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5日

中科四期相思寮、國光石化大城濕地實地探訪


站在溪湖糖廠兩層樓辦公大樓的屋頂,眺望這片即將被規劃為中部科學園區第四期預定地的廣袤田野,600公頃的一望無際,錯落的三合院在甘蔗田間佇立無奈身影。原本從新竹直奔彰化相思寮,以時速一百公里的速度消逝的時光,突然在此刻像猛力踩了煞車似地轉換節奏,緩慢在眼前演繹著安靜恬適的農村光景。

台灣農村陣線的博任是這天的導航員,這才知道先前已在「大埔農地抗爭」與「1113反國光石化遊行」上看過他的身影,他為我們簡介目前中科四期的進度,以及接下來能夠努力的方向。瞭解事件始末之後,不難想像的是這徵收事件又是政府官員一味地草率傲慢的決策,600公頃的預定地有泰半是原先台糖溪湖糖廠的土地,卻為了要求園區的方正整體性而要增加徵收周邊的相思寮農地,簡直荒謬得令人無言以對。好在經過各界團體一連串的抗爭與發生,目前大多數的相思寮居民獲得原地保留的許可,然而仍舊有幾戶人家因地處園區中間地帶而必須遭到迫遷的命運。

2010年11月22日

《告白》:從裡層的部分執行顛覆


電影開頭的十來分鐘,陰冷得令人窒息,學生們歡鬧吵雜,導師視而不見,自顧自地以平淡語氣包裝即將引爆的恐怖攻擊。畫面時而動態時而停滯,映入眼簾的是日本社會裡不斷被提及的社會問題,教育體制的挫敗,尊師重道的崩毀,霸凌事件的層出不窮,這讓我不禁想起自身相當喜愛的一部電影,岩井俊二的名作《青春電幻物語》。

2010年11月21日

11/20 《處女空氣》先聽會

完整專輯的10首歌,有吃又有拿,
一整個充實飽足的週末下午。

先回到專輯預購演唱會之前。去年第一次聽到〈Dear John〉時,舞池跳動的節奏完全擺脫過往印象中的激昂、慘情與抑鬱,嘴角上揚的角度與陶醉程度就像是聽著New Order後期歌曲如Krafty、60 miles an hour般的愉悅,而當下我以為可邦們正試圖把手伸進電子音樂這部份,也許新專輯會聽到譜著美好旋律線條的synth-pop歌曲。但從今年幾次的演唱會聽到的新歌部分,漸漸發現專輯主軸仍舊維持吉他搖滾的基調。

預購演唱會結束當晚離開時,跟同行友人聊著新歌的部分。
「其實我覺得,回聲的音樂感覺真的比較老派呀!〈戀人絮語〉〈處女空氣〉冠文那種很hardcore的solo,現在好像很少聽到新的樂隊會這麼做了。」「這到底好還是不好呀?」

「這是一張大吉他、大合聲的專輯」預購演唱會和昨天下午,吳老闆都說了這句話。

秀秀:「為什麼跳舞韻律的歌曲一定要用電子音樂才作得出來?四件式樂隊也可以呀!」(聽完這句恍然大悟!!)

回到昨天下午聽完整張專輯的心得,不過只聽一遍其實很難記住每個細節,所以肯定會有記錯的部份。昨天試聽會不斷強調的就是作音樂要有「想法」!大致上的感想是,《處女空氣》雖然標榜著的是一張吉他搖滾專輯,但春佑的打擊樂器和小邱bass部分給了我很大的驚喜,有幾首歌感覺是由小邱的bass節奏所主導的,這部份很新鮮,讓歌曲除了好聽的旋律之外,多了讓人想擺動身軀跳個舞步的衝動。除了鼓之外的打擊樂器部分,則讓歌曲添加年輕氣息,不再沈重得讓人難以負荷,歡愉熱鬧得會讓人想手舞足蹈。

至於吉他部分,東西太多很難一一對上,但印象很深的部分是有一段吉他出來,就覺得好像聽到披頭的Helter Skelter那類的骯髒吉他聲;還有一段是讓我想到The Verve早期space rock的吉他牆,一下子轟炸腦袋,一下子又不斷在左右耳游離穿梭的感覺,還有當下吳老闆的vocal好像也被混成像〈Love Is Noise〉裡Richard的詮釋方式,除了主音後面還會有"Ah Oh,Ah Oh",帥翻了!

而整張專輯聽完一輪,最喜歡的歌曲也有了個譜。
〈Here We Are〉目前是第一名,〈戀人絮語〉緊追在後。

《處女空氣》如果從vocal部分來說,我自己覺得是很流行味的,有點90年代初期華語流行歌的某些影子,會想到小時候在聽卡帶時的記憶,旋律性強且流暢,所以專輯聽來就變得明亮歡快許多,沈悶自溺的氣息不再緊緊壓迫著。然而樂器組的表現又極為豐富,〈處女空氣〉單曲就讓人聽得歡喜,扎實飽滿、層次分明,空間配置感極好調!

「一首歌我反覆聽了一整晚~」
一個好朋友聽了mp3之後這麼對我說,這大概也是很多人昨晚的寫照吧

回聲樂團 - 處女空氣 全面預購中!
預購就送「心電回聲」系列 CD + DVD

2010年11月5日

荒野(SOW)大城溼地守護行動

昨晚去荒野聽課討論才曉得,原來第一階段的連署認股送上去之後被退回,原因是國有財產局認為他們沒有要賣地給國光石化,所以也就沒有所謂「環境信託購地」的問題。但實際上是連署人數5萬人依舊無法使政府部門正視「有一群人在反對並關注興建國光石化」這件事,因此第二階段的目標是「1人1股,目標10萬股」


荒野(SOW)大城溼地守護行動

Blog 的上方有推廣簡報提供免費下載閱覽,讓你可以用最簡易的方式了解,究竟這件事的前因後果是什麼、究竟蓋這座八輕「國光石化輕油煉解廠」的目的為何,以及它的興建會為台灣的環境甚而個人健康帶來哪些影響。無論是支持、反對或者沒有意見,花些時間好好了解這件事的始末,甚而將這件事推廣給身邊的人知曉。

從昨晚的演講所得知的「環境信託」部份的意義簡述如下:環境信託的基本用意就是保護守衛既有的自然資源,每一位股東都有行使否決權的權利,只要五萬名股東有一人不想賣地,那這整塊濕地就不能有所變動。也就是說,威然你只擁有一小塊地,但你擁有否決整塊用地土地變更的權力。

今天會突然說這件事,是因為最近有種感覺:我一直以為「國光石化」這件事是受到大眾關注重視的(因為我所看的網頁、blog甚至Facebook頁面都不斷出現類似的文章與活動宣導),但最近發現這是因為某些層面的朋友圈都是關注這件事的朋友,因而產生這種誤解。

實際狀況是第二階段的環境信託連署進度嚴重落後,甚至連第一階段的1/10都還不到(因為許多第一階段就認股的朋友以為這是同一件事,所以就沒再認股了!),提到「國光石化」也還有許多人不知道發生什麼事,所以需要我們花更多心力與時間去宣導(或者說宣揚)這件事。

※※※※※※※※※※※※※※※
彰化大城濕地守護行動:環境信託 1人1股  目標募集10萬股!!

認股方式:請上「荒野大城濕地守護行動BLOG」點選上方「我要認股」的欄位,1人1股119元。 (1人認1股即可,因為這次的目的是讓政府正視有10萬人甚至更多人在關注這件事,而警惕他們不要蠻幹!)

但請注意!這部份認股「目前並不需要付費」,只是類似實質「連署」的效益!所以如果你贊同「保護這片濕地,不要興建國光石化」,那麼請不要猶豫,請即刻加入「環境信託連署」的行列!

至於什麼時候需要實際付這筆環境信託的認股費用119元? 就是國有財產局願意把這塊濕地賣給我們這些認股股東的時候!但這99%不會發生~~ 如果不巧國有財產局選擇1%的可能性把地賣給環境信託,那你也只要付119元就好,然後擁有一塊1平方公尺海岸濕地  !!
※※※※※※※※※※※※※※※

2010年10月19日

白目 - 《Kiss My Eyes》

專輯同名單曲〈Kiss My Eyes〉隆隆悶響的吉他拉開專輯序幕,迎來山雨欲來式的暴走情緒,主唱小糕的vocal嗓音直覺讓人想到過往的一組女子搖滾團體 ─ 迷幻幼稚園。在那個堪稱台灣搖滾上古時代,雖然僅僅發行一張專輯,迷幻幼稚園卻讓許多老樂迷留下深刻記憶,彷彿是平地一聲雷地,相似地對保守社會與現實制約做出反動示威,而如今白目樂隊似乎也正進行著相同的革命。

雖然大多數人會將白目歸類為女聲龐克樂隊,然而《Kiss My Eyes》呈現出的面向卻遠遠較那稱謂來得多元詭變:〈Hardcore Porn Star〉和〈自戀人格異常〉Disco-Punk 式的靈活躍動感讓人腳步不由自主地便隨著節奏滑動,主唱小糕極具延伸感的嗓音讓聆聽者的情緒頂峰有著更多未知可能性;〈比多更多〉則彰顯白目除了能夠把玩龐克元素之外,也同樣擁有譜寫美好旋律線的能力;〈All the Things〉的shoegaze吉他與〈Outro〉的電子碎拍間的無縫接軌則為整張專輯留下饒富餘味的驚嘆號。

於這近年來逐漸被憂鬱三搖收編感化的島嶼上,白目樂隊的出現無疑喚醒其內部潛藏的躁動能量,渾然天成的現場魅力與準確掌握舞台氣氛的能力,彷彿絲毫未受損耗地移植到專輯唱碟上,各式樂器的音色飽滿並充斥熱力四射的能量,編曲細節的掌握也擺脫粗糙簡略的既定印象,確實給了我一定程度的驚喜與興奮感。

2010年10月1日

《酷馬》:原諒與自我救贖的馬拉松旅程



兩年前的《波麗士大人》是近年來唯一讓我追完整齣戲的電視偶像劇,而也從那時開始發現到王小棣老師作品裡所要闡述的精神與生命價值觀是如此地與心裡所想的事相契合。雖然《波麗士大人》的剪輯幾乎毀掉這部台灣偶像劇史上難得的佳作,也使得它無法被稱為經典作品,但這一切都難以撼動這部片對台灣社會的細膩觀察與犀利批判,當然也更不能忽略王小棣導演作品中總會出現的,一股內斂低調卻無法忽視的正面力量,彷彿低語地傾訴對這社會的默默關懷。

《酷馬》是由作家陳耀圻的《路跑酷馬》為藍本改編,而《路跑酷馬》本身便是來自真實社會案件改寫而成。故事敘述乖巧孝順的酷馬(馬俊安)在一場原應與他無關的少年械鬥中,被富家千金"糖果" 以大鎖重擊而意外受傷致死,留下孤苦無依的母親一人。其間探討這兩個來自家庭環境極端殊異下的靈魂,藉由不斷地對話與相處,價值觀的蛻變從細小微妙的變化逐漸成為人生信仰的真理,從而克服擺脫原以為掙脫不了、死命糾纏的命運。

2010年9月22日

The Naked And Famous - Passive Me, Aggressive You

the_naked_and_famous-passive_me_agressive_you_a.jpg
來自牛羊成群佔據道路的國度,紐西蘭樂團The Naked And Famous 在這兩週內壓倒性地佔據心靈。認識他們的起緣是來自樂團第二張單曲〈Young Blood〉,這首在今年6月發行的單曲,面世首周便衝上紐西蘭音樂單曲榜RIANZ New Zealand Singles Chart 的龍頭位置,這是過去三年來從未在該音樂榜上發生的事,銷售盛況延續至第二週,同時獲得APRA Silver Scroll年度最佳單曲的殊榮。

清脆的琴鍵敞開明亮〈Young Blood〉的繽紛序幕,正如其名般激盪青春血液,搖滾與電子樂協調搭配,帶點Disco-rhythm與Synth-pop的味道,精確打造暢銷單曲所應有的面貌,同時也替這組新興樂隊開啟光明坦途。

2010年9月18日

James - The Morning After


james-the-morning-after.jpg


也許是全球唱片業的持續低迷(比如日本音樂產業的指標、大型連鎖唱片行HMV 便於8月吹熄涉谷旗艦店的燈號),使得近來許多樂團都以mini album 的型式出版新作,這或許對於專輯的精鍊與完整度有著不小幫助,同時也減少部分的製作費用以壓低成本風險,而這其中不得不提的佼佼者便是自80年代曼城工廠時期便屹立至今的James。

2010年9月11日

Arcade Fire - The Suburbs

Suburbs_arcade-fire-covers.jpg

拿到 Arcade Fire新專輯《The Suburbs》的CD已是兩週前的事了。
這張專輯在發行首週便衝上Billboard No.1的位置,於這個唱片業萎靡蕭條的時代創下單週銷量15萬6千張的驚人成績,彷彿向世人證明Arcade Fire被稱為21世紀後最偉大樂團是個無庸置疑的肯定句。

《The Suburbs》以整張專輯16首歌架構描繪出現下這個現代社會的虛無與空乏,城鄉差距與後都市化世界的問題叢生,對科技、交通、建築、文化不斷往前猛衝的反思,它們逼迫你與過去的美好訣別,因為時間不會等你,資本家不願等你,日新月異的科技也無暇等候,你必須自己努力跟上,否則時間的巨輪就會毫不留情地輾過。政府鼓吹我們消費以刺激經濟,企業說服我們汰舊換新,奢侈消費與品牌文化成為一個人量秤心中優越感的指標。

2010年8月29日

《Solanin》

solanin.jpg

今夏最蠢的事莫過於走到電影院的售票口,對著售票員說出:「妳好,我要一張晚上9點20分的"手拉你"電影票」 也不知道是哪個天外飛來的靈感會讓引進該部片的業者將其中文譯名命為「手拉你」,當然這樣的譯名確實兩全其美地呼應了故事內容與音譯,但還是太愚蠢了!這什麼中文片名阿!

淺野一二O原著《Solanin》雖然訴說的是那慣常出現的題材:由學生身分踏入社會後的角色適應問題,以及對於現實屈從與理想堅持的猶豫不決,然而他所帶來類散文式的敘事風格與妙語如珠的自白,使內心的鬱悶難解有了出口,於破敗無能為力的現實裡找到短暫快樂的種子,讓這部作品不致淪為「為賦新辭強說愁」的二流作品,更甚而有人稱他為日本漫畫界的岩井俊二。

2010年8月24日

Fanfarlo @The Wall, Taipei, 2010.8.10

Luna

去年才正式發行首張專輯《Reservoir》的樂隊,若談起知名度也許是暑假檔期中最低的,但個人意外地對他們有愛,《Reservoir》是去年2009年最喜愛的十張專輯之一。在諸多大團夾擊的情況下,Fanfarlo 演唱會當天仍然開出不錯的票房,整個The Wall大約有著七八分滿的人潮,甚至看到不少的高中生,驚訝於他們的樂迷群竟然如此年輕。演唱會當天的狀況也未令人失望,小提琴與小號交織的管絃二重奏讓人想起去年10月份的British Sea Power,不過Fanfarlo輕盈跳動的旋律則有別於BSP一貫悠揚彭湃的史詩風格,鄉村民謠式的甜美讓台北市的夏日夜晚不再躁熱難耐。

2010年8月14日

Inception

001_Inception_INTL_CrlngCty_VERT.jpg.jpg

 《黑暗騎士》導演Christopher Nolan的新作《Inception 全面啟動》無疑是2010年夏天最受囑目的電影之一,它並非熱門電影的續集或者暢銷著作的改編,而是導演Christopher Nolan的全新創作。因此這部耗資1.6億美元的好萊塢鉅片,對導演與製片公司而言無疑是一場與娛樂產業與電影藝術的宣戰豪賭。

導演Christopher Nolan 從《記憶拼圖》後開始嶄露頭角,接連出產的《針鋒相對》、《蝙蝠俠:開戰時刻》、《頂尖對決》再到兩年前為希斯萊傑演活小丑一角的《黑暗騎士》,皆被影評們認為是當今少數能同時兼顧電影票房、大眾娛樂性與思考深度的作品,這使得《Inception 全面啟動》還未上映便已在全球引發廣大討論。

另外,演員卡司也同樣令人瞠目結舌:Leonardo Dicaprio與渡邊謙這兩位東西方演技派演員的實力早已無須質疑;男配角之一的Joseph Gordon-Levitt 正是《戀夏500日》那位為了Summer而魂不守舍的大男生Tom;Cillian Murphy則是新生代中演技數一數二男演員,無論是《吹動大麥的風》裡頭的革命青年、亦或《冥王星早餐》中男扮女裝的嫵媚誘人,都一再地讓人見識到這位新進演員無限的可能性;而女主角之一的Ellen Page正是《鴻孕當頭》裡那位可愛的Juno,另一位女主角Marion Cotillard更早已是獲獎無數的金像獎影后 (*電影中夢醒時手機響起的音樂便是她在《玫瑰人生》裡飾演法國著名女歌手Edith Piaf所唱的主題曲〈 Non, je ne regrette rien〉)。

2010年7月30日

Broken Social Scene @Legacy Taipei


P1040941-1.JPG

這是今年暑假最期待的活動之一,兩個月前便早早買好票,焦急心切地等待這一天的來到。演唱會開演的前一星期,每天不間斷地播送最喜愛的兩張Broken Social Scene專輯:《You Forgot It in People》《Broken Social Scene》,同時按照近期演出的歌單排序勾勒出演唱會現場所有可能的情境與狀態,彷彿是要準備研究所或就職面試般的謹慎周延。

兩年前在The Wall 首次體驗他們的Live 魅力,如今同樣的樂隊現身不同場地,過往陌生、現下卻在那命運巧妙安排下相識的我們一同佇立於這場景之中,我看著你們的身影與舞台重疊,那畫面極為不可思議,彷彿是海森堡的測不準原理應用於人生旅途上的一種完美體現。

2010年7月26日

Inception 全面啟動之個人夢境

首先假設飛機上是現實,Inception的過程原先預計在第一層夢境以Fischer被綁架的橋段讓他意識到有某樣秘密,也就是父親保險箱裡頭的訊息需要捍衛守 護,使他先認定那就是父親最後要對他說的遺囑。第二層夢境再以查爾斯先生模式提醒Fishcer 正在做夢,並且拆解他與乾爹的緊密關係,使他對乾爹產生不信任感與懷疑,加強他腦中認為「保險櫃中的遺囑確實是父親對他的期望」的想法。再緊接著進入第三層夢境讓他打開保險箱看到 Inception的最終目的:父親希望Robert 建立自己的事業,進而將原先的公司解散。

而每一層夢境究竟誰屬,以我的認知邏輯應該就是沒有下到下一層的那一位,因此第一層大雨滂沱的飛車追逐是Yusuf 的夢,第二層飯店則是Arthur,第三層雪山堡壘是Emmes,第四層應該是Cobb的夢境。Ellen Page飾演的Ariadne則負責構築夢境的場景。

再者,究竟該如何從夢中醒來,電影中提到的方法也許可以被歸類為兩種: 一種是在上一層對睡著的個體施與撞擊(Kick),而將夢境中的人物拉回上一層,類似Pull 的概念;而另一種則是在夢境裏死亡,使意識受到驚嚇而清醒並順勢被推回上一層,或許可以稱這方法為Push。

2010年7月13日

1Q76

1976拿下了今年金曲獎最佳樂團獎,我也趁機把這10年來的一切好好地回顧一番,淺顯的介紹自己心中的每一張專輯的模樣:

〈方向感〉,收錄在樂團第二張專輯、由水晶唱片出版的《方向感》之中,也是我高中時期首次接觸到1976這組樂團的開端。如果要我挑出台灣樂團專輯中最有詩意的一張,那答案毫無疑問地就是這張《方向感》。
...
這是一張關於台灣的現代詩篇,當我聽著這張專輯時,腦海總會浮現台灣的模樣,或者更精確的說,是「台北」的模樣:人聲吵雜的師大夜市、華燈初上的羅斯福路、敦化南路的行道樹、播放搖滾音樂的咖啡店、滿佈霉味的二手書店。

2010年7月7日

2010 荒野兒童營一梯

終於結束了!玩得開心愉快!
剛開始的想法很簡單,就如同吳晟的《我不和你談論》所說的:放下書本與理論,到廣袤的田野走走。必須走出這一步,才能不再需要鬧鐘來告訴我真實世界與夢境的區別。

營隊籌備期間我們已獲得去年營隊的活動大綱與時間表,這無疑讓事情變得簡單輕鬆許多,我們唯一要做的是確保流程順利,每個環節都能正確運行。至於每個活動的時間是不是要捉得準確無比、毫無通融餘地,於我個人而言是不那麼重要的。也許事情不會照著預想的模式行走,但我們就是有把握可以緊急彌補,或者說就算超時讓活動晚點結束也不會是什麼天垮下來的大事。這真的一點都不難,就像Zak當天出發時在車上跟我說他唯一會怕的是活動沒弄好開天窗,而我白爛地回答:「就算活動出了點小狀況,小朋友們也不可能會察覺的,放一百個心吧!我們一定能讓他們開開心心過完兩天一夜的。」

2010年6月8日

發現心節奏 (Fish Tank )


中輟單親的《The Education》、命運乖舛的《Billy Elliot》、英倫版的《害蟲》

英國新銳女導演Andrea Arnold 2006年以《Red Road》奪下坎城影展評審團大獎,而去年她再度憑藉個人第二部劇情長片《Fish Tank》掄元該獎項。生涯前兩部片皆獲肯定,使得Andrea Arnold 開始受到世人注目,而無論《Red Road》亦或《Fish Tank》,Andrea Arnold的鏡頭總對準光鮮外表後的英國社會、聚焦殘酷現實下人們的掙扎與吶喊,甚而有人稱她為Ken Loach(英國著名社會寫實派導演)的接班人,《Fish Tank》也確實與 Ken Loach的電影《Kes(鷹與男孩)》有某種程度上的相似度。

《Fish Tank》描述的是一位單親中輟女學生Mia的故事,她的家庭是個荒謬怪異的景象:母親不負責任、成天飲酒開趴作樂;妹妹年紀雖小卻早熟得如同《500 Days of Summer》裡頭的Rachel,嘴裡叼著不合邏輯的人生智慧。母親身邊的男伴不斷更迭替換,對家庭毫無責任感的態度(或者說她根本就懼怕母親這個身份) 使兩個女兒必須武裝自我,孤獨地在人情冷暖的社會裡穿梭游離,相較於同年齡的孩子,她們顯得更為暴躁叛逆、不受管教,但那其實是一種被世界遺棄疏離後的刺蝟姿態。

2010年6月3日

Headphone Youth - May

The National - High Violet

整個五月只要有這張專輯就夠了。

The National 的新專輯堪稱今年最令人引頸期盼的作品,從最早在官網上發布、供樂迷免費下載試聽的單曲〈Bloodbuzz Ohio〉〈Afraid of Everyone〉,到樂團上電視節目現場演出〈Terrible Love〉以及 Pitchfork TV的 Castle Rock Session,他們漸進計畫性地將人推入瘋狂迷戀、無法自拔的迴圈深淵,靈魂鎖在他們蒼白抑鬱的音符裡,久久不願離去,而同樣的狀況不也曾在《Alligathor》《Boxer》裡似曾相識地出現過千百回?

回想喜愛上The National 的歷程:第一次看到網路部落客對《Boxer》多所佳評時,幾乎是難以置信地對這張專輯嗤之以鼻,當下覺得這情緒滯悶難解的聲音怎能入耳,絲毫未體悟他們音樂深層的情緒內裡。直到買回《The Virgin EP》後才被現場版本的〈Fake Empire〉收編吸納,彷彿是毫無預警、突然醍醐灌頂似地切換到正確的頻道,頻率符合了耳朵裡電子的能階差距,激發聽覺神經傳送脈動至大腦中樞的感官皮層,接著造成記憶連鎖反應,按圖索驥地以倒敘法回頭聆聽《Boxer》與《Alligathor》

然後,被深深打動。

2010年5月25日

Unknown Pleasure

身上數以百計的紅腫斑點提醒著我們這兩天一夜裡的人事物,刻畫記憶與內心動盪後的殘餘筆跡,在腦海群島裡將最初圍成的圓和最後的圓做一重疊,不變的是圓的半徑依舊,但無形的心靈距離彷彿已拉近些許。順著逆時針的記憶迴路,眼神延著圓周的切線再次旅行,試著回想每一個被視覺記憶體暫存的臉孔、每一段對話的聲音與內容,此時皮膚的某處又不住發癢,為這份記憶提供某種程度上的深刻認證與寫實感。

2010年5月14日

Muse - Resistance (Live from Lisbon)

2009年10月Muse發行樂團第五張錄音室專輯《The Resistance》,雖然相較於該年度其他專輯而言,《The Resistance》已算頗具水準之作,也能從專輯中聽出團員嘗試與以往不同的曲風與編曲技法,可過往那番瘋狂迷戀某首單曲的情緒卻始終未現。 

Muse過往的專輯裡,總有著使自己記憶深刻的單曲,比如說《Absolution》會對應到 Time is Running Out, Hysteria, Stockholm Syndrome《Origin of Symmetry》則是Plug in Baby, Citizen Erased, Mirco Cut; Starlight, Invincible, Knights of Cydonia《Black Holes and Revelations》放射出耀眼光芒。扮隨著音樂聆聽習慣變異,在Bloc Party, Franz Ferdinand, Oasis, Interpol等流行樂隊的專輯逐漸被束之高閣的同時,Muse在心中的地位依然牢不可破,他們夥同Mansun 組成CD櫃上一組特別的M&M 專區。

2010年5月1日

Headphone Youth - April

Sennen - Age of Denial
Age of Denial.jpg

發行首張專輯時,Sennen曾經握有進入大型唱片公司的機會,但他們最後卻錯失了,然而這些年下來,即便這是條人跡罕至、乏人聞問的道路,這組來自Norwich的四件式樂隊仍舊秉持信念,在這世界製造微弱卻難以忽視的迴盪共鳴。

2008年的專輯《Where The Light Gets In》是個人當年度最喜愛的專輯,全輯整體的流暢度與連慣性使人印象深刻,而在這兩年專輯製作的過程裡,樂團成員也有所更異,原先的Bass手Andrew Horner由於家庭因素離團,改由吉他手Rich Kelleway 的哥哥Tim入替,同時再次找來Primal Scream的製作人Pat Collier為專輯掌舵。而Rich在接受BBC訪問時也提到這兩年間他們聽了許多New Order的作品且深受影響,專輯名稱Age of Denial 無疑是向Age Of Consent致敬的表徵。

2010年4月25日

Dear John

喜歡上搖滾樂之後,對於60年代總有著無限的浪漫憧憬,想像著一群人舉起反叛大旗在風中揮舞吶喊,歌手們在舞台上唱著愛與和平、呼欲宣揚反戰理念,塑造出一座以理想主義為名的烏托邦。1969年8月的烏茲塔克音樂節把這份情緒帶到最高峰,卻彷彿也為這個時代劃下句點。

隨著沈溺在音樂和閱讀的歲月與日遽增,雖然一直對於歷史考據學不那麼有興趣,但也漸漸發現那些曾經高度崇拜景仰的人們都有著負面、令人幻想破滅的一面。比如說Che雖是人道理想主義的圖像印記,卻也是個對敵人毫不留情的劊子手;John Lennon年輕時是位缺乏母愛、成天欺侮同儕的不良少年,後來又變成拋家棄子的負心漢;John F. Kennedy雖被視為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總統之一,但在任期間對於中南美洲的資本入侵和政局介入卻也從未停手過,也就是說他和雷根、布希等惡名昭彰的歷屆總統幹著一樣的齷齪行徑。

1970年,John Lennon發行了離開The Beatles後最重要的一張專輯《Plastic Ono Band》,他坦白赤裸地唱著 ” The dream is over. Yesterday. I was the Dreamweaver. But now I'm reborn.” 試圖毀棄所有的崇拜信仰,他說他不相信上帝、聖經、披頭和甘乃迪,他只相信自己。

2010年4月23日

縱然,我看不見真實的期盼

中科三期的環評案在今年一月由於一階環評缺乏環境健康風險評估,而被最高法院判決無效。這消息無不讓環保團體和首當其衝受到中科三期影響的后里鄉民感到振奮,這是台灣環境運動史上首次戰勝行政體系的蠻橫無理。可是就在所有后里居民、環保人士與律師歡欣鼓舞的同時,環保署署長沈世宏已至整個行政體系竟做出一個令人始料未及的決策:「一階環評無效,不代表開發許可無效。」

因此中科廠商可以繼續開發,無須等候二階環評的審查過程結束再行復工。也許可以說這是行政體系公然藐視司法體系的決定,也可以說我們的「行政院環境保護署」作了一項和專業良心背道而馳的決定,雖然台灣一直都是行政權獨大的國家,監察司法兩權在行政巨獸的威誘脅迫之下屢次做出讓步,環保署更早已成為私人企業的背書機關,充其量只是園區開發許可證上的橡皮圖章。

2010年4月14日

《Nowhere Boy》


70年前,英格蘭西部的港口城市利物浦,一位影響20世紀下半世紀流行文化的小孩誕生於此。沒錯,你我都知道這位男孩叫做John Lennon,更準確一些地說,你也同樣曉得他的midname "Winston"是來自父母對二戰時期的英國總理Winston Churchill 的崇敬之意。30年前的夜晚,紐約市中央公園旁,一顆子彈穿過他的胸膛,這位曾經疾聲高呼 "Give Peace A Chance"、"Bed-Ins for Peace "、"WAR IS OVER!... if you want it" 的反叛歌手、理想主義者、和平運動人士毫無欲警地離開這個世界。

時間的巨輪從未停歇,彩色螢幕取代了平面媒體與收音機,MTV取代電台廣播成為視聽娛樂的主要媒介。接續的二十年,液晶與發光二極體轉瞬淘汰映像管顯示器,數位音樂將實體唱片遠遠拋在後頭,連拖帶拉地引領我們進入美麗新世界。然而,無論這世界如何使盡全力教我們遺忘過往,即便台上的演講者口沫橫飛地闡述摩登時代裡日新月異的科技將如何大幅改善人類生活,縱使3D影像與雲端網路聯手描繪的未來世界是如此完美無瑕,耳邊總會響起那句曾經無數次於心頭蕩漾的歌句" Nothing's Gonna Change My World ",提醒我們留下瑰麗珍貴的歷史印記和美好過往。

2010年4月9日

Echo + Secret Machine @ 2010 大港開唱

睽違兩年的大港開唱今年重起爐灶,延續前兩屆更換地點的「優良傳統」,第三屆大港開唱移址到鹽埕區的駁二藝文特區開唱。相較於前兩屆主辦單位試水溫為主的意圖,這次的大港開唱完整性已可媲美「野台」。而這兩年間高雄市最明顯的轉變便是捷運紅橘線相繼通車,駁二特區恰好在橘線路線上,對於外縣市的樂迷而言,這無疑增加其參與的意願與便利性。你只要搭高鐵至高鐵左營站,或者藉由台鐵與客運巴士到達高雄車站,轉搭捷運便可輕鬆到達目的地,加入這場長達兩週的南台灣搖滾音樂祭。

2010年4月7日

Headphone Youth - March 2010

Two Door Cinema Club -《Tourist History》

2010年的開端,除了踩踏電子數位舞步的Delphic令人興奮尖叫之外,另一組同樣在BBC Sound of 2010中被提名、於3月1日發行的新專輯《Tourist History》的Two Door Cinema Club,主唱Alex Trimble 的中性嗓音讓人直覺想起The Delays 的Greg Gilbert,專輯風格也有些相似成分,一樣是從專輯序曲便大腳踩足油門,頭也不回地一路狂奔。

整張專輯可說是集結上一個10年中所有曾經締造商業成就的流行元素:管樂編制隨性所致的〈Cigarettes In The Theatre〉;〈Do You Want It All〉彷彿The Lodger附身,帶來Indie Pop調性的純粹歡愉;〈Something Good Can Work〉和〈Come Back Home〉兩曲則輪到Bass的低沈迴響大出風頭,不假修飾、充滿俗味的模樣讓人想起21世紀開端的那股Disco-Punk風潮,最後再藉著〈What You Know〉、〈Eat That Up, It's Good For You〉連貫不歇的流暢芭樂Britpop旋律,開關一打開便掀起的滔天巨浪,當然最後也免不了數位時代裡不可或缺的電子聲響。

2010年3月31日

新褲子 - 《Go East》

去年夏天,隨著Music Terminal的到來,例行性聽著演出樂團的專輯,就如往常一般地慢半拍,直到那時才真正開啟聆聽中國搖滾樂文化的大門,而當時徹底讓我淪陷的除了已經寫過的刺蝟樂隊之外,由主唱彭磊、Bass手劉葆、鍵盤手龐寬為主體,以《龍虎人丹》與《野人也有愛》打響名號並進一步成為東方世界指標性樂隊的新褲子樂團,無疑是另外一組令人印象深刻且死忠追隨的樂隊。

 前兩張專輯《龍虎人丹》與《野人也有愛》各具一首絕佳單曲,〈Bye Bye Disco〉 和 〈我們可以在一起〉幾乎成了小眾族群裡的共通語言,是那種隨時隨地都會想起旋律並哼上幾句的曲子。

2010年3月28日

Monster Movie - 《Everyone Is a Ghost 》


左腳踩下前方30公分的踏板,旅程再度展開。

扭曲變形的吉他聲線融合交織成一堵分隔憂鬱與破涕為笑的牆,身體被牢牢地固定在牆的中央,左眼看見原生的深藍,右眼則充斥著刺眼的金色光芒。就像和平之神照著鏡子時,看到像距彼端出現一頭惡魔,同時望見這世界上所固有的兩種極端的存在。

2010年3月7日

《孤獨與其所創造的》

More about 孤獨及其所創造的
《孤獨與其所創造的》是Paul Auster的自傳體小說,也是我第一本接觸的著作,雖然他的著作似乎每一本都以類自傳式的筆法敘述,但就如同《聽風的歌》之於村上大叔,我想《孤獨與其所創造的》即是這樣的一個角色。

Paul Auster 冷靜剖析過往記憶,反覆挖掘掏空自我,試著為父親這一大段的人生旅途作一總結。他與父親彼此之間的相處模式並不融洽,但以血緣作為連結的關係是這世上最無以名狀的情感。他寫著父親的過去與執拗脾氣,而我想著已經離開的爺爺和自己。

2010年3月5日

Headphone Youth - February 2010

Lightspeed Champion - Life Is Sweet!Nice To Meet You
Life_is_Sweet_Nice_to_Meet_You2.jpg
首回播放這張專輯時,不假思索便聯想到以Conor Oberst為主腦的Bright Eyes於2007年發行的專輯《Cassadaga》。巧合的是,後來翻查網路資料,才發現原來Lightspeed Champion 07年的專輯《Falling Off The Lavender Bridge》即是Bright Eyes的成員Mike Mogis 跨刀製作。

流暢輕盈的Folk Rock 讓人心神愉悅,清脆爽朗的吉他合弦將世間瑣事一掃而空,即使室內烏煙瘴氣、外頭陰雨綿綿,當耳機掛上將腦中思緒與聽覺感官封閉形成一組獨立迴路,彷彿能望見萬里無雲的湛藍天際和生氣盎然、亙遠無際的草原,心境自然而然地變得開闊舒坦。


2010年3月2日

Delphic - 《Acolyte》

223ad9d3.jpg
早在Delphic發行首張單曲《Counterpoint》之際,國外傳媒便迫不急待地替 Delphic 封侯賜爵,「Nu New Order」的名號不脛而走。然而,我其實不太懂他們和New Order 哪兒相像?New Order 的數位聲響中總藏著Indie Pop的憂鬱感傷情懷,即使旋律是那般地悅耳動聽,依然無法將那股疏離孤寂之感抵銷中和。然則,Delphic給我的卻是血脈噴張、腎上腺素快速分泌的醒神節奏,快速撞擊不假停留,清光全身上下所有被瞌睡蟲侵襲的細胞,讓每一顆紅血球都彷彿穿上「阿森納就是兵工廠」的球衣,活力十足地在體內急速竄流。(當然,歌詞裡唱的完全不是這麼爽快開心的事~)

2010年2月21日

《Dear Doctor》

E38387E382A3E382A2E38389E382AFE382BFE383BC.jpg

《Dear Doctor》也許是2009年日本各大電影獎項中最風光的電影作品,這部片導演西川美和即是近幾年在台灣頗負盛名的日本導演 ─ 是枝裕和的大弟子。往回追朔《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以至去年的《橫山家之味》再到目前正在院線上映的《空氣人型》,是枝裕和不斷展現他對情感描繪的敏銳嗅覺,俐落準確地將現代都市社會景象赤裸呈現,以極具人文主義色彩的方式敘述那些從我們日常生活身邊走過、不太起眼的小人物的故事,卻總是能引起共鳴、發人深省,彷彿不斷提醒在這快速脈動生活下隨波逐流的我們,閉上眼、深呼吸、靜下心,細心觀察體會週遭事物的重要性。

2010年2月18日

《艋舺》

4b388a69169ac.jpg

《艋舺》是宣傳做得很徹底的一部電影,以現下這個時間點來看,是台灣電影發展的重要指標,彷彿《艋舺》如果無法獲得商業上的巨大成就,那麼台灣電影因《海角七號》而掀起的國片風潮便會化為泡影,在一夕之間灰飛煙滅。試圖以「蚊子」的角度來述說艋舺角頭盤據的歷史回憶,然而這卻是我認為這部影片的一大敗點。故事情節廣納諸多議題:結拜兄弟的革命情誼、幫派間的角力對峙、八0年代社會快速變遷動盪下舊有傳統的搖搖欲墜、校園暴力的枝微末節以及本省人與外省人之間剪不斷理還亂的省籍情結。

首先的問題便是,蚊子亟欲為Geta老大復仇(甚至Geta老大出殯時也由他來捧其牌位),這一再彰顯蚊子從小缺乏父愛的成長歷程,將Geta老大視為父親般的尊崇與情感投射。然而,所謂的交情致深卻只是兩三個眼神交流,台詞言語空洞無力,彷彿只因安排「和尚」成為殺人兇手,而不得不然地安插蚊子替其復仇(志龍失去依靠後變得懦弱怕事,而其他兩者只是配角)

再者,循著整部電影的脈絡觀之,「和尚」無疑才是這部片最主要的軸承關節,而情感張力的泉源主要來自父子親情以及對「廟口太子」志龍那隱晦不明的同志情誼,這使蚊子的角色更顯無足輕重,不過就是一名轉學生,意外逃脫「狗兒仔」一夥人的追捕後,即被志龍、和尚收入門下,集結而成出生入死、患難與共的「太子幫」?假如演得好也就算了,偏偏又只有「大吼」、「瞠目結舌」這兩招,簡直是把「蚊子」跟「英雄」當同一個角色演。

而最荒謬可笑的劇情安排則莫過於「外省幫老大灰狼其實是蚊子的親身老爸」這回事,這類老哏究竟要持續上演到何時才肯罷休?這類缺乏創意與想像力的劇情發展,讓人看了發噘傻眼、無言以對,何況兩人之間的感情刻畫又顯得膚淺。一會兒說著「年輕時我曾以為自己是風,如今我才知道我們每個人都只是草」、「這條命是你母親的,不是你的!」這類英雄主義掛帥的台詞,下一幕又說「死了就算了,又不是我兒子」,讓人不禁懷疑是不是編劇們腦中盡是跳躍性想法而缺乏理性思考的基本邏輯概念。

整體來說,《艋舺》是導演鈕承澤對過往回憶與年少經歷的一段追思與懷念,看得出他想說的故事繁多複雜,急於把當年的時代氛圍、共同記憶全都放進這部電影裡,然而江湖兄弟情義與偶像劇瑰麗夢幻台詞之間的突兀對立致使整部片固然有著讓人拍手叫好的部分,但多數時刻讓人深感「隔靴搔癢」的淺嚐即止。這部片也再次讓人瞥見台灣新生代演員與前輩之間的鴻溝深塹,當空乏徒留形式的意象符號無法轉化成為直入人心的情感交會,《艋舺》無法成為一種時代下的共同記憶與驕傲似乎也早是命定的事實。

2010年2月3日

Headphone Youth - January 2010

Jack - The End Of The Way It's Always Been (2002)
41ME59M05JL__SL500_AA240_.jpg
本月份的最大驚奇,再次來自「撲浪載點機器人」─ 蘇罐罐的熱情推薦,反覆使我邊聽邊碎碎唸著國小時「傑克!這真是太神奇了!」的老哏。同為90年代的樂團,Jack的命運跟Mansun有點相像:首張專輯被媒體捧上天,第二張開始自顧自地作音樂,被媒體遺棄;第三張專輯無聲無息,在樂壇中載浮載沈銷聲匿跡。

〈Sleepin' Makes Me Thirsty〉重複聽到有點荒謬的地步,是最近上班前的必播歌曲,歌詞的韻腳和旋律配得極為合稱,每次聽腳都抖到痠麻;另一首〈No North Left〉則是睡前歌曲,也是一聽耳朵便反射性豎起,好像帶著一種懷才不遇的哀傷卻又內斂自省,還有什麼比〈No North Left〉作為解散之作的最後曲目更加令人神傷的呢?

2010年1月31日

《第九禁區》

district9_3.jpg

宛如新聞鏡頭的手持攝影搖晃影像,夾雜各式訪談講述此番外星人登入地球並定居於約翰尼斯堡北方的「No.9 District」的事件,一種類似紀錄片的拍攝手法,讓這件實為科幻編造的故事增添些真實存在感。電影開頭不斷穿插訪問和「外星難民營」的實景拍攝,試圖於時間與空間上作一合理而不突兀荒謬的簡易設定,但我是覺得有些沉悶啦~

《第九禁區》作為一部科幻動作電影,以特效流暢逼真程度而言並不算出類拔萃,但其中賦予的隱喻與批判卻極富可觀性,幽默逗趣地藉由各式黑色笑點嘲諷種族隔離主義與殖民政策的種種非人道行為。一反外星人擁有強大軍事力量與主動侵略性的刻版印象,《第九禁區》裡的外星人─「大蝦」根本是佛心來的,不但完全沒有滅絕人類搶佔侵略地球的打算,甚而像個龜孫子似地任你打罵處置,除了被殖民託管機構MNU()安排居住在設施簡陋、衛生條件低落的難民營,日常生活的食衣住行還得被另一群幫派黑人民族二度剝削。

「What we have stranded on Earth in this colony,
is basically the workers that are unable to think for themselves.」


2010年1月24日

Pacific UV - Pacific UV

PACIFIC.JPG


凌晨,幽暗孤寂的筆直道路上,一輛85年份的捷豹房車氣喘呼呼地奔馳著,自排氣管湧出的白色氣體是這寒冬夜晚中唯一還未遭黑暗吞噬的物體。男人急速地踩煞車,將方向盤往逆時鐘方向轉了120度角,駛入滿佈泥濘的林業道路,前方是深不見底的闇黑,彷彿所有世間的魑魅魍魎都藏匿在這黑裡頭。然而,隻身面對這一片前所未有黑暗未知的他,並不感到害怕。

假使害怕是一種源自於擁有與失去之間的輪替關係,那麼,一旦這個穩固堅定的鍵結斷裂崩毀時,內心便如同在兩個節點中傳遞的駐波,以固定優雅的姿態來回擺盪,不再因外在事物的紛擾而波動。

車子停在山林環伺的火口湖旁,月光終於不再為巨木參天的森林所遮蔽,露出羞澀緬靦的樣貌,微弱的光線映照出一條隱約說明曾有人跡的小路,綠草整齊化一地往同方向排列傾頹。

他走下車。

米色大衣忠誠不二地環繞著他,使其免受寒冷的無情侵襲。湖面已然結冰,像是為了渡過這萬物靜寂的漫長冬天而採取的防寒措施。他捏手捏腳安靜地躺下,深恐叨擾這片沈睡的大地。仰望星空,同樣的景色,只是時光更迭下心境已然不同。還記得曾經握著彼此冰冷的雙手,傳遞內心的溫熱來抵抗這一巨大的寒冷,漫無邊際地談論著相同熱愛的音樂專輯、電影情節,講述描繪最近看的作品,以及共同信仰的不變初衷。然而那場驟然巨變像是原子能量束在三度空間裡剖開一道第四維度,在記憶迴路裡產生暫歇性的斷路,夢與現實之間的廣闊壑谷變得無法明晰分辨,就如同《穆荷蘭大道》裡真真假假的散亂錯置。

曾經聽說,這滿天星幕皆是卓然獨立的個體。然而,從原先自身光芒閃爍的迥異頻率,藉由與大氣層中空氣微粒產生如同「布朗運動」的不規則碰撞來到眼前。起初相差千萬光年的彼此,卻奇妙地在另一個世界裡投影於同一蒼穹,以一種能夠被忽略不計的時空差異共同展演著。

現下的他,已經失去那道上帝賜福的屏障,唯一足堪慰藉的部分,恐怕便是內心的那片冰冷已來到足以抵禦這漫長冬夜的永恆。關上車門,碰撞的聲響在靜寂的宿舍區裡獨自昂然,彷彿襯托出自身的孤立無援。小心翼翼地放輕腳步,隱隱約約聽到那童稚的鼾聲傳遞著唯一的希望,一道抹煞不去的真實印記。

漫漫長路。

2010年1月13日

2009 Favorite Albums

headphone.JPG

不按照喜好排序,只是紀錄這一年的究竟聽了哪些專輯,哪些曾經在某個時刻的foobar2000 播放名單上待上一陣子,或者在上班、旅途或返家路上反覆地被播放聆聽,更甚而被我用自身的破鑼嗓子隨意哼唱。選出12張較為喜愛的專輯,恰好每個月安排一張專輯,以國外專輯為主,台灣的專輯因為聽的不多,也就沒什麼好挑的。(應該說在聆聽之前就已經先行挑嘴了)

片單如下:

1. The XX - XX
files_product_HN654CD_1.jpg
毫無懸念地,The XX的首張大碟是去年聆聽時間最長、反覆播放次數最多的一張專輯,他們幾乎賦予了木吉他弦音的另一種活脫樣貌,但整張專輯的背景氣氛卻是灰黑、霧靄籠罩的,就像是我們從各處捕捉的倫敦景色一般,朦朧不明卻蘊含深層獨特的文化力道。

2. Fanfarlo - Reservoir
reservoir_lowres_small.jpg
Arcade Fire籌備新專輯的空白日曆就讓Fanfarlo來填滿吧!

3.The Big Pink - A Brief History Of Love
3881922834_65b65140c8_o.jpg
瞪鞋、電氣、太空迷幻踏上英搖旋律,混以英國人特有原生的驕傲自大和目空一切,有股「神韻再臨」的錯覺,本年度上班作實驗最佳醒神專輯之一,聽著聽著走在路上會不由自主地變成和Liam Gallagher一樣痞子逛大街,希望The Big Pink來年能如The Verve一般飛黃騰達!

4.The Raveonettes - In And Out Of Control
41%2B0m4ke7wL__SL500_AA240_.jpg
雖然大夥都說這張專輯相較樂團經典之作《Lust Lust Lust》遜色不少,曲風過於流行討好而喪失該團應有的傲然風骨,但《In And Out Of Control》依舊深得我心,吉他破音、呢喃哼唱的朦朧美都讓我好心歡喜!

5.The Sleepover Disaster - Hover
f50df993.jpg
Sleepover Disaster在2009年中超越Gliss,相較之下耐聽溫馴許多,主唱聲音貼近Ride恰合胃口,《Devotion Implosion》不是不好,但它的無情噪音音牆轟炸似乎超越個人容忍極限,到了專輯後半段常讓我焦躁不安,完全不適合拿來配小說或論文,專輯也已經束之高閣好段時間。

6. The Joy Formidable - A Balloon Called Moaning
joyform_cover.jpg
二話不說,有Paul Draper加持就是有愛,管他是不是招搖撞騙。



7. Balmorhea - All is Wild, All is Silent
folder.jpg
今年度最佳「背景音樂」專輯,聲音清亮空靈如Kyte、Miaou,又有一點點Sigur ros的影子。上班專心唸書的好伙伴,還可以順便測試耳機好壞程度。

8. The Mary Onettes - Islands
b998d4bc.jpg

9. 刺蝟樂團 - 白日夢藍
20090228021237427374_h.jpg
刺蝟真的是太牛逼了!〈金色年華,無限傷感〉根本就是黃金單曲!

10. Bad Lieutenant - Never Cry Another Tear
165f0e19.jpg
New Order Forever !

11.Phoenix - Wolfgang Amadeus Phoenix
165f0e19.jpg
12. The Church - Untitled #23
61Qv6So8slL__SL500_AA240_.jpg
其他推薦的專輯(照字母A~Z排序):
And You Will Know Us by the Trail of Dead - The Century Of Self
Beat Radio - Safe Inside the Sound(上一張專輯《The Great Big Sea》無敵耐聽)
Barzin - Notes To An Absent Lover
Bill Callahan - Sometimes I Wish We Were An Eagle
Carsick Cars-You Can Listen, You Can Talk (幫Sonic Youth 暖場的華人之光 !)
Doves - Kingdom Of Rust
Discovery - LP
Deerhunter - Rainwater Cassette Exchange (EP)
Daniel Land And The Modern Painters - Love Songs For The Chemical Generation
Echo And The Bunnymen / Fountain

Faunts - Feel Love Thinking of Gliss - Devotion Implosion
It Hugs Back - Inside Your Guitar
IAMX - Kingdom Of Welcome Addiction
Julian Casablancas - Phrazes for the Young
(The Storkes 與 Interpol 主唱單飛放對單挑,個人認為Julian Casablancas 勝出)
Julian Plenti - Julian Plenti Is... Skyscraper
(Paul Banks刻意化名Julian的單飛之作,但還是被正牌朱利安KO)
Kings of Convenience - Declaration of Dependence (好自在樂團 4/2 將來台灣演出!)
Kasabian - The West Rider Pauper Lunatic Asylum
Kent - Rod (私心認為已經不可能作出比《Du & jag döden》更棒的專輯了)
Kyte - Science For The Living (大家都說這張好,但我比較愛上一張)
Muse - The Resistance (Love is our Resistance!!!)
Olafur Arnalds - Found Songs (冰島小王子!!!)
Sonic Youth - The Eternal(音速青春親民化第二部曲,但我也是比較愛首部曲
The Horrors - Primary colours
The Pains Of Being Pure At Heart - The Pains Of Being Pure At Heart
The Field - Yesterday and Today
Toe - For Long Tomorrow (〈グッドバイ 〉百聽不厭!)
Wilco - Wilco (〈You & I〉 是今年最棒的男女對唱情歌之一)
Yo La Tengo - Popular Songs
張亞東 - 潛流


台灣部分:
1976 - 不合時宜
Finn - 我小時候是嬉皮
Tizzy Bac - 如果看見地獄 我就不怕魔鬼
the Little - 我親愛的直布羅陀海峽
女孩與機器人 - Lost in Yesterday
這位太太 - 我是不是還不夠好
張懸 - 城市

2010年1月6日

《Red Road》

red_road_ver2.jpg

透過電視牆上的萬千螢幕,賈姬(Jackie)全神貫注地監看著城市裡正錯置發生著的日常瑣事,熟練地操縱搖桿鍵盤,像電子遊戲般真實控制著監視系統最前端的斥侯,目的是搶先一步掌握社會案件先機,提高警方破案率並更進一步地使犯罪率下降。但偶爾她會忙裡偷閒地,像是高高在上的神祇,俯視那些正忙碌奔波生活的市民:街頭吵架爭執的情侶、放學時分三五成群的學生、蹓狗的老人以及深夜無人巷弄裡的激情畫面。

故事是這樣無關痛癢地開展,然而不久之後的一場家族宴會,賈姬的沉默與冷淡對白,似乎為這部畫面風格灰冷低沉的影片帶來足以匹配的懸疑氣氛。肯定曉得有什麼事已然發生,而導演還沒打算說清楚。翌日,監視畫面出現一位男人,賈姬不假思索將監視器放大變焦至極致,甚至對一旁正在發生的高中女學生傷人事件視若無睹,臉上表情瞬時扭曲猙獰,眉頭深鎖雙唇緊閉,帶著先前所不曾看到的憤怒與仇視。

請同事代班,飛也似地趕到方才監視螢幕上的地點,她大膽地跟蹤那位男人,走入咖啡廳,發現他所居住的公寓大廈,最後甚至假扮其友人潛入私人派對,彷彿一位私家偵探在追查案情的蛛絲馬跡,拼貼混湊出他所欲知的事實。影帶快轉,賈姬和那男人上了床,將他的精液塗抹在自己的私處,並佯裝成被侵犯強暴的樣子報了警,然後男人被警方以妨礙性自主的罪名逮捕。是一種深惡痛絕的恨,讓她無所不用其極地要讓那男人鋃鐺入獄。

電影談論的是恨、寬恕、同理心以及破碎家庭。每一位角色都來自一個破碎家庭,也許是自己造成的或著無從選擇只得概括承受的,也可能是他人的粗心過錯而毀壞了原先美滿和樂的家庭,總之,螢幕裏的家庭都是破碎不堪的。而最震撼的,莫過於那份痛失親人的柔腸寸斷,意外撞擊了某部份殘缺的似曾相識。

18794_red-road-6.JPG

腦袋被一連串的畫面快速進駐,潮濕微冷的地下室、簡陋臨時的偵訊庭裡,年輕的檢察官與年邁發抖的老人相視而坐,外頭陌生家屬的哭聲在耳邊繞樑不去。佯裝鎮定,只盼望一切快些結束。摟著母親的肩,安撫那幾臨崩潰而顫抖的心,聽著刑事警察說明事情經過並一件件點收她遺落,忘了帶上天堂的隨身物品。

看著賈姬的痛而想起當時的痛,看著賈姬的恨而想起當下的恨。賈姬最後選擇寬恕與遠離仇恨,而我們並沒有選擇的權利,只能讓時間沖淡疏濬那突如其來的生命海嘯。還有沒有恨阿?好像真的沒有了,時間很快,快三年了。而從小到大不斷被教導的「法網恢恢,壞人必定伏法,正義終將伸張」,也早就不被採信,《No Country For Old Man》裡頭不也說了嗎?「妹妹頭」最後還不是活得好好的。

18794_red-road-1.JPG

越寫越離題,已經無法精確地表達什麼,想要說的有好多,但每一個道理或信念又好像早就在腦袋裡浮現過,只是這回又再度跑出來而已。比如說,在這個亂數排列的世界,也許我們都試圖讓一切變得單純簡易,但可能周圍的人忌妒欣羨那份單純,而不打算讓你能夠以一貫之地活著;又或著自己不經意的逃避膽怯而使事情複雜化,不得不開始適應旅途中的脈衝震盪,學習如何在衝浪板上平穩站立。

時常覺得從那一刻起,就再也無法單純樂觀地期待未來,這種改變有好有壞。好的方面是一旦想到什麼想要完成的事,就會立刻去做而不再蒙混等待;壞的方面則是即便事情進行得很順利,也還是擺脫不了「有什麼糟糕的事要降臨」的念頭。

「把每一天都當做最後一天來過活」
十分古板的一句話,但常常會想起就是了。

2010年1月1日

Mansun nEVEr hAD DisAPpoiNted Us

Mansun3.jpg

大概半年前吧,偶然與邱叮噹談起音樂書寫這件事。

那天聊到的是,我們好像從來沒好好地記錄下Mansun帶予我們的感動與喜愛,就如同其他「Timberland(聽不爛)專輯」:Ambulance LTD -《LP》、Kent -《Du & jag döden》、Radioheaed -《The Bends》、The Radio Dept. -《Lesser Matters》、Ride -《Nowhere》、Jeff Buckley -《Grace》...等等,因為這些專輯在心目中的地位過於崇高美好,實已無法用拙劣貧乏的文字準確形容其代表性地位與心靈悸動的振幅。但是,終究還是會想要試著寫看看。哈哈哈!大不了就是遭遇空前絕後的詞窮窘境而已...

這00年代的最後一天,就忙裡偷閒地稍微記錄下這組已然解散,但美好猶存的動人樂隊。

無論如何,還是先感謝邱叮噹的慧眼,即便現下我比他更為瘋狂著迷於搜刮任何有關Mansun的一切,儼然成為朋友之間的小型Mansun在地新聞中心,但這一切皆導因於他開啟了那扇窗。大學同窗,最喜愛的台灣樂隊與國外樂團也命定性地歸一 (分別是Echo與Mansun),這契合度還真是令人作噁!( 然而感謝的背後還是要酸一下他!他昨晚臨陣退縮,毅然決然不參與1/1於高雄駁二特區的TizzyBac《冬季練歌》演唱會,還假好心地說把票寄給我,讓我去約人(其實是一樁涉及三張曼森CD與兩張鐵之貝克演唱會門票的交易買賣) 但用屁眼想也知道,我去哪找人?擺明想讓人觸景傷情!可惡至極!)

一個平凡的飯後休閒時光,邱叮噹無心插柳地推薦一張專輯:Mansun - 《Six》
當時不管是我或他,大概都沒想到Paul Draper 和他的樂隊以壓倒性之姿,取代所有曾經令我們著迷傾慕的樂團。Radiohead、Muse、Oasis等怪獸等級的樂隊,亦毫無招架之力地被Mansun時而惑媚又時而血脈噴張的樂音徹底收編制約。

21defa29.jpg

Mansun來自80, 90年代的搖滾重鎮Manchester 近郊一名為Chester,人口不到10萬人的小城市,他們於1995年成立,1997年發行第一張專輯,也是商業成就上最為傑出的專輯《Attack of the Grey Lantern》,專輯概念來自於Paul Draper的少年回憶,Gray Lantern的名字由來則是引用Paul小時候喜愛的漫畫《Green Lantern》。Paul曾經在訪談中說他最大的野望便是作出一張以一首歌貫穿全場的專輯,也因此在《Attack of the Grey Lantern》甚至後來的《Six》、《Little Kix》也都延續一貫風格,曲目之間採取無接縫式地連貫排序。

《Six》開頭兩曲〈Six〉和〈Negative〉是最初將我拖入Mansun世界的指標性歌曲,此兩首歌毫不掩飾地宣示,Mansun是一組能用guitar solo便把聽者電得神魂顛倒的吉他樂隊,那帶有一點骯髒、集氣爆發的模式很對胃口,在「Save」「Delete」的大抉擇中選擇了S,也才有了接續的更多感動與聆聽經驗。

《Attack of the Grey Lantern》則毫無疑問是一張不聽則以、一聽驚人的專輯,它絕對是這兩三年中最常播放的專輯,不知有多少個研究室的日子是這樣被一張CD和耳機耗損殆盡、恍恍度日的,它伴隨我的讀過的essey 與 paper 數量恐怕就如同Kareem Abdul-Jabbar的生涯得分紀錄一般,是個其他專輯都無法觸碰威脅的數字。無論在這些年中囫圇吞棗地吞噬消化了多少,那些安然置於CD架與床頭櫃上的專輯、單曲皆難以撼動〈The Chad Who Loved Me〉〈Dark Mavis〉的地位,兩曲就如同Michael Jordan與Scottie Pippen般,成為史上最佳的雙人組合。動人倍至的弦樂編制、延續80年代曼城風骨的舞曲節奏、有著媲美Brett Anderson與David Bowie的嫵媚嗓音,引領聽者情緒於雲霧繚繞的山間小路裡盤旋飛轉,倒醉在瑰麗神秘的藍玫瑰花叢裡。

邱叮噹曾經寫過對於灰燈籠之襲擊的感人紀錄
所以灰燈籠部份就邀請他來做專題演講即可 XD

Mansun.jpg

而談到Mansun理當不能錯過他們EP裡的B-side歌曲,也許聽完三張錄音室專輯只稍稍讓人感覺到他們不自我複製、勇於突變破壞的本質,然而Mansun的B-side才是他們真正令我如痴如醉的紳藍威士忌。Mansun在短暫的8年樂團生涯中總共發行過14張以數字命名的EP,而每張EP會分為兩張,兩張CD收錄的B-Side歌曲完全不同。此外由於Mansun在日本的知名度頗高,單曲在日本偶爾會將兩張併成一張發行,也就是一張單曲CD裡擁有6-8首歌,可聽性與專輯相比毫不遜色。

2004年,Paul在樂迷的聲聲呼喚與威脅利誘下,將原先消失的「第四樂章」專輯搭配他自己選取的樂團Demo,加上樂迷票選的B-sides合輯一起以3CD Boxset 形式發行,專輯名稱命名為《Kleptomania》 ( Mansun當年解散的原因之一是Paul指控bass手Stove King偷取樂團的公用經費,所以這專輯名稱極具諷刺意味,也顯示Paul是個會記仇的小女人!)

Kleptomania》理所當然成為一種小眾之間互相流傳的經典,裡頭收錄Mansun最迷人的純正血統,原先就已在台灣唱片行買過一張歐版,而上個月到日本一遊的二手唱片之旅中,在涉谷的BOOK‧OFF用一千日圓買到《Kleptomania》日版CD,當下真是興奮雀躍得把所有疲勞拋諸腦後。

14232_1260961678577_1065740347_805557_8304404_n.jpg

〈Everyone Must Win〉擺在這張CD的2nd track,如同象徵這首歌是Mansun除了〈Take It Easy Chicken〉外最具有現場能量與Punk 樂風力道的作品,前段的回聲鋪陳給人一種太空迷幻感與山雨欲來風滿樓的不安定氣氛,而Paul的聲音演繹則是滿滿的歇斯底里,彷彿正撕裂凝滯空間中的一切。〈My Idea of Fun〉則有Oasis的味道,吉他tone調和Noel幾乎一模一樣,不過Paul的聲音比Liam要來得好上不少。

然而,《Kleptomania》CD2的15首B-sides單曲實在難以完整廣泛地體現Mansun的驚人能量,因此,收集Mansun的單曲也就成為該團樂迷的樂趣之一,這其中尤以前八張單曲的歌曲最得我歡心。EP部份除了收錄一些專輯未收錄,但同樣具有單曲實力的歌曲例如〈Moronica〉〈Drastic Sturgeon〉〈Flourella〉〈The Impending Collapse Of It All〉等歌曲外,還有為數不少的Acoustic 版本(10 tracks)以及展現樂團現場魅力的演唱會版本(9 tracks),前者的編曲優美多變且外掛Paul 妖艷千變的嗓音;後者充滿搖滾樂最原生的張力與刺激感,實則皆可單一發行成獨立專輯。〈Moronica(Acoustic)〉堪稱最令人驚豔的一曲,從原先重拍舞曲節奏的跋扈張狂瞬息轉化為嬌媚動人、柔情似水的空心吉他版本,而〈The Impending Collapse Of It All (Acoustic) 〉則是每次聽都起雞皮疙瘩,真的不知道該怎麼形容,It's fucking brilliant !!!!!

Mansun2.jpg

說完正統錄音室專輯與單曲,再來接續聊聊各式靴腿(bootleg):Live演出版本當然為數不少,要全數收齊難度極高,然而擁有幾張靴腿專輯便足以一窺Mansun現場演出的基礎脈動,這其中又以《Kix Ass》的錄音品質最為優良。除了聲音之外,也可從Youtube以及樂團精選輯《Legacy》中附贈的DVD現場,透過影像重現解構這支曾被票選為全英最佳Live樂隊的現場魅力,伴隨Paul 的肢體語言所傳遞出的巨大能量,從極度壓抑下亢奮迸發。

除了現場演出的靴腿之外,Mansun還有一張名為《Demo Tapes》的雙CD共33首歌的靴腿。顧名思義《Demo Tapes》裡頭收錄的即是Mansun 眾多歌曲的demo版本,而這又是另一個天堂!真的一點都不誇張!即使專輯、EP、精選集聽了不下百回,曼森癮頭深重如我和邱叮噹之人,拿到《Demo Tapes》的當下仍舊滿心陶醉,驚喜連連地在Mansun的樂音中流連忘返,《Demo Tapes》著實更加確認Mansun在個人音樂喜好上的無與倫比。

差不多寫到這兒,"逐曲喜好" 留待之後「心花開」時再書寫吧!

2010年就在6小時的距離外等著我們!