中的建築遠景以及某天逛大街時仰望高樓建築的雕刻藝術中,看出導演Marc Webb乃極力試圖利用Tom身為建築系學生的人稱角色,帶領觀者體會領略LA 這座全美第二大城,於好萊塢與陽光沙灘外的另一番樣貌,挖掘其在卸下時尚名流與現代化大城市光環背後的歷史之美。
不過,說了這麼多讚美之詞,也該說說電影讓我厭惡的部份,那便是Tom與Summer 在IKEA打情罵俏時嘲諷中國家庭的那一幕,並不是什麼民族主義或自卑心態作祟,但這一步棋並未能讓人欣然接受「導演編劇只是為了闡明LA是一座華人人口眾多的城市」這樣的一個理由。
Labels:
35厘米
2009年11月18日
1976 - 不合時宜
1976 - 不合時宜
「即使是陪伴整個苦悶高中生涯的重要樂隊,
也難保不會遇到他們的創新想法與自己喜好分道揚鑣的一天」
1976的新專輯最初給我這樣的一個感覺,從專輯試聽機開始的那刻,不適應感自然而然地產生了。猜想最大的改變原因,在於76的詞曲關係遇到和阿山在《Rock Team》時期相同的問題,兩者開始有些格格不入,詞的詩意畫面無法飽和鑲嵌在音符脈動中,像是夜晚熟睡時在耳邊「翩翩飛舞」的蚊子,惱人的突兀不時跳出音軌,打擾正要進入狀況的專注力,思緒總在專輯中段逃脫降落到其他事物上,新歌彷彿被防風外套阻絕而吹不進心坎的冷風。
「即使是陪伴整個苦悶高中生涯的重要樂隊,
也難保不會遇到他們的創新想法與自己喜好分道揚鑣的一天」
1976的新專輯最初給我這樣的一個感覺,從專輯試聽機開始的那刻,不適應感自然而然地產生了。猜想最大的改變原因,在於76的詞曲關係遇到和阿山在《Rock Team》時期相同的問題,兩者開始有些格格不入,詞的詩意畫面無法飽和鑲嵌在音符脈動中,像是夜晚熟睡時在耳邊「翩翩飛舞」的蚊子,惱人的突兀不時跳出音軌,打擾正要進入狀況的專注力,思緒總在專輯中段逃脫降落到其他事物上,新歌彷彿被防風外套阻絕而吹不進心坎的冷風。
Labels:
Ilha Formosa!
2009年11月10日
Muse - The Resistance
自從2007年2月28日那場「正義無敵」演唱會之後,Muse在心目中的地位已然超越其他同儕樂隊,該場演唱會的激情與感動一路跟隨陪伴,即便爾後觀看了為數不少的大小音樂祭與個唱演出,以Matt Bellamy、Christopher Wolstenholme及Dominic Howard三人所組成的團體卻從未讓出冠軍寶座,若要用一個順應現下潮流的語彙來形容它的話,那會誇張地稱之為「我們的烏茲塔克」。那已經變成共同記憶,即便當下也許熟識如大學同窗好友,或者陌生、在生命路途上毫無重疊交會,但爾後相遇重逢的時刻,那場演唱會儼然變成一個符號、識別證一般地重要。
因此,對於這張作為07年演唱會之後發行的首張專輯《The Resistance》,其所乘載的無限期盼與想望是難以掩飾的。新專輯加重電氣化的嘗試,重拍踩著滿佈電子聲響的節奏,樂團似乎決意拋開以吉他搖滾為主軸所拉扯出巨大張力的編曲形式。而Matt 自小學習古典音樂的深厚底子也在這張專輯中大肆張揚開來,不但在《United States Of Eurasia 》中取樣了蕭邦夜曲,專輯尾聲更一口氣打造概念性的古典三部曲,樂團的強烈企圖心毫無掩飾地展露在世人面前。
此外,專輯歌詞所建構的故事則是來自George Orwell 於 1949年出版的《1984》(今年恰好是該書60週年紀念) 樂團主唱Matt Bellamy 在BBC 的訪談中提到這本反烏托邦三大著作之一對新專輯的影響:
“When I read it this time I was much more taken with the love story. I read it once in school about 15 years ago it was all about the politics. But when I read it this time I was much more taken with the love story in the book between Juliette and Winston.”
“In the early years I was confused about what my emotions were trying to express. As I said, being in England or seeing what’s going on in England has defined it as being a lot more direct and a lot more down to earth. I think the first song [Uprising] sums up how a lot of people feel and it’s that we need to change.”
所以在專輯同名歌曲〈Resistance〉中我們聽到Matt 高唱〝Love is our resitance. They keep us apart and they won't stop breaking us down. And hold me, our lips must always be sealed 〞來歌頌哀悼Winston與Julia 的愛情;〝They’ll try to push drugs. Keep us all dumbed down and hope that we will never see the truth around 〞則控訴「老大哥」「大政府」從不間斷試圖欺瞞人民、掩蓋事實的惡劣行徑;而〈United States of Eurasia 〉更是莞爾地直接把書裡的歐亞國搬了進來。
Muse自上一張專輯《Black Hole And Revelations》便開始藉由歌曲批判當前世界大國們的種種錯誤決定,而此番更以《The Resistance》進一步探究更深層的人文價值與自由意識的重要性。或許在團員嘻笑辱罵的調皮行徑身後,真確地藏著一個與眾多前輩樂團如U2, Radiohead, R.E.M 相似的靈魂,他們不只是悠遊於「娛樂圈」的商業樂團,更試著藉由音樂與文字力量讓聽者覺醒,進而造成某種程度的改變,持續對這日趨蠻橫無理、世道傾頹的世界發出「反抗之聲」。
Uprising
Undisclosed Desires
Labels:
Across the Universe
2009年10月29日
《Billy Elliot》
I was dancing when I was twelve
I danced myself right out the womb
I was dancing when I was eight
I danced myself into the tomb ...
「20世紀少年」的歌聲隨著男孩的跳躍起伏揭開了電影序幕,追求人生夢想的劇情總能撼動人心,為平淡死板的生活帶來新的悸動,而當電影配樂是自身所熱愛的部份時,這股力道便顯得更加澎湃巨大。成功的故事固然使人激昂、充滿希望,那失敗的故事呢?假如夢想本身並不真的如此美好呢?
Billy是生長於英國北方的礦工小鎮,命運一如《Kes》中的同名男孩,父親與兄長皆以礦工為業,生在小鎮、活在小鎮,死恐怕也在這座小鎮。一座牢籠,從你自母親的子宮陰道溜出後即命定性地囚禁著你。1984年的冬天,礦場的罷工運動正如火如荼抗爭著,父親與兄長加入了反抗陣營,日復一日在街頭上對那些背叛工會的「工賊」咆嘯怒吼。Billy,11歲的男孩,還有點時間能夠無憂無慮,揹著祖傳的拳擊手套去學習11歲「英國」男孩該做的事情:「拳擊」 和 「足球」
命運陰錯陽差地讓Billy 愛上跳舞,拳擊手套暫擺一旁,套上芭蕾舞鞋,旋轉!跳躍!
小鎮上的芭蕾舞老師Wilkinson太太意外發現Billy天賦異稟,身型筆直修長極度適合練習芭蕾,幾經觀察與教導後,Wilkinson太太希望Billy 報考倫敦芭蕾學院,接受正統的舞蹈訓練,有朝一日必能成為一位成功的舞者。而故事從善如流地往它理當拓延伸展的方向走去,Billy 的努力與堅持說服了執拗的父親,邁向成功舞者的寬廣大道。
《Billy Elliot》深刻點出英國下層社會的悲哀與無奈,細緻地描繪出工人階級的生活意識,滿佈感人肺腑、至親至情的橋段:父親為了籌集Billy報考費用,忍痛放棄堅守已久的罷工立場,忘卻旁人奚落揶揄的冷言冷語,放下尊嚴與立場只為換取Billy圓夢的「機會」。Billy 成功了,電影尾聲他成為傑出的舞蹈表演家,跳出一道優美的弧度,這也是電影之所以為電影的原因之一。
所有人的努力與付出,為了一則夢想的實現,是否有其必要用家人一輩子的辛勤與付出換取,私以為這理當是自我實踐追求的一部份,是僅關乎個體追尋生存意義的事,自身的夢想不該成為身旁至親的負擔,即使他們甘之如飴,視之為甜蜜的負荷。再者,自身逃不出小鎮牢籠的束縛,便把所有希望寄託在Billy 身上,年僅11歲的男孩卻需承載超齡的期待,彷彿這個家庭的興敗存亡掌握在他那雙飛躍的舞鞋上,一不小心即可能撞得支離破碎,於他而言恐怕沈重了些。
雖然有些不該出現的負面想法,但這並未減低《Billy Elliot》感動的元素,隨著劇情脈絡的起伏:午夜時分出現的母親幻影與其所留下的手信、Billy與鄰居男孩Michael戰勝世俗性別價值的真摯友誼、Billy 回答主考官為何喜愛跳舞的經典台詞,情緒同樣在這些橋段受到波盪,淚水流淌的程度超乎預期。只是碰巧最近思考著個人夢想實現與追求的問題,恰好劇中的情節非我所認同的方式而已。心中還是堅定地以為,夢想的追尋是自身的事情,不該連累他人犧牲奉獻以達成一己之夢。
PS.整部電影以glam rock先驅樂團T. Rex 的歌曲為主軸,中途勞工抗議場景穿插The Clash的經典名曲〈London Calling〉,完美體現劇情設定下的時代脈動,配樂選用之精妙著實為整部電影大大加分!
Billy Elliot - I Love To Boogie (T-Rex)
I danced myself right out the womb
I was dancing when I was eight
I danced myself into the tomb ...
「20世紀少年」的歌聲隨著男孩的跳躍起伏揭開了電影序幕,追求人生夢想的劇情總能撼動人心,為平淡死板的生活帶來新的悸動,而當電影配樂是自身所熱愛的部份時,這股力道便顯得更加澎湃巨大。成功的故事固然使人激昂、充滿希望,那失敗的故事呢?假如夢想本身並不真的如此美好呢?
Billy是生長於英國北方的礦工小鎮,命運一如《Kes》中的同名男孩,父親與兄長皆以礦工為業,生在小鎮、活在小鎮,死恐怕也在這座小鎮。一座牢籠,從你自母親的子宮陰道溜出後即命定性地囚禁著你。1984年的冬天,礦場的罷工運動正如火如荼抗爭著,父親與兄長加入了反抗陣營,日復一日在街頭上對那些背叛工會的「工賊」咆嘯怒吼。Billy,11歲的男孩,還有點時間能夠無憂無慮,揹著祖傳的拳擊手套去學習11歲「英國」男孩該做的事情:「拳擊」 和 「足球」
命運陰錯陽差地讓Billy 愛上跳舞,拳擊手套暫擺一旁,套上芭蕾舞鞋,旋轉!跳躍!
小鎮上的芭蕾舞老師Wilkinson太太意外發現Billy天賦異稟,身型筆直修長極度適合練習芭蕾,幾經觀察與教導後,Wilkinson太太希望Billy 報考倫敦芭蕾學院,接受正統的舞蹈訓練,有朝一日必能成為一位成功的舞者。而故事從善如流地往它理當拓延伸展的方向走去,Billy 的努力與堅持說服了執拗的父親,邁向成功舞者的寬廣大道。
《Billy Elliot》深刻點出英國下層社會的悲哀與無奈,細緻地描繪出工人階級的生活意識,滿佈感人肺腑、至親至情的橋段:父親為了籌集Billy報考費用,忍痛放棄堅守已久的罷工立場,忘卻旁人奚落揶揄的冷言冷語,放下尊嚴與立場只為換取Billy圓夢的「機會」。Billy 成功了,電影尾聲他成為傑出的舞蹈表演家,跳出一道優美的弧度,這也是電影之所以為電影的原因之一。
所有人的努力與付出,為了一則夢想的實現,是否有其必要用家人一輩子的辛勤與付出換取,私以為這理當是自我實踐追求的一部份,是僅關乎個體追尋生存意義的事,自身的夢想不該成為身旁至親的負擔,即使他們甘之如飴,視之為甜蜜的負荷。再者,自身逃不出小鎮牢籠的束縛,便把所有希望寄託在Billy 身上,年僅11歲的男孩卻需承載超齡的期待,彷彿這個家庭的興敗存亡掌握在他那雙飛躍的舞鞋上,一不小心即可能撞得支離破碎,於他而言恐怕沈重了些。
雖然有些不該出現的負面想法,但這並未減低《Billy Elliot》感動的元素,隨著劇情脈絡的起伏:午夜時分出現的母親幻影與其所留下的手信、Billy與鄰居男孩Michael戰勝世俗性別價值的真摯友誼、Billy 回答主考官為何喜愛跳舞的經典台詞,情緒同樣在這些橋段受到波盪,淚水流淌的程度超乎預期。只是碰巧最近思考著個人夢想實現與追求的問題,恰好劇中的情節非我所認同的方式而已。心中還是堅定地以為,夢想的追尋是自身的事情,不該連累他人犧牲奉獻以達成一己之夢。
PS.整部電影以glam rock先驅樂團T. Rex 的歌曲為主軸,中途勞工抗議場景穿插The Clash的經典名曲〈London Calling〉,完美體現劇情設定下的時代脈動,配樂選用之精妙著實為整部電影大大加分!
Billy Elliot - I Love To Boogie (T-Rex)
Labels:
35厘米
2009年10月21日
The Raveonettes - In & Out Of Control
時序來到21世紀第一個世代的尾聲,瞪鞋復古風潮這兩三年持續席捲搖滾樂壇的趨勢在2009年更為變本加厲,從年初的Gliss,接續在後的The Pains of Being Pure At Heart,以及前陣子成功請出「人間蒸發」的Paul Draper合唱〈Greyhounds in the Slips〉的The Joy Formidable (話說Paul Draper這位中年發福的俊俏主唱也真夠混的,竟然以如此形式的復出便想呼嚨哄騙樂迷,虧我真心期待他要跨出solo album的第一步,結果又是虛晃一招的凌波微步) 接著暑假檔期的強檔主打星則是尚未發片便以單曲紅遍全英國,外加愛說大話亂封爵的NME所強烈推薦的The Next Big Thing - The Big Pink (當然不能忘記原子彈與粉紅磨菇雲的精妙比喻!)
即便這些後生晚輩已讓這座星球充滿喧囂狂放的噪音,每支樂隊也各自具備供人辨識的自我特色:The Pains of Being Pure At Heart 青春無敵的蜜糖戀曲、The Joy Formidable持續性的躁動與歇斯底里、Big Pink則以電氣化舞曲與同質性樂團作一區隔。但說到近年來的瞪鞋神主牌絕不能忽略來自丹麥,目前定居於美國紐約,由Sune Wagner和Sharin Foo所組成的雙人團體 - The Raveonettes
上一張《Lust Lust Lust 》專輯無疑是解放心靈宣洩慾望的一帖良藥,飯前睡前、讀書打屁、開車旅遊、返鄉通勤都要聽上一會兒,喚醒長年沈睡的瞪鞋靈魂。《In And Out Of Control》延續《Lust Lust Lust 》的成功模式,也許沒有太多的創新刺激,噪音音牆中的悅耳旋律依舊,一聽便無法自拔似地反覆播放,整張專輯沒有間歇或轉折,一體成形的流暢度把瞪鞋的魅力發揮得淋漓盡致,吉他tone調、雙主唱隨性所致的呢喃哼唱、電子琴鍵拖曳出的主聲線,每一細小環節皆命中紅心似地得我歡心,不消多時便徹底擄獲聽覺感官。
歌曲長度短潔有力,在短短三分鐘的長度中塞滿所有悅耳動聽的可能元素,層層疊疊爬上爬下的音階旋律融合厚實襯底的迷幻噪音,在噪音瀰漫的吉他音牆中穿插恬美清新的旋律,唱著病態般的愛情絮語,"Being without you, you think my world is tumbling down " 彷彿是新橋戀人裡Alex 激烈霸佔式愛情的最佳寫照;〈Gone Foever〉、〈Oh, I Buried You Today〉則是2009年失戀排行榜的成員之一。 "I know a heart is hard to please When love fades" 心已上鎖,再多的挽留也是多餘, 實無須浪費氣力跳那最後一支舞。
雖然專輯名為《In & Out Of Control》,整張專輯的概念意向卻失衡地偏向"Out of Control" (整張專輯唯一「In Control」的部分大概只有專輯長度),〈Suicide〉、〈D.R.U.G.S.〉皆是失控脫序的代表, 然而悲傷主題背後卻是甜美可人的音符,不合常理的調調堪稱荒謬滑稽人生組曲之最佳示範。
Last Dance
Heart of Stone
Labels:
Across the Universe
2009年10月11日
British Sea Power's Taipei Gig:終始如一的意料之外
British Sea Power的第三章專輯《Do You Like Rock Music ?》是去年眾多專輯中相當喜愛的一張,<Open the Door><Canvey Island><Waving Flags>皆是CD Player中反覆播放的歌曲。彼時國中好友正在英國唸書,聽著聽著就冒出想去英國一睹該團現場演出的念頭(當然最後沒成行,海外演唱會行程改成日本的Radiohead朝聖之旅)。萬萬料想不到,一個月前突如其來宣布British Sea Power即將來台開唱的消息,票價更是一反常態的親民佛心,然而當天票房卻也是意料之外的差,容納500人的Live House場地僅僅塞個七八成滿。(原以為在這英搖、後搖、民謠三搖掛帥的台灣島裡頭,British Sea Power理當擁有不低的人氣才是)
大概是演唱會參戰次數激增後的反效果,懶得反覆播放複習即將「登台」演出樂團的曲目、setlist 瞄過一眼便沒了興趣似乎成為常態,因此這回的演唱會行前準備可說是歷來最草率的一次,好在《Open Season》與《Do You Like Rock Music ?》早就聽得爛熟,隨性使然反倒造就另一次令人印象深刻的現場體驗。
今年早先來台的兩大英搖團體:Oasis與Placebo毫無疑問把胃口養得越來越大,導致八月初的Mew於我而言簡直是夢魘一場。現場目睹英搖大團風采和完美無誤的演出,讓播放器中的音樂蛻化為真實存在的感官記憶,心中自是無比感動,然而一切接按照事前安排的模式行駛,就好比咆勃爵士樂手放棄現場即興演出般的尷尬錯置,失去搖滾樂最珍貴的特質。
若說Oasis與Placebo的演出是樂團與音效團隊歷經多年巡演經驗,呈現出零失誤的精準演繹,那這場British Sea Power 則可以說是將搖滾樂現場的無法預測性完美體現的極致演出。不同於Oasis與Placebo複製出百分之百原汁原味的演唱會場景,讓腦中產生一種「是的!這跟我在DVD與Youtube裡頭看到的影像如出一轍」的想法,British Sea Power是活生生地在你的眼前跳動著,這讓我想起去年3月的Broken Social Scene,一群熱愛音樂的樂手忘情地揮灑才華與熱情,與台下觀眾產生巨大而緊密的鍊結,兩股力量洶湧激盪的交互作用,撞擊出當下專屬的璀璨花火。
其餘心得速記:
1. <Waving Flags><The Great Skua><Canvey Island>這三首曲目接在一起根本就是作弊阿!!
2. 主唱之一的Yan現場看起來神似Ioan Gruffudd和Gael Garcia Bernal的綜合體,標準的英倫帥哥,但演唱會一開場後便像個瘋子,我用相機連拍照片時,正好奇他怎麼突然消失在LCD的圖像裡,原來是跳下台了!
3.Noble是該團另一位瘋子,踢毽子、嘴裡含著舞台佈景用的樹枝以及跳下台玩得不亦樂乎!
4.安可曲<Lately >是被觀眾的安可聲喊出來的,而不是預先安排好!當時站在PA台旁,The Wall 工作人員自以為是地說:「表演已經結束了,沒有安可嚕!」我曉得他是誰,無論在網路世界或者真實人生都是個令人討厭的樣子。安可之前,Yan問歌迷要點什麼歌,當有人大喊<Lately>時,他很有趣地回說:Oh! It's a ten minutes song!
Labels:
感官駕馭
2009年10月8日
theLittle -《我親愛的直布羅陀海峽》
即便早已不是台灣地下樂團圈子裡指標性的樂隊,知名度與群眾魅力也逐年被下一世代的樂團如Tizzy Bac、1976、蘇打綠等樂團取代,然而去年9月甫發行新專輯《World》,加入新的銅管樂器編制,整體樂風變得豐富多樣、生氣盎然,讓人忘了這組樂隊的元老二人組 ─ 主唱阿山與吉他手虎神都已是年近不惑的搖滾老將的事實,他們仍舊充滿活力地在搖滾場景裡蹦蹦跳跳。
半年後,在首張專輯《起來》發行十週年前夕突如其來的分道揚鑣,彷若晴天霹靂般地重擊每一位衷心追隨的樂迷,雖然樂團的改制拆夥早已屢見不鮮,然而「阿山離開四分衛」的事件卻夾雜著他與虎神之間的嫌隙,兩方各說各話的荒謬景象就彷彿看到一對長跑多年的伴侶,在一切看似穩定前行的途中驟然分手,難以料想這對樂團組合最後竟是不歡而散地收場。
再多的回憶、不捨與惆悵終將轉化為另一股前進的力道,阿山的新生樂團theLittle於前些日子發行了樂團首張EP《我親愛的直布羅陀海峽》,我自然把它當作對於過往喜愛的一種投射,判斷力於此同時絲毫不管用,清楚曉得收到CD的當下肯定會整日播放著同一首歌,它象徵的不僅只是285秒的音符位移,而是一眸對搖滾樂啟蒙時期的深沉回望。
還記得曾經多麼引以為傲地拿著仿LP封套格式的專輯封面,到處宣揚那張專輯的激盪人心;未曾遺忘三天兩頭便反鎖門窗,放縱床頭音響播放不合時宜的轟天巨響,宣洩青澀年代特有的懵懂無奈;大伙在門外開心慶祝跨年倒數,自我封閉地窩在電視機前守候,只為了看一眼曾經遙不可及的live表演,更別提之後再大費周章地收拾殘局。
聽著歌曲的同時,回想第一次聽到《起來》這張專輯的樣子,試著將兩個人重疊比對內在改變,清楚看見時間脈絡在身上刻印深鑿出抹去不掉的痕跡,搖滾樂樂風的接受度與口味以不斷自打嘴巴的方式前進,對於事物的喜惡亦行駛過不計其數的直角彎道,即使努力建構一套準則卻也泯除不了隨波逐流的可能性,然而就是有些事從來沒改變過,我依舊樂在其中地沈溺於阿山織譜出的樂詩裡。
momowu:「每個男人都有專屬的初戀情結」
乘著聲音載體穿越直布羅陀海峽的夜晚,滿足地拿下耳機時,突然想起吳機毛說的這句話。
縱然整個「世界」和生活方式不斷地被高科技與劃時代的發明劇烈改變前進著。
我親愛的直布羅陀海峽
河緩緩地流,溜走了時間不回頭
偶爾蝴蝶花瓣跌落,沒有人記住
海那樣遼闊,網住血跡未乾的執著
還有空白來不及填滿,倉促的未來
不管要跨越多長的距離
習慣了暴風雨前的寧靜
無論要沉入多深的海底,let it be!
路好長也好久,直到疤慢慢地剝落
就在臉頰的那道曲線,很快地變乾
尚未完成的夢,棲息在海洋最深處
我知道那是多麼地遙遠,多麼地精彩
不管要跨越多長的距離
習慣了暴風雨前的寧靜
無論要沉入多深的海底
那是多麼地美麗,我親愛的直布羅陀海峽
那是多麼地險峻,我親愛的直布羅陀海峽
那是多麼地靠近,我親愛的直布羅陀海峽
為了你,我願意
Labels:
Ilha Formosa!
2009年9月25日
The Big Pink & The XX
好久沒寫有關唱片跟音樂的事,這段日子裡聆聽的專輯數量也沒減少,仍舊是瘋狂地把新聲響傾倒進聽覺記憶裡,一大堆記不住的聲音留在尚堪使用的硬碟空間裡,上班時候的耳機和賦閒在家時也幾乎是不間斷地播送著音樂,早上起床到上班前的短暫時間也硬要開啟揚聲器讓音樂流洩,強迫症似地填補每分每秒的聲音空白。
大概是階段性的循環又已經到了一種厭倦、缺乏耐性的階段,每個人都會面臨的處境。
The Big Pink - A Brief History Of Love
挾著由英國搖滾大廠4AD簽下唱片約並且被英國媒體冠上The Next Big Thing 封號等傲人氣勢 的 The Big Pink,此番debut專輯果真不負期待,專輯首曲〈Crystal Visions〉便引援流暢的英搖旋律與密不透風的瞪鞋氣息,完全承接這幾年Shoegaze大舉復興的時代角色。接續的〈Too Young To Love〉作為樂團首發單曲自然不能遜色,踩著骯髒噪音外加些許Space Rock的迷幻氣味。〈At War With The Sun〉大開大放的節奏就像是搖搖擺擺逛大街的英國痞子,有股無法言喻的帥氣姿態,一路接到〈Velvet〉就彷彿Muse 的〈Hysteria 〉接上 〈Time is Running Out〉,除了血壓升高情緒到達沸點外也想不出其他反應了!專輯發片前的暖身單曲〈Dominos〉讓人靈光一閃,那宛若Richard Ashcroft附身般的夢幻嗓音,煽動蠱惑聽者內在情緒不斷迴響,讓人很難不將大粉紅與神韻做一比較,即便前輩是那樣偉大、遙不可及,但這年頭還能重現當年[「神韻」風采,即便只有七八成v相像也彌足珍貴了。
The XX - XX
The XX 是一組讓驢子搜尋引擎拿他沒輒的強悍樂隊,難以搜找的程度連The Music都自嘆不如。一群由倫敦在地20歲出頭小伙子所組成的The XX,唱出的歌曲卻充滿歷經世故的穩重內斂,情緒優雅潛藏在低迴盤繞厚實基底下,他們以英國佬獨有的諷刺揶揄描繪出眼中的倫敦,宛如後龐克疏離的空間感搭配上極具黑人藍調靈魂色彩的節奏,融合出這組新興的Trip-pop 樂隊,每一首歌背景的吉他撥弦都那樣地直擊內心,牽動內在身軀隱匿的特定頻率,簡短有力的編曲結構讓人在情緒起伏尚未停歇的瞬間便完整聽完一趟,猶未過癮便不斷讓The XX在空氣中重複迴盪,就好比你會不小心讓The National的《Boxer》重複播放一整天,沒有令人日久生厭的強烈節拍,沉穩行進、隱藏自身耀眼奪目的巨大光芒,專心演繹詮釋著每一個音符所能乘載的最大情緒單位,歷久彌新的歌曲當如是。
大概是階段性的循環又已經到了一種厭倦、缺乏耐性的階段,每個人都會面臨的處境。
The Big Pink - A Brief History Of Love
挾著由英國搖滾大廠4AD簽下唱片約並且被英國媒體冠上The Next Big Thing 封號等傲人氣勢 的 The Big Pink,此番debut專輯果真不負期待,專輯首曲〈Crystal Visions〉便引援流暢的英搖旋律與密不透風的瞪鞋氣息,完全承接這幾年Shoegaze大舉復興的時代角色。接續的〈Too Young To Love〉作為樂團首發單曲自然不能遜色,踩著骯髒噪音外加些許Space Rock的迷幻氣味。〈At War With The Sun〉大開大放的節奏就像是搖搖擺擺逛大街的英國痞子,有股無法言喻的帥氣姿態,一路接到〈Velvet〉就彷彿Muse 的〈Hysteria 〉接上 〈Time is Running Out〉,除了血壓升高情緒到達沸點外也想不出其他反應了!專輯發片前的暖身單曲〈Dominos〉讓人靈光一閃,那宛若Richard Ashcroft附身般的夢幻嗓音,煽動蠱惑聽者內在情緒不斷迴響,讓人很難不將大粉紅與神韻做一比較,即便前輩是那樣偉大、遙不可及,但這年頭還能重現當年[「神韻」風采,即便只有七八成v相像也彌足珍貴了。
The XX - XX
The XX 是一組讓驢子搜尋引擎拿他沒輒的強悍樂隊,難以搜找的程度連The Music都自嘆不如。一群由倫敦在地20歲出頭小伙子所組成的The XX,唱出的歌曲卻充滿歷經世故的穩重內斂,情緒優雅潛藏在低迴盤繞厚實基底下,他們以英國佬獨有的諷刺揶揄描繪出眼中的倫敦,宛如後龐克疏離的空間感搭配上極具黑人藍調靈魂色彩的節奏,融合出這組新興的Trip-pop 樂隊,每一首歌背景的吉他撥弦都那樣地直擊內心,牽動內在身軀隱匿的特定頻率,簡短有力的編曲結構讓人在情緒起伏尚未停歇的瞬間便完整聽完一趟,猶未過癮便不斷讓The XX在空氣中重複迴盪,就好比你會不小心讓The National的《Boxer》重複播放一整天,沒有令人日久生厭的強烈節拍,沉穩行進、隱藏自身耀眼奪目的巨大光芒,專心演繹詮釋著每一個音符所能乘載的最大情緒單位,歷久彌新的歌曲當如是。
Labels:
Across the Universe
2009年9月15日
CHE - 28歲的革命歲月與39歲的告別信
今年正值古巴革命成功50週年,革命英雄Che Guevara的傳記電影在此一時間點上映無疑更加深他神格化的傳奇色彩。而亦是此片觀看重點之一,雖然腦海裡的Che早已被Gael Garcia Bernal於《The Motorcycle Diaries》中的陽光模樣定義,然而此片飾演Che Guevara的波多黎各性格男星Benicio Del Toro卻直接打破這無謂的偏執,螢幕上的他如假包換揣摩出Che的神韻,臉上的鬍漬、深鎖的眉宇、堅定執著的眼神,宛若這是一部真實的紀錄片。
《28歲的革命歲月》自Che於墨西哥與Castrol相識的機緣談起,跳躍式的時空擺置交叉聊述革命時期游擊隊在馬埃斯特山區隱匿訓練。教育與醫療的普及率是古巴革命後為人稱道的核心改革,在電影中即能見到他們自游擊隊時期便逐步規劃將理想化為現實,創建一套極具規模與體制的游擊隊訓練歷程。Che 於古巴革命之後擔任國家銀行總裁與工業部長,而他最知名的外交參訪莫過於代表古巴出席聯合國大會,影片亦在此段多加著墨,熱情歡呼夾道歡迎的哈瓦那人民與手持抗議標語、稱呼Che為殺人魔的紐約民眾形成強烈對比,但不論人們對他的評價為何,是深具同理心的社會主義者也好,是嗜殺反對人士的劊子手也罷,Che於聯合國大會上發表的言論與宣言仍舊使人為之動容。
相較於《28歲的革命歲月》在史實紀錄中添加些許幽默對白與人性的巧妙互動,《39歲的告別信》卻只像是將《玻利維亞日記》忠實地將文字轉為影像畫面紀錄,逐日式的順敘手法呈現,劇情步調略嫌緩慢沉悶,人物繁多複雜又缺乏分野辨析的獨特性,腦中充滿疑惑與焦躁難耐。以外地人的身分作為游擊隊領袖,缺乏當地人民的信任與支持,無法喚醒屢遭軍政府迫害荼毒的底層憤怒,加上敵眾我寡的明顯劣勢與美國中情局暗中馳援玻國政府軍,這場異鄉的革命運動彷彿從一開始就象徵著失敗,死亡的陰影逐步滲透逼近,飢寒交迫一步一步蠶食鯨吞原有的壯志豪情與同志情誼,武裝行動的後半日子是緩慢等待落敗的到來。
《革命前夕的摩托車之旅》提供我們藉由這位悲壯人物的一段過往去遙想理想世界的可能性,放棄古巴革命後優渥的生活條件,重新投入革命事業、拯救他眼中弱勢族群的生命,史詩般的壯烈成仁,離世前宛若耶穌再世的神韻使Che成為所有心中懷著憤怒、憎恨資本與帝國主義青年們的偶像,無數青年高舉著印染上由Alberto Korda拍攝的Che Guevara著名照片的旗幟,皮包、飾品、T-shirt、打火機充斥氾濫地流竄,Che與貓王、藍儂、寇本一同成為主流市場銷售販賣的次文化象徵,一切充滿著諷刺與荒謬。
曾經急迫地閱讀所有有關Che的文字與歷史考究,企盼從這一點一滴的累積中得到持續對抗的力量,將理想主義的成功投影於彼之身,可是那些讚頌的文字卻反而不斷戳刺激起懷疑的念頭,已然過份美好地失去了真實樣貌。然後,停下腳步,雖然我還是反覆咀嚼他所說過的,充滿人本色彩、極富同理心的反思語句,只是有些東西已經悄悄改變。
房間依舊掛著Che與Kurt 的海報。
Labels:
35厘米
2009年8月29日
Tokyo Sonata 東京奏鳴曲
這是一座典型的日本家庭城堡,由父親一手制定規矩、行為準則,他是國王,沒有人有權力否決他的意旨。除了唯命是從之外,消極抵抗與自我放逐是唯二能夠在精神方面逃脫的辦法。鏡頭下的人們彷彿都忘了快樂該如何描繪,忙碌匆匆地走在循環反覆的道路上,有些重要的事淡淡地隨著時間前行而逐漸倒退。
一家之主龍平遭逢經濟蕭條衰退與產業外移的失業危機,一輩子所奮力構築的世界瞬間崩塌,心裡想的可能是:「我為這個國家、社會和我的家庭付出一生!很努力地過生活呀!」
尊嚴、父權社會的集體意識迫使他無法對家人坦然。每天早晨仍舊西裝筆挺、穿著整齊地出門,在街頭的公園分領午餐,前往職能介紹所尋求職場的第二春,外在行為與自恃甚高的自尊心融合冶製成一把雙面刃,一寸一寸地啃蝕內心、揮砍破敗無望的未來,迎來無以名狀的焦慮與挫折。
身為家庭主婦的惠週而復始地過著每一天,也許曾有過些夢想,但為了「家庭」著想,她捨棄全部的一切。就像是所有典型完美的家庭主婦,惠默默支撐著這個可能一觸擊碎、處在危險動態平衡的美好家庭,沒有怨言,只因為她對家庭的責任感與對孩子們的無私的愛。
長子阿貴與家庭漸行漸遠,精神層面上也早已不是這家庭的一份子,而他終於下了決定、付諸行動,從軍加入美軍行列,雖然劇中戲份不多,但他的決定除了徹底在父子關係上劃上一道無可抹滅的俐落刀痕,也同時象徵著這部片的一個轉折點,自此之後家庭中的每個人分道揚鑣地尋找自己人生的意義,不再受到傳統家庭印象的窠臼所侷限。
次子健二的身上自然散發著一股無法言喻的孤獨感,彷彿腦袋裡想著的所有事都與同儕毫無關聯,是卓然獨立地活在這個社群裡。他想學鋼琴,從身子裡冒出的強烈慾望讓他悍然前行,而偷拿營養午餐費用去學鋼琴,不顧一切追逐自我夢想的舉動,也與母親惠受到家庭負累箝制而放棄年少夢想形成強烈對比,健二無疑是這部片所有荒謬乖誕中難得的正向光芒。
《東京奏鳴曲》滿佈詼諧反諷的黑色幽默,濃厚深沉的絕望無止境蔓延開來,有著日本恐怖大師美名的導演黑澤清在這部片中,犀利尖銳地刻畫出日本傳統社會下扭曲失真的家庭情感,拆穿身處同一屋簷下的幸福假象,就如同另一位被喻為對於社會現象有著鯊魚嗜血般敏銳嗅覺的作家村上龍前幾年的作品《最後家族》,《東京奏鳴曲》的結局在破敗殘缺的景象中挖掘新的希望,彷若寒冬朝陽在冷列陰暗的角落中升起的希望,放棄那些無謂的尊嚴、社會地位與名利得失,才能重新體會最初、最真摯的幸福。
Labels:
35厘米
2009年8月20日
《Taking Woodstock:A True Story of a Riot, a Concert, and a Life 》
去年此時,聽聞台灣之光(不是王建民)即將翻拍這部描述烏茲塔克音樂節的小說,興奮之情溢於言表,心底冒出的第一個無知問題便是:「什麼!難道李安也是搖滾樂的子民!」從電影預告中所感受到那一股前所未有的歡愉,李安在連續創作幾部話題嚴肅沉重的作品後,這部融合早已成為「搖滾樂神話」的烏茲塔克音樂節且步調輕鬆詼諧的喜劇作品,無疑成為2009年必看的片單之一,而在漫長等待電影上映的同時(10/9全台聯映),閱讀搶先上市的原著翻譯小說理所當然是不可免俗的例行公事。
《Taking Woodstock:A True Story of a Riot, a Concert, and a Life 》是作者Elliot Tiber的仿自傳故事,雖然小說提名為Taking Woodstock,然則著墨於此一傳奇音樂聖殿的文字卻出人意料地少,你無從假以此書神遊1969年8月15至17日這三天精彩絕倫、滿佈傳奇色彩,Jimi Hendrix、Joan Baez、Janis Joplin、The Who、Jefferson Airplane、The Band等搖滾巨星齊聚的音樂場景。但也許就如同烏茲塔克音樂節之於過去40年一般,它所被賦予的時代意義與歷史標的早已遠遠超越音樂本質所能詮釋的,它蛻變轉化成一種精神印記,一種對良善、理想與世界和平深懷希望的烏托邦圖騰。
小說的主軸建築架構在一個精神狀態畸形扭曲的家庭裡,母親以一代女王的姿態統御著Tiber家族,刻薄小氣的程度令所有人聞風喪膽,「老娘當年口袋裝了冷冰冰的馬鈴薯,冒著生命危險躲過沙皇士兵的追逐,千里迢迢從俄國逃難到這裡...」是她不變的口頭禪;老爸則是在河東獅吼的淫威之下,啞巴吃黃蓮、有苦說不出,吃苦耐勞認份地過著每一天。主人翁Elliot Tiber 週間日子是紐約小有名氣的室內設計師,但週末時光卻像是跨過午夜12點的Cinderella,叫罵喊打、精神折磨不間斷地侵入身上的每一吋細胞。
除了身處此一畸形扭曲的家庭外,Elliot 的身體還背負也許時至今日仍是無以名狀的原罪:同性戀。整體而言,這部小說可以說是作者本身從認定「身為一位同志是一件可恥、羞於見人、為法理所不容」的想法中逐漸解放,自紐約「石牆酒吧」事件中初步覺醒,不再認為同性戀這性別傾向是宿命般牢牢攀附的罪孽,重新認識自我,接受這上天賦與的奇異恩典,進一步讓內心的衝突矛盾和解共生的心路歷程。
當烏茲塔克音樂節夢幻離奇地降臨Tiber家族所居住的Bethel小鎮,Tiber家族的詛咒似乎得到了上帝的眷顧與寬恕,雖然猶太老媽還是一如往常地視財如命與討價還價,然而父親臉上常駐的笑容卻融化了過去三十年父子兩人之間的巨大鴻溝,他們為彼此感到驕傲,忘卻人生中所有的不如意,分享一同努力完成的喜悅,外在行為的迥異不再是問題,流露出一股即便是天塌下來也摧毀不了、真摯堅定的親情力量。
搖滾樂或許從來沒有具體地改變過什麼,沒帶給這世界新的視野,也從未教會我們任何事,它只是開闢了一條寬敞道路,讓我們放下俗世間的限制與拘束,在不斷回望自身,自我不斷交叉辯訐的過程中,提醒我們在忙碌生活中遺忘的部分,發現那些早已知曉的簡單道理,認識內心醜陋黑暗的部分,將消極逃避轉為誠實面對,繼續聽著那些帶著憤怒、反思的音符相信美好世界的可能性。
《Taking Woodstock:A True Story of a Riot, a Concert, and a Life 》是作者Elliot Tiber的仿自傳故事,雖然小說提名為Taking Woodstock,然則著墨於此一傳奇音樂聖殿的文字卻出人意料地少,你無從假以此書神遊1969年8月15至17日這三天精彩絕倫、滿佈傳奇色彩,Jimi Hendrix、Joan Baez、Janis Joplin、The Who、Jefferson Airplane、The Band等搖滾巨星齊聚的音樂場景。但也許就如同烏茲塔克音樂節之於過去40年一般,它所被賦予的時代意義與歷史標的早已遠遠超越音樂本質所能詮釋的,它蛻變轉化成一種精神印記,一種對良善、理想與世界和平深懷希望的烏托邦圖騰。
小說的主軸建築架構在一個精神狀態畸形扭曲的家庭裡,母親以一代女王的姿態統御著Tiber家族,刻薄小氣的程度令所有人聞風喪膽,「老娘當年口袋裝了冷冰冰的馬鈴薯,冒著生命危險躲過沙皇士兵的追逐,千里迢迢從俄國逃難到這裡...」是她不變的口頭禪;老爸則是在河東獅吼的淫威之下,啞巴吃黃蓮、有苦說不出,吃苦耐勞認份地過著每一天。主人翁Elliot Tiber 週間日子是紐約小有名氣的室內設計師,但週末時光卻像是跨過午夜12點的Cinderella,叫罵喊打、精神折磨不間斷地侵入身上的每一吋細胞。
除了身處此一畸形扭曲的家庭外,Elliot 的身體還背負也許時至今日仍是無以名狀的原罪:同性戀。整體而言,這部小說可以說是作者本身從認定「身為一位同志是一件可恥、羞於見人、為法理所不容」的想法中逐漸解放,自紐約「石牆酒吧」事件中初步覺醒,不再認為同性戀這性別傾向是宿命般牢牢攀附的罪孽,重新認識自我,接受這上天賦與的奇異恩典,進一步讓內心的衝突矛盾和解共生的心路歷程。
當烏茲塔克音樂節夢幻離奇地降臨Tiber家族所居住的Bethel小鎮,Tiber家族的詛咒似乎得到了上帝的眷顧與寬恕,雖然猶太老媽還是一如往常地視財如命與討價還價,然而父親臉上常駐的笑容卻融化了過去三十年父子兩人之間的巨大鴻溝,他們為彼此感到驕傲,忘卻人生中所有的不如意,分享一同努力完成的喜悅,外在行為的迥異不再是問題,流露出一股即便是天塌下來也摧毀不了、真摯堅定的親情力量。
搖滾樂或許從來沒有具體地改變過什麼,沒帶給這世界新的視野,也從未教會我們任何事,它只是開闢了一條寬敞道路,讓我們放下俗世間的限制與拘束,在不斷回望自身,自我不斷交叉辯訐的過程中,提醒我們在忙碌生活中遺忘的部分,發現那些早已知曉的簡單道理,認識內心醜陋黑暗的部分,將消極逃避轉為誠實面對,繼續聽著那些帶著憤怒、反思的音符相信美好世界的可能性。
Labels:
三十二開
2009年8月6日
Music Terminal
2009年8月1,2日,終於盼到一場純粹的音樂祭,沒有筆觸優雅細膩的文宣渲染、沒有偶像崇拜的造神運動,沒有強調著「你不來就不是搖滾青年」或者「你沒聽過這個團,就別說你聽過搖滾樂」等等置入性行銷語彙。這兩天裡頭,Music Terminal與直的音樂舍呈現出的場景,是過去未曾碰觸經歷的。
一場只專心致志於「音樂」本質的演出,無論他曾經過多少爭吵論辯、為了刺激票房而推出一些讓老早買好票的死忠樂迷傷心扼腕的措施,以及The Raveonettes與Gang of Four在最後10天前取消演出的「騙局」,終究無視這些負面情緒,這無疑是一場讓人肅然起敬,極具搖滾理想與精神的音樂節。
當得知The Raveonettes與Gang of Four將不會參加這次Music Terminal音樂節,失落情緒覆蓋盤附寄生,第二天的演出陣容活生生腰斬,只剩下Radio Dept.聊以慰藉,然而僅僅45分鐘的1 set 演出如何滿足樂迷期盼已久的渴望心情?已然有點失去平衡,而當你心裡明白這可能是直的音樂舍的「壓軸」演出時,感傷的情緒以及短暫擁有美好事物所帶來的失落感,一股腦地湧現。從The Music到英搖大哥大Oasis的空降蒞臨,再至今日的Music Terminal,直的音樂舍作為一個演唱會主辦者,幾乎是徹頭徹尾地把樂迷放在第一位,給予具備基礎水準的演出、完善舒適的演唱會現場、思緒細膩的周邊籌畫。
當然,再怎麼思考周詳的計畫都有破綻,再美好的事物都有著它破敗腐朽的一面。這場三國鼎立的戰爭,直的音樂舍看來是慘敗收場,夢與現實的拿捏失了準、跌了跤,過去一年的美好經歷一瞬間便將化為泡影,也許十幾年後還會記得2009年的夏天曾經和一群朋友一起經歷了這場搖滾盛宴,每個人都有著專屬的憂鬱與無奈、都期待著搖滾樂帶來的救贖,也可能記憶力衰退得不堪使用而徹底讓這在生命日記中被時間洪流抹去痕跡。
好!啟程吧!進行這場關於回憶的飛行:
Placebo:
Placebo 無庸置疑是這次Music Terminal 的首席機長,第一航廈首日夜晚的月色、涼風俯吹的沁涼夏夜、體育場內的空氣分子都仿若為他們所特製準備。
一個半小時的2 set 完整演出。
Placebo登場之前,完全無法體會音響套件、吊掛式螢幕、200盞LED燈等器材到底有什麼奇特的魔力,然而舞台後方的螢幕上打出Placebo的專屬字樣時,似已無法按耐興奮情緒,四肢身軀的血液猶如脫韁野馬般奔騰,情緒沸騰至久未抵達的高度,二話不說彈奏起〈Kitty Litter〉,音場效果就如同直的音樂舍先前所聲稱的,具備一定國際水準的表現。
摒除南港展覽館的回聲干擾,這一次,所有台灣樂迷都是幸福的,即便與鄰國日本的完美相比仍有不足,但已無需傾羨。證明這只是一件你願不願真心去完成、不計代價只為達到心中理想的景象,忘卻商業損益得失的禁錮,只為帶來一場夠水準的搖滾現場。
新鼓手Steve Forrest 的暴力式撞擊幾乎把這組曾經妖魅惑人的樂隊徹底改造,生猛有力的鼓點與肢體語言在現場演出中帶來視覺爆炸力度,力道之強令人深恐其所處的平台將會因此傾倒。Stefan Olsdal則毫無疑問成為這一晚最帥最有型的搖滾樂手,高人一等的身材比例與手臂上頭結實的肌肉曲線,即便我是位忠誠的異性戀者也無法逃離他魔幻般的驚人魅力。Brain雌雄難辨的尖銳嗓音(這也是我一直無法成為Placebo死忠樂迷的原因之一)在現場聽來不再刺耳,當唱到〈Every You Every Me〉時幾乎完全失控,更別說是期待已久〈Special K〉的「bala ba ba bala la」,整場樂迷大合唱的景象永遠是搖滾樂場景中最讓人渾身雞皮疙瘩的橋段。
〈Taste in Men〉緩緩拉下這場堪稱Placebo個唱的幕簾,掌聲、尖叫與安可聲不絕於耳,直到三位團員再度自後台走出鞠躬道謝才真正結束這情緒噴張的夜晚。當天一同前往的朋友們無不讚嘆這場驚人的表演,我們癱軟在搖滾區的膠質地板上,嘴裡不斷交雜著各式髒話、狀聲詞,只為了找出足以精準描繪這場我們無法具體形容有多麼感人倍至的演出。
回程的車上,車用音響應景式地播放著Placebo的Great Hits 專輯,大夥討論著〈Without You I am Nothing〉、〈Bitter End〉、〈Burger Queen〉這幾首未獲得青睞的經典歌曲,一路迎向隨之襲來的Gigs Syndrome,即便演唱會現場多麼精彩,終究會在120分鐘內倏然結束,巨大的空虛感與當下殘餘的興奮情緒交疊擺盪,就好比任何物體運動狀態的改變都將經歷一段混沌期,越大的正面衝量就需要更巨大的負面力量使其停止擺動。
曲終人散,我們終究得回到失去搖滾脈動的現實生活
Music Terminal Album
Labels:
感官駕馭
2009年7月27日
這位太太 -《我是不是還不夠好》
或許你也曾經歷這樣的時刻:當你已經達到一種「旁人都認為你能為之感到欣慰與幸福」的狀態時,日常生活的不確定感與自身內在潛藏的不安定分子卻仍舊緊緊纏繞著你;因為達到某種高度而更能夠清楚回望自我的不足,一方面焦慮地希望能夠成為心目中理想的完美模樣,一方面卻又盼望旁人給予祝福與肯定。心中所信仰的價值觀不斷經歷、重複破壞與建構的過程,或許,這其實是一種臻於完美前的陣痛期。
每當炎炎夏日侵略我們的城市,總需要一些聲音帶來沁涼氣息。毫無疑問,這位太太輕快流暢的音樂便是解藥。他們為緊湊忙碌不斷輪替的日常生活騰出一片綠洲,彷若細語傾訴著那些被人們遺落許久的簡單感動與真誠,想要整天沉溺於這位太太們以優美旋律與奇妙創意構築的世界,頑皮耍賴地與繁瑣俗事對抗。
《我是不是還不夠好》延續了首張專輯的Electro-Pop風骨與Indie-Pop的甜美動聽:〈情歌〉以Psych-Folk曲式唱出熱戀男女的翻騰情感與複雜思緒,〈立場〉的花草氛圍清新可人,直追〈不是不想念〉溫暖動人的美好記憶,FunQ那活靈跳躍的bass節奏讓歌曲更富生趣;〈強迫症〉在阿牧與黑郎極具感染力的嗓音下,張狂的焦躁情緒逼迫而來;專輯同名單曲〈我是不是還不夠好〉融合慵懶自得的Funk氣息與Indie-pop的清爽暢快,聽來格外吸引人。〈月亮〉傳承了民歌時代的雋永風情,木吉他聲響清新脫俗,為孤寂頹靡的氛圍帶來寧宓的療癒力量。
《我是不是還不夠好》彷若這位太太們自語內省後的新生兒,他們從不自滿於現狀的安逸,不在創作路途上自我設限,總能於流行與獨立的拉鋸中找到簡單的平衡點,同時保有悅耳怡人的旋律,卻又不失原創精神與驚喜。他們始終試著蛻變嘗試更多的新奇元素,以便追尋這片浩瀚音樂宇宙中的極限。
也許你正處於徬徨人生的交會點,正左顧右盼該往那走;也可能你正極力尋求隨著年紀增長,而不斷在內心冒出的繁多疑問的答案;又或許你逐漸厭倦了那些成天藉由電台、電視廣告置入性行銷、疲勞轟炸,卻早已失去誠實坦率與生命力,如今宛若一灘死水的音樂。那麼,今年夏天,就跟隨著這位太太一起走過這段《我是不是還不夠好》的歲月吧!
每當炎炎夏日侵略我們的城市,總需要一些聲音帶來沁涼氣息。毫無疑問,這位太太輕快流暢的音樂便是解藥。他們為緊湊忙碌不斷輪替的日常生活騰出一片綠洲,彷若細語傾訴著那些被人們遺落許久的簡單感動與真誠,想要整天沉溺於這位太太們以優美旋律與奇妙創意構築的世界,頑皮耍賴地與繁瑣俗事對抗。
《我是不是還不夠好》延續了首張專輯的Electro-Pop風骨與Indie-Pop的甜美動聽:〈情歌〉以Psych-Folk曲式唱出熱戀男女的翻騰情感與複雜思緒,〈立場〉的花草氛圍清新可人,直追〈不是不想念〉溫暖動人的美好記憶,FunQ那活靈跳躍的bass節奏讓歌曲更富生趣;〈強迫症〉在阿牧與黑郎極具感染力的嗓音下,張狂的焦躁情緒逼迫而來;專輯同名單曲〈我是不是還不夠好〉融合慵懶自得的Funk氣息與Indie-pop的清爽暢快,聽來格外吸引人。〈月亮〉傳承了民歌時代的雋永風情,木吉他聲響清新脫俗,為孤寂頹靡的氛圍帶來寧宓的療癒力量。
《我是不是還不夠好》彷若這位太太們自語內省後的新生兒,他們從不自滿於現狀的安逸,不在創作路途上自我設限,總能於流行與獨立的拉鋸中找到簡單的平衡點,同時保有悅耳怡人的旋律,卻又不失原創精神與驚喜。他們始終試著蛻變嘗試更多的新奇元素,以便追尋這片浩瀚音樂宇宙中的極限。
也許你正處於徬徨人生的交會點,正左顧右盼該往那走;也可能你正極力尋求隨著年紀增長,而不斷在內心冒出的繁多疑問的答案;又或許你逐漸厭倦了那些成天藉由電台、電視廣告置入性行銷、疲勞轟炸,卻早已失去誠實坦率與生命力,如今宛若一灘死水的音樂。那麼,今年夏天,就跟隨著這位太太一起走過這段《我是不是還不夠好》的歲月吧!
Labels:
Ilha Formosa!
2009年7月8日
新寵 - AKG K240 Monitor
這週末入手了一支二手的AKG經典作品: AKG K240 Monitor
外觀的嶄新程度讓人感覺他可能還沒完全run in
金色外環為這支耳機增添不少尊貴感,
黑色與金色的搭配也正是AKG的經典配色!!
整支耳機從外在到聲音內涵皆瀰漫濃濃的AKG氣味!
目前只聽了兩天,但已徹底地愛上它,尤其是昨晚聽完《Unknown Pleasure》,
整個人幾乎是酥軟無力地躺在床上,眼淚與雞皮疙瘩交雜混處。
果真擁有和失去是手心和手背 一體兩面
HFI-550 你安心地睡在防潮箱吧!
金色環圈實在太帥氣了!
AKG 三片葉LOGO
外觀的嶄新程度讓人感覺他可能還沒完全run in
金色外環為這支耳機增添不少尊貴感,
黑色與金色的搭配也正是AKG的經典配色!!
整支耳機從外在到聲音內涵皆瀰漫濃濃的AKG氣味!
目前只聽了兩天,但已徹底地愛上它,尤其是昨晚聽完《Unknown Pleasure》,
整個人幾乎是酥軟無力地躺在床上,眼淚與雞皮疙瘩交雜混處。
果真擁有和失去是手心和手背 一體兩面
HFI-550 你安心地睡在防潮箱吧!
金色環圈實在太帥氣了!
AKG 三片葉LOGO
Labels:
耳機少年
2009年7月7日
Kasabian、Phoenix、Sleepover Disaster
Kasabian - West Rider Pauper Lunatic Asylum 2004年甫出道便受到Britpop老大Oasis力捧而成為快紅新生代的Kasabian,在經歷"出來混都要還"的第二張專輯震撼洗禮之後,於今夏發行的《West Rider Pauper Lunatic Asylum》可說是準確抓住普羅大眾俗豔熱情的脾胃,專輯首曲〈Underdog〉頗有ColdPlay近期《Viva La Vida》之風,〈Fast Fuse〉〈Fire〉俗夠有力的氣勢直逼Franz Ferdinand;〈Vlad The Impaler〉的模樣則神似The Music電氣搖滾的活靈跳動,〈Thick As Thieves〉十足的綠洲氛圍也彷彿答謝Noel對他們的百般愛戴;〈Ladies And Gentlemen (Roll The Dice)〉與〈Happiness〉更喚起濃濃的六0年代復古氣息,風格極簡卻格外雋永耐聽。
Phoenix - Wolfgang Amadeus Phoenix
距離上一張專輯《It's Never Been Like That》已有三年之久,然而此番換了間唱片公司再出發,法國電子搖滾團體Phoenix不改本色,接續譜出清新脫俗的環境旋律與悅耳動聽的電子節拍,以他們擅長的electro pop再次征服今夏所有人的耳根子,一不小心便誤以為自己來到時尚派對的現場。《Wolfgang Amadeus Phoenix》除了如其名般地充滿浪漫氣息,有意無意流露出的青春愉悅也直逼The Pains Of Being Pure At Heart,一同承接The Lodger前兩年連產兩張動聽專輯後留下的空缺,可說是今年到目前為止聽得最暢快舒服,讓人細聽出神忘卻時間流逝的專輯之一!
Sleepover Disaster- Hover
當雷射讀寫頭讀取第一道音軌之際,迎面而來骯髒的噪音音牆,讓人誤以為是與Gliss相仿,臨摹The Bloody Valentine與Raveonettes噪音美學的瞪鞋團。然而不到幾秒鐘的時間便扭轉了這想法:是Ride!
不論是將情緒抽至真空狀態的vocal或者迷濛空曠的吉他回饋聲響,都直覺性地將聲音記憶與Ride的經典專輯《Nowhere》重疊拼貼,〈Tremble〉便是專輯中最以假亂真的曲子;而〈Funnel Cloud〉、〈Edward Said〉豪邁不羈的吉他solo則映照出God Is An Astronaut暢快淋漓的影子,那頻率亦與熟悉的Britpop靈魂極為相似,〈Songwriting for Dummies〉迷幻民謠轉化至焦躁迷離的內斂氣息則為這專輯帶來一完美的收尾,情緒化做煙塵飄散在層層霧靄間暗自低迴。
Phoenix - Wolfgang Amadeus Phoenix
距離上一張專輯《It's Never Been Like That》已有三年之久,然而此番換了間唱片公司再出發,法國電子搖滾團體Phoenix不改本色,接續譜出清新脫俗的環境旋律與悅耳動聽的電子節拍,以他們擅長的electro pop再次征服今夏所有人的耳根子,一不小心便誤以為自己來到時尚派對的現場。《Wolfgang Amadeus Phoenix》除了如其名般地充滿浪漫氣息,有意無意流露出的青春愉悅也直逼The Pains Of Being Pure At Heart,一同承接The Lodger前兩年連產兩張動聽專輯後留下的空缺,可說是今年到目前為止聽得最暢快舒服,讓人細聽出神忘卻時間流逝的專輯之一!
Sleepover Disaster- Hover
當雷射讀寫頭讀取第一道音軌之際,迎面而來骯髒的噪音音牆,讓人誤以為是與Gliss相仿,臨摹The Bloody Valentine與Raveonettes噪音美學的瞪鞋團。然而不到幾秒鐘的時間便扭轉了這想法:是Ride!
不論是將情緒抽至真空狀態的vocal或者迷濛空曠的吉他回饋聲響,都直覺性地將聲音記憶與Ride的經典專輯《Nowhere》重疊拼貼,〈Tremble〉便是專輯中最以假亂真的曲子;而〈Funnel Cloud〉、〈Edward Said〉豪邁不羈的吉他solo則映照出God Is An Astronaut暢快淋漓的影子,那頻率亦與熟悉的Britpop靈魂極為相似,〈Songwriting for Dummies〉迷幻民謠轉化至焦躁迷離的內斂氣息則為這專輯帶來一完美的收尾,情緒化做煙塵飄散在層層霧靄間暗自低迴。
Labels:
Across the Universe
2009年6月26日
給村上的留言板
在村上的作品中,以咖啡館、爵士樂、威士忌,馬拉松為這個時代下了另一種註記,嗅到一股文明社會獨有的強烈孤獨感,也許是自憐自艾的怨懟,也或許是遇上人生瓶頸的窒息感,每每衝擊內心的黑暗陰鬱面。雖然那樣的撞擊總會帶來不小的低潮情緒,然則它也同時引導內心對平時不願面對探討的問題坦承以對。
村上的文字總是雲淡風輕地說著往事,好似那些事是脫離這個社會群體的單獨事件,有時虛幻地令人神遊其中,有時卻又真實得無以否定。
一旦書中情節與自我生命歷程產生某種程度的相似與重疊,那股反饋力道就如同觸媒般刺激思想迴路,許多埋藏在心中已久的疑問與想法被逼得重新審視。那樣的過程雖然說不上是愉悅快樂的,但能夠重新激活反覆輪迴的日常生活中閉塞止息的心靈力量,一切也就顯得值得了。
村上的文字總是雲淡風輕地說著往事,好似那些事是脫離這個社會群體的單獨事件,有時虛幻地令人神遊其中,有時卻又真實得無以否定。
一旦書中情節與自我生命歷程產生某種程度的相似與重疊,那股反饋力道就如同觸媒般刺激思想迴路,許多埋藏在心中已久的疑問與想法被逼得重新審視。那樣的過程雖然說不上是愉悅快樂的,但能夠重新激活反覆輪迴的日常生活中閉塞止息的心靈力量,一切也就顯得值得了。
Labels:
三十二開
2009年6月12日
Peru's Amazon Indigenous Peoples need you to TAKE ACTION now
Since April 9th communities throughout the Peruvian Amazon have been protesting new laws that usher in an unprecedented wave of extractive industries into the Amazon Rainforest. President Alan Garcia's government passed these laws under "fast track" authority he had received from the Peruvian congress to make laws to facilitate the Free Trade Agreement with the United States and to make Peru more economically "competitive".
Over 30,000 indigenous people have taken to blockading roads, rivers, and railways to demand the repeal of these new laws that allow oil, mining and logging companies to enter indigenous territories without seeking their prior consultation or consent. The protests have led to disruptions of transport as well as the interruption of oil production.
In the early morning of June 5, Peruvian military police staged a violent raid on a group of indigenous people at a peaceful blockade on a road outside of Bagua, in a remote area of northern Peruvian Amazon. Several thousand indigenous peoples were forcibly dispersed by tear gas and real bullets. Initial reports of fatalities include at least 25 indigenous people, along with nine police officers. For more information, click here.
We need you to immediately TAKE ACTION adding your voice in solidarity with thousands of indigenous people. Send a letter today to the Garcia Administration demanding and end to the violent repression and respect for the constitutionally guaranteed rights of indigenous peoples.
As one of the Earth's largest tropical rainforests, the Amazon plays a critical role in safeguarding the global climate. Its destruction releases massive amounts of global warming gases into the atmosphere, worsening climate change. Indigenous peoples are the guardians of the Amazon rainforest. They need your support.
Tension roils Peru after deadly Amazon clashes
祕魯開發亞馬遜 原民抗爭逾45死
Send a Message to the President of Peru
We need you to immediately TAKE ACTION adding your voice in solidarity with thousands of indigenous people. Send a letter today to the Garcia Administration demanding and end to the violent repression and respect for the constitutionally guaranteed rights of indigenous peoples.
As one of the Earth's largest tropical rainforests, the Amazon plays a critical role in safeguarding the global climate. Its destruction releases massive amounts of global warming gases into the atmosphere, worsening climate change. Indigenous peoples are the guardians of the Amazon rainforest. They need your support.
Tension roils Peru after deadly Amazon clashes
祕魯開發亞馬遜 原民抗爭逾45死
Send a Message to the President of Peru
Labels:
希望之國
2009年6月2日
《The Tank Man》
昨晚於交大場欣賞完這部由美國公共電視製播的六四紀錄片後,情緒起伏翻騰的程度令人吃驚,直到離開的那一瞬間都還不太能夠平復。這件發生在孩提時期,足以撼動改變整個中國國家路線與政經脈動的社會運動,只隱約記得一家子人聚在電視機前,靜靜地看著它在戒嚴時期電視新聞中希望被呈現的樣子。而最清楚的記憶是這一天也恰好是姑丈的生日,小時後的我是直接將「六四運動」與「姑丈生日」這兩件八竿子打不著的事做連結,六四的紀念活動與報導就彷彿在提醒我:姑丈的生日要到了。
影片的前半段是以訪談89學運當年的學生領袖與當時身處北京的記者為主,藉由歷史畫面與對話讓思緒回到那曾經充滿理想與自由想望的年代,雖然從片名上看來是在探尋1989年6月5日迎向前阻擋坦克前進的年輕人的下落,但屏除片中對六四學運人士與西方人權觀察者的採訪對談與批判觀點,影片後半段實際導引觀者一同思考這將近二十年的過去,中國改變了什麼?「經濟改革開放,政治依舊強硬保守」的政策確實安撫了那動盪的人心,加上強力的軍事鎮壓,90年代的中國幾乎可用寂靜無聲來形容。
然而,是不是真的能夠如此輕易地妥協?經濟與人身自由是可以買賣交易的嗎?經濟繁榮進步所帶來的美好願景掩蓋歷史大國內部層出不窮的社會問題。「那些為政府機關建築層層高樓的工人,卻是一輩子被壓在社會最底層的人民。」王丹近日接受BBC採訪的訪談,恰好切中了同樣的問題。
中國導演婁燁所拍攝的電影《頤和園Summer Palace》,鏡頭同樣從89學運的慷慨激昂到真實人生的沈默無語,不失為進一步瞭解中國近代史的演進與改變的途徑,而人心呢?真的會永遠悶不吭聲地活下去嗎?隱約記得余紅在生命看似破敗不堪的同時,眼神卻還傳達出一絲曾有的理想光輝。
《The Tank Man》 將在6/4當天晚上10點於公共電視播映,或者也可以線上收看。
另外,週六晚上的台北野空間也將會播放這部片。
Labels:
35厘米
2009年5月11日
刺蝟 - 《白日夢藍》
上週末於游牧影展觀賞由Converse贊助拍攝的中國搖滾紀錄片《愛噪音》,兩組樂隊:后海大鯊魚與PK14的音樂力量結結實實地打中意外拜訪的陌生人,而對於中國搖滾僅止一知半解的我,確實在那短短的80分鐘裡開了眼界,不單只是複製臨摹餵養自我音樂素養的歐美音樂元素,這兩組樂隊展現出之搖滾風範是從千年歷史的肥沃泥土中盎然而生的,歌曲的流暢完整度與其思想概念性令內心不斷驚呼,幾乎是帶著些微顫抖與滿滿感動看完這部片的。
而一星期後的週末,刺蝟樂隊的《白日夢藍》則毫無疑問成為這年度最快速揚起內心久藏的澎湃激情的專輯之一。
很難想像平均年齡僅25歲,成軍至今也才五年不到,卻在第三張專輯《白日夢藍》便奏出如此完整成熟的絕妙之作,聲音情緒的飽滿程度讓人無法相信這竟然只是一組三人樂隊。整張專輯中的11首歌幾乎毫無冷場地狂瀉而出,Noise Pop, Post-Punk, New Order式的電子聲響和平共處地詮釋屬於遙遠東方的獨特樂音,雖然仍無法褪去已被奉為搖滾圭臬的英倫聲響,但那彷如來自某個農村鄉間野台上的京調子,隱約躲在外貌面具下的骨幹裡轟轟作響。
〈電影〉清新低調的吉他開場讓我不禁想起Ambulance LTD的〈Stay Where You Are〉,帶著一絲苦澀甜味,而後接續的吉他聲響卻直追Stone Roses同名專輯給予的感人熱淚,在美幻的噪音吉他雲霧中糾結纏繞。 "這裡並不只有音樂,這裡有夢也有鮮血" 搖滾樂不單純只是音樂的具體表現而已,反抗與革命的血液終將再起。
〈24小時搖滾聚會〉也許是向電影《24 hours Party People》致敬的 歌曲,然而那快板的曲勢卻不見Post-Punk一貫的憂愁誨闇情緒,而是走過陰鬱地底復又重生的新秩序明亮節奏,間奏的吉他Solo幾乎勾起那個輝煌吉他搖滾年代的所有殘缺記憶,曲末走入Synthesizer與吉他一同架構的花園仙境則讓人想起以暫時解散的台灣樂團The Tube那跳動歡愉的節奏。〈春天來了〉意有所指地批判現實世界的虛假造作與人性偽善,〈愛之過往〉則用中板歡愉輕鬆的旋律哀悼已逝的日子。
〈白日夢藍〉與〈金色年華,無限傷感〉是絕妙的首尾呼應,同樣歌頌著早逝的青春,已然消逝的二八年華,青春是青澀的年代 / 我明白明天不會有色彩 / 社會是傷害的比賽 / 當我醒來時才明白,紛繁世界被鎖在里面 /其實我們只是些憂鬱青年 /距離不遠但也從未相見 /關於理想的故事已不再有感覺,詩意般的歌詞點綴無限哀愁的憂傷情感,詠歎那一去無回的青澀年代。
感動可能千金難買,卻也能夠簡單地唾手可得,有時還真搞不懂究竟評判的天平是如何定義,而這次揚起的塵埃能漂浮多久?也許又是命定般的輪迴,但請記得這短暫片刻的情感波動。
而一星期後的週末,刺蝟樂隊的《白日夢藍》則毫無疑問成為這年度最快速揚起內心久藏的澎湃激情的專輯之一。
很難想像平均年齡僅25歲,成軍至今也才五年不到,卻在第三張專輯《白日夢藍》便奏出如此完整成熟的絕妙之作,聲音情緒的飽滿程度讓人無法相信這竟然只是一組三人樂隊。整張專輯中的11首歌幾乎毫無冷場地狂瀉而出,Noise Pop, Post-Punk, New Order式的電子聲響和平共處地詮釋屬於遙遠東方的獨特樂音,雖然仍無法褪去已被奉為搖滾圭臬的英倫聲響,但那彷如來自某個農村鄉間野台上的京調子,隱約躲在外貌面具下的骨幹裡轟轟作響。
〈電影〉清新低調的吉他開場讓我不禁想起Ambulance LTD的〈Stay Where You Are〉,帶著一絲苦澀甜味,而後接續的吉他聲響卻直追Stone Roses同名專輯給予的感人熱淚,在美幻的噪音吉他雲霧中糾結纏繞。 "這裡並不只有音樂,這裡有夢也有鮮血" 搖滾樂不單純只是音樂的具體表現而已,反抗與革命的血液終將再起。
〈24小時搖滾聚會〉也許是向電影《24 hours Party People》致敬的 歌曲,然而那快板的曲勢卻不見Post-Punk一貫的憂愁誨闇情緒,而是走過陰鬱地底復又重生的新秩序明亮節奏,間奏的吉他Solo幾乎勾起那個輝煌吉他搖滾年代的所有殘缺記憶,曲末走入Synthesizer與吉他一同架構的花園仙境則讓人想起以暫時解散的台灣樂團The Tube那跳動歡愉的節奏。〈春天來了〉意有所指地批判現實世界的虛假造作與人性偽善,〈愛之過往〉則用中板歡愉輕鬆的旋律哀悼已逝的日子。
〈白日夢藍〉與〈金色年華,無限傷感〉是絕妙的首尾呼應,同樣歌頌著早逝的青春,已然消逝的二八年華,青春是青澀的年代 / 我明白明天不會有色彩 / 社會是傷害的比賽 / 當我醒來時才明白,紛繁世界被鎖在里面 /其實我們只是些憂鬱青年 /距離不遠但也從未相見 /關於理想的故事已不再有感覺,詩意般的歌詞點綴無限哀愁的憂傷情感,詠歎那一去無回的青澀年代。
感動可能千金難買,卻也能夠簡單地唾手可得,有時還真搞不懂究竟評判的天平是如何定義,而這次揚起的塵埃能漂浮多久?也許又是命定般的輪迴,但請記得這短暫片刻的情感波動。
Labels:
Across the Universe
2009年4月27日
HPB 2009 Q1結算
受到全球金融風暴的影響,世界各大經濟體系自08 Q4開始便陷入一股許久未見的低迷景象,無論半導體業、面板業、金融壽險業,各大公司皆有如驚弓之鳥戒慎恐懼地觀望09 Q1財報:衰退在所難免,只求別就此一蹶不振。如今走過驚心動魄的09年Q1,各家大老紛紛釋出利多消息,「春燕來了!」每兩天便要在報章雜誌上看到此一字眼,頻率頻繁到讓人幾無能力辨之正確性與否。
說了一連串廢話,單純想引出下列此一結論:原來我的耳朵也十足fashion地跟隨世界經濟的起伏脈動!08 Q4到09 Q1這一段時間,可以說是近兩年來聽音樂最沒心得的一段日子,即便是在大不列顛掀起旋風的Glasvegas與White Lies皆無法重新振奮那疲憊的雙耳。
也許是先前過份廉價出賣內心感動(就如同DRAM廠不顧一切地展開價格戰,廝殺爭奪,紅海一片!當你正視問題時,它早已揚長而去) 導致思想阻塞、耳目昏眩,今日雖試圖奮起寫些心得,但就如同咱門台灣半導體之父張大老忠謀所言:科技業要回復到08前半年榮景恐怕還有一長路要走。(廢言超多XD)
Fanfarlo - Reservoir
Arcade Fire毫無疑問是21世紀Indie Rock的一代宗師,而任何與宗師類型相似的樂團風格總被審以嚴厲的評斷標準加以待之。廣泛運用曼陀林、小號、提琴、手風琴等樂器,臨摹出神似Arcade Fire莊嚴深沈的宗教聖樂般地明潔清亮,〈Drawing Man〉一曲幾乎是阿給火的微妙翻版。但整張專輯略過一遍,Arcade Fire大器恢弘的史詩氣息並未附著於Fanfarlo身上,纖細綿密的情緒抒發與輕盈活潑的春漾氣息交錯貫穿,令人不免想起去年此時也同樣驚豔眾人的The Indelicates,此外,偶然在聆聽的過程間,幾聲穩定紮實的鼓點促使腦中閃過The National的影子,果不其然,《Reservoir》的製作人便是曾幫The National製作《Alligator》、《Boxer》兩張經典巨作的Peter Katis,雖然整體的樂器編制與曲勢走向有其顯著差異,然而,藉由聲響所傳遞出的情感流動確有著莫名的相似性。
-------------------------------------------------------------------------------------------------------------------------
Gliss - Devotion Implosion
破曉曙光劃破沾滿露水的凝結空氣,勾勒出少男難以掩飾的性衝動慾望。
請別誤會,我從未嚮往成為一位官能文學作家,上面這句話單純只是《Devotion Implosion》開場曲Morning Light給我的第一印象,吵鬧破裂的吉他回聲令人直覺聯想到丹麥雙人組樂團 - The Raveonettes去年那張轟動noise-pop界的性慾專輯《Lust Lust Lust》,主唱嗓音毫無疑問讓人聯想到同樣來自加利福尼亞的噪音前輩:Black Rebel Motorcycle Club的Peter Hayes。
Raveonettes X Black Rebel Motorcycle Club 絕對足以構成征戰各方無往不利勝利方程式!《Devotion Implosion》就好比Jenson Button與Ross Brawn共同加持的Brawn GP-Mercedes,即將主宰09年的F1方程式大賽!(歡慶Jenson Button 09年漂亮回歸,四戰三勝直指年度冠軍車手寶座!)
-------------------------------------------------------------------------------------------------------------------------
Doves - Kingdom of Rust
〈Jetstream〉活像是The Verve〈Love Is Noise〉feat. Coldplay〈42〉中間再夾個New Order近期兩張專輯常用的碎拍節奏,十足個Space rock 架勢!〈Spellbound〉則一如真實謊言已降的Oasis風格,那套鼓打得像極〈Part of the Queue〉的孿生兄弟。〈The Outsider〉的警報聲響卻讓我想到伍佰的〈太空彈〉,前後觀感未免差距得過份懸殊。假若在過往我肯定會懷疑自己耳朵與聲音記憶迴路是不是出了些什麼問題,但如今謝金燕的〈叉燒包〉與Franz Ferdand的〈Cant Stop Feeling〉都能結為親家,那伍佰與英倫搖滾脈動同步也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而已啦!當大夥都說此張專輯是09年英搖大作的同時,始終無法耐心聽完整張專輯,或者即便聽完整張專輯,印象卻仍只粗淺地停留在方才啟動專輯的剎那,是不是該懷疑自己已不再買Britpop族群的單!?
說了一連串廢話,單純想引出下列此一結論:原來我的耳朵也十足fashion地跟隨世界經濟的起伏脈動!08 Q4到09 Q1這一段時間,可以說是近兩年來聽音樂最沒心得的一段日子,即便是在大不列顛掀起旋風的Glasvegas與White Lies皆無法重新振奮那疲憊的雙耳。
也許是先前過份廉價出賣內心感動(就如同DRAM廠不顧一切地展開價格戰,廝殺爭奪,紅海一片!當你正視問題時,它早已揚長而去) 導致思想阻塞、耳目昏眩,今日雖試圖奮起寫些心得,但就如同咱門台灣半導體之父張大老忠謀所言:科技業要回復到08前半年榮景恐怕還有一長路要走。(廢言超多XD)
Fanfarlo - Reservoir
Arcade Fire毫無疑問是21世紀Indie Rock的一代宗師,而任何與宗師類型相似的樂團風格總被審以嚴厲的評斷標準加以待之。廣泛運用曼陀林、小號、提琴、手風琴等樂器,臨摹出神似Arcade Fire莊嚴深沈的宗教聖樂般地明潔清亮,〈Drawing Man〉一曲幾乎是阿給火的微妙翻版。但整張專輯略過一遍,Arcade Fire大器恢弘的史詩氣息並未附著於Fanfarlo身上,纖細綿密的情緒抒發與輕盈活潑的春漾氣息交錯貫穿,令人不免想起去年此時也同樣驚豔眾人的The Indelicates,此外,偶然在聆聽的過程間,幾聲穩定紮實的鼓點促使腦中閃過The National的影子,果不其然,《Reservoir》的製作人便是曾幫The National製作《Alligator》、《Boxer》兩張經典巨作的Peter Katis,雖然整體的樂器編制與曲勢走向有其顯著差異,然而,藉由聲響所傳遞出的情感流動確有著莫名的相似性。
-------------------------------------------------------------------------------------------------------------------------
Gliss - Devotion Implosion
破曉曙光劃破沾滿露水的凝結空氣,勾勒出少男難以掩飾的性衝動慾望。
請別誤會,我從未嚮往成為一位官能文學作家,上面這句話單純只是《Devotion Implosion》開場曲Morning Light給我的第一印象,吵鬧破裂的吉他回聲令人直覺聯想到丹麥雙人組樂團 - The Raveonettes去年那張轟動noise-pop界的性慾專輯《Lust Lust Lust》,主唱嗓音毫無疑問讓人聯想到同樣來自加利福尼亞的噪音前輩:Black Rebel Motorcycle Club的Peter Hayes。
Raveonettes X Black Rebel Motorcycle Club 絕對足以構成征戰各方無往不利勝利方程式!《Devotion Implosion》就好比Jenson Button與Ross Brawn共同加持的Brawn GP-Mercedes,即將主宰09年的F1方程式大賽!(歡慶Jenson Button 09年漂亮回歸,四戰三勝直指年度冠軍車手寶座!)
-------------------------------------------------------------------------------------------------------------------------
Doves - Kingdom of Rust
〈Jetstream〉活像是The Verve〈Love Is Noise〉feat. Coldplay〈42〉中間再夾個New Order近期兩張專輯常用的碎拍節奏,十足個Space rock 架勢!〈Spellbound〉則一如真實謊言已降的Oasis風格,那套鼓打得像極〈Part of the Queue〉的孿生兄弟。〈The Outsider〉的警報聲響卻讓我想到伍佰的〈太空彈〉,前後觀感未免差距得過份懸殊。假若在過往我肯定會懷疑自己耳朵與聲音記憶迴路是不是出了些什麼問題,但如今謝金燕的〈叉燒包〉與Franz Ferdand的〈Cant Stop Feeling〉都能結為親家,那伍佰與英倫搖滾脈動同步也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而已啦!當大夥都說此張專輯是09年英搖大作的同時,始終無法耐心聽完整張專輯,或者即便聽完整張專輯,印象卻仍只粗淺地停留在方才啟動專輯的剎那,是不是該懷疑自己已不再買Britpop族群的單!?
Labels:
Across the Universe
2009年4月4日
站在台灣這塊土地上聽著Oasis
偉大祖國陰錯陽差的突發事件,造成Oasis戲劇性地來訪。演唱會消息確認的夜晚,與朋友興奮地大叫,三年前錯過香港演唱會的遺憾至今仍偶會想起,如今,在自己生長的這塊土地上竟有機會一圓所夢,興奮之情自然不在話下。
2007年的冬天,站在中山足球場的草地上,那個夜晚,Muse徹底讓我開了眼界,Knights of Cydonia前奏從揚聲器彼端流竄而出的瞬間,聲光效果、視覺刺激、團員門的個人魅力等等的一切都完美得像是雲端的夢境般,直闖闖的心靈震撼一輩子也忘卻不了。
現今回想,以多屆全英音樂獎最佳Live樂團的Muse現場演出作為搖滾Live表演初體驗雖然極為幸運,然則胃口一下子被撐大,也種下往後觀看表演都尋不回當下那般感動的後遺症。自從去年初看完Broken Social Scene之後,Live表演會後的失落感就不斷纏繞自身。
Travis的演唱會氣氛100分,但Fran溫暖的vocal沒有在當天原音重現
The Music、Mogwai現場煽動魅力100分,但他們並非本命團。
Radiohead無可撼動,但沒聽到經典名曲至今仍感嘆人算不如天算
最近與幾位朋友突然討論起,究竟到搖滾樂現場是為了什麼?從音樂裡得到力量,重新裝填彈藥站上現實瑣事的戰場;還是確認搖滾樂真的有那麼一點力量去改變世界;又或者單純當個跑遍各大現場場景的live咖,進到演唱會現場只是為了確認自己是個搖滾樂迷的簡單事實。
而現下來到台灣,佔據我們整個青春歲月記憶的Oasis,搞不好有機會提供點不錯的解答;加上前一週末,回聲樂團Echo的綠色和平處女空氣演唱會稍微敲醒內心沈睡許久的熱情,最後這個禮拜漸漸開始期待演唱會的來臨。
大概是過去擠身搖滾A區前排的惡夢經驗,同行的四個人打從一開始就沒有長期排隊抗戰的打算(近距離看到搖滾巨星確實有其爽感,但當你遇到爛咖卻無處可閃時,就只能囧到深處無怨尤。而一整場被緊緊束縛,腰桿子與雙腿挺直兩小時的體力意識消耗可能比打一場籃球比賽還要累)一路悠閒自在晃呀晃地進入會場,媽呀!怎麼那麼大呀!Saitama Super Arena也沒這麼誇張,室內場地大得跟足球場一樣,還真的是鄉巴佬逛大觀園被嚇了好大一跳。
燈光驟滅人群迅速地往前推擠,Fuckin' In The Bushes的音樂確認Oasis @Taiwan的事實,也同時啟動演出結束的倒數計時器。親眼見到Liam雙手後擺身體前傾的招牌動作,這一切真實得像是個謊言。而聲音表現上也十分出色,曾經有那麼一瞬間覺得他與去年10月東京的電台頭演唱會同樣出色,只因為Oasis他們正站在台灣這塊土地上!
「你能相信嗎?我們正在台灣聽著Oasis的現場演出呀!」
吉他Solo撥挑的音色與記憶中的聲音如出一轍,每一個音符的跳動皆同時挑弄記憶與當下現場的感動,腦袋裡感應聲音的神經酥麻得像是置身理想國度。Wonderwall的木吉他刷弦一如專輯般清脆潔淨無暇;The Master Plan這首芭樂金曲把靈魂直接從A區撞到後方的Live Forever布掛;Don't Look Back In Anger的全場大合唱則讓人想到那個愛與和平的年代。
沒有唱到Whatever當然有那麼點令人失望,但日本本身在音樂市場這塊領域上早有其獨特性,台灣要拿什麼來說服Oasis我們跟日本一樣值得唱出unique setlist?更甭提這場演唱會是在最後關頭才被投以關愛眼神的幸運產物。
在我回到家裡打開電腦前,真的以為這是繼Muse之後台灣最出色的搖滾演唱會演出,也許一開始就打算站在A區後頭,沒有經歷辛苦排隊而被插隊的廝殺過程,沒有排商品販售沒有受到一堆莫名的鳥氣是原因之一。A區PA台前的聲音表現與專輯錄音幾可比擬,空曠的個人空間也能夠任由你沈浸在自己的綠洲世界裡,雖然身旁不遠處的一群瘋狂high咖,在最後關頭打壞一整場的好情緒,但一切早已完美地超出預期,這些瑣事也變得不那麼重要。
這次的演唱會前後樂迷情緒反差之大,也似乎呈現這塊土地上可愛的人性縮影:
莫名的期待換來巨大的失落與怒吼。
最後附上台北場不怒回看之"搖晃大合唱"的水管
Labels:
感官駕馭
2009年3月31日
回聲樂團 3/28 處女空氣演唱會 @ The Wall
如果真有所謂本命團這回事,那在台灣這塊不算小的搖滾國度裡,Echo於我而言,無疑是這名詞的最佳代言人。
研究所畢業之後的日子,有許多事在進行著,剛開始一切都挺順利的,雖然爺爺離去的悲痛至今仍偶爾於午夜夢迴時分敲擊靈魂,但我想我做得還不錯,情緒安分地隱匿在日常瑣事裡。想法、夢想、願景一個接著一個地在腦海中劃過弧線痕跡,雖然不敢說是百分之百的達成,但確認自己曾經努力地去完成實現心中所想望的事。
只是,一個月的成功嶺受訓,莫名地讓前後的生活失去鍊結,南北地域的改變讓那兩三個月的人際關係瞬間化為虛無,像是南柯一夢似的通通消失掉了。
「現下正走在人生的轉折點,道路狹窄崎嶇,佈滿荊棘」
這說法似乎時常出現在同輩的語彙裡,渴望關懷、平安順利,亦或過度期許自我而造成常態性的情緒低落。
研究所畢業之後的日子,有許多事在進行著,剛開始一切都挺順利的,雖然爺爺離去的悲痛至今仍偶爾於午夜夢迴時分敲擊靈魂,但我想我做得還不錯,情緒安分地隱匿在日常瑣事裡。想法、夢想、願景一個接著一個地在腦海中劃過弧線痕跡,雖然不敢說是百分之百的達成,但確認自己曾經努力地去完成實現心中所想望的事。
只是,一個月的成功嶺受訓,莫名地讓前後的生活失去鍊結,南北地域的改變讓那兩三個月的人際關係瞬間化為虛無,像是南柯一夢似的通通消失掉了。
「現下正走在人生的轉折點,道路狹窄崎嶇,佈滿荊棘」
這說法似乎時常出現在同輩的語彙裡,渴望關懷、平安順利,亦或過度期許自我而造成常態性的情緒低落。
Labels:
感官駕馭
2009年3月7日
《Into the Wild》
2008金馬影展眾多影片中備受矚目的一部電影,改編自Jon Krakauer 於1996年出版的同名書籍,由今年以《自由大道(Milk)》再度獲得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的Sean Penn執導,敘述一位剛由Emory University畢業的美國大學生Christopher McCandles (Emile Hirsch飾演):一位極端的理想主義者。他也許是高道德標準的Sal Paradise從書本中跳脫出的真實化身,也可能是將想法以更為實際的作為付諸實行的Holden Caulfield。
當大家都覺得你已經可以安於一種,旁人都開始祝福期待你的時候,如果你還像我一樣,試圖破壞自己, 就可以真的了解那種喜悅。
這段文字宛如Christopher McCandless的寫照,私立名校畢業生的光環,錄取哈佛法學院研究所,擁有家境寬裕的中產階級家庭背景。普羅大眾企求追尋一生的目標,卻是他最不屑一顧的部分。
嚮往自由與大自然的瑰麗,用雙腳逃離文明社會的無形枷鎖,厭倦名利與財富的任何討論,背著簡易行囊走向曠野。隨著步步展開的旅途,Christ追求物質生活之外的人生渴望越發強烈,每種體驗都筆直衝撞著安於都市文明的我們。在美國南部隱姓埋名作個農莊工人、沿著科羅拉多河一路泛舟橫渡至墨西哥邊界、在溫泉區巧遇一對嘻皮夫婦,於茫茫人世裡遇見知己同好的感動。但他始終沒忘記要獨自前往阿拉斯加野地探險的強烈慾望,那是一種對自我生命的挑戰與探索,拒絕仰賴科技生活與物質,單純藉由人類最原始的求生方式,探求生命最深層的意義本質。
1992年秋天,Christopher死於阿拉斯加山區的消息見報之後,美國社會旋即廣泛討論是什麼原因讓他拋棄一切踏上旅程,諸多批判也伴隨而來:虛偽愚蠢的高尚情操,自以為是的毛頭小子,不切實際的夢想家。「世人對於其不能諒解的行為,通通歸稱為另類」,這句話似乎為這些批評做了最佳註解。
當人們跨越年齡分水嶺,踏出學院高聳的校門時,總是回望過去或捫心自問:接踵而至的人生旅途裡,自我期盼追尋的目標究竟為何?也許已經鋪陳出一段還不算太差的二十餘年過往歲月,如今卻失去一個做為簡單標的追尋的具體目標,宛如攀越攻克一座顛簸陡峭的高聳山峰後,陷入氤氳靉靆的五里霧中,遍尋不著另一亟欲征服的峰頂石碑。混亂情緒交雜的腦袋裡,成千上萬的可能性正急速碰撞浮游,但沒有勇氣拋開一切往前邁進。
伴隨《On the Road》書頁節奏輕盈的翻跳,Beat Generation賦予的時代新意與知識份子的紙醉金迷,難以抗拒自助旅行與扮演背包客的慾望,試圖藉由未知旅途,搜找苦尋不著的答案。可是當你走那麼一趟回來後,發現的不是內心深處問題的解答,而是Jack Kerouac只是個大騙子,也再一次證實與生俱來之謹慎所衍生而出的懦弱仍舊攀附背上不肯離去,這時該如何是好?
總是期待盼望著完成一件夢想、願望後所獲得的喜悅,然而,當喜悅本身已不再是令人歡欣愉悅的部分時,那必須以何種形式的動力推駛自我再往前走?
曠野自然對年輕人的致命吸引力以及年輕世代熱愛冒險,意欲自冒險的過程中獲得不曾碰觸的生命真理是電影裡頭所呈現的,但電影與小說文字生動撞擊內心的部分卻是 Christopher那堅毅不退的道德勇氣。就像《How To Be Good》裡頭的Katie一樣,不斷地對自己說「我是個好人,至少以社會的基本價值觀來看,從未犯過什麼大錯,也試著在能力範圍內幫助人」,但仍然被所謂的中產階級思想箝制,選擇性地作那些對自我生涯規劃較無傷害性與破壞性的「好事」,終究怯於面對自身利益遭受威脅的場面。
《Into The Wild》好比水上遊樂園裡頭製造波浪的海浪產生器,挑動活化心中蠢蠢欲動的不安份元素,激起一連串的反問,但問題的解法呢?暫時找不到適當的方程式,但影像與文字傳達出的意念卻常駐心中:也許必須先大膽地跨出腳步,才能感受到社會裡除了物質金錢與名利之外,另一份讓人感動且珍藏一世的生命價值。
Labels:
35厘米
2009年2月26日
TizzyBac - 《如果看見地獄 我就不怕魔鬼》
上一張專輯《我想你會變成這樣都是我害的》風光地拿下金曲獎最佳製作人,Tizzy Bac 毫無疑問是獨立音樂界的優質模範生,從海洋音樂祭獨立大賞發跡開始,這些年來他們逐漸建立起一套風格,整組樂團無論音樂作品、唱片封面設計、MV拍攝皆有著專屬的辨識度,而對於樂團本身的「生涯規劃」以及樂迷的建立與累積上也是許多樂團望塵莫及的一部份,「演出門票銷售一空」幾乎與他們劃上了等號。
而令人期待的不外乎是,選在黑色星期五發行的新專輯《如果看見地獄 我就不怕魔鬼》究竟又將帶來什麼模樣的踢機背?從前兩張專輯之間的顯著改變(《我想你會變成這樣都是我害的》減少鋼琴扮演主導地位的成分),到單曲《維克多玫瑰》嘗試的三拍子華爾滋,Tizzy Bac從不吝嗇帶來新玩意兒與新的聽覺觀感,雖然不一定滿足所有樂迷的胃口。
〈鐵之貝克〉這首樂團同名單曲意外搶眼地站在專輯排頭的位置,與〈鞋貓夫人MADME!〉雷同的流暢感讓人不消多少時間便能進入狀況,踏進Tizzy Bac這回精心打造的「地獄」,於輕快活潑的旋律裡唱著哀傷情緒,似乎早已成為Tizzy Bac的必殺技;〈For The Way I Live〉猶如〈SideShow Bob〉與〈我又再度依戀上昨天〉的綜合續集版本,前奏手風琴聲響淒美哀怨,完美詮釋「牢騷」二字訣的箇中奧義,歌詞聽在心裡感觸良多:又讓你失望 我始終沒能停下 For the way I live, baby I'm so sorry. 想緊抓著你 從此不再分離 卻像季節的候鳥 天暖就飛去;用悲傷武裝 寂寞磨練眼光 That's the way I live 誰肯和我交換?,One Two Punch!KO!被擊倒了!
身處二次大戰以來最凶猛的經濟風暴年代,確實急需〈Heather〉這樣的勵志歌曲來拯救芸芸眾生,就如同戒嚴時期唱著反共愛國歌曲,讓全國同胞齊心協力光復美好的大中華!彩券行也應該把這首歌放在店裡成天播送:Heather一直在等待 命運有天會青睞 好事總在 好運氣總會到來人人都可以當Heather唷!下一個過六關的人就是你!〈瞬間白眼一千遍〉活潑靈動的電子碎拍接續著〈Heather〉傳遞的正面思想,毫無疑問拯救了那些整天怨天尤人、自怨自艾的莘莘學子與落入「無奈」迴圈的上班族,諷刺逗趣的歌詞令人哭笑不得。
當你鬆懈的時候,便是敵軍大舉進攻的時機!
千萬別忘了Tizzy Bac最擅長的事:扭曲拉扯你脆弱的心!
〈最後告解〉立刻讓原先已漸漸爬出地獄深淵的人們再度失足掉入哀怨地獄,結尾吟頌與噪音音牆堆疊精準描繪著告解的莊嚴模樣,黑暗低迷的氣氛瞬息籠罩。我只能禱告,希望你尚未棄械解除武裝,還有力氣作最後一波的頑強抵抗;假如是三年前聽見〈太陽快跑〉這首曲子,我肯定會毫不留情地將專輯凹折兩半,因為它刺痛了所有湖人迷內心脆弱的靈魂。但如今情勢已變,〈太陽快跑〉以不再具有任何殺傷力。但說也奇怪,這張專輯發行後,太陽隊果真重拾跑轟本色,連續三場平均得分為140分,名副其實的「太陽快跑!」
總結目前粗淺聆聽這張專輯的感想:惠婷女王的歌聲重新找回首張專輯的明亮清透的豐富穿透力,而歌曲的模樣則與《我想你會變成這樣都是我害的》有一定程度的相似度。也許過一陣子會有其他發現也說不定,只是目前對於如何把音樂感想確切地用文字表達出來這件事來說是出現了一個極端嚴重的撞牆期。
而令人期待的不外乎是,選在黑色星期五發行的新專輯《如果看見地獄 我就不怕魔鬼》究竟又將帶來什麼模樣的踢機背?從前兩張專輯之間的顯著改變(《我想你會變成這樣都是我害的》減少鋼琴扮演主導地位的成分),到單曲《維克多玫瑰》嘗試的三拍子華爾滋,Tizzy Bac從不吝嗇帶來新玩意兒與新的聽覺觀感,雖然不一定滿足所有樂迷的胃口。
〈鐵之貝克〉這首樂團同名單曲意外搶眼地站在專輯排頭的位置,與〈鞋貓夫人MADME!〉雷同的流暢感讓人不消多少時間便能進入狀況,踏進Tizzy Bac這回精心打造的「地獄」,於輕快活潑的旋律裡唱著哀傷情緒,似乎早已成為Tizzy Bac的必殺技;〈For The Way I Live〉猶如〈SideShow Bob〉與〈我又再度依戀上昨天〉的綜合續集版本,前奏手風琴聲響淒美哀怨,完美詮釋「牢騷」二字訣的箇中奧義,歌詞聽在心裡感觸良多:又讓你失望 我始終沒能停下 For the way I live, baby I'm so sorry. 想緊抓著你 從此不再分離 卻像季節的候鳥 天暖就飛去;用悲傷武裝 寂寞磨練眼光 That's the way I live 誰肯和我交換?,One Two Punch!KO!被擊倒了!
身處二次大戰以來最凶猛的經濟風暴年代,確實急需〈Heather〉這樣的勵志歌曲來拯救芸芸眾生,就如同戒嚴時期唱著反共愛國歌曲,讓全國同胞齊心協力光復美好的大中華!彩券行也應該把這首歌放在店裡成天播送:Heather一直在等待 命運有天會青睞 好事總在 好運氣總會到來人人都可以當Heather唷!下一個過六關的人就是你!〈瞬間白眼一千遍〉活潑靈動的電子碎拍接續著〈Heather〉傳遞的正面思想,毫無疑問拯救了那些整天怨天尤人、自怨自艾的莘莘學子與落入「無奈」迴圈的上班族,諷刺逗趣的歌詞令人哭笑不得。
當你鬆懈的時候,便是敵軍大舉進攻的時機!
千萬別忘了Tizzy Bac最擅長的事:扭曲拉扯你脆弱的心!
〈最後告解〉立刻讓原先已漸漸爬出地獄深淵的人們再度失足掉入哀怨地獄,結尾吟頌與噪音音牆堆疊精準描繪著告解的莊嚴模樣,黑暗低迷的氣氛瞬息籠罩。我只能禱告,希望你尚未棄械解除武裝,還有力氣作最後一波的頑強抵抗;假如是三年前聽見〈太陽快跑〉這首曲子,我肯定會毫不留情地將專輯凹折兩半,因為它刺痛了所有湖人迷內心脆弱的靈魂。但如今情勢已變,〈太陽快跑〉以不再具有任何殺傷力。但說也奇怪,這張專輯發行後,太陽隊果真重拾跑轟本色,連續三場平均得分為140分,名副其實的「太陽快跑!」
總結目前粗淺聆聽這張專輯的感想:惠婷女王的歌聲重新找回首張專輯的明亮清透的豐富穿透力,而歌曲的模樣則與《我想你會變成這樣都是我害的》有一定程度的相似度。也許過一陣子會有其他發現也說不定,只是目前對於如何把音樂感想確切地用文字表達出來這件事來說是出現了一個極端嚴重的撞牆期。
Labels:
Ilha Formosa!
2009年1月22日
AKG K240DF與改機後的Beyond淺聽心得
有幸在上班沒幾天之後得知Team Leader也是耳機玩家,收藏的耳機竟是久仰大名的AKG K240DF!
如此「天賜良緣」,怎能不藉機將它帶回家試試呢!!
另外還順道借了改機後的Beyond與Supplier!痛快!
換了IC的Cute Beyond與原裝Cute Beyond的差別在於,原版的空間感稍微遼闊,但聲音的扎實性與凝聚力與改機後的Beyond有所差別,換過IC的差異有點像是拿空間感去換取聲音的扎實性,具象地來說,就是聲音的聽覺距離前進了許多步。
前者接上K240DF後,在中頻聲音區段上的表現是令人驚豔的好,有別於在樂器部分的平靜如水忠實呈現,Vocal(尤其是女聲部分)又甜又毒,輕易地就把聽者的注意力擄獲;同樣地,電吉他聲在這樣的設備上也得到完美的發揮,聲音的延伸連續性極度完美;而木吉他的聲音清脆清晰得讓人彷彿看得見是哪根絃被撥彈著。
而K240DF與HFI-550的比較,大致上來說,兩款耳機都是偏向冷靜而無激情波動的,聆聽的空間感上則不太能簡化比對,畢竟Ultrasone家耳機的環繞效果本身就與其他廠牌有所差異,雖然兩者都有明顯的立體空間感,但確實是不同種類的演繹方式。而畢竟K240DF是一代銘機,在聲音細節與解析上仍舊略勝HFI-550一籌,但在CD-Player+Supplier+Cute Beyond 的訊源器材下,差別並沒有所謂顯著的升級感或差距。
小結:K240DF與HFI-550是音色走向很相像的耳機,K240DF繼Proline 2500之後,成為我下一波的目標,但要等到何時倒是未知數,畢竟DMC-LX3已經優先搶佔預算統籌分配款的第一位 XD
疊疊樂是基本款,由上至下分別為「處子」Beyond、「脫兔」Beyond、柯博文
一代銘機 - K240DF
如此「天賜良緣」,怎能不藉機將它帶回家試試呢!!
另外還順道借了改機後的Beyond與Supplier!痛快!
換了IC的Cute Beyond與原裝Cute Beyond的差別在於,原版的空間感稍微遼闊,但聲音的扎實性與凝聚力與改機後的Beyond有所差別,換過IC的差異有點像是拿空間感去換取聲音的扎實性,具象地來說,就是聲音的聽覺距離前進了許多步。
前者接上K240DF後,在中頻聲音區段上的表現是令人驚豔的好,有別於在樂器部分的平靜如水忠實呈現,Vocal(尤其是女聲部分)又甜又毒,輕易地就把聽者的注意力擄獲;同樣地,電吉他聲在這樣的設備上也得到完美的發揮,聲音的延伸連續性極度完美;而木吉他的聲音清脆清晰得讓人彷彿看得見是哪根絃被撥彈著。
而K240DF與HFI-550的比較,大致上來說,兩款耳機都是偏向冷靜而無激情波動的,聆聽的空間感上則不太能簡化比對,畢竟Ultrasone家耳機的環繞效果本身就與其他廠牌有所差異,雖然兩者都有明顯的立體空間感,但確實是不同種類的演繹方式。而畢竟K240DF是一代銘機,在聲音細節與解析上仍舊略勝HFI-550一籌,但在CD-Player+Supplier+Cute Beyond 的訊源器材下,差別並沒有所謂顯著的升級感或差距。
小結:K240DF與HFI-550是音色走向很相像的耳機,K240DF繼Proline 2500之後,成為我下一波的目標,但要等到何時倒是未知數,畢竟DMC-LX3已經優先搶佔預算統籌分配款的第一位 XD
疊疊樂是基本款,由上至下分別為「處子」Beyond、「脫兔」Beyond、柯博文
一代銘機 - K240DF
Labels:
耳機少年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